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
1、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助记)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多学《诗经》,因为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诗经》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7)、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9)、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1)、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13)、(助记)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孔子说:“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9)、(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0)、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默写题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若干篇章组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我们知道《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这样合起来,就共称“四书五经”了。
(2)、新高考必背古诗文之《《屈原列传(节选)》》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4)、(《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助记)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7)、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8)、14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8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1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2)、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孔子说:“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4)、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1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6)、(助记)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17)、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它的呢吗?”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8)、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9)、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2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注音版
(1)、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2018江苏)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3)、(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扩展资料:《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 (1-2) ,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5)、以上为全国卷统考高中必备古诗词建议你购买《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2017高考语文必背74篇目录新课标高考大纲语文背诵篇目(共74篇)
(6)、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7)、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8)、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12)、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3)、最后,就是星星老师给大家的理解性填空啦,要用到这十二则论语哦!
(14)、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5)、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6)、(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则)
(18)、(助记) “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19)、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20)、(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重要界限。
4、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朗读
(1)、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5)、(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