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汲黯何如人哉的意思:汲黯这个人怎么样
2、汉武帝“……”(脸色由白变红,由红变黑,由黑变紫),终于咬着牙说出俩字“退朝!”
3、像别人一样的观众带着程爱达的嚣张气焰,卑躬屈膝地顶礼膜拜,而他只是迷惘地望着,看到了魏志明将军和献身精神的平等;在两次任务中,他要么改变主意,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决定分发官方食品救济灾民。
4、据说,大将军卫青进宫,汉武帝可以坐在马桶上接见;丞相公孙弘进宫,汉武帝可以不戴帽子接见;唯独汲黯进宫,汉武帝一定要正襟危坐,衣冠不整都不敢相见。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汲黯永远是非同寻常的存在,是打心底佩服的正人君子。
5、【汲黯】由于怼得频率、力度、时机等,汉武帝也经常很郁闷,所以汲黯的官职一直也不是特别大,甚至比其他年轻干部还慢。汲黯有时也发发牢骚“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烧火,总是后来居上。”(这就是后来居上成语的来历)
6、《汲黯传》,宋淡黄藏经纸本,小楷册页,共10页,每页纵6厘米,横4厘米,乌丝栏界,每页12行,行字数16至18不等。共计1946字。
7、 后来在地方上担任东海太守,战绩不错,被召回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8、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麽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9、退朝以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汲黯,只是说他太愚直。汉武帝为什么“惧怕”汲黯?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派兵攻打匈奴,解决了汉朝初年汉朝对匈奴弱势的局面,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又怎么可能真正惧怕汲黯,汉武帝其实把汲黯当成了自己身边的魏征,才会对汲黯事事宽容,汲黯身上有三大特征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10、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跟匈奴打了那么多年交道,和亲、瓦解、骗、打,用了不少招数,耗费了不少钱粮,从没有哪一次取得这么大的效果。
11、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12、还有一次,河内郡发生重大火灾,大火烧了上千家。这么大的事故,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解决。汲黯马不停蹄地赶到事故发生地,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周围房屋密集,上千家跟着倒霉。所以,在给汉武帝的奏章中,汲黯很轻松地说,没什么可担忧的,事故的原因很简短,已经处理好了。
13、其实汲黯担任右内史,是丞相公孙弘的阴谋诡计。因为右内史相当于首都市长,辖区内尽是高官权贵,很难治理。以汲黯之耿直,岂有不得罪人出点事的?
14、以季札这样见解通达,知识渊博、不懈地追求道义的人。如果先前承担了寿梦的遗命。继承了馀昧死后的王位,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周朝宗系的统治,称霸江南。那么,吴国也就能够因而强盛,许多祸乱也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话,阖闾怎么能在地下室里密谋夺位呢?专诸的匕首又怎么能够发挥作用呢?
15、回到京城以后,汲黯向汉武帝汇报工作说:东越人就是喜欢打仗,这档子事不值得劳烦我们去过问。这次汲黯胆子可真大,竟然抗旨不遵,在当时是死罪。
16、汉武帝是在龙椅上长大的天子,这份好运气全拜他的爷爷汉文帝所赐。
17、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夺他的志节。"皇上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18、汲黯是一个伟大的炮手,其放炮的水平已经达到令汉武帝望而生畏的地步。
19、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20、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岂非一目了然?
21、然而不曾想这又违反了规定。因为汉朝自从跟匈奴宣战以来,双边贸易已经停止,私自交易等同于卖国行为。汉武帝一下子处死了500多人。
22、图(唐)独孤及撰《吴季子札论》,卷第65页
23、这就比公孙弘和张汤差得远。公孙弘和张汤在汲黯位列九卿时,都不过蕞尔小吏。但是后来,公孙弘担任了丞相(国务总理),张汤任御史大夫(副总理级)。一个拜相封侯,一个位在三公,只有汲黯原地踏步。
24、《史记·汲郑列传》记载了汲黯跟汉武帝一番非常经典的对话,汲黯这样揭露汉武帝的,他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像你这样内心那么多贪欲,表面上装出仁义的样子,你怎么去效法唐尧禹舜你再去效法唐尧禹舜岂不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不可能的
25、汉武帝得知以后,立即把汲黯召回,并提拔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26、有了前两次的背地里,终于来了一次面对面。见过胆大的,没见过这么胆大的——
27、(众人)“作鸟兽散”。
28、保留贵族精神和君子之风的,便只有汲黯。
29、汲黯也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位置了,在朝堂立即发作“陛下,你的内心欲望很多,表面上又假惺惺地招聘精英,实行仁政,这不是表里不一么?你老这样搞,还说要学习古代的圣贤帝王,这也太扯了吧?”
30、明摆着老公孙很会顺领导的意思,当然领导也很了解他了。
31、赵孟頫小楷汲黯传,其实有别于他很多的小楷。很多人因此说此贴不是赵氏所书。但是如文征明等力挺此帖,说必为赵氏所书,而且文征明还有补书和题跋。首先这是一幅很难得的书法作品。而且有异于赵松雪的温和圆转的小楷风格。这幅小楷纯以骨力胜。据说是赵孟頫看过一幅唐代作品后得到的灵感。赵氏书法直追晋唐,所以临摹此篇可以对钟王小楷多做揣摩。还可以参看褚遂良欧阳询等唐代大家的小楷,如灵飞经、敦煌写经也很有参照性。学赵孟頫就要学习晋唐。先掌握好法度。
32、他的弟兄们由于他的缘故,同时官至二千石职位的计十人。濮阳人段宏起初侍奉盖侯王信,王信保举段宏,段宏也两次官至九卿。但是濮阳同乡做官的人都很敬畏汲黯,甘居其下。
33、汲黯始终如一的愚直魅力,使他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尊敬和礼遇。老大见他的时候也往往正衣冠,不敢轻视。这就是一身正气。
34、后来,汲黯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坚持己见,惹得汉武帝很不高兴,加上他又犯了点小罪,就被免官了,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但过了几年,皇帝又起用他做淮阳太守。汲黯托辞有病,不肯应诏。皇帝破例允许汲黯“卧治淮阳”—就是躺着治理淮阳。这一来汲黯不好再辞,只得去淮阳就职。汲黯去后,果然把淮阳治理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下诏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七年后汲黯逝世于淮阳任上。
35、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汲黯传》,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36、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逮,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接下页)
37、大将军卫青听到这句话后,更加敬佩汲黯的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38、所以对于汉武帝来说,公孙弘为首的儒生是他的政治伪装,张汤为首的酷吏是他的政治打手,至于桑弘羊嘛,是他的首席敛财官,战争军备后勤总队长。那么汲黯呢?
39、后来楚地动乱,汉武帝派汲黯出守淮阳郡,汲黯哭着请求不愿外放,汉武帝说想借重你的威望,平稳淮阳的官民关系,你就躺床上治理好了。汲黯不负所望,在淮阳七年,政治清明,最后死在任上。
40、比如,有一次汉武帝派他去浙江、福建一带调停闽越和瓯越人之间的内战,结果走到苏州就原路折回了,理由是蛮夷之地的化外之民本来就好勇斗狠,不值得皇帝操心。
41、为了避免汲黯放炮,汉武帝还是十分小心的:汉武帝原本十分随便,经常就蹲在马桶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来了,不戴帽子就去接见,但接见汲黯,一定要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再让太监看上一遍又一遍,恐怕有所纰漏。据说,有一次,汉武帝正在接见别的大臣,听说汲黯来了,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戴帽子,于是马上让近待代替自己躲在帷帐里接见汲黯,而且告诉他,无论汲黯禀奏啥,一律照准。
42、所以回到前文那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历史上鼓吹的“独尊儒术”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汉宣帝教育自己的太子时就承认汉朝开国以来一直王霸杂用,哪有全靠儒家的道理。或者说,儒家不过用来装装幌子,用来解释君权天授、天人合用来宣传仁政装点门面,外儒内法,里子里还是法家的极权主义。
43、这话被老大听到了,就问公孙弘。
44、庄助:汲黯在朝做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要是皇帝仙逝,他可以忠心辅佐少主,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忠心。
45、(专栏作家)高晓亮,在网络和报刊发表有散文小说作品等,现居陕西汉中市。
46、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汲黯偏偏不畏风波恶,不惧行路难,最终以诸侯宰相的俸禄在淮阳郡守位上,得到善终。
47、图西汉名臣汲黯像—载自《百度百科》,吴李才制作
48、地湖吴姓同“公”不同“籍”特色现象
49、这就是我的愿望。"皇上说:"你看不上淮阳郡太守这个职位吗?过些时候我会召你回来的。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汲黯向皇上告别后,又去探望大行令李息,他说:"我被弃置于外郡,不能参与朝廷的议政了。
50、每一次开会,公孙弘开口陈述事情大概,让汉武帝自己选择,绝不当面指斥、争辩。
51、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後,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52、在汲黯看来,儒法两家都不可取。新儒生大多口是心非,阿谀奉承,巧言令色,耍小聪明,公孙弘是代表。刀笔吏则舞文弄法,争强好胜,滥杀无辜,陷害忠良,张汤是代表。所以他既反对公孙弘,也反对张汤。
53、这时候汲黯再次站了出来。
54、吴亡之后,吴王夫差的后代去了哪里?
55、汲黯除了多次违背皇帝的意愿以外,他还批斗汉武帝,说他内心贪欲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这种形象去效仿古代的贤君太滑稽了,这次汲黯把汉武帝气得罢朝,朝中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认为汲黯这次捅到马蜂窝了。
56、【汲黯】换到汲黯见汉武帝就更夸张了——
57、以前上中学时,听历史老师讲“唐太宗很怕魏征,唐太宗喜欢养鸟,正在逗鸟,听说魏征来了,怕魏征批评他玩物丧志。一着急把鸟揣怀里了。魏征进门正看见,也不吭气。不停地汇报工作。小鸟在皇帝龙袍里憋了一个多小时,憋死了……”但李世民仍说魏征是一面镜子~
58、《资治通鉴·汉纪九》记载,有一次,地方官员汇报:东越人发生内乱。汉武帝一听就急了,这可是涉及到国家安定人民团结的大问题,赶紧派个好官去处理。大笔一挥,汲黯成了钦差大臣。可是,汲黯走到半路就返回来了。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汲黯说,地方官员不了解情况,哪是什么东越人内乱啊,也就是他们打群架罢了。了解东越人习俗的人说了,越人互殴是当地的风俗,就跟小孩子打架差不多,过不了几天他们自己就又和好了。这种事根本不值得天子派使臣去巡视。
59、(2) 另见 zhuàng
60、《史记大讲堂》每周三晚19:30首播
61、有个叫做庄助的说,如果让汲黯来辅佐少主,守城一定很坚固,利诱来了不会跟着走,老大批评了也不会走,再厉害的人也动摇不了他的意志。汉武帝一惊,这很接近社稷之臣了,就是可以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他维护的是社稷,不是某个君王。
62、黯(读音àn)。本意指深黑色。引申指阴暗阴沉,又指人的心神沮丧。
63、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麽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64、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65、公孙弘是表面和善,内心阴险之人,面对汲黯几次发难,他都替自己圆了过去,汲黯不仅弹劾重臣公孙弘,还曾经大骂权臣张汤断子绝孙。因为张汤担任司法长官以后要修改汉代的律法,汲黯呵斥张汤不弘扬先帝的功业,不遏止百姓的邪念,又不能让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说一事无成,反而整天在这里以破坏律令来为自己创造业绩,这样做只会让你们张家断了香火。
66、汉武帝对汲黯的忌惮,不光是在国家大事上,有时候自己饮酒作乐的休闲时间,听见汲黯要来,那就立马会清场收拾一番。
67、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工资很高,还用布做被面,这是骗人的,不厚道的表现。
68、据说,卫青是个仁慈谦和的人,听到这些话更加钦佩汲黯,几次向他请教国之疑难杂症,对汲黯也比平时更好。
69、汉武帝经常蹲坐在床榻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及至汲黯进见,武帝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武帝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武帝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
70、即使现在不能这样做,这个邪恶的国王,带着成千上万的军队,也不应该把皇宫里所有的财宝都给他们。这些无知的人从哪里知道如何让匈奴人在长安购买商品,他们将被视为非法走私财产出境,并被执法人员依法判处死刑。
71、汲黯说这话,是因为他当时担任右内史,是长安县令的长官。下属被问责,长官当然要承担领导责任。这在汲黯,就是一个高贵者应有的担当。
72、是的,大汉王朝并没有唯儒术而独尊。当时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武帝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中央集权。
73、按现在的话来说,汲黯是一个情商极低的人。直白点说,就是不会说话,不会说好听的话。
74、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75、矫旨,就是俗称的假传圣旨。真是越玩越大,上次是不落实,这次更干脆,借着皇帝的名头干大事了。
76、 汲黯的读音是 jí àn,汲黯靠着父亲在汉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不要误会这不是给太子洗马的官,这是教太子政事的官。
77、汲黯当然很愤怒,多次质问张汤,说你好歹也位列九卿,上不能弘扬先帝基业,下不能抑止邪恶,不能安国富民,却拿法律当儿戏胡乱篡改!
78、有一次,中大夫庄助替汲黯请病假。
79、汲姓十分冷门,但其实汲家从战国起十几代世居高官,可说是纯正的世家贵族。汉武初年,汲黯凭借家族关系,获得谒者的职位。谒者虽是掌管礼仪和传达圣谕的小官,但却有接近皇帝的特权。
80、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
81、领导一高兴,就赏赐给浑邪王好几十万万,封侯,还要征两万辆车迎接浑邪王。
82、汉朝坚忍是因为打仗太烧钱,朝廷消耗不起;并且匈奴是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骑兵对农耕民族的步兵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积聚了数十年,兵马粮草俱已充足;年轻的汉武帝又血性方刚,大国崛起的幻象刺激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于是以攻代守一劳永逸的伟大蓝图终于浮出水面。
83、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84、汲黯(?一112年),字长孺,河南濮阳人,西汉名臣。
85、不翻译了,不是把汲黯惹急了,不会这样咒人的。
86、纪安得到接见的机会,在未央宫的高门旁见到了皇帝。我真傻,以为大王掳了匈奴人,就会把他们当作奴隶,送给死在军队里的人的家属,然后把掳来的财宝送给他们,感谢人民的辛勤劳动,满足人民的愿望。
87、纪安说:“难道是皇帝命令大臣们、大臣们、官员们和其他官员来辅佐皇帝吗?再说,我现在已经是第九任大臣了,虽然我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万一我做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伤害了朝廷呢?”
88、这次是河南省送来加急电报——河内郡(武陟县,陟读治)发生大的火灾,烧毁民房上千间。汉武帝立即派汲黯代表中央政府去视察灾情安慰百姓……
89、看着这五百多鲜活的生命,汲黯出来说话了,意思有三个方面:我们和匈奴打,死伤耗费巨大,应该抓住匈奴人后赐给战死者家属做奴婢,缴获的财物也分给百姓;做不到第一条,却又把来降的这帮人当孩子那样娇惯着养,弄得百姓不知道不能和他们做生意;第一条做不到,又借这个微细的法令条文杀五百多百姓,这是保护叶子伤害了枝条。
90、皇帝迷恋儒学,尊敬公孙弘。当国内出现问题时,下级官员和无法无天的人都巧妙地试图逃避法律,因此皇帝不得不将法律与法律分开,严格执行法律。张汤等人也不断地去审理重要案件,以获得皇帝的青睐。纪安经常污蔑儒学,攻击公孙弘的官员奸诈狡猾。
91、俞和虽然是学赵孟頫最成功的一位,也是仿赵孟頫书最多水平最高的一位,其精工扎实、功力深厚,但赵的虚和婉丽,俞和却没有能学到。
92、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93、为着这份敬重,我们也要对汉武帝表示敬意。
94、他鄙薄公孙弘内怀奸诈,只会阿谀皇帝讨取欢心;抨击张汤以刀笔吏居公卿之位,玩弄法律条文扭曲事实真相(陷害皇帝嫉恨的人),以此向皇帝邀宠;甚至讽刺汉武帝用此二人如堆柴火,“后来(者)居上”。
95、一次朝会时,汲黯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揭露公孙弘的狡诈行为,他说齐国人向来诈而无实情,公孙弘最初与我们商量好的事情,见到皇帝以后却临时变卦,这是为臣者的不忠。
96、但是,汲黯同志该放炮还是时常要放的。一次,汉武帝随口说了一句官话:我们一定要学习上古时代尧舜的优良传统。对于皇帝说出的这样的官话,100个大臣得有100个哼哼哈哈,然后拍上一句:皇上,您老人家就是尧舜!再恶心一点儿的:皇上,尧舜怎么能跟您老人家比呀!追根结底把握一点原则,那就是“没有最恶,只有更恶”。但是,汲黯是那101个,并充分体现一个炮手的优良传统,进谏说:“皇上,你心里的欲望太多,对外却偏偏假仁假义,这样怎么能成尧舜那样的圣君!”这哪是大臣该说的话,简直就是骂汉武帝是桀纣那样的昏暴之君。
97、第一次是两越交兵,这一次汉武帝看来是没有给他处罚,假如给他一个很重的处罚,触及他的皮肉再触及他的灵魂,他第二次就不敢了
98、汉武帝坐在龙椅上,有个地缝恨不得都钻进去。如果是别人,汉武帝难免是大发雷霆,训斥一番,然后或杀或贬。但对汲黯却一点办法没有,此君可啥炮都敢放,没办法,汉武帝只能一甩袖子,气哼哼走了。边走边对身边的太监叨唠:“好久没听汲黯这家伙放炮了,以为转性了,谁知放的炮越来越响!”接着,史书上虽未记载,但汉武帝很可能说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字——MD。
99、汉武帝的时代,甚至连国内的主要矛盾都不存在了。
100、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
101、很多人都为汲黯担心。但后来的结果证明,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汉武帝虽然生气,但他不是昏君,也不想落下个昏君的罪名,他没有给汲黯任何处罚,只给了他一个“憨厚”的评语,还把他看做社稷之臣。不知道汉武帝在想到“憨厚”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