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知错就改、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爱才惜才,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2、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①岂——反问副词“难道”
5、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6、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7、今者:如今,现在。者,用在时间词后面,表停顿,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8、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9、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10、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13、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14、乎: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15、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16、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17、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
18、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19、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2、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23、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24、(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25、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26、后来,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谈起事情,不禁十分惊讶,他对吕蒙说:“从你今天表现出来的才识智略来看,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你真是发现得太迟了!”之后鲁肃拜访吕蒙的娘亲,和她相谈甚欢,甚至结交成为了好友,最后才先见恨晚地离开了。
27、【孙权劝学译文】《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28、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9、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30、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3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2、【孙权劝学译文】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3、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善劝、好学、关心部下
34、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35、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36、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译作“吗”。
37、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38、(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39、古义:到,等到。(及鲁肃过寻阳)
40、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1、⑬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2、⑥何——疑问副词,怎么
43、⑦孰——疑问代词“谁”
44、古义:只。(但当涉猎)
45、卿言多务,孰若孤?
46、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47、见事:知晓事情。
48、第一层的段意是劝学。第二层的段意是吕蒙学有所成。
49、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50、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51、孙权为人节俭。虽然称帝迁都建业,不建新宫殿因陋就简沿用旧将军府寺为宫,至赤乌十年(247)腐朽损坏后仍仅以武昌宫加以重建,可见其爱惜民力。
5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3、第一层: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4、但:只,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55、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56、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7、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9、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60、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61、(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62、⑩更——变换、改变、重新
63、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64、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议事,很惊讶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而朋友,然后分别了。
6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66、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67、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69、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70、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
71、《孙权劝学》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72、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7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74、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75、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76、以前,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当年那个吕蒙了!”
7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78、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79、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80、涉猎:粗略地阅读。
81、刮目相待:拭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82、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83、才略:才干和谋略。
84、孙权劝学最后写了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及交往,作用是写孙权劝学的效果,用吕蒙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85、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 (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昌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6、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8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88、孙权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告诉吕蒙自己的事务也特别多,但是还是一直坚持读书。并且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激励吕蒙用心学习。
89、孙权现身说法的劝说吕蒙学习,后来,鲁肃再见到吕蒙时感叹吕蒙的进步和他结为好友。
90、《孙权劝学》译文:当初,孙权规劝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91、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游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怎么领悟事理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9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93、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94、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95、耳: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罢了。
96、编辑本段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97、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98、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99、孙权告诉吕蒙其实学习对自己没有坏处的时候,吕蒙开始认真的学习起来,每一天都坚持读一本书,读一些关于国家大事的知识,丰富了他的知识,增强了他的能力,从而更加的努力学习,每一天都严格对自己,每一天都刻苦。希望可以帮助你!为我加分哦!
100、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101、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