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歌模仿虞美人
1、仿写余光中的诗
(1)、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2)、(3)创造说: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4)、刘湛秋一直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似如水明镜。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
(5)、“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
(6)、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扩展资料: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7)、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8)、提问(4):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9)、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10)、提问3:在6—7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
(11)、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12)、概述文言文节奏划分: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④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13)、(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
(14)、乡愁是余光中的符号,但余光中后来连它也放弃了,正如他所说:“这十年来,我已经回大陆不下于十六七次了。因此我不觉得‘乡愁’有那么迫切的压力要让我再写。相反的,我回来这么多次了,我所写的比较写实了。‘乡愁’还是一种比较浪漫的憧憬、一种感伤的回忆。所以那样的诗可一而不可再,大概写不出来了。”
(15)、醒、醉、梦概括了词人某个人生阶段的存在状态,在那个阶段,纳兰容若体会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寂寥与幻灭。那个曾经执着吟咏着“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qíng),情在不能醒”的纳兰,在风雨之夜,秉烛长坐,面对的是人之荒谬悲凉的存在本身。
(16)、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7)、诗是经过雕琢的语言,而白话太松散、太平淡,很难达成诗的韵味。作为诗,如果语言层面的美不能打动人,则再有多少深意,也难将读者带入。
(18)、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19)、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20)、师生共品《虞美人·听雨》,简要谈谈刘湛秋与蒋捷在听雨时的心理感受方面有何不同。
2、余光中的诗歌模仿南宋词人
(1)、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来源:Zxxk.Com)
(2)、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3)、节奏划分思考(来源:Z#xx#k.Com)
(4)、②引导学生初步模仿、使用其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比如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作技巧中,我们可以模仿,如“我的愁苦就像无边的大海,就像那不尽的寒风……” 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迁移和运用所发现的语言的运用规律。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合适的形象的过程也适用于写其它抽象的感情。如写思念,“我的思念就像那片柳树林,在时光的飞舞中越来越浓密,在月光的夜晚孤独的等待,当晨光透过我的枝叶时,我已在翘首企盼,在暮春的轻风中,那飞扬的柳絮会带走我的片片思念”。这里就多次进行了具象与抽象的转换,将抽象的思念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④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以自己特有的发现方式启发学生特有的发现。就中学写作教学而言,教师不但要看到语言信息表达了什么内容,还要关注它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如果学生的阅读深度和思考品质被教师激活,然后自觉发展下去,他们将在这种意识下不断增强自己的感受力和模仿能力,最终达到语言创新品质的提升和优化。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创造,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5)、余光中自称:“我一直认为散文乃文学之大道,写作之基础,并且指出:‘散文是一位作家的身份证。’所以我创作散文的努力,不下于诗,并且认为一位有抱负的散文作家不能自囿于小品文的轻工业,也要发展长篇巨制的重工业。晚明小品固然娱人,韩潮苏海才是大业。”读罢余光中的这些铮铮有声的宣言,再看看这些赶英超美,犹如同一个模具里生产出来的重复之作,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余光中几十年的炼丹生涯,炼出的居然就是这样一炉又一炉毫无用处的工业废渣。
(6)、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7)、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8)、《乡愁》确有趣味,但从创作来说,依然在重复“用白话诗传达古诗境界”的老路,并未突破新月派的门限。
(9)、上一个课时,我们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出发,理清了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式,对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敬业乐业”的深刻内涵。
(10)、这篇教学设计内容安排得比较充实,为了让结构更为紧凑,整个设计以一课时形式呈现。如果班级学生基础较弱,也可适当延长授课时间,扩充每个环节的朗读训练量来替代一部分理性的分析。
(11)、明确: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12)、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
(13)、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来源:学§科§网Z§X§X§K)
(14)、明确:“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15)、九月,是读书日,希望我的朋友们与子女一起背书一起读书一起享受生活的曼妙。
(16)、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17)、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18)、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20)、文中有三处描写于勒的外貌,请找出来并分析。
3、模仿余光中乡愁的诗
(1)、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张先生……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余光中文章中大量夹杂的英文,就像张先生牙缝里嵌的肉屑,不但没有丝毫的作用,而且让人在阅读时感到反胃。长期以来,余光中被某些学者尊奉为“大师”和“语言魔术师”,但这位“大师”的语言魔术,却近乎于港台歌曲里那种磕磕绊绊,疙疙瘩瘩的歌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夜的雨里充满了鬼魂。湿漓漓,阴沉沉,黑淋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这里的“切切”应为“戚戚”。余光中在写作中最大的嗜好就是在古典诗词中寻章摘句,移花接木。这里却连抄都抄错了。又如:“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在汉语中,“忐忑”是一个联绵词,表示心神不定。联绵词属于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看起来它虽然是两个字,却只有一个语素,如,玻璃、骆驼、徘徊等。连绵词不能随意拆开使用。余光中或许是不懂得语言的规律,或许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意将“忐忑”这样的联绵词拆开,当做与原意完全不同的象声词来使用。这种花里胡哨的文字游戏,最终只能对优美的汉语言起到一种巨大的腐蚀和破坏作用。
(2)、明确: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第一段为叙述,第四段为写景,最后一段发表议论。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
(3)、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4)、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5)、②花:把花苞里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6)、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7)、礼坏乐崩之后,秦汉继续模仿西周的采诗制度创建朝廷音乐机构“乐府”,从民间采集歌诗进行改编、制谱,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但此时的音乐曲调早已不是上古正音,甚至逐渐增加了娱乐成分。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后来,乐谱失传,诗篇文字却保留下来,后代文人纷纷模仿创作,但已经不再入乐了。就这样,乐府从国之重器变成了个人娱情、朋友宴饮交流唱和之作。后世诗、词、曲都有乐府之名。
(8)、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10)、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
(11)、明确:第一节,“风”是抽象的,是爱的“笑响”点亮了它,从听觉到视觉。“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交舞着变”,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12)、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13)、教师的课堂,只是引导。但要看你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和哪些方面引导,在写作上,我觉得把学生往课文上引导,是一条路子,但相信语文教学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1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5)、《乡愁》是一乎文字极为简单的诗,却很美,很打动人心,能引起众多的共鸣。
(16)、提示: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例,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17)、——李白《静夜思》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18)、示例:所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了荒村、冷风、阴晦的天气;后者选取了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矫健的少年等。
(19)、小初高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各科超详细全册知识点归纳(打印版),教学必备值得收藏!
(20)、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4、余光中的诗歌模仿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快速默读课文,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5)、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6)、《乡愁》就是《乡愁》,一首诗而已,偏偏我们要在其中寻找永恒与寄托。结果我们集体参与,将它涂改成谁也认不出来的经典作品。而这,该算是最对不起余光中先生之处。
(7)、明确:第一处:故乡萧索、荒凉,读起来很悲凉。
(8)、 虞美人很美丽,它的美丽在于它的傲骨在于它所坚持的土地。虞美人很鲜艳,因为那是碧血凝就,是一种死后重生的绝色。不知人世间所有美丽的东西,是不是都来自彻骨的痛?是不是都接受了血的洗礼?是不是都经历了一番生命的涅槃?
(9)、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10)、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1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13)、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14)、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15)、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7)、这是一位学生完全模仿鲁迅的文章,我觉得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必然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境界。
(18)、探究一: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悲喜态度及忧乐观。
(19)、上阕写到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20)、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5、余光中的诗歌模仿蒋捷
(1)、从传播过程可见,余光中是经过一番修改后,才被呈现在公众面前。他早期的西化探索诗创作、他的美学立场、他的文坛恩怨等,统统被遮蔽。余光中本是一位“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可读者们只能看到两个巨大的标签,一是“爱国怀乡”,另一是新古典主义。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然而江南之美,景只是一个方面。景是重要的,一些古村落、古建筑是要保护的,否则我们赖以寄托乡愁的那些东西,真的会消失殆尽。但人是更重要的,情感是更重要的,对人生的理解是更重要的。乡愁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一种精神上的叶落归根。这个“旧”有多方面的含义。也许是故土故居,是小时候的一草一木一器物,也许是从小就习惯了的某种习俗,或一种小吃的味道,也许是一种经历,一个亲人,一个朋友。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所怀恋的,想起的时候,也许会心一笑,也许泪流满面,也许觉得人生如梦。
(4)、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更关注自己是否参与了表态,通过证明自己并没错过“大事件”,来排遣心中对孤独的恐慌。于是,大家集体创造出这样的刻板印象:余光中等于《乡愁》,《乡愁》等于余光中。
(5)、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6)、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教师适时指导、点评。
(7)、(注)蒋捷,南宋词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覆灭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以悲凉清峻、萧寥疏爽为主。
(8)、课外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体会作者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
(9)、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10)、(4)诗意浓郁,美妙动人。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作者将多种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句,使读者犹如亲眼见到了各个季节的雨,并沉醉在这四季的雨中。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不仅把四季的雨写得可感可触,更是把它们表现得亲切可爱。
(11)、阅读第一段第5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雪景的。
(12)、不必会写诗,只需学会关于诗的知识,学生就成了合格的欣赏者,被文凭确认为有修养、有审美能力的人。以这种“博学的错觉”去读余光中,则谁表现得不够诚惶诚恐,谁不“于心有戚戚焉”,简直会有一种罪恶感。
(13)、文章最后一部分有许多议论性文字,请做简要分析。
(14)、明确: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15)、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16)、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完之后,句读停顿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17)、 从课文中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18)、——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关于《乡愁四韵》,余光中的诗歌的解题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题目:请找出诗的12小节的韵脚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问题补充2008-12-2319:48我要的是(请找出诗的12小节的韵脚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的答案味,水;红,痛.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诗中主要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思念是一根线,牵连着海峡两岸.爱心是一位天使,可以消去人间的悲伤另外:水味红痛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比喻反复仿句略.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另外:划分朗读节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意象: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之情.。余光中的生平情况简介以及有关乡愁的诗句l黄维梁编:《璀璨的五采笔——余光中作品评论集》,九歌l陈幸蕙著:《悦读余光中》,尔雅l徐学著:《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花城--------------------------------------------------------------------------------*郑慧如,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台湾诗学》主编。
(19)、明确: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有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写此意在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上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旧友的悼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0)、(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1)、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3)、(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4)、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5)、(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6)、(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7)、于是要把它写下来。或是诗,或是词,或是随笔。中国自古的文学教育是“文贵曲”,中国文人自古是含蓄的,于是山水雨雪景物就成了他们的心,特别是在诗词散文里。这也造成了在这个语言直白、快餐化、碎片化文学充斥的时代,古典的、含蓄的文字难以被广为接受。但毕竟还是有人喜欢的,流畅、委婉、精美的文字,能让乡愁更美丽。
(8)、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9)、可去掉三个“与”字,再请同学朗读,感受和不去掉“与”字时的异同。
(10)、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11)、(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名言警句,品读论述过程中起话题转换和推进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13)、情绪、情感、思想等是比较抽象的写法,我们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一些写作的思维方法,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必修四李煜《虞美人》
(14)、(1)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课学习的策略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