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遇张九龄】孤鸿侧首看见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2、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鸿:雁类的泛称。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患:怕,忧虑。高明: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冥冥:高远的天空。
3、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4、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
5、lán yè chūn wēi ruí,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6、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7、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8、这首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谗被贬谪之后。诗人以兰桂自喻,表达了他和兰花桂花一样,不肯趋炎附势、低头谄媚,而是忠于“本心”,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
9、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10、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11、这几句中,张九龄说出了当时的社会。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最后两句做了回答,大概意思是现如今我在高空遨游,猎手也拿我没办法。这两句表示他处在混乱的官场里,最后还是选择保得性命,看淡被贬的生活态度。结语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于政敌位于漩涡中心的担忧。开头的几个字就已经给整首诗定了位,定了境界,把人和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喻,通过把物比喻成人,描写鸿雁的孤独不合群等,来说自己的情况。
12、Whichconformsthemtotheseasons.
13、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14、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15、屈原曾经写过一篇《橘颂》,赞美橘树具有的“与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古诗》又有“*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句子,比喻贤者要求用世。张九龄此诗,兼有这两种意思。
16、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17、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18、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有《曲江集》传世。
19、情感:借物兴起的作品,处处须分不出物和人来,咏物就是说人,说人仍是咏物。上一首写花叶,这一首写树果。上一首把自己比作春兰秋桂,这一首把自己比作丹橘,都是有着坚贞清高的品质。
20、答: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21、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22、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则是诗人透悟人生穷达后的感性体验和知性表达,是诗人守身不辍的儒士形象的生动投映。《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言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有托物言志的寓意。
23、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24、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25、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26、(注释)麓蕤(w靑ru):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
27、张九龄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28、李明阳译注《唐诗三百首》对部分章节有所删除,收312首。
29、“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30、(1)葳(wēi)蕤(ruí):枝叶茂盛披离的样子。
31、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3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33、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34、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塞。
35、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是顾、树、惧、恶、慕,属去声遇韵。
36、释意:“孤鸿”“翠鸟”“巢”“游冥冥”“弋者”等词,处处都是意存双关。
37、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38、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39、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40、诗译之二:幽林归独卧, 回到幽深的树林中独自高卧时,滞虑洗孤清。 积聚的愁虑已去心中一片宁静。
41、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42、唐玄宗当政时李瑛为太子。李瑛因生母赵丽妃曾受武惠妃的气,不免愤恨,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李林甫听到后,立即去报告武惠妃。武惠妃就向玄宗哭诉说太子阴结党羽。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提出想废黜太子及两个王子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武惠妃知道后,深恨张九龄,与李林甫串通一气,设法向玄宗进谗,大力排挤张九龄。唐玄宗本来很赏识张九龄的文才,但禁不住武、李二人的内外夹击,加上张九龄经常直言进谏,为玄宗所不喜,便曰益对张九龄冷淡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促使玄宗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坐上了宰相的位子。
43、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44、持此谢高鸟, 将这一切告知那高飞的鸟儿,因之传远情。 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
45、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46、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shì)文献。唐朝韶(sháo)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感慨和期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qǐmí)诗风,贡献尤大。代表作品有《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
47、后半句看起来好像很突兀,但是是在为下文做铺垫。鸿雁经过了海浪之后,是肯定不会被护城河的水吓到的,但是这里作者还是这样表达,也就是说鸿雁就像是在官场上的张九龄,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就算是再小的风浪也会非常警惕。
48、他曾徒然为人生道路的多歧而伤感哭泣
49、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50、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是清、情、精、诚,属平声庚韵。
51、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它们清雅高洁的特征。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52、弋者: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53、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54、释句:(运命唯所遇)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循环不可寻)感慨之余,唯有看作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实在没法追究。
55、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56、分享丨点赞丨在看三连击,记录专属阅读!
57、写作背景:《感遇》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赏析: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感遇》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58、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麓蕤(w靑ru):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自尔:自此,自然地。林栖者:隐居山林中的人。坐:因而。美人:指林栖者。(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解析)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不是为了博取别人欣赏。以此来自勉、自娱,透露出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5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60、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61、【感遇张九龄】Alluredbysweetwindsandcontentedwithbeauty,
62、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63、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64、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65、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66、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67、 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68、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6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70、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71、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72、原文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感遇·其一》的第一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批,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用春兰和秋桂两种高雅的植物暗喻作者的高志美德。
73、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74、②桂华:桂花。“华”同“花”。
75、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76、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77、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借歌颂橘树的品质和性格,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有如橘树,同时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最典型的有屈原的《橘颂》,不单在手法上类似,在吟咏的对象上都一致。
78、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79、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80、(解释)江南盛产红橘,经严寒之后橘林仍葱葱绿绿。这难道是地气暖和使然原来橘树自有喜欢傲雪的气质。款待亲朋红橘当之无愧,怎奈路途遥远山水阻隔。命运难测只能听其所遇,如同四季变更不能追寻。世人都偏爱栽种桃李,难道橘树不也是绿荫葱茏吗
81、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自幼亡父,家道中落,后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死成都旅舍。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出塞前多作山7JC、述怀及赠答之作,其边塞诗富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尤擅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82、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83、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84、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85、押韵:这首诗都有哪些字押韵呢?洁、节、悦、折,押的是入声屑韵,入声急促,读的时候要收得快点。
86、在张九龄的诗中大家最喜欢哪首感遇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87、这首诗托物言志,给植物赋予了人的精神,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怀。春季,兰叶翠绿繁茂,焕发勃勃生机;深秋,桂花盛开绽放,呈现洁白风韵。
88、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89、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90、生机勃发清雅高洁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意对即可)
91、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92、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93、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94、(3)林栖者:林中隐者。
95、押韵:这首诗押的韵是林、心、深、寻、阴,属平声侵韵。
96、答:比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97、释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穿着靓丽华美的服装担心别人指指点点,在高明的地位会惹得鬼神都感到憎恶。这两句既有说理,又有劝诫的意味。
98、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99、作者:张九龄解读:霍松林
100、ORCHIDANDORANGEI
101、张九龄感遇共有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