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2、说起来很奥妙,其实也很简单。第苏洵读什么书?他两个哥哥读什么书?在宋代要考科举,那就得读“声律记问之书”。什么意思?第你得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韵之文,得写骈体文。这东西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就是这块敲门砖,他拎不起来,他不擅长写这种韵文和诗赋。第“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这他也不擅长。所以他是有原因的,他不是真的不读书,而是这一类的书他读不了,他不爱读。他父亲苏序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所以他现在游荡不回,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
3、谢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均为北宋文坛之翘楚,时称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不喜文学故成名较迟、他尤长散文;长子苏轼独树一帜、其才堪与李白媲美。
4、今有人⒃,口诵孔老之言⒄,身履夷齐之行⒅,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⒆;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5、即便将来遭遇不幸,孩子也能心怀美好,旷达以对。
6、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
7、苏洵痛恨当时流行的浮艳怪涩的文风,提倡学习明白晓畅的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价就很有见地。
8、“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苏轼《夏侯太初论》)
9、第还有引导孩子读书。他引导孩子读书,他有他切身的体会在那儿。我们知道他吃亏不就吃亏在这书上面了吗,怎么引导两个孩子读书呢?他告诉这两个孩子:
10、《权书》中有一篇著名的《六国论》,开篇他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的核心观点,这实际上是在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屈辱的绥靖政策。《审敌》则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从而形成了内忧外患。《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提出了兵民合一的设想。
11、如此看来,你还觉得苏洵的《六国论》观点片面吗?这恰恰是苏洵写文章不只为做学问的鲜明写照。大胆直率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有力的论据加上文采飞扬的论述,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三位——苏洵。
12、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洵有同名著作《嘉祐集》。
13、那么,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趣呢?
14、兄弟二人日后的遭遇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15、有,电子竞技不仅仅就是打游戏学电子竞技,未来的就业前景一样是很好的:简单来说,电子竞技专业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以下6类:第一个是电竞技术类方向,包括职业选手,数据分析师、教练等岗位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裁判类方向,专门培养专业裁判人才;第三个是赛事活动类方向,培养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第四个是体育医疗类方向,包括了电竞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第五个是视频类方向,包括了游戏视频制作、节目编导策划等;第六个是电竞媒体方向,营销方向的人才。
16、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17、【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一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被欧阳修举荐,在士林间传诵,一时名气大震。他的文章以政治、军事论文为主,善于借古明今,抒发政治情怀,如作者在《六国论》开头,即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巧妙地借论六国批评了宋朝的岁贡政策。代表作有《衡论》、《六国论》等。
18、《送石昌言使北引》一文,用简朴的语言写出了他和石昌言之间的真挚情感,立意高远,议论激昂,行文曲折而精妙,读来十分感人。
19、当然,由于他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为官从政的实践,文章中难免有迂阔偏颇的地方,但瑕不掩瑜。
20、④理势:中国哲学术语。理,法则;势,发展趋势。
21、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22、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格局,而格局又往往决定着人生结局。
23、尤其是苏轼,最终能够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成为“人间不可无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没有苏洵的为父为师,是不可想象的。
2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传世。
25、数年宰相韩琦推荐苏洵出仕,担任了一个从八品秘书省校书郎,死后也不过追赠为正八品的光禄寺丞
26、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27、知名的《六国论》有四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各写一部,明代李桢写一部。单从文章论述的观点来看,苏洵所著《六国论》是最片面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但恰恰是这篇《六国论》入选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是四篇《六国论》中最文采飞扬的一篇吗?苏洵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了解一下苏洵这位亲手打造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位大师的北宋文人吧。
2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29、父子三人可谓是互相成就,苏洵不擅长应试,但在知识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上,他给两个儿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两兄弟既是学霸,又是考神,他们带动着父亲蜚声文坛。
30、其实,苏轼和苏辙并不是从小就愿意苦读诗书的人,他们也很顽皮,静不下心听从父母的殷殷教诲。
31、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32、男人的有趣,在于烂漫洒脱
33、“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的弟弟即位,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一直采取守势。更加让文人们不能容忍的是,每年宋朝还要给辽国很多钱和好东西,称为“岁币”,另外还要“赏赐”西夏国很多财务。这些打着和平旗号的贿赂,助长了辽和西夏的嚣张气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洵写了《六国论》,开篇明义:六国的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想靠贿赂秦国来换取和平。
34、在这八大家中,只有苏洵官职最小,文章最少。但因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能够跻身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就毋庸置疑了。
35、移动电竞是如今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今移动电竞市场规模增速,远远超出整个电子竞技行业。而且,眼下移动电竞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扩张,预计未来将会在整个电子竞技市场达到30%的比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子竞技行业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当下我国移动电竞用户数量已经达到54亿人,随着电子竞技产业走向职业化、电竞赛事的兴起,移动电竞的用户规模在未来仍旧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电子竞技已经成为泛娱乐升级的重要手段。眼下单一的电竞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对于厂商来说,在游戏开发上,也需要加强与影视、音乐等娱乐产业的对接,让电竞产业更加多元化、大众化。
36、此外,苏洵还是一位收藏家。他特别喜欢收集名人字画,据说家藏有一百多幅。苏轼在凤翔做签判时,曾以“钱十万”购得吴道子画的“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的四块门板,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吴道子是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第一大画家,苏洵自然视为珍宝。苏洵去世后,苏轼把这四块门板运回蜀中,施舍给佛寺,并专门修了四菩萨阁来储藏。
37、邵仁弘的说法,当然不无道理。
38、苏洵好像没有填过词,一首也没见过,这似乎与他不喜欢声律之学有关。不过,苏洵却喜欢音乐,擅长弹古琴,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39、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40、北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4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2、南宋吕祖谦选编的《宋文鉴》里,收录了一篇署名苏洵的文章,题目叫《辨奸论》,如果是现代人写,题目可以叫“如何辨别出一个奸诈的人”。文章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篇文章针对的是王安石。文中“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描绘,简直就是王安石的真实写照。
43、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44、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45、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名山大川,他却发现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地方,等到真正要下笔时,却是腹中空空,无法把眼前的壮丽美景化成笔下万言。
46、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47、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48、⒃今有人:影射王安石。
49、出生日期:1009年5月22日
50、出生于眉山望族,又有两个成功的哥哥,苏洵的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始发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放弃学业多年的苏洵在二十七岁时突然开始发愤读书?而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
51、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2、书名:《绝世特种兵在都市》作者:八里洪涛内容简介苏洵因见义勇为,打伤四个烂人而遭到革职,回到都市的他寻找姐姐,没想到发现自己的姐姐居然……
53、可见,有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最高级的魅力。
54、【苏洵简介】但《辨奸论》的作者可不这样看。他认为脸脏了要洗,衣服脏了要换,这都是人之常情,连这些人之常情都不顾,却整天在那里高谈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这人不是有病就是故作姿态,事出反常必有妖,“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55、五是妙喻说文。苏洵的文论没有专著,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和书信,但不乏精彩独到的见解。
56、出于孩童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便趁父亲不在时,偷偷把书找出来并仔细阅读。由此,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成一代大家。
57、⑤夺:侵夺。这里有“影响”的意思。
58、苏轼才华横溢、旷达不羁,却招人嫉恨,屡次被贬;苏辙为人平和,才华虽比不上哥哥,却安然度过了祸患,在显达和庸碌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59、有一天,程氏见他因读书而没吃早饭,便把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他面前。
60、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61、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62、当时的四川经过战乱的洗礼,读书科考的风气并不是很盛。再加上四川物产丰饶,风光明丽,川人更乐意舒适地过着自己的安逸日子,而不愿求学做官。
63、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扩展资料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64、自“昔者山巨源见王衍”至“亦容有未必然也”(举王衍)说明容貌动人、言语眩世者误苍生;(举卢杞说明)容貌不动人、言语不眩世者亦足以败国。
65、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66、苏轼和苏辙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肯用心陪伴他们的有趣老爸。
67、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68、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69、“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苏洵《名二子说》)
70、“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幽默。”
71、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7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3、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74、韩愈:郡望昌黎,昌黎先生柳宗元:柳河东(籍贯),柳柳州(曾任柳州刺史官职),柳刺史。苏轼:东坡居士苏洵:苏老泉苏辙:颖滨遗老王安石:王荆公曾巩:无别号,字子固欧阳修:六一居士
75、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76、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77、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的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为经典。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呢?
78、严格说起来,苏、王双方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无论改革还是保守,抑或是开源还是节流,根本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维护北宋王朝封建统治这个大局。因此,在他们之间评说谁对谁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79、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特别的存在。
80、无奈之余,苏洵自嘲地写了首让人忍俊不禁的打油诗,也是乐观豁达得很:
81、自“今有人”至“非特二子之比也”说明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暗指王安石集卢王二人之性情,为天下患将非特二子之比也。
82、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83、首先,苏序有商业头脑。他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84、科举制度在宋代已日趋完善,它俨然已成国家机器遴选人才的最主要途径。学子寒窗苦读十载,一旦夺魁,人生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85、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86、18岁时,不服气的苏洵第一次参加科考。他本以为,读书是件简单事,只要稍加努力,便可一举成名。不出所料,在乡试中,一路佛系放养过来的他便折戟了。
87、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本文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先抬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预测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
88、苏洵不打不骂,想到了有趣的一招。每当孩子们玩耍时,他躲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孩子们一来,他便使坏把书藏起来。
89、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90、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91、苏洵的散文因其思想的标新立异、结构的严谨缜密、论证的旁征博引、行文的雄辩恣肆,被历代专家学者所推崇。
92、据当代有关学者介绍,毛泽东也对苏洵的《权书》很感兴趣。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的“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句时,写下了一条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苏洵批评诸葛亮战略失误的观点,深表赞同。
93、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94、苏洵与王安石都是抱负不凡的文人政治家,但是政见却不相同。在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的问题上,简单的说,王安石主张“开源”,苏洵主张“节流”,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却因为文人相轻的旧习,演化成为一场政治斗争。于是,就有了企图置改革家王安石于死地的《辨奸论》。
95、苏洵的抒情性散文不多,但也有可圈可点的篇章。
96、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97、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98、苏洵就是大名鼎鼎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采纵横于北宋文坛,号称“三苏”,汉唐以来,曹操父子而下,未之有也。
99、再者,苏洵饱览名山大川,拜师访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习方式开阔了眼界,喂大了格局,更利于苏洵的长远发展。
100、《礼》是圣人用来约束天下人的强世之术;《易》同《礼》的性质一样,是圣人统治天下的另一手段;《乐》是圣人用来弥补礼的不足的一种手段,兴声教可以使礼法深入人心;《诗》也是为弥补礼的不足而编的,劝人好色不淫,怨诽不乱;《尚书》记载的是上古历史,是圣人使用权谋来使风俗变易的历史;《春秋》是孔子以个人的是非行天子的赏罚,也是圣人的一种权谋。
101、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⑥:“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⑦:“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⑧,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⑨,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⑩,仅得中主⑾,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⑿,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⒀,非德宗之鄙暗⒁,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