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是这样一来,局势就很不妙了。
2、殊不知晁错主张削藩,为的是制约实力强大的藩国,巩固中央政权。
3、(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
4、他推行削藩,实行过程中过于激进,以至于得罪了太多人。而且晁错本人性格为人刻薄、心狠,以至于大家都厌恶他。
5、而晁错之所以削藩削的这么起劲,也是希望以削藩的功劳增加其拜相的筹码。
6、第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7、《汉书·袁盎晁错列传》载: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8、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鱼。
9、【史记晁错】这番欲盖弥彰的偏袒,意味着景帝对军功老臣已无尊重,申屠嘉深感受辱,回家后一病不起,呕血而亡。
10、袁盎是窦婴带来的,窦婴不可能不知道袁盎的计划。
11、吴王即位以后又推行一系列政策笼络人心和发展军事,所以说吴国不仅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吴王还深得人心。
12、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是有自信、立场坚定,而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立场随着身边人的耳边风变来变去。这样的领导者最终都会不断失去好的人才,而最终留下的是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辈。这对于一个领导者的治理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环境。
13、晁错的这个建议,表面上看,是以刘邦和萧何当年的分工自比刘启和自己。
14、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15、当窦婴引荐来的袁盎提出“斩错”方案,后来又有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从大臣们的眼神里读懂另一层意思:干掉晁错,我们配合你平叛,否则你就跟晁错两人玩吧!
16、思景帝式的领导者做法
17、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18、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19、晁错也是汉初政治家,曾在文帝、景帝时期任职,主张中央集权。散文《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见解精辟。
20、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
21、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22、那个劝我早睡的朋友,得癌了
23、申屠嘉与邓通的这段冲突,既彰显着军功集团对朝堂的掌控力,也体现出了内廷与外朝之间力量的均衡。文帝选择尊重申屠嘉和他所代表的的军功集团,对此事保持沉默,没有去替邓通“出气”。而当相似的事情出现,汉景帝的做法与其父完全相反——毕竟,他没有经历过“诛吕安刘”的血腥往事。
24、对于类似身处景帝处境的领导者,从中可得到的功课:
25、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26、为什么说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晁姓发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儿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经说了,子朝在王位争夺之中以失败告终,而失败以后子朝就逃离了都城洛阳,向楚国逃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后定居在楚国的西鄂,就是今天的石桥镇。定居在石桥镇的依据何在呢?所有史书中是没有明文记载的,但是我们有有力的证据可以断定子朝最后定居在西鄂(石桥镇)。
27、总而言之,晁错大功臣,大忠诚,为国。他的死值得惋惜。(答案)
28、这个时候一个能人晁错就出现在汉景帝的面前。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29、那么袁盎跟晁错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他要置晁错于死地呢?
30、凤:凤凰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百禽之王。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
31、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32、鼓动景帝诛杀晁错,派人去吴、楚等国说明情况,叛乱自会止息。正为七国叛乱恼火的景帝,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为了天下平安,舍弃一个晁错算得了什么!
33、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
34、汉景帝罗织罪名削弱诸侯王势力,吴王趁机联络楚王等七个诸侯王起兵。景帝招来晁错商议,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自己镇守京城。景帝表面上不说,内心一定是有想法的,我听你的削藩了,现在闹出事了,你把我推出去,你躲宫里。正好袁盎此时求见,袁盎曾经做过吴国宰相,此时抓住机会向景帝进言,说吴王起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诛杀晁错。此后丞相和廷尉等人也纷纷上书弹劾晁错,请求杀晁错以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便批准了腰斩晁错,诛灭三族。
35、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36、晁错提出的削弱诸侯割据势力这一政治主张,有利于削弱诸侯势力,巩固皇权稳定,与前面的开国元老的军功相比亦毫不逊色。司马迁也肯定了他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立长远方案的历史功绩。但手握实权的晁错,本就让公卿列侯嫉妒,而他待人严峻苛刻,遇事执理、不近人情,引发诸大臣的反感。
37、遵循这种分配格局,自刘邦时代开始,担任政府首脑,也就是丞相一职者,全部都是军功列侯,他们依次是: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吕产—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从萧何到申屠嘉,除吕产外,皆是军功元老;从陶青到刘舍,俱属于军功二代(军功一代已死亡殆尽)。
38、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39、司马迁在《史记》里将晁错列为“酷吏”,是七国之乱的祸首:
40、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马上提拔晁错为内史,仅次于丞相,从此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晁错因为和汉景帝的密切关系,仕途之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加上他的观点言论很合景帝心意,因此倍受宠信。
41、及晁错已诛,袁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兒,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適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兒者。”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张,道从醉卒隧出。司马与分背,袁盎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明,见梁骑,骑驰去,遂归报。
42、好的,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讲完了。刘邦得到天下后,为了巩固汉帝国,大封同姓为王,没想到反而给汉帝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小朋友们,现在你对吴王刘濞、晁错以及袁盎等人的故事了解了吗?我是小桔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43、后来吴王刘濞真的反了,晁错认为袁盎收了吴王的贿赂,故意替吴王掩盖叛乱的野心,所以他极力主张追究袁盎的责任,袁盎听闻后惶恐不安。
44、窦婴给景帝引见的是什么人呢?
45、后来景帝听信袁盎之言认为吴王打着“诛杀晁错”的旗号起事,矛头并没有指向自己,只要晁错死了,吴王便会撤军。
46、【史记晁错】象牙梳:唐崔徽朝妓李端端诗:爱把象牙梳掠发,昆仑顶上月初生。
47、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但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看,好像并不这么简单。晁错之死,背后折射出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其中性格因素、权谋较量、政治利益纵横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汉景帝政治利益需要的“替罪羊”,是宫廷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性格缺陷。
48、弋雁:射雁。弋(yì):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这里用作动词,射。《诗经》:弋凫与雁。
49、刘邦建国,其帝位合法性,来自诸侯的推举。按《史记》的记载,诸侯之所以推举刘邦做皇帝,是因为他在灭秦与灭项羽两事上“功”最高,且在恢复诸王和封赏功臣方面“德”最高。也就是说,刘邦的帝位,与秦始皇的帝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秦始皇的“帝位”,意味着至高无上不容置疑,是一种绝对权力;刘邦的“帝位”,仅意味着他的功与德比其他诸侯要大,是一种相对权力。
50、晁错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是太子刘启的老师,他远见卓识,谋略过人,为汉文帝、汉景帝所重用。
51、据《史记》记载:“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52、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53、《史记》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历经数年,经过认真反复考证而成书,是最权威的史学资料。《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马迁在此明确的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这是司马迁经过当时的史料记载甚至实地考察所得出结论。
54、石渠:即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三辅黄图·阁》:“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於成帝,又於此藏秘书焉。”《汉书·儒林传·施雠》:“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於石渠阁。”亦省作“石渠”、“石阁”。《汉书·刘向传》:“讲论五经於石渠。”唐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鲁幕》:“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群彦挥铅笔,微生滥石渠。”明顾大典《青衫记·蛮素至江》:“明光奏赋,石渠侍讲。”陈去病《辛亥六月金陵杂诗》之九:“石渠天禄尽储材,漫把闲情理刼灰。”
55、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56、每个姓氏都有其发源之史,但“晁”姓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发源于何地呢?
57、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58、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59、因为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刘邦和开国功臣们共同订立的白马之盟。
60、他经常凭借自己和景帝的特殊关系,越过丞相等重臣,单独进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都被他改动修订了一遍,引起众朝臣的不满。史载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心狠,又有景帝的宠信,朝臣们对他又嫉妒又害怕。
61、景帝听后长叹,说道:“您说得对,我也悔恨这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62、不过,平叛需要有人站出来挑大梁,汉景帝头疼的地方就在这里。当初,晁错提出削藩策时,除了窦婴一片鸦雀无声:
63、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64、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汉朝的边境屡次受到匈奴的骚扰,文帝发兵讨伐匈奴,晁错借此机会又写了一封奏疏叫《言兵事疏》,主要讲述晁错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比如怎么领兵打仗,怎样对付北方的匈奴等等,晁错把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势分析得很透彻,文帝看后非常满意,亲赐晁错一封玺书,表达对他的赏识。
6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字词意义和用法。B项,①地方;②所字结构。C项,①介词,凭借;②拿、用。D项,①况且、而且;②暂且。A项,①于是;②这才。虽然翻译略有差别,但在字典里,“于是”和“这才”属于同一义项,都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况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66、于是窦婴带着袁盎见了皇帝,跟刘启盘了盘道儿。
67、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68、刘濞在南方立国四十余年,煮海为盐,冶铜铸钱,史载“国用富饶,百姓无赋”。晁错的计划,是削掉吴国最富饶的两个郡,产盐的会稽,与产铜的豫章,两郡合计三十余城。这意味着吴国将丧失绝大部分的经济基础,只剩下一个贫瘠的沛郡。
69、(3)汉文帝虽成功促成了“列侯就国”(让住在长安的军功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但他仍不得不抑制住自己任用“皇后弟窦广国”为相的欲望,“久念不可”,在刘邦时代的一线军功列侯已去世殆尽的情况下,仍谨慎选择了二线军功列侯申屠嘉。
70、不杀晁错,这些人是打死都不会出来的。
71、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適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後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72、“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73、我觉得在那种家天下的时代,忽略了“疏不间亲”道理,他主张杀的都是皇族,怎么说也是刘家的人,而他是一个外人,而且也太过激进,在中央弱于地方的形势下,只要中央稍微软弱一点,他是必死无疑,忠不善终吧
74、也就是同意把晁错拉出来背锅垫背。
75、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削藩是离间朝廷和刘姓诸侯王家族的事,出力不讨好,这么做,刘氏朝廷的政权倒是稳固了,而我们晁氏家族就危险了。我不忍心看到我们家族惹祸上身那一天。于是服毒自尽。即使如此,还是没令晁错改变主意。
76、晁错提倡削藩时,他的父亲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刘氏江山稳固了,晁家就倒霉了,可晁错却说他不这样做,刘氏江山不安稳,可见晁错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
77、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78、文帝时期,他曾经多次上书言削弱诸侯之事,但不得重用。景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内使,恩宠超过九卿。晁错请求修改法令,削弱诸侯,引发七国叛乱,因与窦婴、袁盎有隙,二人进言说吴、楚叛乱皆因晁错而起,由此被杀。
79、樱桃姐姐,中国新锐演讲家,中国梦演讲团新闻官,新时代“中国梦.环球行.一带一路”演讲功勋人物,青岛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制片人、导演,童星演说家创始人,学习强国“樱桃姐姐讲故事”专栏主持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省级测试员,国家二级导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演讲与口才分会理事,全国青少年演讲与口才能力提升计划讲师、测评师,青岛市青少年维权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青少年法治宣传使者,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市南区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青岛市李沧区公务员普通话培训讲师,获“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最佳口才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形象奖,电视最具人气新声代奖。
80、宝马:名贵的骏马。《史记·大宛列传》:“贰师马,宛宝马也。”唐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商女香草珠结网,天人宝马玉繁缨。”黄钧《锦城纪游》诗:“将军雄武气纵横,宝马雕弓出锦城。”
81、周亚夫下狱死去的同月,军功二代出身的过渡丞相刘舍被景帝罢免,由御史大夫卫绾接任。卫绾,是汉代第一个非军功集团出身的丞相。
82、三国:三国就是魏、蜀、吴。
83、于是袁盎找到汉景帝,提出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叛军之罪,恢复他们的封地,可以不用费一兵一卒平息叛乱。
84、驷马: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85、可怜晁错什么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的丢了命。
86、《史记·吴王濞列传》载:于是上嘿然良久:“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87、“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88、这时,晁错的《削潘策》被送到了汉景帝那里,汉景帝本来就想割断诸侯的权力,但是自己无法动作,毕竟都是亲戚,就因为这个汉景帝就把晁错当知己。汉景帝首先破除了赵王常山县、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东海县、吴王的豫章和会稽的两郡。在古代,土地比生命更重要,刘家后代认为朝廷不给生路,而且刘家所有的后代都有继承王位的权利,所以就联合起义了。打着“杀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景帝找晁错商量对策,晁错向汉景帝提议由汉景帝统帅,赵厝亲自保护京城。然而,汉景帝不同意,于是袁盎建议杀死晁错,平息诸侯的怒气。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将晁错斩。
89、那么,在皇权的博弈地位上,景帝已经明显强于文帝,他的执政政策也显著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所谓“文景之治”,并不具备政策上的连贯性。下篇,为你揭开“文景之治”的真面目。
90、《史记》中明确记录在案的政敌就有申屠嘉、袁昂、窦婴,由此可见晁错与同僚的关系并不融洽。晁错修改的法令触及了朝臣、诸侯的利益。晁错的父亲曾劝他放弃,认为他的做法破坏疏远皇室骨肉,招致众人怨恨,落得“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的结局。
91、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中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92、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9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时代,是西汉帝国极为关键的转型期。
94、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95、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96、而我所看到的是,今之有能之士,想要在集体单位中有一番成就,为集体力挽狂澜、出谋划策,促进集体事业的更高峰;这是好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想到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这是独具慧眼的,是极好的!
97、晁错的个性是严峻刚直而又苛刻;他的内心是为国之大计而忠心耿耿、先国后己的胸怀;他的智慧是超越群臣,甚至是超越肱骨之臣,再甚至是两朝元老;他看问题深谋远虑,抓住重点,为景帝提出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之大计,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等等。
98、申屠嘉在汉景帝时代被气死,意味着上述权力分配体系开始崩溃。
99、这次叛乱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诛晁错”,最后皇帝仍不得不派兵镇压。皇帝后来也认识到晁错所为实为国家着想,不禁大为悔恨,但为时已晚。汉朝经此一乱,国力渐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专有一章写晁错事迹,由此亦可见晁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00、晁错西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悲惨的忠臣,一生尽忠尽责为保景帝江山巩固皇权力削藩却触怒诸王利益被奸臣袁盎进谗诬陷含冤被景帝冤死屈死九泉,魏征唐太宗的重臣兼宰相之助其开创了贞观之治,以刚正不阿犯颜直谏不畏皇权闻名于世,也是大唐开国功臣之一。生前荣耀风光显贵一时,明君贤臣千古榜样也传诵一时。死后无限凄凉,被唐太宗砸碑悔婚明君贤臣的千古佳话也彻底毁于一旦。两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重臣一位含冤屈死,一位生荣死哀。但他们的功勋名望却永存后世,万古流芳。
101、明朝中期,该部游牧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阿尔达额尔苏(今黑龙江勃力)、布尔噶苏台(今河北承德)、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萨喇穆鲁(今河北围场)等地。在明末清初,该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汉姓为晁氏、朝氏、鼌氏、巢氏、隋氏、曹氏、乔氏、石氏等者,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