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2、《天净沙·春》白朴|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渔歌子》张志和|长江白浪不曾忧,万顷波中得自由
5、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6、遇见是缘,恳请点个在看
7、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8、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9、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12、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13、《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4、《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15、第二句—承:路上行人欲断魂—看到路上的人像丢了魂魄,也许是刚刚从亲人的坟头哭过一场。
16、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17、借问:请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8、我来给你说一个最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20、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21、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22、《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23、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2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25、有一年的清明节,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路上碰到很多来来往往上坟的男女,一路上哭哭啼啼,一只手提着竹篮,里边放着纸香和一壶白酒,沉浸在对失去父母的思念之中。
26、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27、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28、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29、【清明杜牧】(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30、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字句清明
31、清明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也是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凡是有故去老人的家庭子女,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去给老人上坟扫墓。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现在,以示对老人的思念,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32、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33、shepherd:/ˈʃep.əd/牧羊人,羊倌
34、《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35、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36、我们当然崇拜杜牧的文采,杜牧那么多的七绝名篇,写出《清明》这首诗不足为奇。
37、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38、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9、《中华古诗词100首》95朱熹《春日》
40、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1、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2、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43、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44、《如梦令·春景》秦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45、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注释:drizzle:/ˈdrɪz.əl/细雨,零星小雨,毛毛雨
47、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断魂”。什么是“断魂”呢?“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8、【清明杜牧】《月夜》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9、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50、《中华古诗词100首》65王安石《泊船瓜洲》
51、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52、诗文解释:正值江南清明时节,细细的春雨一直在下,一点没有停歇的迹象,还在路上驻留的旅客、行人被这雨水淋得落魄断魂;停下脚步,借问当地的老乡那里能买到烧酒驱寒?牧童咯咯的笑起来,手指遥遥指向不远处的杏花山村。备注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纷纷:形容多。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53、“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54、各位看官,你们觉得《清明》这首诗是出自杜牧之手,还是出自许浑之手?希望大家留言评论。
55、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56、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57、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58、(双语赏析)杜牧《清明》及名家英文译本
59、《桃花溪》张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60、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6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62、IntheRainingSeasonofSpringByDuMu杨宪益、戴乃迭译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
63、这首诗很巧妙的接着清明这一节气表达了对已故亲朋的思念之情。
64、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65、写清明的诗歌并不少,杜牧的这首《清明》,只要提清明,就会想到这首诗歌。杜甫也写过《清明二首》,黄庭坚也写过,但是,他们写的都很少人知道,就算晏殊的“燕子来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句子,被传诵的广度上,也远远不及杜牧写的《清明》。
66、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67、“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68、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⑷借问:请问。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69、tavern:/ˈtæv.ən/小酒店
70、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71、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72、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诗人杜牧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7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74、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7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6、无论如何,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启蒙的好诗。
77、《江南文脉》诗词篇07王安石《泊船瓜洲》
78、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79、杜牧写《清明》这首诗的背景: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清明》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80、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81、“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82、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83、“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84、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85、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8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我上学课本上记载是杜牧所作。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学术界,对于该诗的作者却并不是非常肯定。虽说不上是争论不休,但确实有一些学者认为《清明》一诗,可能出自许浑的笔下。
87、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88、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89、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种编排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0、郦波唐派吟唱《春日》《幽兰操》
91、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92、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93、清明杜牧的这首古诗表达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以及触景生情凄惨凄凉之情,失踪前两段写出时间背景,利用清明时节需表达出悲伤凄惨的气氛,最后两段用饮酒表达诗人内心的伤心和惆怅的心情,整个诗的作者完整的细腻,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94、miserable:/ˈmɪz.ər.ə.bəl/痛苦的;可怜的
95、《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96、gloomy:/ˈɡluː.mi/adj.忧郁;愁闷;沮丧
97、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98、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99、清明节的天气还不是很正常,时冷时热,虽然桃花已开,有时候碰上寒潮或者阴雨天气,会冻得人瑟瑟发抖。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正说明了诗人杜牧所处的自然背景。
100、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101、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以及凄迷纷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