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桓【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3 17:54:05

1、五虎将里数赵云的人缘最好,人气最旺,后世喜欢、敬仰、崇拜他的人远远超出其他四位。大概是因为他相貌俊美,智勇双全,品行高贵的缘故吧。对这位救命恩人,刘禅追封了顺平侯的谥号。慈和遍服曰顺,执事有制曰平。阿斗充分肯定了赵云做事规矩、待人亲和的品质。有人认为这样的谥号不足以反映赵云一生的功绩。以我推测,刘禅并没有点避重就轻,而是高度概括了赵云的人生特色。

2、B.太宗: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多为该朝代第二代帝王的庙号,此为北魏太宗拓跋嗣。

3、然后在史书纪年里,史家就把尊号和谥号全给删了,因为如果不删,加起来会有几十字。这就是装逼不成蚀把米的奥义。

4、该支桓氏正确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5、(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6、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7、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8、简而言之,要么是祖,要么是宗,合起来就是祖宗。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你们村儿的家庙就是奉祀这些祖先用的。

9、根据谥号猜测,爱新觉罗·哼哼哈嘿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合作联系QQ:122414540

11、严谨来说,是则天时期给发扬光大了。

12、(愍)国家老发生百年一遇的灾难,天天忙着遭灾,活得郁闷又无奈。

13、茂年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茂于马上持幢,初不倾倒。太宗异而问之,征茂所属,具以状对。太宗谓左右曰:“记之。”寻征诣行在所,试以骑射,太宗深奇之,以茂为虎贲中郎将。

14、这些都是墓地所在的地名或者山名,被人用墓地的名字来称呼到底会有啥感觉呢?

15、姬林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16、惠:有恩惠。比如晋惠帝,但由于他的属性,从那以后大家都不敢用这个谥了。

17、隋文帝接受宰相苏威的“轻徭薄赋”建议,改革赋役。缩短服役年限,把成丁年岁由18岁改为21岁;减少服役天数,丁男每年服役时间由一个月改为20天;减少赋税,丁男每年纳绢一匹改为半匹。此外,隋文帝还多次因灾害下令减免赋税。赋役负担的减轻,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8、隋文帝执政二十三年隋朝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隋文帝统治时期,人民负担较轻,国家统因此人口迅速增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隋初为一千九百多万顷,二十多年以后,增加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农作物的产量增长较快。

19、陶侃生于259年,死于334年7月30日,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

20、【谥号桓】等方式进行交流,让交流更直接

21、武这个谥号属于比较高端的,能用的人不多,最有名的可能是汉武。逸周书谥法解上,武的解释是,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还有别的一些解释,简单的说是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比较能打的。昭是光明正大的意思,武而不遂曰烈,有功安民曰烈。烈呢,就是也能打,但是贡献不够突出。就是后世认为孟德比较能打,皇叔一般能打(比较客气的说法,实际就是不能打)。参考两个人的战绩,可以认为孟德基本上是符合武这个词的,不过皇叔不要捉急,你还有个昭呢!你比孟德光明正大。

22、(汉桓帝在位期间基本平定了西北羌族入侵)

23、(靖)以温和手段宣传主流价值观,并且以身作则,带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24、所以,同意前面几位的说法:

25、康:博大精深。比方说邵康节,是哲学家。

26、韩茂十七岁时,膂力过人,尤其善于骑射。太宗亲征丁零翟猛部时,韩茂任中军仪仗队旗手。一日狂风骤起,各军旌旗俱倒,韩茂骑在马上擎旗,始终没倒。太宗感到惊奇而询问,召来其主官,主官详细地把情况禀告太宗。太宗令左右说:“记下来。”不久(太宗)召韩茂到皇帝所在地,拿骑马射箭考察他,太宗对他深感惊奇,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

27、后世捧到上天的关二爷被追谥为壮缪侯。这个谥号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从我查阅的资料来分析,这里的“壮”含有勇武有力、武而不遂的意思,“缪”则是名与实爽,连起来就意味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按照美谥、平谥、恶谥三分法,关羽的谥号不算恶谥也基本差不多了。用刘禅的赐谥理念反推一下,就可以看出阿斗对这位二叔并不抱好感。

28、点击“蓝字”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29、源于满族,出自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中华姓府》、《姓氏寻源》记载:老满洲部族桓泰氏,满语为Huantai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在满清时期为脱谱姓氏,族源不详,后并入满族八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桓氏、泰氏等。

30、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31、C.蠕蠕: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南史》云:“蠕蠕为族,盖匈奴之别种也。”

32、铁木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第一代大汗。古代蒙古族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蒙古孛儿只斤族的贵族家庭。札木合:蒙古札达兰部首领,被称为古儿汗。他与铁木真都希望统一蒙古。窝阔台:铁木真之子,大蒙古国第二代大汗。公元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蒙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259年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忽必烈:拖雷之子,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

33、上联典指晋代冠军将军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两人都曾任过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代桓冲及其子桓谦。桓冲,有武功,累迁振威将军,桓谦累拜骠骑大将军。

34、大都是死后到下葬前这段时间,一般下葬的时候要用,所谓“议谥”。由司礼的官员议谥,一般会不止一个,然后皇帝定夺。后来唐宋又有了议驳制度,相关官员觉得不合适可以驳回,再议。

35、相信很多人对儒文化圈中(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都理不清,今天咱就来说一下这些东西都是个啥。

36、(昭)容貌仪表、行为举止都比较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全社会公认的道德模范。

37、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末期为止,比起加谥号而言,更多地是给死去的天皇加追号,不过即便如此,也有总数58位天皇获得了汉字的谥号。当我们研究这些谥号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吧。

38、(静)宽厚、乐观,一辈子就这样吧。

39、至于题主会觉得“桓”是恶谥,估计是因为汉桓帝,他与汉灵帝并称昏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们“亲小人远君子”。但是汉桓帝和汉灵帝其实是有区别的。汉灵帝的“灵”真的是恶谥,就是昏庸的意思。但汉桓帝不是这样。他在位期间虽然重用宦官,导致党锢之祸,朝政打乱。但同样是在他在位期间,东汉王朝基本解决了羌族的外患,在西北击败了扰乱边疆近百年的羌族侵扰。所以,他的“桓”字不是说朝局动荡,而是说平定羌乱的功劳。

40、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4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42、威侯的“威”还有执正无邪的寓意,刘禅对马超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个起因于马超及时打了一个欲图不轨的人的小报告。这个人叫彭恙(下为永字)。他有点才华,但自视甚高,得意时很张狂,失意时很牢骚。诸葛亮认为他不是个好鸟,建议刘备疏远了他,还准备把他从京官下到地方。彭恙听到这个消息,心底愤恨,思谋着马超是个外来户,找到马超说咱们来个里应外合,天下可定了。马超自来到蜀汉一直谨小慎微,听了这话,半天没吭声。随后他将彭恙来访的具体经过详细呈报上去,彭恙因涉嫌谋反而被诛杀。刘禅就是从这件事上判断马超是个不玩阴谋诡计的人。

43、官方QQ:642843120

44、熹:其实是“嬉”,光玩不学习。比方说明天启帝朱由校,庙号明熹宗,天天玩,干木匠,玩水,被视为玩物丧志。

45、语出《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这句话直译就是乐王鲋是赵武的副手。乐王鲋,谥号桓,史称乐桓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平公时大夫。赵文子即赵武,赵氏孤儿中的主角。当时已是晋国正卿,执掌晋国国政,可谓天下闻名。乐桓子能作为赵文子的副手参与郑虢会盟,本身就很有才能。

46、包括后一条、后朱雀、后冷泉、后三条、后白河、后鸟羽、后堀河、后嵯峨、后深草、后宇多、后伏见、后二条、后醍醐、后村上、后龟山、后光严、后圆融、后小松、后花园、后土御门、后柏原、后奈良、后阳成、后水尾、后光明、后西、后樱町、后桃园等计28人。

47、清朝的时候妃子死后。是葬入当朝皇帝修建的墓地的!必须死于皇帝前并有给皇帝生孩子的才有资格!

48、比普通百姓复杂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49、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50、有称光(称德与光仁)、明正(元明与元正)、灵元(孝灵与孝元)这三位。其中明正天皇(109代)是女天皇,因此取用同为女皇德元明天皇(43代)和元正天皇(44代)的谥号是可以想象的。剩余的两人则不是非常理解。称光天皇(101代)是作出了南北朝合一决定的天皇,与发生皇室传统变更的称德天皇(48代)到光仁天皇(49代)的继承过程多少有那么点关系。不过灵元天皇(112代)在死后为什么会联想到很久以前的两位天皇实在是颇为令人费解。

51、(肃)金口不常开,一旦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52、(威)为人强势,但不太懂得体恤别人。

53、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54、(襄)在开疆拓土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同时都是以正当手段达成的目的。

55、淡海三船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学问家。在当时,甚至直到江户时代,所谓的学问家就是指精通汉学(中国的学问)的人。淡海三船此人自然也不例外,为了选择适合的谥号,他精研了中国古籍《谥法》,当然换而言之也可以说他完全模仿了中国的做法。其实,这位淡海三船大人是在壬申之乱中为天武天皇(40代)所杀的弘文天皇(39代)的曾孙。要给祖辈的敌人及其子孙加谥号,不知作为当事人的他心中作何想。顺便说一下,他并没有给自己的曾祖父加谥号。当时弘文天皇(大友皇子)实际上尚未继位,他被追谥弘文一事是要到进入明治时代以后的了。

56、2014年8月6日,爱新觉罗·啊哈哈哈为亲爹爱新觉罗·哼哼哈嘿上全称为“太祖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逗逼兽皇帝”,用以纪念元亨时期,爱新觉罗·哼哼哈嘿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57、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58、推荐理由:这里的文字蕴含着时事焦点,智慧哲理,人物故事及健康知识,或能了解社会动态,或能品味爱情,或能抚平伤痛,或能激励人生,或能有益健康。

59、【谥号桓】太说多了!也就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0、关羽谥号“壮缪”,“壮是说屡行征伐,武而不遂。”“缪是说名不副实”翻译过了就是说关羽善于出力但不善于用兵,因为他刚愎自用所以生前各种美名名不副实。关羽的战绩流芳百世,不必多讲。关羽刚愎自用,不善察纳雅言也是事实,如果不是他不听劝言擅自发动襄樊战役,也不会有失荆州的危险,如果他在错一次以后就学会听取意见,而不是一错再错,也不会死于吕蒙手下。

61、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比较常见的用于谥号的字。最后,关于谥号,还有几个有趣的事:

62、B.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63、一般是不改的,特殊情况也有。大名鼎鼎的秦桧,本来是宋高宗赐谥忠献,后来被宋宁宗改成缪丑,一看就不是啥好字。这个也算是顺天意从民愿了。相比之下秦桧的死对头,岳飞的大家都比较熟了,岳武穆吗,武穆遗书神马的,对不对。

64、后人(一般是公允的集体讨论而来)给你的评价就是你的谥号。

65、最后,虽然忽必烈打赢了阿里不哥,但是在黄金家族内部引发了全面震荡,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的后人,都对忽必烈的做法严重不满,又开始了和忽必烈的对抗。

66、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67、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68、幽:死得很幽默(别多想,只是为了让你好记)。比方说晋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被盗所杀。还比方说周幽王和他的女朋友的感人故事。

69、汉昭烈帝就是刘备,从谥号可以看出,他的编制属于汉朝。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哪部影视剧中,刘备的军队旗帜上写着大大的“蜀”字,或者正式场合称呼为“蜀国”,那就是不对的了~但是可以叫“蜀军”。

70、在三国蜀汉政权里,共有十二位有功之臣身后得到了追谥。除了第一位法正是刘备亲赐的谥号外,其余十一人都是后继的一把手刘禅钦定的。谥号作为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了官方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并不是随便就能享有的。对于谥号,刘禅的理解是“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意思是活着时有美好名声的人,那么去世后就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而赫赫有名的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的谥号却是在最后一个批次被刘禅赐予,而且谥号的称谓又是那么的耐人寻味。阿斗对这五位叔父级人物到底持有什么印象?让我们从五虎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探寻推测一番蜀汉朝廷的人事风云吧。

71、特别关注:tb96688

72、历代帝王庙号、谥号和尊号

73、最初都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唐朝以后越来越多,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弘文定业高皇帝。你们这么玩就不合适了啊,节操何在,而且也记不住啊。这样就已经失去谥号原来的意义了。于是大家就不叫谥号了,改叫庙号,就是高祖太祖列祖啥啥。

74、 (武),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襄),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共),通恭,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孝),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75、此话从何说起?“桓”不是恶谥,而是美谥。题主会觉得“桓”是恶谥,可能因为汉桓帝吧,其实那是误解了。

76、在西方国家里,如“鲁邦三世”(这个例子不太恰当)这样,数代人用同一个名字的情况很多,不过日本天皇并无这样的习惯。假如醍醐天皇的第四代称作“后后后醍醐天皇”倒是会很有趣。

77、(戾)明知犯了错却毫不在乎,宁愿一直错下去。

78、本文旨在用尽量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关于天皇的事情。虽然希望尽可能准确,但是由于笔者对此完全是一个门外汉,难以保证学术角度的正确性。笔者希望能尽量剥去那些华丽的外衣,将天皇还原成一个普通人类来进行描写。

79、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

80、A.字:古人成年后由父母或尊长取的别名,又称“表字”。古人自称用字,称人用名。

81、(夸)吹牛皮,说大话,实际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82、普通百姓这样称呼自己的祖先:

83、随着让位的增多,使用追号的天皇也变多了。自平安后期开始,从原则上采用追号来称呼历任天皇。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追号的各种由来吧。

84、(平)没犯过什么过错,照规矩办事。

85、桓荣:齐桓公后裔,龙亢六世祖,为东汉经学大师。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儒家成为佳话。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将在朝供职。东晋桓荣十世孙桓温为大将军、大司马,三次北伐为东晋名将。末三代有十七位将军握兵权、守重镇,声势显赫。桓荣的第十一世孙桓玄,篡东晋自立为帝。公元404年兵败为刘裕所斩于江陵。自此,大江南北桓姓灭嗣绝伦,被抄斩者众,侥幸活命者,更名换姓远逃他乡。

86、谥号一般分为上谥,中谥,下谥。

87、炀:这个看字形就好了,性格急如烈火,试图把一百年才能干完的事、收的税一年就弄完。比方说隋炀帝。

88、自用去谏曰愎,比方说豆愎帝,很自恋,老觉得自己对,不喜欢听谏言,豆愎帝就是用来形容这位皇帝刚愎自用的。

89、张飞所得谥号为桓。辟屠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主要是指张飞攻城略地的功劳。

90、总校热线:0536—8350658

9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92、这后一个齐桓公名叫田午,是田姓篡夺齐国江山的第二代国君。第一代照例称为“太”,叫田和,是他从姜姓齐国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姜贷手中夺取了政权,得到周王室承认后的第二年去世,田午继承父位当了齐国国君。桓公在位六年,从他父亲把康公贷迁到海滨算起,前后共计十三年(公元前391――378年)。从别人手中夺过政权,君位坐得再稳当也不能不说是“乱”,到了田午这一辈,大概齐国内外都对这个政权认可了吧?因为韩国有战事向他求救了,他也对外用兵了。如果齐国不“治”,田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利用韩国和秦、魏交战的机会,齐国趁机出兵袭击燕国,占领了桑丘,最后一年救援过卫国,这样给田午算算,给他个桓公的谥号似乎还靠点儿谱,尽管前面有了一个“齐”字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舒服。

93、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击败山戎、宋、楚等强敌,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的战功卓著,是“桓”字谥号很生动的体现。至于他晚年昏庸,中影易牙等小人,死后更是几个儿子更是停尸不顾,束甲相争,导致了齐国衰落。但这些问题与“桓”这个谥号无关,并不体现在谥号中。

94、带有“武”字的天皇

95、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一直以来都受到后世的鄙视,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居然回答的是:“此间乐,不思蜀也。”他这种醉生梦死的态度实在可气。可怜昭烈皇帝戎马半生开创蜀之基业,更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为蜀汉战至最后一刻,姜伯约继承武侯遗志九伐中原。蜀地虽少名将,而无不为了蜀汉基业抛洒热血。然天不佑蜀,到头来败在了庸主手上。但是刘禅真的“傻”吗?并不尽然,他只是没有作为一个君主的“自觉”与“傲气”。从对五虎上将加封的谥号来看,刘禅对当世之事还是有所认识的。

96、上联典指东汉·桓焉官太尉,二女嫁黄宪、李膺,时称二女乘龙。下联典指晋·桓石虔勇力过人,其叔桓冲为苻健所围,桓石虔跃马驰赴,救桓冲突围。

97、桓常、曲沃桓叔(姬成师)、齐桓公(公子小白、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说、子卿)。

98、包括了,平城、嵯峨、淳和、清和、阳成、宇多、朱雀、冷泉、圆融、花山、一条、三条、白河、堀河、鸟羽、近卫、二条、六条、高仓、土御门、四条、龟山、伏见、花园、長庆、光严、光明、崇光、正亲町、中御门、樱町等计31人。

99、(抗)反科学,唯心主义,瞎折腾,祸害百姓。

100、(宣)通情达理,令人信服。

101、追号,是为了赞美天皇以及安慰亡灵的目的而给予的称号。多出自天皇所住的场所名称,且基本上都是死后才给予的。第一个获赠追号的天皇是平城天皇。这个当非是由于他的境遇可怜才给予的(话说他的弟弟,人称精力大王的“嵯峨天皇”也是追号),而是由于他是实施了让位的天皇的缘故。即,天皇让位后,会搬出皇居而另择住所,而以住所为名,称其为“〇〇院”则是一种惯例。事实上,直到大正时代为止,一般还是写作“〇〇院天皇”,直至大正15年特意推出诏书以后,才变成现在这样省去了“院”字的形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