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是,尽管有这次隆重的掌声鼓励,路遥在1991年的心情仍处在时好时坏的状态中。进入1992年的路遥身体更坏,情绪变得越来越忧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但他浑然不知。
2、这次,路遥的《人生》以绝对的实力排在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第四位。这次获奖,进一步确立了路遥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地位。
3、当晚,他病倒在延安宾馆。
4、人生,因为有竞争,人们才有动力;人生,因为有奋斗,人们才追求卓越。
5、《人生》中饱含的浓郁情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赞美也是其艺术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学作品的神力不仅在于晓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灵中的震撼和激情。
6、【人生路遥】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被评论界贴上“陈旧”的标签。这一次,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成功,得到的是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7、身在尘俗中,岂能躲清静?更何况路遥仍需要社会的认可。
8、1991年10月26日,也就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半年之后,他荣归故里,应邀在延川县当时最豪华的大礼堂——延川影剧院给全县各界人士做了一场报告,开宗明义地谈他对延川的感情。
9、本来,路遥赢了游戏。但村里大男孩骂他“私孩”“为儿货”,路遥这时再也控制不住情感,和这个男孩摔到一起,并把这个男孩的头打破,直到大人们走过时,才把他们拉开。
10、1982年秋,《人生》的魅力效应开始彰显出来。《中篇小说选刊》与《新华文摘》都全文刊载。《人生》的能量不断地释放出来,评论界也对《人生》投以极大热情。
11、年轻时的爱情都带有冲动性,但是真正的爱情往往是需要深思熟虑,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是真爱吗,有时你很难得说到底是荷尔蒙的因素还是其他因素,但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志同道合,精神上的相互依恋,显然他与刘巧珍的爱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虽然他能与黄亚萍聊得来,但是他们彼此物质上是不对等,这也造成了爱情的不对称关系,这也是高加林的矛盾,或许也是当年很多人的矛盾。
12、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3、从一介农民,到文坛明星,再到星陨天际,路遥短暂的人生却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能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如此辉煌、如此有声有色的生命质量,路遥是无愧于他的整个人生的,也无愧于陕北的土地与人民。
14、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人生路遥》。
15、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16、《说不定哪天就永远分开》《BookOfMemories》
17、后来,为了全家的生计,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同样是家里贫穷但没有孩子的伯父。
18、路遥病逝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全国各地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震动,各界人士纷纷沉痛悼念。
19、吃过晚饭,疲惫的路遥早早就睡下了。在清涧老家,他睡觉时只能盖一床补了又补的破被子。而在大伯家,他能单独盖一床新棉被,铺一条新褥子了,这是他有生以来享受到的最好条件。
20、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21、6月上旬,路遥在炎炎酷暑里搬家了。路遥结婚后一直蜗居在作协的小平房里,直到1982年,作协因他的创作成绩,给分配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单元房。
22、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心理、黄亚萍式的极端利已主义、张克南式的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
23、父亲继续认真地做着“走亲戚”的游戏。他在大哥家无所事事地歇了两天脚后,终于在第三天早晨告诉路遥,他要到延川县城赶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再领路遥一起回清涧。
24、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知足,方能长乐。愿我们在作出选择时能不忘初心、满怀理性与道德。也希望在多年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老去之后,有一个嘴角上扬的青春。
25、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的创作经历。
26、贾平凹曾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时作祭文评述路遥:“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27、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路遥结束了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写作。完成创作随笔的路遥还没有来得及喘气,又开始一个新的任务,即选编《路遥文集》。路遥就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他一旦投入工作,就像炉中煤一样激情澎湃!可是,他毕竟还是个病人。
28、《人生》的审美理想主要表现在,作者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给人一种痛惜感,充送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刘巧珍那样的生活悲剧重演,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高加林所具备的,正是刘巧珍所没有的:刘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备的。
29、但没有儿女,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俗话说“养儿防老”,弟弟送来的路遥,就是自己今后的儿子,自己死后继承香火的儿子,所以他对路遥十分呵护。
30、这天,王家人都早早地起来,忙前忙后,等待着新生命的降生。全家人等待降生的孩子,就是我们的主角——路遥。
31、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又忍不住孩子们各种乡间游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矛盾终于在一次“打瓦片”游戏中爆发了。
32、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33、作为多年交往的朋友,陈泽顺理解这句话,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也可能是某种暗示。人生的许多暗合,让我们说不清楚。
34、王家堡村和大伯家所在的郭家沟村相差一百多里路,这两地人们在生活习性与语言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35、“茅盾文学奖”终评委、《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先生这样解读《平凡的世界》:
36、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其实路遥在四五岁起就开始跟在大人后面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7、作为每个寒门学子,都背负着家庭的希望,更渴望闯荡自己的命运,高加林的人生折射着很多人的缩影:
38、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人生路遥》。
39、只要你相信,你的爱人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向你招手。心中有爱,就会得到爱。这时的你,是最有吸引力的。
40、这句话不是表面意思会有第二部,而是深层意思上的终结。 作者不认为这是《人生》的终结。当我们读这本书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命的尽头。所以这不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不可预知的,未知的,就像汹涌的河流,书中只写了生命的一个阶段,没有了人物的终结。
41、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42、路遥的作品所拥有的精神食粮,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而生命的价值,也在于生于平凡却敢于追求不凡。
43、▼戳这里,经典人物传记免费听
44、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45、从教师到农民角色的转换,使他难以面对现实,痛不欲生,而在这期间,她却收获了一份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陪伴他度过最低谷的时期。而没过多久,这个农民走进了城市,由于信念的不坚定,使他放弃了单纯善良的农村姑娘,选择了高中同学黄亚平。谁又能想到,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使他重返农村。
46、中国作家大都有“茅奖”情结,路遥也不例外。他对“茅盾文学奖”有着深切的追求,也渴望能得到文学界的一次热烈掌声。
47、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48、1983年,在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的第一年,《人生》热继续发酵,并形成新一轮高潮。
49、那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日头下去了,明天早上还会出来。这不是因为虚荣,而是不愿遭受虚荣者的嘲笑;我想默默地、宁静地走自己的路。一个男人一旦迷上了一个女人,就觉得这女人是他的生命,他的太阳。除过这个女人,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暗淡失色了。为了得到这女人的爱,他可以付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牺牲。甚至得到的不是爱,而是鄙视和污辱,心里也很难为此而悔恨自己。
50、陈泽顺接过提包时,路遥几乎站不稳了,靠在墙边说:“我累得不行。”陈泽顺赶紧把路遥扶进书房坐下,发现他已经脸色苍白。临走前,路遥又说:“出版这套文集是我前半生的一个重大事件。”
51、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52、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
53、【人生路遥】在陕北绥德清涧县王家堡村的沟渠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
54、后来又倾其毕生心血完成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并被改变成同名电视剧,激励了几代人,受到极大的赞誉!
55、在火车的颠簸中,他的肝疼剧烈,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下午5点左右,路遥终于硬撑到终点站延安站,已经再也没有力气自己走下车厢了。来接站的朋友只好上车搀扶着他下车。
56、他不由得泪流满面,打开车窗,伸出头让冷风尽情地抽打着他的脸庞。要不是在车上,他真想放声大哭。
57、于是路遥的父亲只能在延川的大哥王玉德身上打主意了,他想把路遥过继给大哥,在那里供孩子念书。
58、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59、到今天为止,《人生路遥》这本书就共读结束了。
60、此时,西安城里雪花飞舞,天地一片苍茫。天地动容,草木含情;悲我路遥,魂魄长存!
61、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62、高加林即村里加字辈的高姓而已。这却堪路遥忠诚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真实全貌的一斑,也是现实主义体裁(形式与内容)不可忽略的特征:描写的日常生活细节务必真实!否则,即是伪现实主义了!
63、后来,路遥亲自抱着一个巨大的提包,汗嘘嘘地到陕西人民出版社陈泽顺家里,交了夜以继日剪贴整理好的《路遥文集》稿件。
64、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65、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的评奖结果一出,路遥高兴地睡不着觉。《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票数排名第一。
66、无数信件从全国各地寄到路遥那里,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谈论阅读小说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路遥当成了掌握人生奥秘的“导师”,纷纷向他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
67、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68、随着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传出,接生婆喊了一声:“是小子!”王家人提到嗓子眼的心开始放下了。
69、老辈人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靠自己目前的光景,供孩子上学是没有一点门,家庭拖累太大了。
70、1958年的新学期开学,大伯领着路遥到村小学报名。当时全村只有一个设在马家店自然村的马家店小学,是用一座废弃的庙宇改建的。学校共有三孔窑洞,教师办公室占一孔,其余两孔则挤了四个年级的学生。
71、他虽然出身寒门,但他没本事的父亲用劳动换来的钱供养他上学,已经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
72、1973年,一位颇具才华的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路遥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林达的经济资助,路遥才能够安心读书,逐渐开始文学创作之路。
73、其实,九岁的路遥心知肚明,父亲是在撒谎,要悄悄溜走,把自己“卖”给大伯为儿。这本来是个撕心裂肺的情景,但懂事的路遥却装着答应了父亲的“谎话”,把眼泪咽到肚子里。
74、1992年11月17日清晨8时20分,路遥的生命之弦彻底绷断,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从这一刻起,路遥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灵魂离开了他挚爱着的平凡的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回归到大地那里去了……
75、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76、她痛苦的焦点在哪里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她正是为这个矛盾而痛苦!如果有一个方面的坚定选择,她也就不会如此痛苦了:假若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狱她也会跟着下去!矛盾是无法统一的。两个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她爱高加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生活对于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她不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77、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总不能再当个“睁眼瞎”吧。于是,路遥的父母把他送到村办小学上了几天学,因为家里的营生太多,又只好把他叫回去干农活了。
78、他们当然体会不到路遥骨子里倔强不屈的精神,他想出人头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路遥努力读书、刻苦学习。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终于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79、九岁的路遥为了能够读书学习,从家乡来到了大伯家,并顺利入学,成了一名学生。那么,来到大伯家的路遥能够适应这里的新环境吗?他又是如何努力学习的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80、当时,马家店小学只有一位叫刘正安的男老师。在学籍注册时,路遥只有一个“王卫儿”的小名,刘老师说这个名字不行,得起个官名。
81、九岁时父子俩步行走延川的情景,成为路遥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艰辛经历。
82、幼年时期的人生变故,对于路遥敏感心灵的形成,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留在延川上学,就要在心理上接受和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
83、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84、最有名的是《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有《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的有《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
85、“我尽管出生在清涧县,实际上是在延川长大的,在延川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延川的感情最深。在我的意识中,延川就是我的故乡,就是故土。
86、陪同全国著名作家游览延安后,路遥又邀请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贾平凹、西安市《长安》月刊编辑和谷与《延安报》编辑高建群等人到延川,参加延川县委、县政府举办的“纪念《山花》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87、《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的并不轻松。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工作量非常巨大,路遥手指头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阅。
88、那么,路遥究竟能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之路又能走多远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89、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这样一部小说:
90、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91、3月25日,路遥乘火车赴京去领奖。这天刚下过一场大雪,车过三门峡时,整个中原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路遥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家陕北,想起了绵延起伏的黄土地,想起了他小时候在风雪之中缩着头、弓着腰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92、《人生路遥》⑧|人活着,一定要热爱点什么
93、1991年元月,我国作家期待已久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到了终评阶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能获此殊荣,意味着能获得国家文学体制的表彰。
94、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
95、路遥抓住一切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依然坚持上学,到县文化馆翻报纸。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是为了收获想要的结果。
96、不过他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坚强!路遥要继续写下去。
97、参与无偿的劳作。而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将农民强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
98、老师这一说,大伯自然很高兴。路遥心里也热乎乎的,他下定决心,要好好用功,把书念成,长大当个“军长”!
99、而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交纳粮食,在很长的时期内只能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且,农民还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税费。
100、而且路遥的父亲的性格软弱,活得窝囊。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路遥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一顿打。
101、这一天的“出清涧”是路遥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短暂的四十二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