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晴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2、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3、『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4、这个“文化运动”之所以在名字前面冠以“新”字,是因为,他们要和“旧“文化决裂,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起有别于旧文化的”新文化“。
5、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6、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责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7、『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8、通过狂人的形象描写,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9、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10、(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11、《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12、要读懂《狂人日记》,首先要明白“吃人”和“发狂”这两个概念。
13、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4、这个“医家“,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想法!下次我们继续赏析这篇伟大名作后面的各个章节。再见!
15、长沙市开福区建湘北路270号止间书店
16、鲁迅的文章,主要是针贬当时的社会现象。浓厚的封建思想,统治阶层对下层人民的愚弄、奴役和剥削。民众自身的麻木不仁、愚昧、害怕变化、自己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对改革者却是冷漠、嘲讽、敌视的态度,被比自己强的人吃,然后自己也向比自己弱的人伸出獠牙,并且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的延续。鲁迅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照射出了一些人丑陋的真面目,也刺痛到了一些人。他的文章到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17、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18、在剧中,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那一段让人印象深刻。先生一边写着小说痛斥着这个吃人的时代,一边希望唤醒民众,接受新思想,“救救那些没吃过人的孩子......”以笔为刀,振聋发聩!
19、陶海与《狂人日记》有着不解之缘,在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的话剧《狂人日记》中,他便作为讲述者参与演出。这次,陶海将以他的方式与我们共读鲁迅先生的这本——《狂人日记》。
20、贾仁江:跟孩子一起成长
21、《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作者通过对狂人形象的描写,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2、(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2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24、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就是一个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斗士,他代表着新文化。
25、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
26、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
27、【狂人日记赏析】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28、《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29、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30、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31、《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32、贾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的传承——我的教育杂感
33、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34、《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
35、(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36、1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个时代的生命,是如何从鲜活的少年变为冰冷的墓碑......看到那个时代的满目疮痍,我们才能明白先辈们抗争的意义。
37、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38、(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39、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40、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虽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却具有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明反封建的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的一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了反讽的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怀疑和极度的绝望,表现出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悲哀。第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
41、想要了解博约大语文的办学特色,可参考作者以下文章:
42、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
43、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44、周五晚上6:20~8:10小学三四年级
45、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4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经典名作。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具有极大的优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当然,这也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鲁迅的横空出世。所以,这篇小说,太重要了,太不同凡响了。
47、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48、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49、周六上午9:50~11:40小学三四年级
50、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52、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53、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好比是一个铁屋子。鲁迅知道,要真正地改变中国,须得从根本入手:先改变中国的文化。
54、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55、“吃人”当然是野蛮行为。而当时的文化就是一种野蛮的文化。清朝中晚期,我们中国的文化已经全面落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也就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文化,相对西方来说,只能算是半文明半野蛮的文化。
56、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57、2017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备考经典用书推荐
58、《狂人日记》的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的――知识者的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的,越觉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
59、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60、下面我们来赏析这篇文章,先看序言部分:
61、【狂人日记赏析】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62、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63、周日下午1:30~3:30初中九年级
64、在序言部分,主人公——狂人的经历是这样的:他和哥哥先是鲁迅的中学良友,后来发狂了,再恢复正常(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65、《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66、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67、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
68、当时社会黑暗和险恶,所做所为都是要把人吞下肚里,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正义礼仪是吃人,吃人的社会,一代一代的人都把下一代也调教成吃人的人.所谓“狂人”其实是指在当时社会以清醒的头脑,勇敢的行为去指出“人吃人”这一弊病的一位仁人志士的代表。
69、(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70、『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
71、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72、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73、《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74、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
75、『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76、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77、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
78、博约大语文,关注孩子的未来
79、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懦弱,狐狸的狡猾……
80、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81、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82、作为一个学霸的爸爸——我的教育杂感
83、代表作品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赵延年版画选》《中国版画名家作品集萃——赵延年》等。
84、『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85、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86、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87、鲁迅非常了解中国,他发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表面上很进步,实际上,中国还是很黑暗,因为中国上层制度是有一群海湾留学归来的知识精英建立起来的,而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文化上的封建专制主义还是根深蒂固。
88、小说在艺术上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写精神病患写得太像了,但是处处都有双关,处处都指向现实,指向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具有强大的批判力度。这篇小说,简直就是精神炸弹,晴天霹雳,在中国引起了强大的震动,它动摇了中国的文化,起到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作用,能够使得中国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89、(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90、《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91、周六晚上6:30~8:00小学一二年级
92、(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93、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
94、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95、一直以来,鲁迅在读者中的声誉很高,我们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就背过鲁迅的文章。如今,鲁迅的文章稍有改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学术界对学生是否应该读《狂人日记》争论不休,也是因为《狂人日记》过于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能用其他鲁迅小说代替。纵观目前个人教育版的初高中教材,鲁迅的作品共有16部,可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96、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97、小说写的是一个狂人——精神病患者。但是,我们要知道,鲁迅寄意深远。他写的这个狂人,表面上是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是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先行者。
98、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99、《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100、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101、曾出演过《芳华》、《投名状》、《远山》等一系列影视剧。2002年,参演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日本东京电影节艺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