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以老杜之为老杜,一则是他诗圣的情怀,永远将个体的命运与家国天下、与族群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不论个人的命运如何悲苦,他心中的悲悯,始终是面对着天下、面对着黎元(指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烝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百姓。这种忧患、这种大慈悲,才是老杜之为老杜、老杜之为诗圣的关键;二则老杜于律诗的创作,既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勤奋,又有无与伦比的律诗天赋!
2、⑥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3、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4、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5、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6、那么此时依然穷困潦倒、穷愁莫名的老杜,又为什么能说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这样雄跨今古、气压百代的名联来呢?他难道要说的只是一种气势与格局吗?这一联,后人评论可谓是整篇《登岳阳楼》的“筋骨”所在,那么它除了有东南地域之变,其中还蕴藏着怎样的情感?而后人所说“只有读懂老杜的《登岳阳楼》始可言诗”的奥妙又在哪里?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7、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8、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9、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10、教师引导:涕泗横流指眼泪鼻涕满脸乱淌。50多岁的杜甫在这个冬天哭得极度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的眼泪为谁而流?失败时的眼泪是懦弱,成功时的眼泪是喜悦,看到别人于危难之中受苦而流泪,那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11、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1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3、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14、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15、这首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16、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7、【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1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苍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0、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21、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2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3、示例: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4、过程与方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讨论中培养读说听写能力。
25、5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6、感怀诗(题材分很多种分别有田园诗爱情诗边塞诗等,你是初二的吧?老师会讲的!)题材是诗歌的内容,例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等下面是关于古诗歌的几种题材: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
27、唐朝诗人无数,诗仙只有一个。庄子出世,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似庄子从心所欲,逍遥一世。无计留春,何需问归程?飘逸的李白,总会在无可奈何之际间寻求一种自我解脱,于苍山云水间自留一份豁达洒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对道学的领悟。
2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9、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0、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1、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32、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却不改初衷,忧国忧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
33、你看他这首晚年所作的《登岳阳楼》和他早年所作列于老杜诗集中第一篇的《望岳》,早年、晚年两首五律对比来看,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创作天赋上是何等的呼应!首联都以散文笔法起句,《登岳阳楼》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是散文的客观叙述笔法,而《望岳》则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种问答的句式,更是典型的散文笔法。可是散文归散文化,对仗又极其工整,另如他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也是散文的问答方式,这种起句的方式平实内敛,却又包蕴无比丰富,内中自有天地。当然,老杜也有奇峰突起,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样的陡起壁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起句。说明或奇绝,或平淡,在老杜手中已是驾驭自如,履险如夷呀!
34、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6、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3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8、《登岳阳楼》:壮景悲情融情于景反衬
39、示例:杜甫——穷亦胸怀天下,守儒,
40、小结:这两句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涕泗横流。
41、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42、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4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4、(解释)早就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域。翻滚浩荡的水波,吞吐日月昼夜不息。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边的关山战火不停,我倚窗远望泪淋淋。
45、点名朗读,其他同学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纠正朗读的技巧。
46、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岳阳楼记》这篇千古文章,但是向往己久,却从未登临,却不曾想在2022年北京冬奥刚结束,俄乌边界战火起的日子,获得了机会。
47、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48、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49、唐朝诗人无数,诗圣只有一个。尽管他穷困潦倒,除了苦难屈辱就是辗转奔波,但他并没逃避,而是拿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怀,给了天下下苍生最真挚的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归程?晚年的杜甫,以一腔依然年轻的热血固守在大唐盛世的风云变幻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便是他对儒道的守望。
50、登岳阳楼颔联所描写的景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寄托的感情: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51、83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52、所谓即景抒情、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老杜诗中简直是完美到了极致。所以回头来看,那句首联的平静,“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何等的平实又内敛,仔细回想真有无尽涵泳(涵泳,深入领会。)之妙,一则昔闻今上,却有了却夙愿之意,所以仇兆鳌说“有登临之喜”也并非妄言。二则昔闻今上,以见人生无限感慨!
53、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4、所以,从平实起,到壮景开,从一己情到大情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气呵成,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诗脉绵密。不仅从《登岳阳楼》,从少年时的《望岳》即可窥见老杜律诗创作上的无比的天赋!
55、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56、4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7、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登岳阳楼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觉得作业可以不用答那么多啊才疏学浅,疏漏之处,还请见谅:)。
5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9、无题|小李杜|温李|典故|爱情
60、【登岳阳楼】然而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危机四伏的大唐让他并未如愿,公元766年的这个秋天,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的杜甫,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61、岳阳楼所处位置,本用于操练水军之用,如三国时期,鲁肃便是屯兵于巴陵,与蜀荆州的关羽对峙。所以去往的途中,一路可见恢复重建的城墙,垛口。
62、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尽—完、全,“岳阳尽”即登上岳阳楼远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64、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65、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66、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67、在去往岳阳楼,首先经过巴陵广场,广场有一组后羿射巴蛇的雕塑。
6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9、公元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70、结束语: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杜甫的胸怀天下沉郁悲壮;雄浑壮阔的洞庭湖盛满了李白的暂得于己欢乐洒脱。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选择,才有了老泪纵横的诗圣杜甫,才有了笑傲红尘的诗仙李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流光异彩。异曲同话岳阳楼,李杜光焰万丈长。因为不同,所以美好。最后送一首小诗给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71、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72、97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7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4、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安史之乱(755)爆发,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磷奉命征讨逆贼,李白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违帝旨”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因此获罪,永远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在流浪途中幸遇大赦,旋即放舟东下江夏,这年夏末秋初得以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所作。
76、39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77、2022年2月27日。岳阳岁月静好。
7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7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0、:2:雄阔壮观的洞庭湖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昼夜交亘地浮于其上。
8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82、识背景(学生根据注释介绍)
83、公元763年,夏天,初闻官军胜利,他以为“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八年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涕泪满衣裳,更是欣喜欲狂,有了放歌纵酒飞身回洛阳的狂想。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84、92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85、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86、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87、69高适|燕歌行·并序
88、例如,这个式样为唐代岳阳楼的铜制缩小复制品
89、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90、回复“郦波”,获取郦波百家讲坛
91、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读本单元诗歌意境美。
92、3: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9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衔好月来,雁引愁心去。
94、④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95、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96、87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97、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9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99、5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0、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101、赏析:《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