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晁错言外之意是指怎么样让皇帝学会驾驭大臣和百姓,文帝看后大为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让他教太子学权术,后来晁错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和崇拜,刘启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智囊”。
2、『莊子智慧之幸福的標準│110』
3、第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4、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5、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6、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
7、出处:《史记》——西汉·司马迁
8、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9、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10、当然这么好的待遇,国家也不白给,等到匈奴入侵时,他们需要顽固抵抗,但是夺取的战利品他们自己可以分得一半。
11、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资治通鉴》
12、不管袁盎原來有什麼建樹,此時給漢景帝出的這個主意,絕對是私心作祟,錯誤至極。即使真的像他說得那樣,殺掉晁錯,皇帝認錯,退還諸侯國封地,叛軍能退兵的話,自此以後,諸侯國也將再不受皇帝控制,皇帝將永無削藩之日,大漢皇帝也將是又一個東周天子的下場。
13、晁错也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有多篇著述传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法家类”著录《晁错》31篇,今存8篇,散见于《汉书》“本传”与《食货志》之中。
14、【晁错传】袁盎先是來找竇嬰。竇嬰本來對晁錯急於削藩的主張一直持反對意見,現在看到國家果然大亂,更是痛恨晁錯。現在見袁盎來找,馬上將之推薦給漢景帝。
15、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16、『長平之戰,趙國為什麼不啟用李牧?│180』
17、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8、晁错指出自秦代以来,守边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派国内的农民去戎守边疆,更换频繁不可行,他们根本不了解边地的情况,而且很多服军役的农民在去往边地的途中去世,在大家看来戍边无疑是被判了死刑,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很难知道他们将来的去处。
19、(1)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20、此外,对于晁错所提议推行的"削藩",不但满朝文武表示反对,连他的父亲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晁错的父亲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认为这削藩不但违背了祖宗之法,还有离间刘氏宗室的意思,这样下去必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晁错却并不听从,晁错的父亲眼见于此,只能是“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袁盎晁错传》)。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21、晁错的文章,主题鲜明,立论深刻,简洁明快,逻辑严密,文字通达,颇有战国纵横家策士之风,是西汉时期文章的典范之故被鲁迅先生推重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22、晁错也是汉初政治家,曾在文帝、景帝时期任职,主张中央集权。散文《论贵粟疏》论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见解精辟。
23、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24、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
25、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派人查出袁盎受过吴王很多财物(袁盎先前是吴国的国相),加之袁盎又说吴王不会反叛,与晁错主张的削藩策产生冲突,为此袁盎被景帝贬为平民。
26、晁错传中“诸侯喧哗”的意思:因为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晁错主张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等,严重触犯了诸侯的利益),所以诸侯们都叫嚣着攻击晁错。
27、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28、晁错与太子很投缘,号称太子的“智囊”。不过景帝怎么看也不像个有脑子的人,两人的投缘,还不如说是性格相似。班固(陕西9——班固墓)用“峭直刻深”来形容晁错,而晁错口中的景帝是这样的:
29、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汉书*晁错传》
30、而当时晁错只是作为“掌治京师”的内史,他并没有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更没有更改国家法令的权力。但晁错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晁错传》)。晁错这般做显然已是擅权之举,是在破坏着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资治通鉴.卷十五》)。
31、盎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孝景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错谓丞史曰:“爰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上拜盎为泰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善。是时,诸陵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骑随者日数百乘。
32、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年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邓先时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
33、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34、接下來,在有心人的指使下,沒過幾天,朝堂之上,在晁錯恰好不在的情況下,丞相、廷尉、中尉等幾位高官同時上本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擾亂國家,應當腰斬、滅族。
35、在誅殺晁錯之前,漢景帝也不可能沒想過後果。但是一面是已經失去作用的晁錯,一面是有可能兵不血刃解決危機,哪怕是暫時的。而且,即使不能解決危機,需要大軍作戰的話,那幾位重要的領軍將領同樣和晁錯不和,殺了晁錯,至少能讓像竇嬰之類的領軍將領心情愉快的多,在這種情況下,晁錯不死,誰死?
36、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37、此时的晁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景帝派中尉陈嘉以“上朝议事”为由,把晁错骗到长安东市,处以腰斩,他们连给晁错自我辩护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晁错被冤杀,晁家被灭族。
38、只是晁錯一時沒找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壓下來。
39、晁错受到文帝嘉奖以后,非常开心,紧接着又上了一封非常切实际的奏疏,即《守边劝农疏》,这次晁错主要讲述怎么样才能守住边境,防止匈奴骚扰,此奏疏对汉朝当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帮助。
40、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41、D(错在“专权自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42、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
43、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44、晁錯派人收集袁盎在吳國時,收受吳王賄賂的證據,準備將袁盎治罪。好在漢景帝也明白這裡面的始末緣由,並沒有處死袁盎,只是將他削職為民。
45、对文中标红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46、晁错(音cháocuò)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袁盎晁错传》等篇。
47、杀了晁错,诸侯当然不会退兵。景帝闹了个笑话。
48、然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齐相,徒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丝欲刻治,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49、起兵造反,总不能直接说造反吧?只好以诛晁错为幌子。
50、论者以为景帝杀晁错,主要目的是安抚那些正在观望的诸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试想,吴王起兵前,必定已经广泛联络诸侯,能被鼓惑的都参加了。而且,除了七国外,剩下像样的诸侯就是淮南三王(安徽5——淮南王刘安墓)、齐三王、燕,这几个要么被国相劫持,要么本无心造反,消息早该传到景帝耳中了。
51、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52、悲情晁錯,雖然身死族滅,但,也正是因為歷史上不乏這種“為國遠慮,不見身害”之人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文明,能如此的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吧。
53、与贾谊没有直接关系。有直接关系的是袁盎。袁盎因为私人恩怨向景帝进谗言,促使景帝杀了晁错。袁盎后来死于梁王派出的刺客之手,算是报应。
54、【晁错传】沒想到,這次,袁盎主動進攻了。
55、C.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56、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
57、A(认为……好,称许)
58、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择。
59、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60、海内晏加,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61、第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62、可惜的是,無情的皇帝做出了愚蠢的決定,悲情的晁錯就這麼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63、『傳奇呂不韋之是非功過│169』
64、上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盎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聘六飞,驰不测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65、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66、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67、回过头来看,汉初人物,还是张良最能洞察人性,见陕西41——张良庙。
68、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开凿
69、按《汉书》记载,晁错确实这么建议的,见于众臣弹劾晁错的上书:
70、赞曰: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已变易,及吴壹说,果于用辩,身亦不遂。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71、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72、藩国各自为政,他们有独立的财政收入,独立的军队,当藩国渐渐发展壮大,能够跟中央政权抗衡之时,这就不好说了。
73、一般情况下,皇帝会选择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希望以他的修养能够感染太子,给太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晁错后来又升任为博士。
74、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申商刑名之术”,即法家思想。
75、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76、晁错提出移民戍边,用授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予奖励和补偿,即从内地向边境地带移民,让他们长期定居在边疆,罪犯去了,可以免罪,百姓去了,可以给予优厚的爵位,并免除他们的劳役和租税,替他们盖房娶妻。
77、第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78、应该说,晁错的这一主张,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方法与手段,则值得商榷,不无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嫌疑。吴、楚等诸侯王一下子被逼到墙角,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与其束手就擒,不如鱼死网破。于是他们狗急跳墙,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公开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79、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80、晁错富有热忱,全身心投入西汉王朝崛起的宏大事业之中。从汉文帝时代起,他就开始不断上书抒论军国大计,重要的篇什有《举贤良对策》《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等。景帝登基后,晁错的政治生涯更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出任一些显赫的实权要职,最后当上了御史大夫,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81、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82、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83、晁错当了博士以后,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要陈说太子应该通晓权术,要让臣子效忠皇帝,不能让他们蒙蔽君主,最后太子还要懂得安抚百姓。
84、跨媒介阅读文化经典全方位提升语言审美
85、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86、这一切都是削藩惹得祸,袁盎向来与晁错不和,二人从来不在一起说话。
87、班固在《漢書·晁錯傳》中贊其為:“晁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88、第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89、就这样,汉景帝为了自家的天下,为了不让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夺,正所谓“晁错必须死,因为汉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一人来换取七国的重新归顺与天下太平,就这样晁错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
90、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91、本來對七國亂兵心存懼意的漢景帝,猶豫再同意了。
92、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许。淮南王益横。谋反发觉,上征淮南王,迁之蜀,槛车传送。盎时为中郎将,谏曰:“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上不听,遂行之。
93、袁盎建議漢景帝:“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袁盎的意思就是,只要殺掉晁錯,叛軍就沒有了繼續進攻的藉口,然後再派使者赦免了他們叛亂的罪行,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他們自然就會退回各自的封地,這樣,這場叛亂,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解決了。
94、這個結局,正應了當初晁錯老父親的預料。
95、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96、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7、在晁錯受漢景帝寵信之時,大家只能緘口不言,但是等叛亂發生,這些人于公於私,不可能不將這一切的罪責,怪罪到晁錯的頭上。
9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99、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汉书*晁错传》
100、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
101、『大秦帝國的滅亡│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