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对老房这也是真爱了吧
2、两人原本有些僵化的关系便自此化解开来,可见房玄龄在与人相交上也颇具才能。
3、【房玄龄名】“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便自动退位,让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贞观三年,即629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此后近二十年,便是贞观盛世的二十年,房玄龄一直连任相职。他与另一位宰相杜如晦同心协力,共掌朝政。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互相配合,同为良相,时人有“房谋杜断”之赞。
4、房玄龄在唐朝的地位很高,基本上算是唐玄宗谋臣中最为倚重的几人之一。入凌烟阁,封国公,位列三公,官居左仆射,可以说是自古文臣能得到的最高地位。
5、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谋士房玄龄就是一个稀有物种,他很爱他的妻子卢氏,但卢氏就是一个大醋坛子,酸得很呐!
6、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已过七十高寿,病重难愈。
7、其实,房玄龄敢把人交给李世民,就说明他自己问心无愧。然而,若他真的私自把人杀了,他恐怕难敌众人的悠悠之口。所以,把人交给李世民,才能洗脱自己的污名。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李世民嘴上在怪他,其实心里还是认同他的做法,因为他了解李世民。
8、点击上方蓝字“优才成长”关注,欢迎留言互动
9、李清照郑板桥吴承恩范仲淹陈子昂王勃朱熹毕昇蔡伦
10、那就是追随李世民是雪中送炭,追随李建成则是锦上添花,在隋末的时候,李世民跟随李渊南征北战,那个时候,虽然李世民手下有一些文臣武将,但是众多的文臣当中,并没有像房玄龄这样的能人,所以那个时候的李世民的实际情况是武将李世民不缺,但是能干的文臣李世民却是紧缺的。
11、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山东淄博临淄),房彦谦之子。古代的好男人打着灯笼也难找,他们有几个能做到一辈子只娶一个老婆的呢?那些只娶一个老婆的,都是家里穷。要是家里有钱,你看他要娶几个?
12、吴希姚兰尚婧程文梅方迎九王秀冬李治国
13、卢氏虽然对房玄龄管得严,但是她也是出于爱,爱得越深越害怕失去的那种,她特别紧张房玄龄和别的女人来往。除了讨厌房玄龄和其他女人交往这一点,卢氏就是一个“三好妻子”,深爱着房玄龄,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房玄龄。
14、卢夫人见事已至此,也不再多言,当即就将毒酒一饮而尽。
15、可是,面对妻子卢氏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的爱和包容,导致了卢氏的妒忌之心一发不可收拾,俨然就是房家的母老虎。世人皆知宰相房玄龄大人是个惧内的,都觉得稀奇罕见。
16、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辅佐君王,实现天下大治与君臣间互相成就的,除了传说中殷商时期的伊尹、傅说之外,当数唐朝初年的房玄龄。房玄龄与“贞观之治”相辅相成:唐朝开国背景与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时代精神,为房玄龄提供了历史舞台;而房玄龄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助手,为贞观时期制度规模的奠定、政治格局的开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各项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17、嘴硬说自己压根儿不惧内
18、(来源:《秘书工作》杂志;作者:刘后滨)
19、李世民大怒,既然你要死,就赐你一杯毒酒。卢氏听完,没有犹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李世民惊呆了,当即表示,这样的女人,连我都怕,何况房玄龄呢?
20、房玄龄只能偷偷摸摸的带着两个美人回家,卢氏见到房玄龄回来了,很高兴,可见到他身后的两个美女的时候,脸色一下就变了。转过身就去找鸡毛掸子,不仅对着房玄龄大吵大闹,还公然让房玄龄将皇帝赏赐的美女给赶走!
21、为什么说房玄龄少年的时候眼光就很毒呢,是因为在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写的是房玄龄对于隋朝后期社会状态看法,我们都知道隋朝的后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是四平八稳,风平浪静的,但是实际上在暗地里,已经是暗涛汹涌,只不过是那个时候的很多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状况罢了,但是房玄龄却发现,房玄龄跟父亲说,大隋目前的状况虽然看起来平静,但是实际情况已经宛如累卵,倾覆只在片刻之际,而历史的发展果不其然,正如房玄龄所预料的那样。
22、彼时的房玄龄不过是小小一县尉,想要改变现状却也是无能为力。
23、北宋名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记录了房玄龄在贞观年间的三次停职的故事。第一次在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病故时,综述长孙氏品德事迹时,《资治通鉴》提到有一次房玄龄因为受到批评停职回家。长孙皇后知道了,对李世民说:“玄龄事奉陛下已经很久,严谨小心;朝廷机密,从未泄露。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希望陛下不要舍弃他。”
24、旁边的魏征看不下去了,他怒怼李世民:“皇城无小事,房相身为宰相,过问一下怎么不行了?”
25、李世民一听,不高兴了:“好你个老房,朕让你当宰相,是让你管理六部,你管这些小事干嘛?”
26、当李世民占领渭北时,房玄龄毛遂自薦,″杖策拜见于军门",什么意思?杵着手杖大老远来投靠,可见玄龄之诚意。事前,温彦博也很欣赏房玄龄之才,曾不止一次的在李世民面前提及房玄龄。李世民现在是事业刚起步,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于是,有一天李世民便接见了房玄龄,与这位饱学之士聊得很是投缘。李世民发现这个房玄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收留了他。自此,房玄龄便开始追随李世民,成了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在那封建帝制的年代,虽说房玄龄挑选的李世民,但房玄龄还得感谢李世民的知遇之恩,还.得以尽心尽力工作来报达。
27、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当时获得美誉。
28、被称为房谋杜断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如果您对我的回复满意,请给个好评,谢谢。
29、在君主政治时代,李世民的举动合乎君人南面之术,是君主操控臣下的基本艺术,是常用手段,恩威并施,现代人称“胡萝卜加大棒”。皇帝必须随时感觉到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控制,随时显示皇权的权威。臣下则必须知道皇帝的底线,适可而止,激流勇退。政治第友谊第二。
30、这段大意便是说房玄龄为政勤勉,公平无私,任人善用,吏治通达等等。
31、为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此后的房玄龄一直跟随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32、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环境,如此众多的名士济济一堂,纵论天下,南北形势,如观指掌。少年英才也要有环境的浸染。贞观年间,房玄龄大放异彩,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盛唐。
33、即便日后,杜如晦的职位和权力逐渐在其之上,房玄龄也从未感到有什么不对。
34、李世民多次表示:房玄龄筹谋帷幄,有定社稷之功!何谓“定社稷”?潜意识是说,没有房玄龄,李世民焉能为帝?
35、孜孜奉国,知无不为
36、房玄龄出身高贵,家族一直被谓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37、不久,房玄龄再次犯错“避位”回家,这一回还是没有记载是什么错,但进程很微妙。史书上只说,过了一阵,皇上驾幸芙蓉园,房玄龄得到消息,立即命令子弟洒扫门庭,因为他知道皇上会驾临房家。果然,皇上李世民给自己找一台阶,“顺路”来到房府,然后“顺便”带着房玄龄一起回到宫中。
38、李世民就是如此,夸奖别人的时候,也不忘带上自己,仿佛房玄龄成为名相,完全是因为李世民善于用人一样。
39、房玄龄与妻子卢夫人在婚后一直恩爱有加,卢夫人对房玄龄的衣食住行也是照顾得到,十分精心,只是她那性格脾气来的有些霸道。
40、果然,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作为总策划师,为李世民策划了一场闻名于世的夺位之战,李世民登基后,把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五人,认定为第一功臣。这其中,尉迟恭和侯君集是武将,流血又流汗;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只能支持李世民;而房玄龄和杜如晦则是总策划,没有他们,尉迟恭等人连立功的机会都没有。所谓的“运筹于帷幄”,说的就是房、杜这样的人才。
41、最后一条应该对少年房玄龄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父亲身边有这么一群“知名雅澹”之士,所谓“冠盖成列”、“门无杂宾”,少年房玄龄耳闻目染,影响深远。这些人“体姿文雅”、“深达政务”,虽然人在乡间,但天下大事尽在眼前。所谓体姿文雅对一个少年风姿的养成影响巨大。
42、这也让房玄龄更加确定自己已然找到了那颗“良木”,可以放心大胆地施展自己的能力。
43、李世民给了卢氏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把两名美女领回家,第二个选择是喝掉毒酒,免得看到房玄龄再有别的女人。卢氏看了一眼房玄龄,毅然选择了毒酒,望着房玄龄,带着决然的表情喝下了毒酒。
44、唐王李渊入主长安后,建立了大唐王朝,房玄龄便出任秦王府参军记事,负责起草秦王府下的“表、启、书、疏”,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和信任。
45、然而在李世民登基为帝,论功行赏之时,却见李世民的皇叔李神通站出来,称他自己自李渊起兵抗隋时起便一直全力支持,甚至倾尽家财,不服他房玄龄从无战功,却能官居一品。
46、身为一朝宰相却惧内如此,何敢多言?
47、贞观之治的成功,房玄龄功不可没,但是,这位贞观名相却曾经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那么,像房玄龄这样一位大唐的开国名臣,贞观名相,为何有如此的三起三落的宦海沉浮呢?其中的奥妙,大可玩味。
48、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579年,己亥年(猪年);南朝陈太建十一年;北周大成元年;大象元年;高昌延昌十九年;西梁天保十八年。
49、不过,这一切都是房玄龄入幕秦王府之后得到的,可以说,他的一生因为李世民的知遇而改变。
50、在后面的《烈女传》中,史官记载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说房玄龄“微时”——混的很惨的时候,重病缠身,仿佛要死了,他对妻子卢氏说:我恐怕扛不住了,你还年轻,以后再找个好人家吧。妻子卢氏是个刚烈之人,当时就扣下了一只眼珠,表示自己从一而终,绝不改贞。
51、房玄龄还未发迹之时,曾有一次病重难治,他将妻子唤至身前,对她说道:“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
52、房玄龄(579年~648年),名玄龄,字乔(另一说名乔,字玄龄)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
53、意思是说,房玄龄怕老婆,他的夫人卢氏生性强悍,而且善妒,不让房玄龄纳妾,李世民心疼房玄,几次送美女到房玄龄府上,都被卢氏退了回来。李世民大怒,以长孙皇后的名义召卢氏入宫,问他是要“不妒而生”,还是要“宁妒而死”?卢氏斩钉截铁地告诉李世民:“妾宁妒而死!”
54、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55、从此,“吃醋”一词,就成了爱情中嫉妒情绪的代名词。
56、“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57、其实,房玄龄是闲散宰相,他辅佐李世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立功无数,但是,李世民以“明君”自诩,房玄龄太了解李世民,作为宰相,职责在于辅佐君王,他为何要和君王争功呢?不如把功劳都标榜给李世民吧,这样的房玄龄,才是李世民最爱的房玄龄。
58、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随着唐王朝的逐渐安定,李唐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了起来,主要表现为皇位之争。身为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因战功显赫,加号“天策上将”,位于一切王公之上,这使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产生了极大的疑忌,认为李世民会威胁他的地位,便与四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企图置李世民于死地。这样太子与秦王的直接冲突便不可避免了。
59、这类的话令我们熟悉,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论功封赏时都会说这些话的,李世民也不例外,现在大局已定,国家开始进入和平时期了,俗诒说文安邦、武定国吗。现在正是这种局势,所以李世民也是刻意地去抬高文臣的社会地位,用来抑制武将和约束武将,这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惯用的政治手腕。
60、【房玄龄名】太宗对卢夫人道,我不欲追责你抗旨之罪,然而要活就不能嫉妒,否则就得以妒妇之名而死。
61、当然,房玄龄“妻管严”并不是因为卢夫人的河东狮吼真有那么强,而是因为二人的感情是患难与共中相处而来。
62、据《北史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玄孙颜谦)》,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63、而现在的祖国建设也少不了这样的人才,盼当代青年积极而正确地看待世界,实干兴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4、待到退朝后,房玄龄亲自拜访李神通,诚恳言道:“皇叔多年来鞍前马后,劳苦甚矣。若无皇叔鼎力支持,又何来秦王如今的荣光。比起我等舞文弄墨之辈,自是皇叔功高。若是皇叔有意,明日玄龄自当启奏陛下,这功劳本就该是皇叔的。”
65、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
66、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67、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长达二十年。他参与制定典章制度,监修国史《高祖实录》《晋书》等。他调整政府机构,善于用人,恪守职责,成为后世良相的典范。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
68、尉迟敬德给房玄龄加油打气,兄弟你别怕,这两位美人可是陛下赏赐的,想必嫂夫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动她们的。
69、俗话说得好呀,喝酒壮胆,房玄龄一听兄弟们都嘲笑他,趁着妻子不在场的好机会,他当即就吹起了牛皮。
70、►贴心的文字稿在这里:
71、然而隋末时节,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征召劳役修建运河、新都,接连发动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72、“(房颜谦)尝从容笑谈,顾谓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这个话在今天听起来是何等的振聋发聩。
73、房玄龄想不到的是,他一生谨慎,勤恳三十余年,最终却败在了儿子儿媳手中。房玄龄去世5年后,他的次子房遗爱和儿媳高阳公主谋反,东窗事发,房玄龄全家遭难,房玄龄家族就此陨落。房玄龄的画像,也从凌烟阁上被取了下来。真是:不肖子孙不相守,功名富贵如云烟!
74、该主张一经实践,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大净化了官场的环境,巩固了新帝的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75、贞观元年,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
76、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77、问告者为谁,曰:“房玄龄。”上曰:“果然。”叱令腰斩。玺书让玄龄以不能自信,“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78、有一次,李世民突然想起房玄龄从不批评自己,于是对房玄龄说:“老房啊,你现在是宰相,辅佐我,我要是有做得不对的,你要提出来呀。”
79、夫妻二人深感此行不妙,惴惴不安来到殿前,却见殿前还是那两位美人,并一坛“酒”。
80、太宗当朝驳斥这位亲叔叔,称他屡战屡败,而房玄龄却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位居一等乃实至名归。
81、广告咨询ads@gcpnews.com
82、周敦颐苏轼李白白居易杜甫陶渊明屈原徐光启卫青
83、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逼宫,李渊成为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夺得帝位,在逼父杀兄弑弟这件事上,李世民违背了为人子的孝道和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但是李世民对于唐朝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合格的皇帝,房玄龄一心一意的辅佐,让李世民办起事情来事半功倍,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房玄龄就一心一意的帮助李世民招募幕僚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李世民成为皇帝的那一刻,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官员体系,所以虽然李世民夺取皇位,变更突然,但是房玄龄的前期准备,将社会或者是朝堂动荡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所以在房玄龄的辅佐和推动之下,才有了后来巍巍盛唐,贞观之治,万朝来贺的盛世景象,因此我们可以说,房玄龄对于整个唐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4、这一次,太宗确实不愿再忍,当即就招两人前来。
85、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他留守京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86、唐太宗在位23年,历经29位宰相,能够20余年屹立不倒的人,只有俩,一个是房玄龄,另一个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这俩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懂李世民!
87、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是个官二代,但他不同于今天的官二代,他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贏得李世民的信任与器重的。李世民登基前,他是最得力的高参和帮手,李世民当皇帝以后,房玄龄任宰相职,是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的.人,是执行诏令的人,是高级管理者!.
88、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89、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
90、房玄龄看到的,是真实的李世民,而魏征看到的李世民,是幻想中的李世民。
91、无论是哪个朝代,它的兴盛与否都离不开这样的有能之士。
92、栏目主播:司晓红|AlexRen
93、据有关史**载,房玄龄实在是一极小心谨慎之人。儿子房遗爱娶了皇帝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他深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皇帝授予“太子少师”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推出权力中枢,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批准,而且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请求不已,没有办法他只好接受任命。作为宰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声望的意义多于实际的意义,但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还是没有敢前去接受这样的礼遇,他返回了。因此,房玄龄受到当时舆论的赞扬,认为他有谦让的美德。
94、为什么说房玄龄少年的时候眼光就很毒呢,是因为在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写的是房玄龄对于隋朝后期社会状态看法,我们都知道隋朝的后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是四平八稳,风平浪静的,但是实际上在暗地里,已经是暗涛汹涌,只不过是那个时候的很多人并没有察觉到这种状况罢了,但是房玄龄却发现,房玄龄跟父亲说,大隋目前的状况虽然看起来平静,但是实际情况已经宛如累卵,倾覆只在片刻之际,而历史的发展果不其然,正如房玄龄所预料的那样。
95、三子房遗则,娶唐高祖之子荆王李元景的女儿。
96、张衡齐白石王献之郦道元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徐霞客于谦
97、房玄龄:我给你们说,外面那些都是谣言!谣言!我房玄龄何时怕老婆了!我叫她往东她不敢往西,在家里怕我怕得不行呢!你们不信,哪天让你们见识见识......
98、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干能臣的帮助下顺利登上帝位。明君贤臣的默契配合,开启了大唐华丽史诗的第一幕——“贞观之治”。
99、当时,“太原王劭,北海高构,蓨县(今河北景县南)李纲,中山郎茂、郎颖,河东柳彧、薛孺,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颜谦并与为友。虽冠盖成列,而门无杂宾。体姿文雅,深达政务,有识者咸以远大许之。”真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房家一时腾蛟起凤,门无杂宾。
100、此二人皆是重情重义之人,然旁人不知前情,却只当是卢夫人善妒霸道,房玄龄乃惧内“懦夫”。
101、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