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抄本里依然保留着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我们通过比较宋濂与张辰两篇传记,推究王佩兰、王柱公、郭毓等人删除张传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张辰的名望和地位不如宋濂;二是两篇传记放在一起有重复累赘之嫌。这个删除,在刊刻者看来或许是合理的,但它对王冕形象的损害却是巨大的,给后世王冕研究也带来了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谜团。
2、王冕跟徐显是很好的朋友,王冕在路过吴中时见到了徐显。他跟徐显说,黄河将会倒流,天下也将大乱,所以他将躲入山中不问世事。由此可知,徐显跟王冕是不错的朋友,这种亲闻亲见的记载应该更为真实。
3、朱方蔼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宋人的梅花画面大都很疏朗,到了王冕这里,他一改这种风格,将梅花画成了繁花似锦的局面。而在具体笔法上,吕雪在《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风格渊源探析》一文中亦称:“他首创‘密梅’画法,即枝叶繁密之梅,花瓣以淡墨轻染,仅花蕊处重加墨点,用笔简练,风格清绝,使画意空灵萧散。”
4、朱氏的质疑,无非本诸王冕的同乡徐显(生卒年不详)的说词。徐氏系王冕好友,王冕北游南归,曾告诫徐显天下将大乱,王冕遂决定南栖归隐。徐显也替王冕写了篇传记,文末说王冕遭寇(明军)挟持见“大帅”,冕慷慨晓以大义,但“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众人为之具棺服敛,墓碑署曰“王先生墓”,可见犹为一介平民。徐显论赞王冕云:“卒能使暴戾之寇,格心起敬,浩然之气,至死不衰。”所以只能直称“元逸民”(徐显《王冕》,见《稗史集传》),而与尔后官修《明史》入列《文苑传》,显有歧出。
5、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7、而《王冕传》的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更是政治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8、这段话中的“泰不花”在《元史》中写作“泰不华”,此人做过礼部尚书,并且当过台州路达鲁花赤,可能是在这个阶段王冕与之相识,后来王冕游北京时就住在泰不花家。泰不花认为王冕满腹经纶,有意把王冕举荐给朝廷。但王冕却斥责泰不花说,你的想法太愚蠢了,过不了十年这里就会变成残垣断壁,哪有什么富贵荣华。于是他就起程返回故乡,同时还特意绕道去照看了朋友的后代。
9、在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发现之前,宋濂《王冕传》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当张辰的《王先生小传》面世以后,宋濂的权威自当让位给张辰了。宋濂虽与王冕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诸暨白门义塾就读过一段时间,但宋濂并未见过王冕。史学界认为,宋濂记录王冕事迹时存在着材料的“二手性”,且宋濂喜欢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这就难免有篡改历史的嫌疑。而现在通过比较两人写王冕的传记,一个真相很快就露出了水面:宋濂的《王冕传》是根据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改编而来的。也就是说,宋濂撰写《王冕传》是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为蓝本的。
10、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
11、他很擅长画梅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12、【王冕传】王冕书,传世多为行楷,用笔颇有涩劲,以真书略放,参以行书法,体在钟繇与欧阳询之间,巧拙互变,浪漫天成。其章法于字距、行距皆不着意布置,散布而任其自然,相互穿插揖让,如繁花万簇,与其墨梅意趣同出一种审美追求。故而自成一种书境。
13、简介:睡前各种故事,文言文,免费订阅哟~
14、(2)陇:通“垄”田垄。
15、专家考证,多认为王冕一生不曾为官。流传于后世有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下面只选讲几个反映他的学问与人格方面的故事。
16、此为传写青年王冕从师经历。张辰说得很客观,说王冕是最后一个向韩性求学的人,韩性与王冕一见倾心,所以王冕成了韩性的得意弟子和关门弟子。而宋濂夸大其辞,搞出一个“韩性闻而异之”,好像王冕是韩性的“特招生”似的。王冕师事韩性,实际是追随韩性的学问(包括理学),而不是为了攻读举子业。显然,宋濂在传写这一节时,文笔太过简略。
17、①王冕,字元章,诸暨人。②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乃返,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③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④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⑧屡应试不中,弃去。⑩北游燕都,客秘书卿泰不花家。拟以馆职荐,力辞不就。(12)既归,每大言天下将乱。(13)携妻孥隐九里山,树梅千株,桃杏半之,自号“梅花屋主”。(16)善画梅,求者踵至,以幅长短为得米之差。(14)尝仿《周官》著书一卷,曰:“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17)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置幕府,授谘议参军。一夕病卒。
18、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19、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
20、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1、此为传写王冕仿《周礼》著书之事。宋濂有删节,且设计了“秘不使人观”的细节,使得王冕的这卷书更加神秘。其实这不是王冕的本意,王冕的本意是如果自己活着能碰到英明有为的皇帝,那么他将用这本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自己不幸去世了,也希望将这本书流传给后人,让后人实现自己未遂的理想。就此考察,说明后文提到的王冕“受知”于朱元璋是真实发生过的。
22、王冕,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还是不改。
23、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起。
24、徐显在这里把朱元璋的部队称为寇,这些强盗冲入王冕家时,王冕报出了自己的大名,没想到这些强盗竟然听说过王冕的大名,于是带着王冕去见大帅。写到这里,徐显仍然未点出大帅的姓名,只记录了王冕是如何劝这位大帅要行仁义之师,在徐显的记载中,转天王冕就得了病,几天之后就去世了,于是这些人把王冕葬在了山阴兰亭的旁边,墓碑上仅刻“王先生墓”这几个字。按照古人的习惯,若死者曾做过官员必然会刻上他的头衔,而此墓碑却并无官衔,说明王冕并未被朱元璋封官。
25、已而:一会儿;初:以前意思是,没过多久,就又跟以前一样。原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常去偷听别人读书,有一次丢了自己放的牛,被他父亲打了一顿后没多久又和以前一样,通过这个故事来表明他的努力学习
26、亢凡|林散之论书绝句三首
27、幽默任性,崇拜屈原。
28、可是,这种劝导、教育,只是学生们爱学习的一个条件。学生们要爱学习,首先得有兴趣,然后还得有条件上学,老师还要教得好,考试别那么死板,等等。一个人爱上学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辍学、厌学的学生还是能经常见到,原因也各种各样。
29、这段记载里的王冕,年轻时仪表堂堂,对《春秋》三传研究得很透彻,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然而他考运不佳,铩羽而归之后,就烧掉了自己的文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并掉转头开始研究古代兵法。看来他认定只有通过研究兵法,才能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徐显在《王冕传》中写道:“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
30、同样是改编,与陈遹声“编辑”徐显《王冕传》不同,宋濂“改编”张辰《王先生小传》,水平自然要高出不少,他不仅有删节,还不乏自己的创作,且文笔也确实在张辰之上。这样的改编,粗看几乎看不出两篇文章的类同,但细究后不难发现,宋濂的改编掩盖了王冕身世的不少细节。
31、此为传写王冕北游的经历。宋濂删去了编修叶君。
32、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只是一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还没有实践就死了,令人惋惜。
33、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
34、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35、隐居期间,王冕也做好了出世准备。他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没事儿就拿出来读,想在将来有幸遇到明君,可以做伊尹、吕尚那样的大臣。果然,没多久,天下大乱。朱元璋打到王冕的老家城下,听说王冕是位高人,就请他做幕僚。王冕高兴地去了,结果仅呆了一晚,就病死了。可惜了。为他作传的宋濂说王冕相貌魁伟,长着好看的长胡子,诗文不俗,为人磊落,胸有大志,还没有实现就死了,令人惋惜。
36、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骂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
37、你可能首先想到牧牛学画的故事。
38、他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39、宋濂年轻时求学就听说过王冕的奇人奇事,说某天下大雪时有个狂人,赤脚登上潜岳峰,朝四面高呼:“天地间都是白玉合成,使人心宁清澈,好像马上就成仙一样。”狂人进城,戴着筛子一样大的帽子,穿着长长的拖地袍子,双袖飞舞,满街都是看热闹的哄笑声。狂人必有狂放的行为举止,不容易驾驭,正因为只有这样,才证明狂人有他的奇才。
40、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他出身农家,一生未仕,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元末的社会现实有真是深入的了解。在当时,他以题画诗闻名,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都在他的诗中都进行了真切的描写和尖锐的揭露。例如:“民人籍正戍,悉为弓矢徒。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千里无人烟。”等种种惨状,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如以追求艺术风格之独特性而著称的杨维桢,也曾创作了《盐商行》、《海乡竹枝词》等写实佳作。
41、本文选自《书城》杂志2016年9月号
42、后世皆知,王冕是以画梅名于世,然而不知出于怎样的心思,吴敬梓在其代表作中把王冕画梅改为了画荷花,王冕何以喜欢上了画荷花,《儒林外史》是这样描绘的:
43、王冕传原文:“久之,思母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庶道讪笑,冕亦笑。”翻译:后来因为思念母亲而返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拉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44、徐显,元绍兴福溪人,徙居平江(今苏州)东城。字克昭。王艮弟子。元至正(1341—1370)间与柯九思、陈基、钱逵等结交。与陈谦相与讲《易》。工诗文,究心闻人时事,著成《稗史集传》。《稗史传集》收录了包括王冕、王艮、柯九思在内的13位传主的传文,但因为传抄等原因,内中问题不少,到了编纂《四库》时,已将其列为“存目书”处理。《四库》提要说,徐氏乃寓居苏州的绍兴人,记载柯九思卒年已有了错误。到了现代,学者编列王艮生卒年份时也发现徐传的问题。可见徐传的文章不可断然全信。而徐显在传写王冕时,确有不同于张辰的地方,但人物身世的全面性远不及张辰,且上文已提出其传记中的值得怀疑的地方,故推测徐显对王冕的理解远不及张辰。
45、如果吴敬梓把王冕写成画梅花来供养老母,不也一样没问题吗?他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转换呢?有人认为宋元间理学盛行天下,而周敦颐的《爱莲说》成为了理学家最为看重的文章之可能吴敬梓觉得把王冕由画梅花改为画荷花,更能体现出王冕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性格,因为《儒林外史》一书把王冕描绘得颇为完美,由此而衬托出以后章节中那些文人们的无行。
46、其与高启(亢凡书作|明代高启《咏梅九首》欣赏)、刘基((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第一谋臣)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47、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十七。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他有傲岸的个性,不肯屈身为“备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预见性,看到元末天下将大乱,不肯出仕,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宋濂笔下的王冕,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为后来《明史》所本。
48、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9、此为传写王冕的科考经历。张辰说“屡试有司,不合”,宋濂说“屡应进士举”,两者是有区别的。王冕立志考取进士,但考进士之前要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张辰说的“屡试有司”,自然包括会试在内的各种考试,所以跟宋濂说的“屡试进士举”是两个概念。王冕究竟参加几次会试,我们不能偏信宋濂,或许清代朱彝尊所谓的王冕“尝一试进士举,不第”是真的,因为此说与张辰的说法并不矛盾。
50、后世对王冕的熟悉,大多是本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该书第一回的回目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由回目可知第一回乃是《儒林外史》全书总的宗旨所在,而这第一回中所谈的故事,全部是跟王冕有关。
51、王冕画荷花仅练习了三个月,就画出了名气,自此之后就不再愁衣食,也用不着替别人放牛,因为他仅靠画荷花就可以供养老母亲了。
52、虽然王冕在梅花的绘画技巧方面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但他却并不是这类绘画题材的创始人。正如魏骥在《书〈竹斋先生诗集〉后》中的所言:“予又闻之,先生善写梅,自成一家,其法则出入扬无咎。”在这里魏骥也说王冕善画梅花,并且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他的绘画风格却是本自扬无咎。
53、唯王冕的死因扑朔迷离,徒增后世史册纷扰,致难为其清楚定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的《诸暨县志》即反映了此一窘境,它如是记述道:
54、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55、【王冕传】他有傲岸的个性,不肯屈身为“备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预见性,看到元末天下将大乱,不肯出仕,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宋濂笔下的王冕,写得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为后来《明史》所本。
56、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57、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灵魂式的人物,虽然他的事迹仅出现在原著的第一回,但他却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58、下面哪句话和文章中的意思不符?()A.王冕勤奋好学。
59、韩性对王冕悉心教导,让这位弟子成为了通儒,以至于韩性去世后,他的门人都把王冕视为老师的继承人。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入城中赡养,当母亲思念家乡时,王冕就穿着古人的衣冠驾着牛车送母亲回到家乡。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王冕却不愿意出外做官,宋濂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武,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60、纷纷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荆棘。
61、作者:宋濂 朝代:明朝
62、析言之,攸关王冕的生死,既存史料的分歧与矛盾,在在使得发掘历史真相难以取得定论。相形之下,反倒是《儒林外史》里的“王冕”,由于作者精心刻画,呈现了风格完整的理想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盖吴敬梓所形塑的“王冕”,至能体现王冕的真精神(ethos)。王氏在晚年(乙未年,即1355年)所作《照水古梅轴》的右上方,自题《梅先生传》,即兴书写虚拟的“梅先生”,他人一望即知系王冕的自况之辞。《梅先生传》的文末,王冕借“太史公”的口吻总结道:
63、鄙视功名,酷爱漫游。
64、《竹斋诗集》第二次刊刻,是在王冕去世440余年后的清朝嘉庆四年(1799),王冕后裔王佩兰在《跋》中提到:“盖先生之没,去今四百四十余年,而遗诗仅一传刻,虽选家互有采拾,而全豹未窥,徒深慨想。”但王佩兰再刻远祖的《竹斋诗集》时,保留了其它序记,添加了新的序记,唯独删去了张辰的《王先生小传》。这是何故?
65、从古至今,被口口相传的狂人,大多数都是有大才的人,所谓“狂而有才”。否则,狂而无才,只能被人讥笑几下而忘记。
66、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67、《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68、是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的父亲大怒,打了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前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多是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69、宋濂明确地称王冕是先被授以谘议参军之职,而后才得病去世。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王冕去世后的墓碑上却没有写上这个官衔呢?而关于王冕是如何去世的,所有的资料都语焉不详,他的死因真可谓扑朔迷离。
70、王冕为元末的画家兼诗人,著有《竹斋集》。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篇文章即记载了他的生平。他出身农家,经过自己的苦学,终成通儒。
71、此似为太祖开脱之言。诸如此类遁词,不禁启人疑窦。
72、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的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73、痴迷读书,得遇名师。
74、张辰《王先生小传》约1750个文字,宋濂《王冕传》约990个文字。根据传写内容,我们将两篇传记各肢解为19个小节,然后一一进行比较,既可以发现文笔的高下,更可以还原某些历史的真相,重塑最完整的王冕形象。
75、宋濂的《王冕传》说“冕屡应进士举不中”,但在《儒林外史》里却绝口不提王冕曾屡试不中之事,刻意将其塑造成无意仕进,“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的高士。按,文学创作本不须“秉笔直书”,与史实小大出入可也。
76、此为传记开篇惯常写法,介绍姓名、籍贯,宋濂的文笔十分简练。
77、故事启迪:学习应勤奋,专心致志。
78、然而,宋濂的《王冕传》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几,汝颖兵起,一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79、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自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80、但在艺术再现上,王冕则别有一番意味。盖以历史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虽仍存有大幅发挥想象的余地,但比起全然虚构的人物,多少受到时空与史实若干的制约,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若《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换言之,文学创作固然依违于历史的缝隙之间,却非完全受其范囿。视《儒林外史》为“稗官”文类的“闲斋老人”,便认为“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他举《三国演义》为佐证,说道:
81、所作《王冕传》是想告诉后人:王冕之所以脱贫,成为著名诗人画家,根本原因在于爱其所爱+专心致志+笔耕不辍,甚至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82、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白老师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课文基本上是不标注出处的,而现在的语文课文基本上都规范地标注了出处,文章有删改的也作了说明,确实是一大进步。
83、王冕的梅作花枝繁茂、生意盎然、刚劲有力,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成就是用胭脂作“没骨梅”,开创了写意花鸟新画风,并首创了花乳石刻印。
84、《三国》(演义)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弒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85、(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86、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87、王冕天性聪明,还不到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等了如指掌,无所不通。但他与别的读书人不同,既不考功名,也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可能对知识的追求更高了~对其他都不放在心上了~
88、此为传写童年王冕的好学。宋濂根据张传进行二次创作,设计了忘牛、牛踏农田、父怒揍、母劝说的情节,形象感人。但很遗憾,宋濂说王冕“听诸生诵书”明显不妥,因为“诸生”是秀才,七八岁的儿童怎么可能听得懂秀才读的四书五经?况且秀才读书的地方在县学宫,而不是在乡下。
89、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90、此为对王冕一生的评价。张辰的总结侧重于王冕的艺术成就,宋濂的总结侧重于王冕的人品志向。张辰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不失其历史价值,他将王冕的磊落比作梁叔敬(梁竦,字叔敬,安定郡乌氏县人,东汉文学家、易学家,九江太守梁统之子,汉和帝外祖父),将王冕诗歌的婉约典雅比作李商隐,将王冕的书法比作王逸少(王羲之),将王冕的墨梅画比作杨补之。只是张辰竟然没有写到王冕的篆刻,这或许是传写时的一个小小遗漏吧。
91、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对好像什么也没见到,一点也不怕。会稽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92、(1)父命牧牛陇上()
93、安阳一个叫韩性的人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韩性过世,(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到故乡,王冕买白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94、看来王冕的确是位奇才,小的时候因为家穷上不起学,父亲让他出外放牛,他路过学校时在外面窃听学生的读书声,竟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背下一些文章,而他的专注导致时常把牛忘在了田野中,有时还放任牛去践踏别人家的庄稼,以致让人找到王家来讨说法。这一切都让王冕的父亲十分生气,但即便父亲责打王冕,王冕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会这么做,他的母亲只好劝父亲称,这个儿子既然如此痴迷,那就随他去吧。
95、(4)策:通“册”书册。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96、王冕,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还是不改。他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对好像什么也没见到,一点也不怕。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97、(2)或牵牛来责蹊田()
98、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区奉养。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故乡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99、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100、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01、C.王冕因为贪玩而把牛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