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4 13:08:42

1、能像我婆婆那样,还能一个人独立生活,就是儿女最大的福气啦。很多80岁以上老人即使生活能自理,也需要有人陪伴,为她们做饭和洗衣。

2、早9:00——晚16:00(15:50停止入馆)

3、1934年10月,萧军和萧红由青岛乘船到上海,给鲁迅写了信,很快就得到了回复。鲁迅在广西路332号溧园豫菜馆设宴招待萧红、萧军,并为他们引见了茅盾、聂绀弩和周颖、叶紫等人。初到上海,两人生活无着落,鲁迅多次借款资助萧红萧军。

4、在呼兰火车站下车,你可以打车10到15元直接把你拉到师大,坐公交车得问好是几线车能到,车费一元。去萧红故居从师大就打车吧,5元钱就可以了。距离没多远,要是步行你是找不到的。

5、作者:陈荒煤(1913——1996)

6、我们乘车前往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迎面是一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的北方民居。我打量着这幢传统的八旗式宅院,只见门檐上写着“萧红故居”四个字,走进去,才发现有3500平方米,除了东西厢房与几个大院子,还有萧红曾住的房子,这些房型都是典型的满族风格,火坑、花窗、橱柜……窗户采用上下对开,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糊有北方特色的窗户纸。深深烙下北方宅院的印痕。

7、黑龙江阿城人,1932年参加第三国际工作。用笔名“黑人”在《国际协报》《哈尔滨商报》《大同报》的副刊上,发表了许多具有爱国进步思想内容的诗歌和散文,还参加了“星星剧团”的演出。同时他和罗烽、塞克、金剑啸、萧军、萧红、白朗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帮助萧军、萧红出版合集《跋涉》。1935年参加上海左联,后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主任,东北大学副校长。

8、呼兰现在是哈尔滨市的一个区,哈市有萧红中学,呼兰有萧红故居,呵呵,萧红个人生活作风有点问题,所以宣传不是很强烈!!!在公路大桥附近乘哈尔滨——呼兰的公交车552路或者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铁路街坐551路即可到达呼兰,然后在造纸路下车东走1公里,

9、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卢禹舜,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员会*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员会*员;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黑龙江艺术教育*员会副主任;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

10、作者:白桦(1930——2019)

11、为什么非要重复建设什么购物广场。把一个好好端端的,当年政府花了大血本改造的广场随意改变性质。当年改造时连李兆林将军被害地的那个小楼都拆了,如果不拆,也是老建筑,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参观之处。可惜+痛心+

12、作者:舒群(1913——1989)

13、现在的故居院内增设了导览系统,萧红名著《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占据简介牌醒目位置,简介牌中英日俄四种文字,记录了故居历史沿革及萧红的影响和地位。导览系统的LOGO标识是祥云图案,也是萧红作品火烧云的象征。

14、端木蕻良长叹一声:“一个民国的才女,她年轻的生命遭受了太多的不幸。”

15、1930年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合著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这部作品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作者:廖静文(1923——2015)

17、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8、何况我现在感觉自己是老了,对自己的看法和决定也越来越不那么自信了。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就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正确的。只提出我当下认为是正确(其实也未必)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人家怎么选择,都由当事人自己做最后裁决。尊重别人是美德,同时也是尊重自己。

19、萧红故居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黑龙江人,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从故居中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最好问一问本地人,或是当地旅行社。相信有很多人曾要求过他们带去参观。

20、所有观众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参观。

21、萧红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

22、【萧红故居】读书是一生的探索,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书中有着无限可能,精彩纷呈,读好书,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探索人生无尽美好。

23、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还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1933年用悄吟作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24、为更好推动呼兰区旅游景区有序开放,服务广大游客,萧红故居纪念馆7月5日正式恢复开放。根据疫情防控统一部署,萧红故居纪念馆已完成了馆区内外全面清洁消毒工作,采取了全方位、无死角的防疫措施,对全体员工进行专业的防疫安全服务培训,确保广大游客的旅游安全。

25、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26、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萧红故居我去过!都是后建的不错去看看也不错!那的旅店都很便宜!我也住过不过没在附近!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萧红故居地址:光明路呼兰街道办对面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27、剧作家、诗人,原名陈佑华,河南人。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曾在贺龙身边工作,此后在昆明军区和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61年调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64年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作品《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等。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8、奋进明天,弘扬才女爱国精神

29、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30、(这一大锅,杂鱼大乱炖)

31、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32、端木蕻良与萧红飞抵香港后,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并在香港召开了纪念鲁迅六十诞辰纪念会,但一年后,萧红查出患肺结核,两年后,萧红被误诊为喉瘤而动手术,不幸去世,年仅31岁。她在临终前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33、七月去哈尔滨度假,由于行程中的历史博物馆正在修缮,旅友阿庄兄提议换成萧红故居。我小外孙当即说,萧红写的书我看过,她写的《呼兰河传》是小学生课外必读之书。

34、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35、去年在哈尔滨专程去了呼兰区萧红的故居。车子在附近停下,我走进了院子里,看到了萧红的雕像,而后迟疑了一下,并没有进入院子里萧红生活过的房间,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进,也许是出于敬重或是怕打扰到这位民国四大才女。

36、青岛萧红故居在苏州路与观海一路交汇处附近,距离最近的公交车站是胶东路公交站。此外,市立医院公交车站相对近一些,而且经停公交车线路很多,从市立医院公交车站下车后,沿着苏州路向西步行大约10分钟即可抵达那里。

37、为纪念萧红逝世八十周年,萧红故居纪念馆举办祭扫萧红墓、专题讲座、馆藏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等系列纪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呈现给各位热爱萧红的读者。萧红故居纪念馆近年来的馆藏和布展都有了崭新的变化和充实完善,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宣传萧红弘扬萧红文化的不懈努力也是对萧红最好的纪念!

38、作者:叶永烈(1940——2020)

39、【萧红故居】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40、萧红的一生颠破流离,临死前,她写下令人潸然泪下的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41、萧红故居是在萧红75岁诞辰之际修复对外开放的,至今已接待了23个国家200多万中外游客,仅中外名人就有4800多名。名人留给故居赞美与怀念萧红的诗词、书画等墨宝600多幅,国内外的参观社团己接待2400多个。萧红故居的逐渐修复与完善,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厚爱与支持,这里不仅是北方一座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丰碑,也是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崇尚文明进步的象征与见证。

42、萧红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小城三月》,《马伯乐》等多篇知名小说。

43、呼兰也算是古城了比哈尔滨的历史还要长,现在是哈尔滨的一个区,萧红故居就在那里。前两年刚翻新过,面积扩大一倍,萧红小时候住在那,大了就去上海了,现在呼兰公园里还有萧红的墓,我就是呼兰人,你说的对,现在很少人知道她了,有人说假如她不是那么早的去世,名声肯定比冰心大,可惜了。别人忘了,我不会忘。

44、HAPPYNEWYEAR

45、萧红的写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和《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46、萧红故居对于萧红及其作品的研究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旧中国不同阶层的家居品质和地方传统特征,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萧红故居于1986年12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国家公布为AA级旅游景点单位,现为全国优秀的社会教育基地。

47、美爆了!深圳这里惊艳了春天,43000m²的“云赏”花展刷屏!网友评论亮了

48、开车往回返,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高兴的和孩子一样。我挨个给她俩送回家,我到家快6点了。我们相约明年她俩也退休了,我们继续出游,远道三个女人不敢去,我们就市区周边游。

49、原名陈光美,湖北襄阳人。1934年秋发表了小说《苦难中的人群》,之后即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主要担任过中南军区文化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和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艺报》副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和**处**等职。

50、故居分东西两个跨院,东院是张家人居住的宅院,西院是张家房客和佃户居住的地方。大门处在东院按原址建造了一处仿古民居门楼,其下是对开的黑色木门,门楣上悬挂着木制横匾,上书陈雷于1984年题写的“萧红故居”。门楼内侧也悬挂着一块木质横匾,上刻“康疆逢吉”四个字。原匾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黑龙江省剿匪总司令、东北陆军十二旅中将旅长马占山为萧红祖父张维祯贺八十大寿时题写的寿匾。原匾遗失,现为仿品。东院有五间正房,三间厢房,院子中间有一尊萧红塑像,她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手拿书,一手执笔,面对着如泣如诉的呼兰河,怀着独特的情感看着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51、1928年生于山东省莒南县。哈尔滨学院美术教授,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曾任黑龙江省师范学校书法、美术教材主编。曾任书画教材主编暨省教育系统中、高级职称评审*员。

52、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53、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54、我们俩口子年轻时,也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争吵叽咯。但最近十几年,不说什么相敬如宾,那太高端,不敢往自己身上按。但不再争吵叽咯那是真的。家里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我们意见不统也是心平气和的商量沟通,如果沟通后没有达成共识,就谁爱干嘛就干嘛吧,谁也不强迫对方非得按自己的思维行事。

55、系在呼兰河上的魂(“名人故居”)

56、老一辈的作家、诗人。安徽淮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回延安。胜利后到东北。历任新民县*宣传部长兼民运部长,旅大市文教卫生局长、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创作的诗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

57、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原名张秀环,后改为张乃莹,她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于香港一所小医院里,年仅31岁。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100多万字的文学珍品。

58、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59、参观当天,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同时须扫描双码(龙江健康码、疫情防控行程码)均为绿码方可入馆参观。(未成年人须由家长陪同)

60、画家,擅国画、连环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院*。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曾任职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画院、深圳大学。1986年筹建深圳画院任副院长。中国经济出版社高级顾问。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

61、上午十时,纪念萧红逝世80周年专题讲座在呼兰区图书馆进行,主讲嘉宾是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章海宁老师,讲座内容:

62、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63、参观完毕,我们姐仨去附近的的呼兰一绝铁锅炖吃饭。因为朋友知道我就爱吃这一口。没想到菜价是那么的便宜。一锅炖杂鱼,还送两盘凉菜,才花60元。这要是在哈市市里,至少也得100出头。没吃了,别浪费,打包回去。

64、米洛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65、翌年,萧红结识东北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他们俩与东北作家舒群、白朗、孔罗荪组成了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对此回忆了当时他们创作了不少抗日文学,萧红写出了《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等散文。端木蕻良还回忆了他与萧红一起随丁玲访问西安,后两人在武汉结婚。

66、在萧红故居,我重温这段话,感触万千。

67、旅欧瑞士籍华人作家,原籍黑龙江省肇东市,1931年12月30日生于北京。现居瑞士。毕业于瑞士应用美术学院,曾任美术设计师、电台编辑,现专业写作。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至今已有小说、散文计约500万字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美国、德国、瑞士出版。

68、请点击“昌平书画轩”进行关注,有更多有趣有益的图文哦!

69、历程·奇迹丨那些年在深博看过的专题展览,最令你心动的是——

70、年过半百的我们照顾儿女的担子已经卸下(她们俩的儿女都已结婚),照顾年迈的父母的责任正在路上。一般过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满世界转悠的人,几乎没有几个了。

71、萧红(1911年一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细腻*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72、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73、萧红故居我第一次去是1989年我当班主任时,学校组织活动,我领着学生去的。之后我又和学校、家人分别去过几次。我的两个姐妹朋友一个是30年前那次活动和我一起去的,以后她再没去过。另一个连呼兰都没来过。所以今天的行程对她俩是非常有意义。

74、作者:刘白羽(1916——2005)

75、所以我们五十多岁的同龄姐妹们,不要幻想我们的未来,还会有多长多长的时间,可以让我们任意挥霍。身体好的人还有近30年好时光,身体稍差的还有20年左右好光景,至于再差的就无法预测啦!只能随缘了。

76、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77、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78、是同一个!萧红故居,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是中国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故居始建于1908年。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79、作者:葛浩文(HowardGoldblatt)

80、《东昌张氏宗谱书》中的萧红所在家族:拓荒、人口与财富积累;

81、在公路大桥附近乘哈尔滨——呼兰的公交车552路或者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铁路街坐551路即可到达呼兰,然后在造纸路下车东走1公里,

82、萧红故居纪念馆闭馆期间,进行了馆内全面改造升级,新增导览系统,以“火烧云”精美图案为故居标识,简介墙用中、英、日、俄四种语言介绍了萧红故居建筑风格及历史沿革。从南大门开始到萧红塑像及东西两院32间房屋外都有一本翻开的书做为导览图并附上文字介绍,还原了萧红笔下院中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物。

83、辽宁省台安县人,1931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同萧军一起潜入哈尔滨市参加抗日活动。1932年3月,被聘为哈尔滨《东三省商报》副刊编辑。9月,被聘为《国际协报》副刊编辑。

84、根据馆情实际,预约每天限600人,观众可提前在网上预约。

85、湖北汉口人,回族。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86、3500平方米,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的汉白玉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87、笔名萧勇、久远。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88、简介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简介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9、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学、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

90、划去凋谢、惊异、视察、生怕“万年青”有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坚贞顽强的特点。(1)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在没有了鲁迅先生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寂寞。(2)我们离鲁迅先生越来越远,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精神。属于细节描写;突出鲁迅先生永不停息的工作热情和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因为作者是拿万年青的形象来比照、象征鲁迅先生的形象,万年青的个性风采象征着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

91、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萧红研究专家,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

92、如果没有鲁迅先生,萧红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9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94、紧跟时代,歌颂萧红为民思想

95、(来源:呼兰广播电视台)

96、萧红故居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在哈尔滨公路大桥附近(融府大厦旁边)乘哈尔滨——呼兰的公交车552路或者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铁路街坐551路即可到达呼兰(在呼兰“造纸路”下车东走1公里就到。或者到呼兰后乘坐当地独有的“老爷车”去萧红故居(3元),也可打车,起价五元,在呼兰老城,一般打车全是五元,不打表。

97、作者:萧军(1907——1988)

98、原名陈秉钧,无产阶级艺术家,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翻译家、萧红好友。20年代后期从事话剧电影活动时曾用名陈凝秋。30年代中期取“塞克”为名(“布尔塞维克”之缩略)并沿用终生。抗战结束后直至1949年后,塞克同志先后担任热河省文联主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他创作的《救国军歌》抗战中广为流传。

99、20年也好,30年也罢,都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生活越幸福,好像时间过得越快似的。我的六十多岁,七十来岁的女性老同事中,几乎都健在。但我男性老同事及女性老同事的老公,去世的已经有好几个了,且都不到70岁,都是突发疾病。老年男人貌似健康,其实特别脆弱。由于男性韧劲、忍耐力都不如女性,一旦发病病程时间也比较短。

100、1935年12月萧红出版《生死场》震动上海文艺界。这部小说也直接奠定了萧红在文坛的地位。鲁迅亲自作序,胡风作后记。应萧红的请求,鲁迅还手书署名制版印在书上,萧红自己设计书的封面。

101、呼兰河养育了一代才女,呼兰小城也因女作家的文字而传扬世界。在萧红逝世后的八十年里,故乡的人们感受到了她带给这块土地的巨大光荣!萧红故居纪念馆更是人们纪念她拜谒她的精神家园,带着浓浓的敬意和朝拜之情研究她、学习她,弘扬萧红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