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尊师重道的成语是什么意思72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03 08:25:00

尊师重道的成语

1、比喻求学心切和尊师重道的成语

(1)、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道,是道理的道,指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

(3)、人民领袖毛泽东,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刻苦钻研,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5)、您用青春耕耘,花园里鲜花灿烂;您用心血浇灌,果园中芬芳弥漫;您用微笑播种,一路上快乐无限。教师节,愿您拥有最多财富最大幸福:桃李满天下。

(6)、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7)、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8)、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9)、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程门立雪》故事里杨时对程颐的态度,了解古人对老师的尊敬,并且理解对老师的尊敬,实际上也是对知识、对真理的尊敬。

(10)、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11)、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12)、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3)、林墨根先生对“尊师重道”是这么说的:“尊师,就是要勤学苦练,师父教你功夫,你就得好好地练,如果你不刻苦练功,你就是不尊敬老师;重道,就是遵守本门师训,守住法门。”

(14)、..............................................................................................

(15)、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16)、程颢去世了以后,杨时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程颢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程颐为师,这才演绎了千古传名的“程门立雪”。

(17)、解释:本指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改变其意思,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18)、(举例造句): 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19)、大家好!我是九年级二班的罗婉榕。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尊师重道成为文明校园的一道风景线》。

(20)、校园内,操场上,寒来暑往;浇花朵,育桃李,恩泽四方;洒热忱,耗青春,一如既往;传知识,解迷茫,人生导航;教师节,送问候,谢意绵长。老师,节日快乐!

2、尊师重道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1)、亲爱的老师,教师节即将来临!在这广阔的蓝天下,有您辛勤的背影,您就像勤劳的园丁细心的照顾着我们这些还未绽放的花骨朵,在不远的将来,您会收获这美丽的果实。在此祝愿您教师节快乐!

(2)、“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3)、解释:逾:超过。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4)、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5)、11:毛泽东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

(6)、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7)、是啊!既然是学拳,那么,把拳认真的练,练好了,就是另一种尊师重道的实际体现。还有,要牢记老师的教导,想着老师练拳的形态,神意,味道。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形式,还要有拳味的痕迹。让明白人一看不仅知道练的是什么,对不对,还要看得出是谁的学生、徒弟!能做到这样,功夫肯定会有长进,也是很好的尊师重道。

(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9)、出自: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10)、“程门立雪”的故事从此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2)、(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1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4)、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15)、出自: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16)、上桌时,毛泽东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谦让道:“您是主席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17)、因为有了您,生活才如此精彩纷呈;因为有了您,世界才如此美丽动人。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的教导如细雨润物般悠远。感谢您!衷心祝您教师节快乐!

(18)、尽管今年的教师节已过,我还是要代表同学们,送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老师们,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桃李满园!

(19)、读万卷书,读懂你高尚的情怀,行万里路,明白你无私的精神,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节,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

(20)、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杨时尊师重道的成语

(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2)、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3)、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这些话都体现了尊师的理念。那么,古人在实践中是如何尊师的呢?

(4)、多希望我的祝福能染黑您的银丝、填平您的皱纹。对您的感激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您的祝福百十万年也不会改变——老师,祝您万事如意!

(5)、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6)、您是花朵,打开了自己,芳香了别人;您是蜜蜂,辛苦了自己,甜蜜了别人。教师节来临之际,真诚地感谢您的教诲和付出,祝您桃李满天下,天天乐开花。

(7)、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8)、老师:每一缕阳光都是我对您的虔诚祝福,每一颗星星都是我急切寻求您的眼睛,每一丝细雨都牵着我对您深深地思念,在您的辛勤耕耘下您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九月十日衷心祝您教师节快乐!

(9)、12:程门立雪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10)、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11)、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12)、译文:臣听说圣明的君主王候,哪个不是尊师重道的。

(13)、比骡子累,比蚂蚁忙,节日加班,免费无偿。这就是您真实的写照,亲爱的老师。教师节又到,您的恩情无以回报,祝您节日快乐,愿您身体健康。

(14)、  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15)、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程颐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一番接触后,程颢竟聘请游酢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被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

(16)、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17)、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18)、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19)、知恩感恩,将对老师的感念,行为化,具体化,以优异成绩回报老师,回报学校。

(20)、13:周恩来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4、尊师重道的成语故事

(1)、金风送爽,明月银辉,美菊芬芳,瓜果飘香,教师节来临,高唱师恩难忘,祝福老师:两袖清风精神爽,成绩多多多得奖,工资年年往上涨。

(2)、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3)、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5)、..............................................................................................

(6)、▶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幼儿园教师究竟要给孩子们打什么“基础”呢?

(7)、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8)、徐特立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9)、一个人即使再聪明,若无明白的老师的传授也是难得其门而入的。即使聪明绝顶,也不如有明白的老师点拨来的快捷。人,皆是学而知之,未有生而知之。古今圣贤莫不如是。明白的老师就是一门技艺的守门人,也是引路人。当老师诚心诚意的领着,我们也要真心实意的跟着。

(10)、蜡炬成灰,是您无悔的付出;春蚕吐丝,是您无怨的奉献;浇灌雨露,是您不懈的呵护;播洒阳光,是您不休的奔忙。教师节,祝敬爱的老师快乐安康!

(11)、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12)、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