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04:38

1、诗歌与文学,向来是无用的。但也正是这无用诗歌与文学,最能抚慰人心。这才是它最大的作用吧。

2、如果问来人,听到的是好消息,那心中自然得以安慰。但万一是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又该当如何?其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可想而知。

3、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赏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5、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6、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7、总之,王维的这组《杂诗》,写的是两个夫妇分别后的相思。诗歌分别从男女两个方面切入,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的心理活动、相思处境,以及语言表情。正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组《杂诗》里的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实乃为古代相思诗的杰作!

8、王维《杂诗》的最后一句是:“寒梅著花未?”全诗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曾明久回答.2013年11月8日

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0、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11、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12、此诗写的是独处闺中的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妇人家住河边,天天对着河上的船只遥望,期盼得到丈夫的音书。每每有船靠岸,就忍不住上前打问,“寄书家中否?”以问句结尾,证明夫人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音书,而是在不断的打问和思念之中,也一直抱着希望。这相思是绵绵不断的,希望也是饱满而绵长的。结尾虽有微微的失落,但更多的是不尽的期望,是一位妇人的心甘情愿的等待。

13、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14、这首写的是在家的妇人思念出外从军的丈夫的事情,其中的场景多是正常的生活场景,思念之情融于其中,自然感人。一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真是道出了多少妇女的真正心思,她们的思念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出于“肠断白苹洲”之上很多了。

15、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16、欧丽娟也提到,最初对于王维这首诗的真切解读,是因为高中国文老师的亲身经历。

17、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18、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19、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20、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

21、写的同是闺中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但差距很大。如果上面一首可以概括为“思君”的话,这一首恐怕只能概括为“闺怨”,格调上差了很多。

22、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

23、诗中所写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24、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25、第三种忧伤的味道,即是第三首诗。此诗描写了家中妇女给丈夫回信中的话,是问“梅”过后,承“梅”而发。“已见”“复闻”,不仅是动作的连续,也是程度的加深,是心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剧的过程“寒梅”开过,“春草”又生,人生进入了乡愁的季节,心愁如春草猛长。这种心理刻画,非常独特而微妙,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是一种渴望还乡的期待。

26、咏蝉的诗很多,很多人咏高洁,但此诗写蝉声写出悲凉之感。我想悲凉之缘由应该是频频倾耳使“度日”显得“更分明”。人在处于低沉状态的时候,是最怕“度日更分明”的,这样就会有一种被时间抛在后面,无人问津独自悲凉之感。“分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细微之处变大:蝉声变得震耳欲聋,台阶上的春草变得异常明显。但人处于愉悦的状态时,这些细节会变得异常可爱;而当人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一切细节都无限放大,会对他们产生厌恶甚至恐惧的时候。这时候,人作为主体会有一种抽离感,一种被抛弃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体现愁的不在于后两句,在于“花自飘零水自流”,在于无人陪我愁。外界一切事物都在好好的运行着,唯独我被抛下了。

27、【王维杂诗】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王维:杂诗三首(君自故乡来~涵子、雨苇、韩梅)

28、这样的情景对于当事人来说又何尝不知。在满怀期待之中又伴随着深深的恐惧。于是千言万语只化为那一句,家乡有没有通电?千言万语化为那一句,寒梅着花未?

29、作品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话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30、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31、jūnzìgùxiāngláiyīngzhīgùxiāngshì

32、【王维杂诗】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33、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应知:知道,了解。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34、不妨用温庭筠的诗《忆江南》来作一比较。

35、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36、他提到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诗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说王维非常自私,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并没有问亲人朋友的现状,他关心的却是无关痛痒的梅花。也许那梅花是王维亲自栽种的,但其重要性怎能比过亲人?可见王维的自私。

3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8、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39、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

40、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

41、《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42、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43、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4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45、联想到《台北人》的故事,就更能理解王维的不敢问,更能体悟那句“寒梅著花未”背后传达出来的百转千回的复杂情感。

46、原文:《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朝代)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47、把这首诗运用的场景扩大,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empathy(同理心)就瞬间产生了,一首诗的意境也丰满了,诗性被更彻底得展现出来了。

48、这首诗描写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49、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50、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5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2、其中有一篇《花桥荣记》写的是49年从桂林来的卢先生,在当地也是有名的望族,到台湾之后成为一名教书先生,勉强度日。他斯文儒雅,对学生更是呵护有加。

53、原文:《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54、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因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精细传神。

55、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5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7、第一种忧伤的味道,即是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诗歌从触发联想后,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所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58、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59、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0、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61、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一方面又充斥着恐惧与不安。

62、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63、杜牧的一首《闻蝉》和此诗没有太大关系,但能得到相同的启发。

64、为什么会不敢问呢?欧丽娟没有直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是引用了一首宋之问的《渡汉江》。

65、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66、有人称这首诗为“千古第一相思诗”,每当情人们互相表白心迹,诉说思念时都会吟诵这首诗;但其实是一首还念友人所做的,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江上忆李龟年》。这分明是表达眷念朋友的一首诗呀。

67、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68、很日常化的语气,表现出了异乡的人在他乡见到自己家的亲友热烈急切的心情。

69、于是查找了资料,了解到寒梅着花未,就是梅花有没有开放?

70、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71、✦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为古代交通要道。

72、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73、此诗和前一首异曲同工,是同样的风格,前两句都用了重复的方法。由于对韵没有研究,不知道用的什么韵脚,但这种方法有种循环反复,娓娓道来,朗朗上口的感觉。是诗,更像是简单的问话,把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融于诗中。

74、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75、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76、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77、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78、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79、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80、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8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王维杂诗(其二)。

82、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83、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84、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85、古往今来,诗歌和文学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咏与阅读,是因为诗歌和文学所传递出的情感是相通的。

86、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

87、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88、《杂诗三首其二》是唐代王维所做的诗。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89、读完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及杜甫的《述怀》,再回头看王维的这首《杂事》,对于「寒梅著花未」的解释,便有了理解的可能。

90、jūnzìgùxiānglái

91、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9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93、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94、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95、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96、从喜气洋洋的布置房间到魂不守舍的等待,到得知真相后的灰败颓唐,卢先生陷入茶饭无思、一句话也不说的痛苦中,脸瘦得只有巴掌大。

97、诗中说江南船“常有”,书信却“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此诗内涵丰厚,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

98、杂诗三首/杂咏三首(作者)王维(朝代)唐代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99、诗歌里的文字,跨越千年仍然历久弥新,是因为他传递出来的情感,跨越千年连接着作者和读者的真情与真心。

100、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

101、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畏”字,为何而畏呢?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畏”的理由。“寒梅”“啼鸟”“春草”皆是早春的景象,传达着一种蠢蠢欲动的生命力,孕育着希望。在早春面前,在希望面前,为何要“畏”呢?这应该就和个人的心境有关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