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09:53:31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4)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4、假如当年东风不给周郎火攻曹军的方便,

5、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解):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韵译):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评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6、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

7、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8、这首怀古诗是杜牧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任上所作。黄州长江边有赤鼻矶,当地人误以为是三国时吴军打败曹军的赤壁。杜牧在诗中一反通常的说法,认为周瑜能破曹军,赢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实属侥幸。

9、【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10、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

11、杜牧:赤壁(蒙曼简短点评)

12、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磨洗掉铁锈以后辨认出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3、原文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4、✦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15、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6、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7、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重大战役。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三十四岁的周瑜,更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后来,杜牧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了这首诗。东吴乔公有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这位赤壁之战的军事统帅周瑜,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

18、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19、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上。

20、对于历史事件的评说,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统一的意见是不能强求的,也是不必要的,以对项羽的评价为例可见一斑,对于赤壁之战的得失胜负,又何尝不是如此?

2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22、♪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2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4、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5、赤壁杜牧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古时英雄成功带有某种机遇之情

26、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27、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28、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之一。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29、主播:窦琳声音塑造讲师专职配音师有声小说演播者,酷爱朗诵,声音温暖大气.

30、(8)"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31、(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32、(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全诗最精彩的也是这两句,它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什么道理?

33、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3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5、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36、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37、“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38、所表之情:开头有怀古之意,最后两句把胜利的关键因素归于偶然东风,其实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

39、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

40、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41、鸣谢:本版所用照片系电影《赤壁》剧照,特此感谢!

42、(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43、所写之事:诗中提到三国时赤壁之战,以大乔二乔归曹操暗指吴国亡国。

44、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45、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46、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47、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48、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49、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50、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51、【赤壁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52、确切的时间真不好说,很难找,也可能没记载。但杜牧的《赤壁》作于他任黄州刺史的时候,而他任刺史的时候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会昌四年(844年)九月间,所以这首诗我也只能告诉你是在公元842年到844年之间。

53、dōngfēngbùyǔzhōulángbiàn

54、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55、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56、zhéjǐchénshātiěwèixiāo

57、(8)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58、本内容为北京汇晨朝来老年公寓特别制作

59、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6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1、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62、(5)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都要被关进铜雀台里了。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

63、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64、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他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其中《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65、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

66、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67、✦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

6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69、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70、折断的戟沉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自己磨洗后发现是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就是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71、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72、tóngquèchūnshēnsuǒèrqiáo

73、点击琳音工作室免费阅读

74、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75、二 乔 。 《赤壁》全文解释。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

76、《赤壁》(作者:杜牧)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77、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78、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79、(每一个清晨带你读好诗听好音乐)

80、《赤壁》唐,杜牧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文今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磨洗掉铁锈以后辨认出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扩展资料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之一。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81、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2、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83、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84、点击上方蓝色字“品听经典”关注后,即可收藏,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85、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86、点击右上角:可分享朋友圈&收藏

87、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88、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之一。

89、✦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90、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91、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表达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原诗:《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释义: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9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93、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94、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95、这首诗的大意是:“折断的兵器埋在泥沙中,虽然日子过了这么久,仍然没有消融。拾起来后,经过仔细地磨洗,可以隐约认出这是前朝赤壁大战时的遗物。假如当年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曹操的铜雀台里恐怕就会深锁二乔了。

96、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97、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98、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99、古文今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磨洗掉铁锈以后辨认出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00、(1)(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01、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