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宋代晏几道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2、《唐诗三百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
3、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4、《唐诗三百首》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5、——唐/李端:《听筝》
6、《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杜甫
7、《唐诗三百首》:送魏万之京·李颀
8、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9、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10、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11、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
12、当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纤手调筝,发出优美的乐声。
13、▶《道德经妙解》合集(共64集)
14、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15、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纷纷驾着云车翩然而下。
16、释义: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7、柱:定弦调音的短轴。扩展资料:“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18、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19、《唐诗三百首》:新年作·刘长卿
20、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国学荟粹”,再点击“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21、五绝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绝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与律诗相同。
22、《唐诗三百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23、(作者)李端(朝代)唐
24、《唐诗三百首》: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25、【李端听筝】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26、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27、《唐诗三百首》:春宫怨·杜荀鹤
28、《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9、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30、chōu xián cù zhù tīng qín zhēng , wú xiàn qín rén bēi yuàn shēng 。
31、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
32、菜单栏有“唐诗三百首”合集
33、【李端听筝】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34、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35、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36、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37、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8、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
39、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40、《唐诗三百首》: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41、《唐诗三百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42、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43、《唐诗三百首》: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44、《唐诗三百首》:渡荆门送别·李白
45、《唐诗三百首》: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46、《唐诗三百首》:送人东游·温庭筠
47、所以李端肯把郭暧吹捧到这个样子,可见两个人的关系。关系怎么样呢?关系也未必真的非常铁。要是真的非常铁,就不用这样拍马屁了。李端是郭暧府上的座上客,郭暧每次宴饮郊游一请他他就去,为什么呢?是因为郭暧的府中啊,有一个叫镜儿的婢女,不仅容貌艳丽,关键是弹得一手好筝,每次席间宴乐助兴之际,李端时不时地就忍不住要把自己的目光递送到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就是总是余光——眼睛的余光去瞟镜儿,镜儿也总会在李端的目光的余光中,偶尔回望他一眼。
48、听筝者只闻筝曲绕梁之美,又哪里知晓弹筝者玉颜丽质之下的内心与才情呢。
49、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50、《唐诗三百首》:利州南渡·温庭筠
51、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52、那么既然有那么多鸣筝诗、听筝诗,写筝曲的诗,李端的这首《听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你看他写的:“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鸣筝”不用说,这个“金粟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柱”啊,就是那个定弦调音短轴;而“金粟”呢,是指那个短轴上面是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这不用说,这是指“弹筝女子”,她的手纤细洁白;那个“玉房”是什么呢?“房”其实是筝上面架弦的枕,“玉房”就是玉制的筝枕。所以第一联的“金粟柱”,还有这个“玉房”其实都是筝的专业术语。“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说的就是这个弹筝的女子啊,纤手拨筝,属于弹奏的那个状态。其实呢,这种状态也没什么特别独特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53、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54、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55、《唐诗三百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下)·李商隐
56、绝句的形式特征和格律对照
57、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58、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59、《唐诗三百首》: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60、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61、仄起仄收表示的是五绝的第一句是仄声词开头(主要是第2位序的字必须是仄声),句末字也是仄声。这样依据"替"的规纠,第一句即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与第一句"对",则为平平仄仄平(韵),此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则为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再与第三句"对",且押韵,则为仄仄仄平平(韵)
62、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绝对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63、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64、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6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6、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67、▶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68、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69、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70、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71、《唐诗三百首》:听弹琴·刘长卿
72、《唐诗三百首》:过香积寺·王维
73、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74、梁.沈约《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唐.李峤《筝》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元.杨维桢《鸣筝曲》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为什么古代的人弹古筝都不用弹片的?古代的琴或琵琶都是用那种蚕丝做成的,质地比较柔软。不像现在的金属弦。不然他们肯定受不了的嘛!
75、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76、《唐诗三百首》:宿建德江·孟浩然
77、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含蓄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78、▶《道德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79、《唐诗三百首》: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80、(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81、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82、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斋月明。遥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声。
83、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4、《唐诗三百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85、听筝:弹奏筝曲。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柱:定弦调音的短轴。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拂弦:拨动琴弦。
86、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87、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88、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
89、《唐诗三百首》:淮上喜会梁川故·韦应物
9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1、说起来蒙恬也真的很神奇,我们知道毛笔也是他改良的,现在筝其实也是他改良的,而且他又是大秦名将,当时第一勇士。曾率三十万秦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击退匈奴七百余里。怪不得当年成龙的那部电影神话,非要演蒙恬的弟弟蒙毅去和金喜善扮演的“玉漱”演绎一段爱情的神话。看来只要和蒙恬搭一点边,就可以成为绝对的主角。可惜,我们不知道蒙恬他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过我想这样一个文武全才,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可以保家卫国,又精善音律,而且还善于发明创造,这实在也是世间难得的奇男子、大丈夫,想来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也一定必有其精彩。
92、《唐诗三百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
93、《唐诗三百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94、《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唐诗三百首》:长相思·李白·其二
95、上一回我们讲了叶上题诗和衣上题诗的红叶传情。今天呢,我们来讲一首和乐器有关的情诗,这就是被称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他的名作——《听筝》,诗云:“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96、《唐诗三百首》:赠孟浩然·李白
97、弹琴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两人一拍即合,当真是令人羡慕,这首小诗,虽然表面是在写弹筝之事,但其实却表现了男女间初见时悸动的美好,以及知音难寻的感觉,可以说韵味无穷。
98、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
99、原文:李端,字正已,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中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100、《唐诗三百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
101、《唐诗三百首》:筹笔驿·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