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象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到哥哥家里。怎么处理完全听从哥哥的主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2、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3、(解析)这里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只要保留“入”而要删去“出”。
4、(3) 原文:可以一战
5、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6、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7、论语里有一句“宰予昼寝”,开始不知道宰予是人名,翻译成:
8、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9、翻译: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10、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1、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12、(1)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
13、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14、贴几个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吧
15、愆滞:耽误。《三国志·蜀志·费祎传》“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裴松之注引《费祎别传》:“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斅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
16、今天,小简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重点篇目文言文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7、(半面)《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后因用以称瞥见一面。《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唐钱起《赠李十六》诗:“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
18、(2)分点意识。文言文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重要知识点,阅卷时,每个知识点翻译正确往往得1分,翻译时注意逐一落实。即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知识点。
19、初中语文老师讲出师表时候,解释妄自菲薄是"随便地小看自己"。
20、(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21、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22、祎别传曰:于时军国多事,公务烦猥,祎识悟过人,每省读**,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斅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
23、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24、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5、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26、【文言文翻译】译为: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音乐。(“窃、为”是赋分点。其中“为”字的翻译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
27、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28、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29、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0、(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1、数年以后,我被迫教了某学生语文,同样是这句话他的翻译就变成了:十月份拆除了蓟城,燕王喜欢太子丹,等到燕国大将尽带领他的精兵在东边的辽东防守。
32、【文言文翻译】(解析)这里的“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
33、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4、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5、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36、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郡丞说你家有位叫兰芝的姑娘,出身于宦官人家。说太守家有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
37、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38、张溥与“七录斋”
39、(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40、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化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41、“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42、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43、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4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5、今天星星就带大家瞅瞅“那些奇葩的文言文翻译”语文老师:为师求你们不要把我送下去见作者了!
46、翻译: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47、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48、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49、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50、翻译: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51、译为:(您)每天吃饭喝水该不会减少吧?(“日、得无”是赋分点。注意套用句式)
52、(解析)“颁”通“斑”须发斑白。
53、(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54、(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55、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56、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57、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58、更多童鞋在这里,和你一起进步成长
59、翻译:大王你要做什么操?
60、“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61、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62、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
63、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64、(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65、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66、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67、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68、有一回考试文言文阅读考的是《明史•沈束传》,其中有一句要求翻译的是:“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69、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70、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为:“留”、“换”、“补”、“增”、“删”、“调”。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71、翻译成了:廉颇听说后,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带着门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说:"你这卑鄙贱人,不知道将军我宽大对待你到这种地步吗。"
72、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73、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74、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75、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76、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77、“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78、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79、然后,更可气的是,有的人居然翻译成了——
80、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直。翻译:常梦锡尽用正值的言语来进言,没有什么可以阻挠他的,宋元宗刚开始很很生气,但最后还是采纳了很多常梦锡的耿直进言。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始见之翻译:常梦锡一生都想出除去宋齐丘这个派系,可恨的是始终没有看见这个结局啊。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翻译:等到常梦锡死了以后,所有人都认同了他生前的正直,认为他是正直的人。
81、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82、做好文言文阅读,翻译好文言文是基础。
83、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84、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85、同学课后就怕老师上课再提问翻来覆去的背,结果第二节课真被翻了牌,问到妄自菲薄,这哥们儿眼中闪过一丝惊慌随即平复,自信念出:
86、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87、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88、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89、(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90、去有四个含义离开,如:阳虎去齐走赵。除掉,去掉。如:除残去秽。距离。如:去门十里以为界。前往,如:有敢去柳下季垄而樵采者,死不赦。
91、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为:“留”、“换”、“补”、“增”、“删”、“调”。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扩展资料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9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93、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要靠平时积累,对于实词尤其要关注古今异义的文言实词,而虚词则相对要简单很多,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标注的18个文言虚词的注释要逐一熟记。五大块考查的内容中,翻译是“失分率”最高的一个模块,吴建华现场给学生传授6种翻译的技法,简单概括为6个字,分别是“留、对、拆、增、删、调”。所谓留,就是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直接保留不作任何变动;对,就是把由单音节发展成为双音节的词翻译出来;拆就是把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白话文中拆成两个单音节词,各自进行翻译;增就是增补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删则是指删除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助词等;调则是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成分进行调整,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4、(译文)现在大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这样然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95、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96、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97、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98、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99、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100、“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101、宗悫(què)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