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雅称
1、古人对冬天的雅称
(1)、2)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唐代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2)、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3)、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4)、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在24个节气中的立冬、小雪两个节气。孟冬时节,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
(5)、春风被称为:“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杨柳风”等。在这众多别称中,我认为最富有意境美的当属“杨柳风”的美称。如南宋僧人志难诗中有:“吹面不寒杨柳风”,意为: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6)、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絺,玄冬无暖褐”。
(7)、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8)、 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9)、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0)、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1)、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12)、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13)、《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14)、 《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此用之代称冬天。
(15)、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16)、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17)、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8)、“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9)、《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此用之代称冬天。
(20)、“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2、冬天的雅称
(1)、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2)、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3)、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4)、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5)、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6)、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7)、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8)、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9)、良月:可以指吉祥的月份,或者以良月作为十月的代称。
(10)、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11)、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2)、3)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意思: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13)、“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4)、“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15)、 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6)、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17)、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18)、古人读书有所谓“三馀”之说。三馀者: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而“岁之馀”的冬天读书效果最好。
(19)、 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20)、1)素秋:古代五行主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秋天又称素秋。唐杜甫《秋兴》之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意思是说,瞿塘峡、曲江头,风烟万里都已遍染秋色。
3、冬天的雅称三个字
(1)、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2)、夏季别名:孟夏、仲夏、季夏。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个月,又称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3)、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4)、古典诗词中,冬季的别称甚多,诗人往往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平仄者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别称,你知道这些独特的雅称吗?
(5)、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6)、《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7)、冬天别名:玄英、严冬、九冬。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
(8)、“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9)、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10)、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11)、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2)、初冬:为冬天后的第一个月。立冬的当天到小雪之间的那些天。
(13)、孟秋、初秋、桐秋、新秋、仲秋、桂秋、清秋、秋半、季秋、暮秋、凉秋、秋末、残秋
(14)、《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此用之代称冬天。
(15)、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16)、 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7)、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18)、 《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19)、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20)、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4、古代人对冬天的雅称
(1)、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2)、孟夏、初夏、夏首、新夏、仲夏、盛夏、夏半、季夏、晚夏、暮夏、杪夏
(3)、开冬:是冬季开始的意思,常用以指农历十月。
(4)、 “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5)、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6)、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7)、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8)、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9)、 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10)、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11)、秋天别名:高商、商节、白茂、凌辰。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兰秋、肇秋;八月称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称为深秋、凉秋、穷秋、暮秋、耖秋。
(12)、“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13)、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4)、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com
(15)、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臣东方朔从小失去父母,由哥哥嫂子养大。十三岁开始读书,三年学会了文书和记事。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习《诗经》、《尚书》,背诵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习孙吴兵法,有关作战阵形的论说、打仗时队伍进退的节制等内容,也背诵了二十二万宇。
(16)、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17)、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告天下推荐方正、贤良、文学等有才能的士人,以破格授予职位任用他们,四方士人纷纷上书议论国家政事的得失,炫耀卖弄自己才能的人数以千计,其中不够录用条件的就通知他们:上书皇帝已经看了,让他们回家去。
(18)、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正文>原来你那么美,月份雅称诗意满满
(19)、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20)、“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5、冬天的雅称元英
(1)、“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2)、亥月:立冬起归为亥月,亥月在每年的阳历11月8日前后,农历的十月份。
(3)、历险记:朝鲜战场,他们经受战火洗礼的惊魂时刻
(4)、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5)、古人读书有所谓“三馀”之说。三馀者: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而“岁之馀”的冬天读书效果最好。
(6)、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7)、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8)、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9)、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0)、1)穷冬:“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意思:夕阳刚刚沉入关山长河,冬季寒冷的霜雪已落下来。
(11)、“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2)、古代对冬天的雅称有:三冬;九冬;严冬;清冬;玄冬;穷冬等。
(13)、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14)、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15)、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16)、“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17)、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8)、古人读书有所谓“三馀”之说。三馀者: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而“岁之馀”的冬天读书效果最好。
(19)、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20)、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1)、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2)、 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3)、如唐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诗中的: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
(4)、《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5)、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6)、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7)、夏天的风雅称:熏风、绿风、南风、凯风等。熏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它没有春风那么柔情似水,因为夏天很少有风的,就是刮风也是热烘烘的熏死个人,所以就叫熏风了。
(8)、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9)、人们常说冬天,除此以外冬天还有十二种雅称,清新雅致,你都知道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0)、 “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1)、1)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唐代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2)、《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13)、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14)、《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15)、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16)、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7)、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8)、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19)、《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0)、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二月为季冬,十一月为仲冬,将这三个月并称为三冬,用来指代冬天,冬天有三个月,共有九十天,所以冬天又叫做九冬;玄冬的玄是黑色,在古代是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所以冬天叫做玄冬;古代是以秋冬为阴,以春夏为阳,冬天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所以又叫做穷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