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7:39:45

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3、向来车马地,今成狐兔丘。

4、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5、①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6、前两句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出处)《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7、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8、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绿是形容词经冬犹绿林,意思是经历冬天还是郁郁葱葱.绿林:绿色的丹橘林

9、“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

10、《感遇》其四翻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11、感遇二首其二拼音版注音:jiāngnányǒudānjú,jīngdōngyóulǜlín。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qǐyīdìqìnuǎn?zìyǒusuìhánxīn。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kěyǐjiànjiākè,nàihézǔchóngshēn。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yùnmìngwéisuǒyù,xúnhuánbùkěxún。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túyánshùtáolǐ,cǐmùqǐwúyīn?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2、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13、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14、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15、《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16、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17、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18、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张九龄即为其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19、编辑:晓娣娟娟茶醉文姐

20、诗人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来比喻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德。

21、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22、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23、岂:难道。伊:因为。地气:气候。

24、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25、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26、《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27、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28、命运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29、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30、【感遇】我喜爱这首诗原因的其中之就是因为我觉得这首诗的景色描写非常多,一下子就能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这一切,描写非常生动。

3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32、首先赞美丹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漏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33、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34、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35、感遇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36、感遇使用的是托物寓意,暗喻,对比和衬托等手法,《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37、原文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感遇·其一》的第一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批,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用春兰和秋桂两种高雅的植物暗喻作者的高志美德。

38、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39、【感遇】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40、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41、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42、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43、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44、古屋昼无人,桑树鸣鸺鹠。

45、“我从哪里走来?身后的山村/已成模糊的画面,距此地二千公里之外……”这是诗思的开始,一个关于生命起源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永恒问题。而诗作的结尾是:“我准备重新出发,于畴昔之夜/无论向前或向后,都不是归途”。全诗6组,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最后的“重新出发”,也是对开始的“我从哪里来”的回答:继续寻求,继续追问:“周围歧路遍布,会有谁带我穿过丛林?/我该借哪一颗光斑,照亮路途的幽暗?”

46、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47、我觉得张九龄是一位非常好的诗人,他总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景色或是物品描写的淋漓精致,画面感十分丰富。

48、感遇其二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49、表达了作者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出自: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

50、而每一首诗之间,明显有一定的意义结构。第一首是“感遇”之始,想象的展开主要在身外之世界,而第二首则是回到自我、向着灵魂之内:“是否该回到树林深处?把魂灵从体内取出/迎风悬挂,抖落积聚的愁虑/或者将躯体风干,挤出多余的水分……”第三首是时间的变化,是“于无眠之夜”,是在“星空”之下。

51、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52、北宋状元文《破窑赋》,秒杀当下的所有鸡汤

53、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54、感遇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55、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张九龄(朝代)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赏析: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56、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57、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58、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gǎnyù·qíèrzuòzhě:zhāngjiǔlíngjiāngnányǒudānjú,jīngdōngyóulǜlín。qǐyīdìqìnuǎn,zìyǒusuìhánxīn。kěyǐjiànjiākè,nàihézǔzhòngshēn。yùnmìngwéisuǒyù,xúnhuánbúkěxún。túyánshùtáolǐ,cǐmùqǐwúyīn。

59、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lányèchūnwēiruí,guìhuáqiūjiǎojié。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xīnxīncǐshēngyì,zìěrwèijiājié。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shéizhīlínqīzhě,wénfēngzuòxiāngyuè。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cǎomùyǒuběnxīn,héqiúměirénzhé!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60、《感遇》其二翻译: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在朝廷里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61、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诛被贬谪之后的。诗人以花木自喻,表达了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显示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林栖者”特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花的芳香而产生喜爱之情。最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和兰桂一样,洁身自好而不谄媚于小人去博得功追求富贵。

62、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63、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64、(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65、可:可以。以:把。荐:献给。嘉:佳

66、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觉得这首诗的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手法,将丹桔与逃离做比较,衬托出了丹桔的好处。

67、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前言《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张九龄被贬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68、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69、中国人有多浪漫,看这些名字就知道了

70、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71、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72、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73、引证:柔石《二月》十八:“我总感谢你底恩惠!”

74、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75、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76、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77、感遇诗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感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背背哟!

78、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来委婉地说明自己志洁并非是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而是本性使然。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十分自然。“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79、《感遇》其二翻译: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在朝廷里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80、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81、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82、循环:不可改变的规律。寻:思考

83、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84、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85、这首诗平淡而浑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视,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最难能可贵的。

86、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87、回复任意诗词即可搜索过去发布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

88、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89、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90、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9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华,同“花”,花朵。

92、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93、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94、“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95、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96、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97、天壤一何异,幽默卧帘帷。

98、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99、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100、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101、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