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被称为什么
1、茨威格是什么主义作家
(1)、@本阿弥·光悦:人道主义者的抗争,宗教宽容,异端的自由,当思想家用笔当做武器的时候,你为什么用挥起刀剑呢?茨威格不愧是三观捍卫者,文章写得大气正义,且可贵的是不流于俗套的说教和宣讲。而且可以发现,所有的独裁者真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我不能让他娇嫩的嘴唇去说那些粗俗的语言,不能让他白嫩的肌肤去穿穷人家发霉的皱巴巴的破旧衣裳……”
(3)、但困难摆在眼前,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终归是渺小的。纵使斯科特有个人的梦想,有国家的荣誉,但他的探险队仍然在不断减员。“丛开始的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在那没有生命的史前世界的白色荒原上孤独地行走着。”
(4)、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5)、茨威格,一个大多数人会觉得陌生的名字,但我们和他已经擦肩而过无数次了,是小学课本上的滑铁卢“命运,那另一位神”;是第一单元的《列夫托尔斯》;是发生在南极里《伟大的悲剧》。我们从未注意到他,却与他不断相逢,所以在遇见他并对他一见钟情的时候,所有的情节都符合上了辛波斯卡在《一见钟情》里预言的。而我和他相遇的情节是这样的:
(6)、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的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7)、“我真不要脸,我要把这件事告诉你,可是你别害怕,亲爱的——我卖身了……
(8)、就是这三天的欢愉,她有了他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变成和他父亲一样有教养的人,她出卖了自己。
(9)、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10)、因此在他的余生里,虽然这个来信的女人已经不存在了,孩子也不存在了,但生命对他的情感惩罚才刚刚开始。
(11)、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12)、尤其可怕的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演绎成了一种疯狂的自我沦陷,一种令人心悸、令人感动也令人不可思议的命运悲剧。
(13)、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罗阿勒德·阿蒙森和英国人罗伯特·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极点,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才到达,比前者晚了近五个星期。
(14)、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5)、但爱情向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一颗心灵感应另一颗心灵,一颗灵魂呼唤另一颗灵魂。
(16)、大概我们能够从茨威格的文字里边读出他的意思。他看似在贬抑斯科特,实际却是在制造“悬念”-为之后所要歌颂的“英雄”作必要的铺垫。想必这是他有意安排的。“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结果却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17)、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8)、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19)、我满心高兴。但第二天维尔伦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20)、她徘徊在作家的门口,等待着与他相遇。而当真的相遇的时候,他并不认识她,或者说他并不记得她是那个多年前邻居家的小姑娘。
2、茨威格的地位
(1)、他们真正的第一次见面是她在母亲重新嫁人强行带她离开维也纳两年之后。
(2)、对此,茨威格慨叹:伊丽莎白,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中取得了胜利;玛丽亚·斯图亚特,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诗歌和传奇中获得了成功。
(3)、之后,他们有了三天的缠绵悱恻,她是他的新欢,他是她的故知。然后他以出差的理由远去,只留下一个通信地址,她的信他却再也没有记起。
(4)、可是这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爱情,最没有价值的爱情和最无知的爱情。
(5)、这和茨威格在《致外国友人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过去因为友谊和共同的爱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如今我们突然被暴力拆散了。但是,在我的内心里却没有忘记远在法国、英国、俄国、比利时等异国他乡许多和我有着兄弟般友爱情谊的伙伴们。我要比现在我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更为深刻地忠实于你们,我们要使我们人道的友谊成为所有民族间友谊的典范。”在《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的创作中,这一特点更明显。茨威格希望这部传记作品“将是一首对于失败的颂歌”。他还明言,他传写伊拉斯谟这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因为他就像当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德国人遭受希特勒迫害一样,他要通过类比进行描述,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阐释这一类型的人。
(6)、只懂得卑微地牺牲和无底线地奉献的爱情,只能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是自我的情感凌迟和单方面的自戳,更是对对方的一种惩罚,
(7)、茨威格之所以对加尔文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当年此人在日内瓦城里所进行的思想统治竟然在20世纪以不同名义、相同方式在世界某些地区死灰复燃。
(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9)、还有人说:当我读完《昨日的世界》,我觉得有种升华的感觉,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感受有了新的体会。
(10)、于是不好学生茨威格,大概除了最后一个星期,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掷去了解欧洲。
(11)、虽然他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但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在茨威格看来,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存在为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树立了追求至善至美的观念。
(12)、03 通过简洁明晰而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透视出传主的心理、性格,从而使传主形象更真实生动,具有立体感在对传主的肖像描写上,茨威格既简洁明了又生动传神。如在传写狄更斯的肖像时,主要凸现他的眼睛:“那是一双英国的眼睛:冷静,灰暗,敏锐,闪光,就像纯钢一样。”这双眼睛什么都不会漏掉的,他的眼睛的记忆力是无人可比的,其眼力是完全人世的眼力,水手的眼力,猎人的眼力,一种观察细微人性的鹰的眼力,他的眼力捕捉细小特征。他的目光就像摄影机上的快门,能抓住一个动作,一个姿势的百分之一秒。茨威格认为这正是狄更斯的天才所在。
(13)、那时的欧洲拥有一批对文学有无尽渴望的年轻人,在太平的盛世和属于他们的少年时代里,用尽了一切花招对抗上世纪学校的种种规则:
(14)、利用精神分析学,对传主进行细腻多姿的心理分析;
(15)、多么幼稚有多么无用的战争呀!茨威格感叹着。在战争来临的前夕他甚至扬言道,若真的打起来了“把我吊死在路灯上!”。
(16)、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中。有多富有呢?据说他的书桌是当年贝多芬用过的…
(17)、还有曾经亲吻无数次的门把手,因为那上面有他的体温……
(18)、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股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
(19)、作为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高贵的身份是天生注定的,是通过继承获得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合法的女王;伊丽莎白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命争来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身份受到怀疑的女王。
(20)、直到作家41岁的生日到来之际,白玫瑰没有了,花瓶里空荡荡的,然后他收到了这封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3、茨威格的称号
(1)、茨威格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锐利无比的匕首:“戳破一切空想,揭穿一切谎言,摧毁一切信念:在这双真实的眼睛前边一切都变得赤裸裸。”这双眼睛既无情地瞅着世界,也同样无情地盯着自己。所以托尔斯泰既无情地揭露现实的罪恶,又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
(2)、茨威格通过肖像描写,凸显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忧郁的神情、悲哀的气质和智慧的神采。
(3)、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4)、@走兔夫斯基:茨维格的文字就像0.3mm的针管笔或者小而锋利的手术刀,再普遍的情感也给你刻画到丝丝入扣、跌宕起伏。
(5)、茨威格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这些女性的激发、推动和帮助对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6)、30岁前,他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见证着人类文明最繁荣的景象。
(7)、“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8)、在传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在“面貌”一节中对其肖像更是有着细腻而传神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其貌不扬,农民的面貌:深陷的面颊成泥土色,简直肮脏,而且还布满皱纹;皮肤龟裂了许多裂口,干渴、枯焦,绷得紧紧的;右脸和左脸都很僵硬,犹如两块大石头;颧骨突出,口形严肃,脆裂的下巴颏上长满一片茂密的胡须丛林;深陷的眼睛,目光锐利明亮,但不向外伸;隆起的圆额头像个半球形的房顶,突出在这张狭长形农民面貌的上方。但仔细端详其肖像,会感觉到这个宽阔、巨大、帝王气派的额头,越来越闪光发亮,在它后面蕴藏着一个广袤的世界,装着人世间的痛苦,熟知人的七情六欲。
(9)、他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感觉到不朽的爱情。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万千思绪一齐涌上他的心头,犹如远方传来的乐声,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那个无影无踪的女人。”
(10)、回到一百年那段岁月,那时“赤裸”的地球还隐藏着她的最后一个谜,不让人看见:南极和北极她躯体的脊梁。
(11)、在此之后,茨威格把足迹遍布到了欧洲的所有地方。在他用全部的才华向欧洲发起一个拥抱的时候,欧洲也如此回馈他。并且以整体的模样。虽然他不爱英国,在看完景点后像没有方向的船四处飘荡,但在伦敦遇到了乔伊斯,还听了一大串关于都柏林的抱怨也算是扯平了。他还去当过会法语的抄写意大利语抄写员,那时住他楼上是个和瓦格纳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瓦格纳扯过家常的老太太。
(12)、“一位美国出版商带着一封介绍信——好像非这样不可似的——到我在萨尔茨堡的家里来,提出要出版我的全部著作并获得连续的出版权。”而逝去的欧洲这一说,便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13)、@孟藻整不会了:上帝视角写故事很难,很考验作者对自己文字的掌控力。茨威格这本真不错,写历史切面时把宏观的东西也交待得充分,而且他很擅长写判断型的句子,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飘。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写作。
(14)、在这一刹那他对我的了解,恐怕比你这一生对我的了解还要多。”
(15)、她在信中告诉他,她一生一世对他的痴情,献身和牺牲。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两次肌肤之亲。告诉他,她为他生下了孩子,抚养他长大。
(16)、我素来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面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17)、不仅如此,在政治风波和生死斗争时,他也不能克服神经质的胆怯心理,更不能果断地决策和勇敢地战斗,最终被判死刑。
(18)、我相信所有阅读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者,读完这部小说都会从内心滋生出一股莫名的惋惜与疼痛。
(19)、在《与魔搏斗的人》中,茨威格把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并置起来进行比较。同时,为了真正揭示这三个被“魔”征服的诗人的本性,为了揭示“魔”本身的秘密,他忠实于对比的方法,还有意识地给这三个悲剧英雄树立了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歌德。
(20)、进口环保用纸,质感舒适,轻盈便携。阅读体验真的不要更好!
4、茨威格有什么之称
(1)、如果这暗淡的光消失了,那时代便也无保留的消散了。
(2)、在《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良知反对暴力》中,茨威格将卡斯特里奥与伏尔泰、左拉对比,甚至还将《基督教原理》与《拿破仑法典》比较。
(3)、在美国呆了两年,不断听到欧洲各种战火纷飞的消息,让他内心非常的煎熬,构筑起他精神世界的欧洲文化一点点被摧毁,他几乎绝望。
(4)、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
(5)、可以说,普通人活几辈子都不会遇到的时代动荡,全被茨威格遇见了。
(6)、“他的目光恰好落在书桌上的那只蓝色花瓶上。瓶子是空的,那么多年来,在他的生日这一天花瓶里没有鲜花,这还是第一次。
(7)、“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8)、她在信中告诉他,她一生一世对他的痴情,献身和牺牲。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两次肌肤之亲。告诉他,她为他生下了孩子,抚养他长大。
(9)、我将从这4点出发,结合具体的传记作品回答问题。
(10)、对于茨威格的这4点传记写作原则的详细解读,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回答,这里不再赘述:《看到头条上有很多人推荐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他是如何写传记的?值得一读吗?》基于以上写作主张,茨威格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艺术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4点:
(11)、这句被许多人引用描述暗恋心理的经典名句,我觉得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身上是绝对恰如其分的。
(12)、而玛丽·斯图亚特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她的一生像谜一样,可茨威格认为:“只有激情才能揭开一个女性的心扉;只有在爱和痛苦中,一个女性才能成长起来。”所以他在《玛丽·斯图亚特》中主要就是从心理角度包括性心理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剖玛利亚·斯图亚特的言行、性格及命运的。
(13)、“我有一些有钱的朋友,阔气的情人。先是我去找他们,后来是他们来找我,因为我长得非常美,这一点你可曾注意到?
(14)、真让人绝望,对吗?只要再坚持一会儿,胜利就回来临,他的欧洲,他的欧洲,将会重新出现在太阳之下!但他已绝望了。如果这暗淡的光消失了,那时代便也无保留的消散了!
(15)、诗歌对于他们是重要的,茨威格的朋友保尔瓦莱里说:“是呀,年轻人总能替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要从中发现自己。”
(16)、把偶然的事件和命运等同起来,仅仅是青年时代最初几年的事。
(17)、而伊丽莎白却是畏首畏尾,一拖再拖,迟迟不做出决定。在玛丽亚·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两人的斗争中,她们的性格特色展现得一览无余,她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18)、只有孤独的孩子才可能聚集起自己全部的热情……我没有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我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仿若跌落深渊。”
(19)、全欧洲的知识分子四处游走,可以偶遇翻译《马拉佐夫兄弟》的少年,为了建筑家、版画家、雕塑家便前往比利时。茨威格挚爱的爱弥儿·维尔哈伦写的《相互尊重友好》勾勒出了梦寐以求的欧洲图景。
(20)、“社交界的妇女们发誓(并写信给报纸),她们一辈子不再说一句法语。莎士比亚被赶出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们声称,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们声称,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
5、茨威格以什么著称?
(1)、当你忘记俄罗斯人对于时间的理解是有多么超脱的时候,请随便翻看杂志,有一本刊物中的约翰尤其吸引你,于是把所有的刊物都从那俄罗斯画家女人的屋内一扫而空,凑出了完整的一卷。之后,世人以《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黎明》称呼它。
(2)、你把帽子拿在手里,所以我一眼就看到了你那生机勃勃的脸,以及漂亮又光泽的头发,我的惊讶简直难以言表:真的,你是那么年轻英俊,身材颀长,动作灵巧,我惊讶得吓了一跳……
(3)、如果女主人公只是将这种美好的暗恋潜藏在心底,也许小说的结局就会被完全改写,很不幸的是,她将自己此后的整个人生都搭了进去,
(4)、只懂得卑微地牺牲和无底线地奉献的爱情,只能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是自我的情感凌迟和单方面的自戳,更是对对方的一种惩罚,
(5)、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要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怎样做的。
(6)、他们毫不关心爵位和皇室血统,和一位与鲁道夫沾亲带故有个封号的亲王吃饭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也没有人在意欧洲大陆上交互,分不清谁是谁妹妹哥哥的关系了。但若一个家庭里能出位擅长读书的大学生,那莫大的荣幸足够使得曾担忧孩子未来的父母走路带风两颊发光。可如果是有一位学者或者音乐家或者是高音歌手在路上向他们致意,那足够令这些对艺术挑剔又渴望的市民兴奋个三天三夜,他们更毫不在意这些伟大的人们是哪个国家的人。
(7)、“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8)、虽然她也曾卑微到尘埃里,但是她更能够审时度势,是敢于从尘埃里赢得新生的女人。
(9)、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10)、她说:“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爱过你,如此谦卑恭敬,如此低声下气,如此舍身忘己,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永远对你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一个孩子暗中所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相提并论,
(11)、“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情欲旺盛、放荡不羁、沉迷于玩乐和冒险活动的男孩,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艺术领域里无比严肃、尽职尽责、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男人……
(12)、首先是母爱的缺失,巴尔扎克出生不久,就被送出家门寄养在陌生人家,从没得到过母爱,所以他说:“我从来不曾有过母亲”,“我母亲是我一生中所遭受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其次是对金钱的追逐,由于崇拜金钱的父母的影响,加之生计的艰辛,他才进行了一系列投机经商活动,但每次投机只是使他债务的堤坝越筑越高,这种经历使他对金钱有了切身体验。
(13)、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代表作,德文直译无删节版。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14)、30岁后,他看着自己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裂、消亡。
(15)、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伟大的希望之光幻灭了,但它曾照亮过一两天时间,温暖过我们的心。”
(16)、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17)、茨威格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
(18)、我站在镜子面前,这时我从镜子里看到——我又害臊又吃惊,差点儿跌倒在地——我看到你悄无声息地将几张大面额钞票塞进我的暖手袋里。
(19)、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20)、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打破沉默,大义凛然地抗议人类自相残杀的暴行,为遭受苦难的同行者提供帮助和支持,作为被压制的人权的代表向独裁者提出控诉与挑战。
(1)、第由于以上两方面继而影响了巴尔扎克的爱情观,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请你给我物色任何一个拥有财产的富孀”。童年时代与母亲的关系,使他一方面惧怕厌恶母亲,另一方面又无比渴望母爱,导致他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所以他一生都在追求母亲般的情人。
(2)、传主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分别属于法国、英国、俄国,当一些人把“敌国”的文学视为粪土,茨威格却把三位“敌国”作家奉为大师,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选择和传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3)、所以当今天我在说茨威格的欧洲的时候,说的是他的时代,他的过往和他见到的人们。我对欧洲逝去的定义的来源也并非是萨拉热窝,希特勒上台或者奥地利被吞并等历史事件,而是在于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4)、他们的斗争是独立与专制、冷静与盲从、追随个性与墨守成规、人性与暴政的斗争。当后人回望他们之间的斗争时,就不得不在“意识或是理念、人道或是政权、独立的个体或是整个社会”中作出抉择。
(5)、茨威格以史为鉴,以古喻今,折射现实,却并非脱离现实,神游历史;而是通过传记文学来服务于现实斗争。他是通过传记文学创作,期望实现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