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2、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3、《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绝笔诗,全诗原文如下:
4、(A.儿子B.陆游C.陆游的父亲)。
5、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是哪些?
6、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7、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8、王师北定中原日⑷,家祭无忘告乃翁⑸。
9、承——夯实基础悟方法
10、“元知”“但悲”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突出了诗人临终时深深的遗憾。
11、学习《示儿》,随文得法
12、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
13、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14、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15、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16、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17、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示儿:给儿子们看。九州:祖国诗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求采纳
18、(3)结合资料和所学,比较三首诗歌异同。
19、死sǐ去qù元yuán知zhī万wàn事shì空kōnɡ,
20、唐代的诗圣杜甫,希望他的儿子宗武“饱经街”、“爱文章”,向圣贤看齐,请看他的《示宗武》诗:
21、桂燎薰花果,兰汤洗玉肌。
22、《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23、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24、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
25、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6、【示儿】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27、又问谁与频,莫与张樊如。
28、(1)悲从何来?(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9、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终生无子,却能超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其德行岂能与那些信奉“男大读诗书,女大逐鸡狗”的庸俗之辈同日而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才高难为用,一生沉沦下僚。他不希望儿子学自己的样子,而要去读兵书,学万人敌,将来作“帝王师”。他的《骄儿诗》很长,摘其中的几句:
30、祖国你的父亲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31、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3、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
34、(1)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读古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合作学习《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35、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36、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37、陆游是我国古代继屈原、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爱国诗人,《示儿》是其这方面的佳作。
38、《示儿》 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译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没有了,只是痛心没有亲眼看到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39、⑶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40、《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41、交流作者资料,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毕生志向西北从军,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背诵积累的陆游爱国诗句:
42、()陆游写这首诗给谁?
43、《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创作背景《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示儿宋代: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希望能帮助到您
44、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继续阅读《病起书怀》和《秋波媚》。
45、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6、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47、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48、告诫子女要戒骄戒躁,艰苦朴素。
49、《示儿》以其————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后两句表现诗人对—————的无限希望和坚定信念。
50、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51、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52、(1)读正确,读熟练,以自读为主。
53、他临死前写下的一诗《示儿》。顾名思义,其实它也是陆游临死前写给儿子们的遗嘱。因此《示儿》一诗,所传达的陆游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憾,要比其它诗词更为深厚、强烈而真挚。所以陆游这首诗读起来催人泪下,可谓感动世人近千年。
54、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55、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内容为:
56、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57、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58、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9、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这一句,使得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60、【示儿】《示儿》表达了陆游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是首写给儿子的临终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61、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62、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63、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64、()诗中的“乃翁”指
65、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66、他总结自己学诗的体会,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67、“但悲不见九州同”中,“悲”子直接明了的道明了其悲痛,联系前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中,“元”字才真正道出了无奈和痛心。
68、但dàn悲bēi不bù见jiàn九jiǔ州zhōu同tónɡ。
6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0、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71、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72、诗人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嘱托以诗的形式写给儿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73、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74、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75、0古朗月行(节选)
76、《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77、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78、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79、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80、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81、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82、白话释义: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83、了解了这些,再读《示儿》,感受诗人的“悲”。
84、回顾积累的古诗词,赞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时,我会说……在思念故乡或亲人的时候,可以吟诵……若想表达爱国之情,我会低吟……
85、《示儿》的白话文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86、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
87、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88、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
89、(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90、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91、(2)元知:原本知道。元,同“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9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93、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9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5、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96、(2)明诗意:85岁高龄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到底是什么事,让他牵肠挂肚,反复叮嘱自己的儿子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认真读古诗,尝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97、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
98、(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9、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100、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
101、回顾总结学习《示儿》的方法:读古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