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情写韵依琴趣,竹涧风流醉啸吟。
2、秋分时节话丰收(中原诗韵065期)
3、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作品原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4、常听小鸟教平仄,时与高人论古今。
5、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6、元旦抒怀(中原诗韵029期)
7、女人花(中原诗韵038期)
8、叠影摇光村色染,层林疏淡玉霜侵。
9、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10、姑且橡当年的诸葛亮爱好吟诵《梁甫吟》那样,我也写下了这篇诗章。
11、来自西面的盗寇不要侵土犯疆,想要推翻朝廷那是痴心妄想。
12、时人谁解登楼意?独自凭栏倚泪吟。
13、jǐnjiāngchūnsèláitiāndì,yùlěifúyúnbiàngǔjīn。
14、首联扣题,诗人的满腹伤怀笼罩全篇;颔联又以浩大的气势加深了伤情的力度,颈联由景入情,纵论时事,展现出了诗人敏锐的政治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尾句咏古人而伤时事,既有自伤之情,又有自勉之意。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和家国命运于一体,堪当沈德潜所评“杜诗之最上者”。
15、《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扩展资料:文学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
16、这个是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这个是韵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17、东岭朝阳正升起,西山雾霭欲相侵。
18、在这战乱时候我登上此楼,
19、玉带环流游客醉,孤峰耸立素云侵。
20、《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作品名称:登楼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杜工部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杜甫
21、清韵雅唱(中原诗韵026期)
22、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23、望京楼刺破天心,燕岭台悬近照临。
24、【登楼】冬褪娥妆惹赏心,山颜露瘦喜登临。
25、后者如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企盼不朽,希望超越生死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悠悠天地中留下生之烙印。他自认无法实现,但不朽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已帮他实现了另外一种永恒——千年之后的我们仍为这首诗的悲壮慷慨而惊心动魄。
26、步“杜甫登楼”诗原玉(新韵)
27、历代风流铭旧史,千秋故事鉴当今。
28、凭空酹酒浇青史,野陌千年几唱吟。
29、季花街艳春常在,魂胆代承尘不侵。
30、⊙个人专辑当期所得赞赏70%作为作者的稿费(赞赏低于10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刊发后的第15天后发放(未按说明发朋友圈则不予发放)。超过15天以后的赞赏不再发放。
31、不惧青蚨骗学子,稳观闹剧入诗吟!
32、自明代张公式标举“婉约”“豪放”论词,有人喜欢豪放,但既乏才气魄力,又无真切的生活体验,往往就流于口号。豪放词人必得像辛弃疾,才算是好的。
3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34、令人叹息的是那位昏庸忘国的后主刘禅,如今依然有他自己的祀堂,承受着后人的祭祀,这真是天大的荒唐。
35、注:“白坡林”、“红石沟”皆为五峰山景点。
36、一花占尽四时春(中原诗韵044期)
37、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年仅19岁的他赴汴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在巴东任上,他作了多首怀乡诗,此其一。可能因为思乡心切而登楼望远,也可能因登楼望远而起怀归之意。在古代浩如烟海的登楼诗中,这首诗并不出色。
38、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登楼》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
39、注:石垛之石谐借与三江成对。
40、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41、无故颍源流渐小,缘何霾雾气相侵。
42、居住层楼颇称心,回家总是步登临。
43、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44、久慕山楼动客心,相邀驴友喜登临。
45、转座品茶言亘古,旋厅把酒论凡今。
46、霞彩楼头九丈旗(中原诗韵030期)
47、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48、在这万方多难的时候,我独自登上这座高楼。
49、备注:“状元楼”指学校教学楼。
50、在这战乱时候我登上此楼,世事如玉垒山变幻的浮云。
51、春日呼朋特赏心,树青花艳喜登临。
52、健步樊山显决心,重游故地再登临。
53、一江枫火接天地,半壁丹霞照古今。
54、【登楼】生情万里几多绪,提笔舒怀自在吟。
55、老骥犹思边鼓动,霜皤岂惧岁寒侵。
56、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5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58、红尘浪漫三杯酒,竹海调弦抱膝吟。
59、眼前美景描难尽,报与诗家细细吟。
60、“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61、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62、个人钟鼓楼还是晚上看最漂亮,灯火通明的时候最好看。白天登楼看到的景色当然不同,有时间,还是晚上去好。
63、这是宋人犯的错误。李昉、徐铉等人编《文苑英华》中将此诗作者署为王之涣,后人不察,遂酿成了一桩以讹传讹的错案。
64、幢幢高楼独匠心,电梯送我喜登临。
65、壮岁豪情浑似梦,儿时旧事仿如今。
66、渺渺关山撩客心,危楼眺远复登临。
67、欣上轩楼慰客心,亲朋挚友共登临。
6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69、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70、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
71、冬日遣兴(中原诗韵027期)
7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73、登中原第一塔楼(新韵)
74、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75、只道天凉好个秋(中原诗韵010期)
76、何堪岁杪无由去,长拟杜诗来苦吟。
77、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楼作者: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收起
78、空殿沉沉啼鸟到,闲门寂寂碧苔侵。
79、傲骨擎杯寄我心,冰心对影夕阳临。
80、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81、可怜不得参寥子,携手东坡共对吟。
82、清音袅袅伴朝暮,玄理悠悠度古今。
83、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84、可叹后主刘禅那样无能的君主竟还在庙中享受祭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85、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86、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87、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88、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89、雁越高樓惹客心,迂迴曲折始登臨。
90、仰望山楼自叙心,怡魂放旷再凭临。
91、年事渐高伤透心,为人装饰又登临。
92、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9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94、⊙平台审核律绝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用中华新韵、通韵必须标注。
95、父爱如山(中原诗韵052期)
96、《登楼》主要抒发了作者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97、“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98、光辉似水天连地,岁月如歌古到今。
99、夜读三千字朝吟万米风(中原诗韵070期)
100、中原神鼎未可问,强虏铁蹄曾敢侵。
101、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