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有仙气的十首诗
1、李白封神的诗
(1)、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3)、于是李白一封书信写好,当场朗读给所有人,那真是写得气势磅礴,言辞犀利而又有理有据。吓得那番使冷汗直流,连忙问这位叫李白的人是何方神圣,咋能用我国文字回信?有人告诉他,这是李白,乃天上神仙下凡!番使回国后对老大一说这事,吓得那番国国主大叫:“大唐有神仙在,咱惹不起。”从此称臣纳贡。
(4)、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5)、友人乘舟而去,而李白依然还站在那里,望着背影久久不能回过神来,那一刻,所有的不舍与深情都在这一望中。
(6)、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可如果都能像李白,失落后马上振作起来,豪迈起来,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7)、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8)、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9)、译文:秋天的山峰景色奇特,却不愿意显示自身的妩媚。像是天外之人一样,飘然悠忽的仙气围绕不断。
(10)、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11)、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12)、译文:仙鹤的身体里像是带着仙气,生来却很瘦,羽毛在风中飞过之处显得很冷。
(13)、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14)、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笛》
(15)、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李白的情绪在其中一波三折。
(16)、《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17)、可是,不等李璘到达广陵,一路受到唐肃宗支持的地方势力,纷纷闹起内讧,向李璘发起了挑战。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李璘水军先是击败了挑衅的地方势力,但当唐肃宗派出的宦官使者出现在江对岸时,李璘集团内部军心崩溃——唐帝国的共同敌人是安史叛军,而唐肃宗竟然以“讨逆”之名将矛头对准了永王李璘,这一波政治宣传和军事镇压,让李璘的部下觉得失去了合法性和正义性,于是纷纷倒戈。
(18)、《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20)、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2、李白最有仙气的十首诗知乎
(1)、这首词运用朦胧交错的描写手法造成词境时空的淌恍迷离。
(2)、人们不需要深入历史真相,不需要一个不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伟大诗人。如同官方屏蔽了“永王之乱”的真相,人们屏蔽了一个执着于真相的诗人。
(3)、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4)、李白是高傲的,他的人生得意过:“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5)、说出名,一个原因是两首诗都写得有水平,在古人看来“仙气十足”,比李白集中最虚无缥缈、最浪漫飘逸的那些还有神仙味,而且诗句毫不含糊地表明了作者的神仙身份。与此相关但更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关这两首诗之神奇来历的传说。东坡题跋有《记太白诗二首》,其一云:
(6)、这两首,《全唐诗》李白诗补遗也都收录了,前者题为《瀑布》,后者标为《断句》,后面多出“野禽啼杜宇,山蝶舞庄周”两句。
(7)、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8)、李白生前已被称为“谪仙人”,他又热衷于炼丹修道,加上形象好,气度高华,关于他成仙的传说不绝如缕。醉酒捉月而死的故事人所共知,《龙城录》里更借韩愈之口,讲述李白成仙后的事迹:
(9)、这首诗好像一气呵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读出了李白的大气,有的人读出了李白狂放,有的人读出了李白的颓唐,也有人读出了飘逸……
(10)、众所周知,李白的想象瑰奇浪漫,这首《望庐山瀑布》就是明证。
(11)、秦观的讲叙,文字全袭东坡题跋。一件事的传闻,往往如此。而到了《王直方诗话》,故事又不一样:
(12)、想渡黄河,黄河却被冰封住,寸步难行;想攀登太行山,可是大雪封山,前路被挡。
(13)、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14)、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15)、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16)、《横江词六首》江八月何如诗句,涛似连山喷雪来。
(17)、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18)、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9)、这首诗是李白在湖北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创作的,诗中的碧山就是指白兆山。首句就突如其来提出一个问题,有人问李白为什么要隐居在碧山,作者没有提到提问者是何人,但是读者可以推测到提这个问题的就是世间那些“俗人”。
(20)、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李白最有仙气的十首诗四句
(1)、现在,韦子春的到来,永王李璘的邀约,就像把他从废弃的深井里捞了上来,他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自己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政生涯。
(2)、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3)、古往今来,李白的《行路难》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
(4)、李白卷入的这场皇室内斗,使得原本两三年可以平息的安史之乱,一拖拖了八年,大唐盛世由此彻底转衰,再无复兴之日。
(5)、即使过去了一千多年,李白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6)、那么裴旻将军的剑术是公认的第据说李白是他的弟子。
(7)、《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8)、但当李白横空出世后,谪仙就成了他的专属名词一般了。而后世的许多小说中不但给予承认,且还都采用了这个说法,比如明朝冯梦龙所写的《三言》中的《警世通言》中,便有一个《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的故事。
(9)、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10)、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11)、由于其他皇子并未到府就任,只做了挂名一把手,实际到任的仅有李亨和李璘。两人一个独撑北方战局,一个寄希望于南方后盾。而在唐玄宗的算盘中,自己则坐镇蜀中统筹南北全局。
(12)、在李璘兵败之时,李白跟随溃散的士兵死里逃生,当时的情形,他在《南奔书怀》中有这样的描述:
(13)、“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而李白的《行路难》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14)、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15)、而唐肃宗,再次以他的表演,洗脱他才是害死李璘的真凶这一事实。史载,唐肃宗在得知李璘死亡的消息后,责备皇甫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于蜀而擅杀之”,并做出“废(皇甫)侁不用”的决定。皇甫侁成为唐肃宗的替罪羊,而唐肃宗则在历史上继续营造孝悌的君王形象。
(16)、《春日望海》唐代李世民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译文:仙气笼罩在山岭之上,温和的风吹着大地。潮水上涨和云合成一色,太阳光穿过海浪照来舒服的和光。
(17)、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18)、这次打击太沉重了,离京时,他写下了著名的《行路难》:
(19)、言外之意,唐肃宗在至德二载(757年)年初,二主体制尚存的情况下,发动了镇压永王李璘的战争,谁是谁非,不言自明。可是,这段历史现在却被掩盖了,死去的永王李璘却沉冤莫白。
(20)、第李白诗歌的特点,那是天马行空,超凡脱俗,即可让“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等瑰丽多变,完全就一个狂放于凡尘中的“楚狂人”,故而只能用一个“仙”来概括。
4、李白最美的十首诗
(1)、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2)、《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3)、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4)、李白说韦子春“三顾茅庐”,他终于答应出山了。但实际上,他极有可能一下子就爽快地答应了。他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记录了这次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谋面会谈过程: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6)、他一遍遍地解释,一次次地找人,落笔皆是苦涩的诗句。
(7)、他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放弃谋臣李泌提出的直捣安史叛军老巢的计谋,只想着收复仅有象征意义的长安;
(8)、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9)、不论何种境遇,永怀希望,永怀对理想的热情,是李白最打动人的品质。
(10)、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11)、许多人喜欢吟诵《将进酒》,因为李白将喝酒销愁,写得豪迈自信、酣畅淋漓。许多人都想梦回唐代,亲眼看一看那个豪情万丈的李白。
(12)、李白运用一贯的浪漫写法,不露痕迹地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13)、瀑布如珠帘“挂”在山前,似乎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真想问李白,从何处想来。
(14)、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1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16)、《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17)、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8)、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修书请之。李欣然至,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汪伦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时间的流逝引来了诗人更多的感叹:
(2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李白最出名的5首诗
(1)、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2)、说《静夜思》是唐诗中传播最广的诗,应该没有异议,不论南方北方,不论国内国外,只要是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背这首诗。
(3)、这首送别之作,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4)、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5)、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张九龄《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
(6)、他,被称为“诗仙”,去世一千多年,依然让人念念不忘;
(7)、而在李璘这边,他对唐肃宗已将自己列为对手的事实,完全蒙在鼓里。他的任命来自于父皇唐玄宗,在南北两个朝廷并存的情况下,他选择听命于蜀中的唐玄宗朝廷。所以,当唐肃宗害怕李璘的势力扩张会威胁到自己,命令他返回蜀中的时候,他违抗了唐肃宗的命令,继续率军东下。
(8)、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9)、李白曾经生活在四川,《蜀道难》中也可以看出,剑门关今日还是雄关,密林丛生,当初更见惊险,李白可以孤身深入剑门关密林,据说李白曾经在剑门关密林,路遇猛虎,李白仗剑杀虎,然后又登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峰,山路崎岖,难以攀登,没有矫健的身手是不行的。
(10)、“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11)、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12)、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13)、当时,李璘率军从江陵(今湖北荆州)东下,趋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告别妻子宗氏,登上了李璘的楼船,一路东下。在给妻子的诗中,他对前景充满了信心,跟妻子调侃了一下将来自己佩相印归来的情景:
(14)、我们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第三点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唐玄宗把希望寄托在李璘身上,任命李璘出镇江陵后,又二次任命他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这次任命之后,自山南东路(治江陵)沿长江东至江南西路(治洪州)、江南东路(治苏州)、淮南路(治扬州)之军事,皆受永王李璘节制。
(15)、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16)、自从被“赐金放还”后,整整13年,诗名满天下的李白,无所用于世。
(17)、这时,大概是唐肃宗收复长安,而唐玄宗被从蜀中接回长安,“上皇(唐玄宗)御宣政殿,授上(唐肃宗)传国玺”。至此,唐玄宗、唐肃宗的权力交替全面完成,太上皇成了唐肃宗任意摆布的对象。唐肃宗重启针对唐玄宗旧臣的清洗行动,对“永王之乱”遗留问题的处置,力度趋严。因此,在帝国庆祝收复帝都的喜悦氛围里,本已出狱的李白突然接到了流放夜郎的处理决定。
(18)、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19)、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20)、“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1)、我李白是要学祖逖北伐,志在消灭安史叛军平定中原,现在竟然被人当成了乱臣贼子,天理何在呀?
(2)、即使过去了一千多年,李白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扔历历在目。
(3)、得意时,他像一只大鹏鸟,不愿停留蓬蒿之间,他要翱翔在九万里高空,这不仅是他的愿望,也是所有盛唐诗人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成名就、青史留名是那个时代有志之士共同的希冀。
(4)、李白是失落的,但他又马上昂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借酒浇销,及时行乐。
(5)、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