1、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2、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北宋学者程颢、程颐后世弟子李侗的学生,后来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曾为宋宁宗讲学。
3、陈埴嘉定甲戌年(1214)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官员,他历经宋孝宗、光宗、宁宗和理宗四朝,经历着这一时期南宋的几件大事。如禁道学、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对他学术的形成也有所影响。绍定年间,陈埴在明道书院讲学,从学者数百人,一时声名远播,人称潜室先生。陈埴后来还在温州的“南湖塾”讲过学。光绪《永嘉县志》载“南湖塾,在城南茶院寺东”,陈傅良、叶适等人均于此讲过学。
4、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5、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6、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7、上周,我们介绍了温州最早的书院——东山书院,以及这座书院和瑞安名士王开祖、孙锵鸣、孙诒让、薛钟斗、伍叔傥之间的特殊情缘。点击链接回顾《穿越数百年,温州第一所书院重现!想不到,它和瑞安人结缘这么深》。
8、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9、➤锁定“两个健康”!温州10个单位负责人踏上“考场”,现场接受“阅卷”
10、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理的总体;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主张理依气而生物,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1、遗墨传说和朱姓繁衍
12、➤“与世界握手‘ILoveWenzhou’”启动,快来和外国朋友打卡温州之美
13、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14、朱熹故里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别墅西厢房,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七岁以后,跟随父亲朱松迁居建州。朱熹生平对生养他的尤溪,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他曾多次回到这里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个个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到这里寻根溯源、亲近朱熹。
15、据明万历《闽书·方域志》载,朱夫子曾在龟仙山(仙岫山)受到乡民的饭食款待,夫子因而乘兴手书一联回赠,联曰:“水云深处神仙府,禾稻丰时富庶家。”
16、首先,他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程朱理学”被奉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他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并且“理”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17、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庆元党禁”解除。嘉定十三年(1220),叶味道顺利参加会试、殿试,登进士,调鄂州教授。在叶味道的官宦简历中,与理宗的关系非常不错,并用理学鬼神观为皇帝解开心结。
18、庆元6年(1200),朱熹病逝前一日,最后一次对前来“问疾”、“请教”的九位门生进行开示:“诸生远来,然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坚苦工夫,须牢固着脚力,方有进步处。”这九位门生之中,就有叶味道、陈埴、徐寓等三位温州弟子。
19、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
20、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21、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22、且喜懒残煨芋熟,不妨久话共秋缸。
23、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原人。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是程颐的三传弟子。他通过李侗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使“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主流。朱熹生于福建,并长期在当地从事学术活动,其思想被称为“闽学”。朱熹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最博学的学者,也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学大师。他在传统儒学思想中,熔铸佛家、道家思想,建立起庞大而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在所有的理学家中成就最大,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的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重要的,他著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朝指定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他的注解,被明清两朝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24、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25、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26、....................✁....................
27、朱熹继承了二程将“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的思想,同时他还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认为宇宙之内有理有气。他认为宇宙之中的一切都充满了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在的“理”,理生成天地,成就万物的特性,展现出来就是“三纲五常”。自然、社会和伦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在这个基础之上,朱熹提出了“太极”的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是“理”的最高体现。这个观点使他进一步完善了理一元论的世界观。
28、【朱熹】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29、“庆元党禁”解除后,宋理宗下旨差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继而迁宗学谕,为宗室子弟讲学授课。在一次君臣轮对中,叶味道进谏理宗皇帝以勤政务学为本。“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理宗对叶味道在此次轮对中的谏言颇为赞赏。史载叶味道死后,理宗皇帝“震悼”之,捐出内帑银帛,以办理叶味道丧事。
30、木钟学派“墨守师说”,以阐发程朱理学为主,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一些思想,形成自己学派的特色。学派主要著作有:陈埴《木钟集》、《禹贡辩》、《洪范解》,叶味道《四书说》、《大学讲义》、《祭法宗庙庙享效社外传》。
31、好了,我是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史和旅游,就胡扯这些,不喜勿喷呦!
32、月白洞门花落尽,天华表鹤气飞双。
33、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为政第八佾第里仁第公冶长第雍也第述而第泰伯第子罕第乡党第先进第颜渊第子路第宪问第卫灵公第季氏第阳货第微子第子张第尧曰第二十。
34、朱熹还亲手在书院里种下了五棵苦槠树,隐含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寓意。如今,这五棵苦槠树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鞭策。
35、【朱熹】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赠送了一套《楚辞集注》给田中角荣。
37、以理学鬼神观解皇帝心魔
38、朱熹的儿子是春季插班生
39、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4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1、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2、朱子(1130—1200),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43、宋宁宗本有八子,但均不幸夭折,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但赵竑对当时权臣奸相史弥远的专政极为不满,为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宁宗去世后,在史弥远的挟持之下,赵昀继位,是为理宗。宋理宗继帝位之后,史弥远派人逼赵竑自缢。赵竑死后,宋理宗时常忧心忡忡,“惑于鬼神之理”,以为赵竑为含冤而自缢,死后变为厉鬼,夜间出来扰乱作祟。叶味道读出了理宗的心事,用“阴阳二气聚散”的原理来解释“鬼神”现象,劝说道:“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理宗皇帝由此受到启发,除却了心魔。
44、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
45、呵呵,周朝人说“匠人营国”那是指营造国都,现代意义上的“营国”指的就是朱熹了吧,为国人的身心营造一块挡风遮雨的地方。
46、《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47、“木钟学派”的影响,不仅时间较久(贯彻元明清数朝)、弟子众多,还体现在清代学者全祖望改黄宗羲《宋元学案》中的“潜室学案”为“木钟学案”。可见当时“木钟学派”的影响力。
48、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完人。他的学说过分夸大了所谓的“天理”,而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感性动物,人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人天然就有各种欲望,要想一味的抹杀是很难实现的。或许正是受朱熹思想影响太深,我们中国人往往偏保守,就没有西方人那么勇于变革、创新,也许这正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了。
49、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他认为人心有了私欲,就会危殆,而道心是天理,所以才会精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的。
50、仙居历来有良好的读书风气。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福建侯官人陈襄担任仙居县令,始创学宫,扩建文庙,并亲自作《劝学文》、《劝俗文》,规劝乡民子弟从学,以至于在仙居出现了“袤及千里,弦诵之声洋溢,人才辈出”的鼎盛景象。而到了方斵这一代,由于当时的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大兴文治,直接推动了台州(时称辅郡)的儒学之风,在地方除官方创办的州县官学以外,各地的民间书院不断涌现;加上当时印刷业高度发达,使得书籍的出版相当方便,大量的经典书籍流入民间。于是,有致力于开拓科场宦业、培养学者儒士想法的方斵,便以方氏族产创办了桐江书院,即“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
51、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52、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53、关于他四岁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那时候他的父亲带着年仅四岁的他在院子里面看星星,父亲用手指着天空教朱熹一颗颗的认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
54、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55、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
56、燕享乡闾与亲族。商山高躅不可攀,
57、徐重对于在门下读书的黄淮多有奖掖,令黄淮念念不忘。徐重去世后,黄淮为之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回忆了徐重和自己旧时的读书时光。
5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9、❖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点击右下角在看❖
60、木钟学派中的主要作品《木钟集》,经明弘治年间瑞安知县高宾重刊流传,高宾评价该书为“载道之器”,点明在传承宋理学思想中所起的作用。
61、据《新编朱子(晦庵)年谱》的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州(闽北)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绍兴元年(1131年)朱熹两岁,春二月,朱熹之父朱松带着一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尤溪县的南溪别墅前往闽东避乱。秋间辗转到长溪(时福安属长溪县),寓居龟龄寺。(见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合编《考亭紫阳朱氏总谱》,第4455页,2000年)为纪念朱松父子此行,福安人后在龟龄寺设立朱韦斋祠,祀朱松(明万历《福安县志》第二卷、第六卷)。朱松在长溪期间还拜谒了廉村薛令之故居,写下一首《题薛补阙故居》诗,表达对薛令之的敬意:
62、虞云国,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专著;学术论文结集为《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近年文史随笔编为《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从陈桥到厓山》《书砦梁山泊》《三声楼读记》《水浒寻宋》《宫花寂寞红》《立雪散记》等。
6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6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5、彭庭坚,字允诚,瑞安人,至正五年(1345)进士,官至同知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彭的弟子徐重,字宗实,以字行,他听闻彭庭坚承朱子正传讲学于温州,从黄岩归之游,遂居温州。而徐重最著名的门人,是显赫于明初政坛的武英殿大学士温州人黄淮。
66、然而,当地人说,这不是紫阳楼,有碑记载,这是清朝移来的。我们被带到200米外的旧址,水塘边有一栋宋代儒巾顶的小土楼,靠山侧有一汪清泉,旁有朱熹刻的“灵泉”二字,这就是天下人都知晓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在场者争饮活水。
67、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68、朱熹自己记载修的是三仓一亭,怎么就看见了一个仓?我突然想到了三个小门,其实是三个仓门,它们各自独立,中间有长巷相隔是为了防火。门扎在一堆,是为了共享那口水井。从门的台阶来看,单立一墙的门有三个台阶,墙最高,肯定是最大的,中门有两级台阶,右门一级,各自的大小一目了然。
69、仙岩书院当时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70、朱熹的读音是:(zhū xī) 。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71、方干九世孙创办桐江书院
72、福安人历来以朱子曾经过化自己的家乡而荣耀,以曾经出过黄幹、杨复、张泳等这样的理学大师而自豪;朱子及其长溪弟子在长溪流域的讲学实践奠定了福安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对福安日后成为闽海文教剧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万历《福安县志·节序》:福安“上元后即从师入学,亦朱子过化之遗也。”南宋百余年间长溪流域共出了70多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它不但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溪流域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程度,同时也鲜明地折射出朱夫子在这一方沃土上的流风余韵。
73、《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
74、在清代大儒孙衣言撰的《瓯海轶闻》里在“永嘉学术”目下,有“朱子之传”,其中陈埴名列温州地区传播朱子之学第一名。
75、编辑:杨叶来源:台州晚报
76、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77、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
78、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79、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80、岁暮何嫌松柏寒,廉溪月明谁为看?
81、甘棠的上东庵至今珍藏着一副古老的联板,上刻“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落款是“朱公笔迹”“紫阳夫子流寓此庵原赠”。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卷三十二叙上东庵时提到此联,并称朱熹曾率杨复在此庵讲学,但没有明言联句系朱熹原赠。万历县志没有相关记述。
82、还是当年朱熹在悼念吴芾的挽诗中说得好,“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辉煌的桐江书院及其缔造者们,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炳耀千秋;虽然,他们的名字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但通过寻访历史的遗迹,我们必将最终找到美好的精神归宿!
83、➤陈伟俊专题调研应急管理和水利工作:着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84、据学者考证,朱熹的温籍弟子,除文中朱熹临终时最后一次问学问病的三位及徐容外,还有戴蒙、叶任道(叶味道弟)、蔡璵、周僴、黄显子、蒋叔蒙、沈僴、林善补、林武、包定、钱谥之(子升)、钱木之(子山)、张扬卿、陈芝等18人。有这么多的温州弟子,朱熹乾道9年来温,无论访友、讲学、收集文献,都是便宜之事。
85、在哲学、经学、经济、政治、史学、文学、佛学、乐律、道学、伦理、逻辑乃至自然科学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和涉及,如《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所著之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四书集注》及朱子学的经学注释在元仁宗时就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明初所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朱熹的著作是主要内容。朱熹也是颇具文学修养的理学家,但是他对前人多有抨击,尤其是对唐宋古文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86、那么,既然方斵是建德人的后裔,为什么定居在台州仙居,还要在仙居当地建造学校呢?
87、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88、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89、除步兜山外,福安还有二支朱氏。濑屿朱氏,位于下白石镇福屿村(福屿旧称濑屿),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始建宗祠,今有族人五百余丁。南浦朱氏,位于下白石镇南浦村,先祖从建阳迁居南浦落籍,今繁衍三百余丁。濑屿和南浦朱氏均认为自己也是朱熹的传人。
90、不过,儒家的另一学派“心学”却提出了不同观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即“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之别。总的来说,朱熹是教育家,王阳明是军事家,双方更有侧重。
91、陈埴(1176~1232),字器之,号木钟,举进士。始学于叶适(1150~1223),终师于朱熹。历任丰城主簿、湖口县丞等职,以通直郎致仕。有《木钟集》11卷存世。
92、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93、在木钟学派中,著名的弟子有彭庭坚等一众学者,并指向黄淮等人。
94、朱熹被尊称为“朱文公”和朱子。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是对大师级的学者的尊称。象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老聃被尊称为老子,孟珂被尊称为孟子,朱熹被尊称为朱子。
95、《家礼》是南宋朱熹最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家礼》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体现出朱熹因革损益、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特点。
96、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9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熹
98、徐容,字仁甫(仁父),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进士,曾任过永嘉县令。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福建漳州知州。是年夏,徐容与其兄徐寓(字居父)从学于朱熹。此后,徐容长期师从朱熹,认真向朱熹探讨学问。朱熹教导他:“为学,须是裂破藩篱,通底做去,所谓‘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使历历落落分明开去,莫要含糊。”
99、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
100、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10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B(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是限制人的欲望,让人都安心的接受封建统治,故选B。AC项是朱熹的做法,是手段,不是目的;D项错误,当时尚未出现民主启蒙思想。考点: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