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2、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3、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4、7天内可与寄件人协商退货,15天内仍为您保留换货的权利;
5、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6、【八大家】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7、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8、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9、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10、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度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11、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12、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二十卷,及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3、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让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14、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5、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16、以后不久,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万历七年(1579年),《唐宋八大家文抄》由其侄茅一桂初刊于杭州,世称“虎林本”。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17、《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18、柳宗元(773~819)
19、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概括。
20、民国6年(公元1917年),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成公司)创立。南临射阳河,北至卯西河,东濒黄海,西接西界河,共有土地75万亩。1919年华成公司来八大家垦植,王姓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全部卖给华成,迁移他方。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华成公司为了纪念一位叫朱子桥的大股东老板,曾将八大家改为“桥公店”,并让人在镇上十字街口公安局所在地的三层炮楼上刻上这三个斗方大字,但人们仍习惯地袭用旧名。直到10来年后随着华成公司的解体,“桥公店”之称呼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得了无踪影。
21、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3、四川眉山地灵人杰,两宋期间,共有886人考取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在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不但要测试考生经史典籍,还要考核治国能力及诗词歌赋,考试过程繁琐,还要皇帝亲自点选,录取率为百分之二五十岁能考中的人,还算“年轻人”。苏轼二十岁,苏辙十八岁考中进士,卓尔不凡。
24、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25、《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
26、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27、唐宋八大家都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8、据《临海志》记载,八大家这个名字,起源于清同治年间。那还是140多年前的十九世纪中叶,那时这里的土地属王姓所有,面积达2777顷。经管这片土地的是两位武举人王延矮和王延连,以及其三位兄弟王延珍、王延中、王延桂和一位侄子王大塔叔侄六户。他们于盐沙东岸、也就是现在的镇政府东边的高墩上建宅,连同马步祥、史国洲两个盐霸的房屋共八家。这在当时地广人稀的荒滩草地上,自然十分引人注目。因此,当地居民便称其地为“八大家”,一直相沿至今。
29、清吴昌硕《石鼓文》(局部)
30、他认为:“学书有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
31、苏家三人的职位高低区别其实比较大,苏洵作为两兄弟的父亲,反而是官职最低的,他入仕的时间也比较晚,入仕以后,最终的官职也不过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而苏浙的职位高很多,最后的职位达到了尚书右丞,也相当于国务院二把手。
32、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33、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34、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35、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36、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37、从此,八大家经历了集镇、乡、市、区、公社、镇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38、【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39、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40、李皓。本书主角。时光之主银城八大家、古文明人族王庭八大守护家族之一李家明面上唯一嫡传后人,拥有剑眼。
41、到了全国解放后,八大家这个地区几经变迁,1949年11月,隶属滨海县临海区,1956年2月,属射阳县临海区,1958年9月,改为射阳县兴盛人民公社,1959年分社时,定名临海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又易名为临海镇,一直至今。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但八大家历来都是乡、市、区、公社、镇的所在地。
42、八大家文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能各自探得事物的情理,并通过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不是那些专门用力于"区区句字"的人可比。他们的基本主张,是"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这说明他们还是看到唐宋人之所以成为继承秦汉古文的典范,就因为他们学到了最主要的一条法:把自然作为最高的法则。
43、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44、不过,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唐宋派"古文家虽然推崇八大家文,但对八家文的评价并不完全正确。由于他们选文首先从文章是否合于儒家正道的标准出发,据此评判作家的思想是否"醇正",所以三苏的文章因受《战国策》影响较大,就被他们视为"巧辩之词",不合"正大之旨"。王安石则更是被斥为"以学术坏天下",而后又因"用之而祸天下"。茅坤本来不喜欢曾巩的文章,认为"木讷蹇涩",不够生动流畅。只是因为他写的一些书序等文章受到朱熹的称赏,又善于阐发六经精义,所以将他列入其中。而王慎中、唐顺之则因为朱熹文章受曾巩影响较大,都极力推崇曾巩。根据这样的选录标准,《八大家文钞》所收入的大多是不违背儒家教义的文章,没有全面反映八大家的成就。
45、除了八大家之说以外,另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人,称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46、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48、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之首有三种种说法,主要是判断标准不同:
4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50、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51、《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杂说》、《获麟解》、《祭文祭十二郎文》
52、这八大家书法各有其特点,包括了篆书、楷书、小楷、行书、行楷、草书;要是有一套集这八大家书法精华的书,那将是个什么概念!!!
5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4、苏轼年幼时不爱读书,带着弟弟游走于眉山的山水之间,其父的极力劝说不起任何作用。某一天苏洵灵光闪过,想到了一个法子:挑选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书籍“躲”在角落品读,当两个孩子围拢过来时,故意把书“藏”起来。这不由得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待苏轼外出,俩人把书“偷”出来认真阅读,渐渐地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养成了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55、虽是亲兄弟,苏轼和苏辙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大儿子热情奔放,心直口快,小儿子沉静恬淡,谨慎持重。登山临水时,苏轼总是率先而行,而苏辙要观察一番,才肯踱步;一幅好字画置于眼前,苏轼会欢呼雀跃,而苏辙会淡然接受,喜悦之情从不会挂在脸上。
56、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57、(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58、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59、诗文作品《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60、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61、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62、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63、欧阳修(1007-1072)
64、粉丝回馈价:200元
65、早年天津的豪门巨富有“八大家”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正兴德穆家,长源杨家,振德黄家,益照临张家(即海张五)“新八大家”。他们是金、潘、孙、胡、卞、范、乔、纪八家。即瑞兴益棉纱庄的金桂山、潘耀庭,元隆绸布店孙烺轩、胡树屏,隆顺棉纱庄的卞润吾,同益兴棉纱庄的范竹齐、敦庆隆绸布店的纪慰瞻、乔泽颂。
66、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扩展资料唐宋八大家简介:
67、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68、苏辙(1039-1112)
69、韩愈身为八大家之首,曾经也是位及礼部侍郎,这应该就是他生前最为主要的职位,这个职位放到现在,算是教育部副部长一类的权力。
70、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71、唐宋八大家的历史背景:
7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73、吴昌硕(181—19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74、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75、"唐宋八大家"的入选标准倾向于对散文的历史性贡献,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东汉,两晋,南朝宋齐梁陈,隋朝)提出"不平则鸣"。柳宗元则写的一手山水,欧阳修是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词穷而后工",被尊为"文圣",对宋代其他作家文章影响很大。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赤壁赋》挥毫洒脱,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南行集》。王安石文章劲拔,曾巩文风严谨。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76、苏轼的一生就比较坎坷了,他一生的职位飘忽不定,也就后来职位升的比较快一些,但也不是特别的高。
77、韩愈,为“昌黎先生”,他提出了“文道合一”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一个仕途坎坷,屡次被贬的诗人,代表作《师说》,论点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欧阳修,号醉翁,很明显,爱喝酒,考科举考了两次都未上榜,考入官场之后也是一路坎坷。这些诗人“伤春悲秋”的,真不适合在官场里面勾心斗角,但就是个个都心怀抱负,都有理想,都往官场里冲,不试不知道,一试就写出这么多抒情诗,壮志难酬啊!
7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道明官场是个“无奈之地”,还是寄情山水之间与民同乐来得潇洒快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也只有经历了才能有这么多感想,看透人生。苏家三父兄最有名的苏轼苏东坡,不论是在诗词,散文书画反面都成就颇高,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个人很喜欢的一首诗。苏洵,“三苏”的老大,父亲大人,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也可以说是教子有方,两个儿子都很争气。苏辙,也是一位被贬出京的诗人,其文学深受父兄影响。
79、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80、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学书者必看!!!(珍藏版)
81、是唐宋八大家没有唐八大家之说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82、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83、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84、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柳河东集》等。
85、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86、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87、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88、其他作品杂文有《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89、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90、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91、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92、“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93、苏洵(1009—1066)
94、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95、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96、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97、尽管苏洵没有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成功,但其兄弟都是科举出身,苏家有着很好的家学传统。
98、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99、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100、总之,尽管明清文人推出唐宋八大家作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各有自己的目的,取舍爱好也并不一致。但总的看来,八大家文确实可以代表唐宋散文的主要成就。所以这一名称能够为后人普遍接受。
101、这八个人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与曾巩。虽然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文章千古流传,人们读了他们的诗、词、文章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