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六年级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2)、[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3)、“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4)、 (听戏)《百家戏苑》开播15周年答谢回馈演出——詹俊芬《洞房》
(5)、古典小说——雅俗共赏。四大名著,不朽篇章。
(6)、官方网站:www.qingdaograndtheatre.com
(7)、一板三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一板三眼是四拍子。比喻说话有条理和分寸,合规矩,不马虎。
(8)、 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9)、行者悟空——从天而降。火眼金睛,东张西望。
(10)、 (听戏)《百家戏苑》十五周年乌金山纪念演出——杨文艳《富贵图》
(11)、 圆场: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12)、叫板、开场、谢幕、垜头、亮相、台步、软靠、硬靠、靠旗、走台等。
(13)、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讲戏曲观众对戏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对表演的要求各异。戏曲知识丰富的观众能观赏到表演内在的精妙之处,而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观众往往只注意到戏曲外表场面是否热闹。
(14)、 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15)、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16)、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17)、·九月份都有哪些精彩演出?收藏好这份清单就对啦!
(18)、笛子:横吹管乐器。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
(19)、[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20)、优孟衣冠(yōu mèng yī guān) 释义: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出自于明·朱之瑜《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王文成亦有病处…高视阔步;优孟衣冠;是其病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这些不经之谈;端的都从何说起?难道偌大的官场;真个便同优孟衣冠;傀儡儿戏一样?” 例句:梅兰芳之所以能唱功出众,这与他小时候在戏班里~熏陶有很大关系。
2、科班出身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高甲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流行于该省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省等地区。也叫戈甲戏、九角戏。梨园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流行于该省南部地区。柳子戏,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流行于山东西部和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花灯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
(2)、贾王史薛——金玉满堂。功名利禄,一枕黄粱。
(3)、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4)、 (听戏)康乃芳《杀惜》唱段——《百家戏苑》开播15周年答谢回馈演出
(5)、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6)、梨园弟子(lí yuán dì zǐ) 释义: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例句:唐·王昌龄《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7)、对台戏,亦称对戏。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两个戏台左右紧挨,外形各异讲究,两台的演员左右呼应起全场轰动和互动效应。
(8)、摇板:散板类,节奏自由。戏曲音乐特有板式,又称紧打慢唱。唱腔部分为节奏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照流水板的节奏,形成两个声部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仅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又能表现紧张激烈的强烈情绪。
(9)、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10)、板;眼:民族音乐的节拍。每节中的最强音叫板;其余叫眼。比喻做事情有条理和有层次。
(11)、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12)、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3)、堂鼓: 堂鼓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14)、先回复“教学法”看看,更多精彩小编还在继续努力中。
(15)、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16)、 (听戏)戏韵莲心栗桂莲个人演唱会——栗桂莲《大脚皇后》
(17)、楚庄王明白优孟是借此讽谏,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召来,赐予土地和奴仆。
(18)、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传入,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
(19)、[跑龙套]在戏曲表演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现在也指电影中不起眼的小角色。
(20)、 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3、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说句子
(1)、曲调( qǔ diào ) 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2)、长生殿内——悱恻缠绵。血溅桃扇,柔肠寸断。
(3)、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5)、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6)、窦娥奇冤——动地感天。待月西厢,天赐良缘。
(7)、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8)、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9)、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10)、听戏( tīng xì )欣赏、观看戏剧表演。
(1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12)、导板:散板派生板式,名为一种板式,实际上只有一个乐句,并常做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大段唱腔之前出现,作为引子乐句使用
(13)、后来呀人们才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它的含义是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有了故事的解释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呢?虽然这个故事和戏曲中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需要各位戏迷朋友自己去发现啦?
(14)、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15)、戏曲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戏曲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16)、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7)、单皮鼓: 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18)、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
(19)、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20)、成语解释: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4、与音乐有关的词语
(1)、 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2)、大拿,京剧术语,指“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人员。
(3)、二六板:一眼板类二拍子。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其乐句结构比原版短小,旋律亦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比原版紧凑。功能偏重于叙事
(4)、叫板,本是戏曲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指演员用一种规定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通常会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
(5)、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
(6)、硬靠:京剧服装之属靠,使用时插靠旗,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
(7)、成语解释:生:小生;旦:花旦;净:花脸;丑:小丑。京剧里的四种人物扮相,借指各种人物
(8)、的确,每个人的成功其实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的,无论是典故里的人物张僧繇,还是戏曲中的马周,都是需要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9)、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戏谚。指演员要多学、多练、多看、多演,懂得多了,才能举一反融会贯通,艺术创造就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无论演什么繁重的、难度大的戏都不会怯场,从而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
(10)、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11)、成语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12)、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也就是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
(13)、水泊梁山——固若金汤。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14)、 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15)、·镜头下的北京有多美?@所有人快来分享给你的美图!
(16)、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17)、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18)、刀马旦是京剧里“旦”的角色之所谓“旦”指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与身份的女性角色。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的女性,身份大多是元帅或大将,因此以气势见长,例如樊梨花、穆桂英等等。
(19)、行——银行,行列,行规,行业,行情,发行,下行,一目十行,行走,不行,行人,行李,送行,自行车,进行,行为
(20)、·有人@你,精选投稿作品展播,快来看看有你身边的人吗!
5、与戏曲有关的词语4字词语有哪些
(1)、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2)、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3)、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4)、飞鸟投林,渺渺茫茫。太虚幻境,世事无常。跟戏曲有关的名言警句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以希望为哨兵。
(5)、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6)、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7)、登场 (dēngcháng)戏剧中的人物登上舞台;出场。
(8)、 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9)、[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
(10)、传统戏剧服装凭借和依赖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意蕴,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目标。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
(11)、优孟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载:优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一名职业演员,与当时的楚相孙叔敖相识。孙叔敖生前为官廉洁,没有积攒下什么财产。他去世前叮嘱儿子,如果有一天家里穷得过不下去了,就去找优孟想办法。果然,孙叔敖的妻儿在他去世后生活贫困,他的儿子靠打柴为生。
(12)、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 释义: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出自于宋·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例句:他扮演了一个不大熟悉的角色,竟做到~,博得同行的好评。
(13)、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4)、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5)、梁山好汉——破军杀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16)、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众口交赞。
(17)、梨园弟子:líyuándìzǐ (解释):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18)、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19)、三字:回龙腔,急急风,慢三眼,打龙袍,二进宫,三岔口,女起解,捉放曹
(20)、原板一眼:板类二拍子通常为中庸速度,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用于抒情加强唱腔旋律性;用于叙事加强唱腔朗诵性。
(1)、 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2)、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3)、粉墨登场:fěnmòdēngchǎng(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4)、要是爱情不允许彼此之间有所差异,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差异呢?
(5)、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6)、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7)、 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8)、大青衣是戏剧中对女角扮相的称呼,或者称之为正旦,是戏剧中的重要角色,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9)、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10)、 救场如救火:京剧演出是舞台艺术,如果某位演员因故不能按时到场或继续演出,本来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就必须及时救场,顶替演出,像消除火患一样消除演出危机。
(11)、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12)、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13)、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14)、[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也指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15)、后人常把“优孟衣冠”作为演戏的代称。优孟的表演有化妆,有人物模仿,有台词和歌唱,但是,它是一次性的表演,只能算是戏曲的雏形,无论表演形式还是故事内容都相对简单,戏曲元素不够丰富。
(16)、◀“郑”好“豫”见你!郑州启动百万“河南人游郑州”活动
(17)、在戏曲中,圆场是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角色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速度有快有慢,统称为“跑圆场”或“走圆场”。
(18)、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于说白后起唱前,将说白的最后一字声音拉长,并配合特殊动作,如抖袖、哭、笑等,称为“叫板”。此乃起唱前对乐师的暗示。
(19)、 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20)、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1)、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2)、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3)、字正腔圆,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zhèng qiāng yuán, 意思是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4)、活灵活现(huó líng huó xiàn ) 释义: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例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再说王氏闻丈夫凶信,初时也疑惑。被吕宝说得活龙活现,也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