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
1、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2)、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贵州大学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老师的文章《阳明学说精义与时代特色》。
(3)、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王阳明指出“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用“义”的有无来区别儒学和佛教。此外,王阳明还指出“释家最终未谈居敬”,又用“居敬”的有无来区别儒学与佛教。“居敬”是儒家特有的“心术”,也是宋儒用来否定佛教心术的重要概念。王阳明的“明镜”论可以说是“居敬”思想衍生出的产物。
(5)、阳明认为,圣贤经传当中有时偏重说知,有时侧重说行,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人来说的。在根本意义上,知行就是一回事。但是,程朱理学尤其是朱子之学,在修养功夫上是主张先致知、后涵养的,也就是主张知先行后的。阳明认为,程朱实际上将知和行割裂了开来,造成后来学者离行而求知,所得不是真知,所行不是真行。因此,他的知行合一之说,也是针对程朱理学功夫论的偏失,以及明代士风堕落的现实情况而产生的。
(6)、贵阳孔学堂作为贵州省的文化殿堂,一直致力于阳明学的传承、发展与传播,阳明文化系列讲座的推出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阳明心学研究院的设立吸引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各大高校专家学者入驻,举办与王阳明相关的活动更是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此次与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共同承办“传习社文化沙龙·名家讲座”,邀请楼宇烈教授解读《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更加推动了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7)、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8)、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10)、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11)、知行合一(价值判断)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2)、王守仁1472年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13)、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5)、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6)、青年时期的阳明,一方面认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程朱的修养功夫则无法契入。
(17)、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8)、(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齐勇,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
(19)、阳明完全是从道德出发来讨论知行功夫的,故在他看来,知必须表现为行,能知必然能行。知与行相即不离,两者是同一功夫过程的不同方面。
(20)、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王阳明思想感悟
(1)、编辑过程有删减,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4)、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个贯通天人的概念。其次,阳明所讲的良知,又指“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是一个贯通体用的概念。总之,阳明五十岁前后提倡的“致良知”之学,实际上是在早年“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蕴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主要理论内容。
(5)、据悉,6月24日,楼宇烈教授还将再次于孔学堂开讲,主题为《汉字与文言文的当代意义》,敬请关注!
(6)、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纸上的学问,而是实践中的智慧。王阳明说过,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有群友说,王阳明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他心学的最佳代言。
(7)、《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8)、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9)、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1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1)、《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12)、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3)、王阳明提出,诚即心之本体,唯有思诚才能恢复心之本体,因此,也可将“诚”称为本体功夫。
(14)、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5)、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6)、王阳明的弟子守衡曾向王阳明请教“诚意”。王阳明认为《大学》的主旨即为诚意,诚意之关键即为格物,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由诚意来实现。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心学的精髓。对此,王阳明补充道,功夫之难点就在于格物致知,格物即诚其意。意若诚,则心自正、身自修。然正心、修身之功夫又各不相同,正心为喜怒哀乐处于未发之时的功夫,修身为喜怒哀乐处于已发之时的功夫。总之,心若正则意“中”,身若修则气“和”。
(17)、而依据传统丰富的心性学说思想资源,结合我们的实存感受和生命关怀智慧,辅以必要的现代科学观察手段,开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契理又契机的“新心学”(精神哲学),显然也应该上升为一代学人的主体自觉意识,成为重新寻找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一大重要时代主题。
(18)、 第三个层次,是思想对话的层次。阳明心学可以和佛学来对话。《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心”要超越于具体的事物、现象,既要随时应对这些事物、现象,可是又不要执着、痴迷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相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一种内在的相通。
(19)、阳明坚持儒家的宽政主张,以佚道使民,强调官员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虽劳不怨。他勤政守职,视民如伤,治庐陵时,辟城中火巷,绝镇守横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20)、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不久后任兵部主事。
3、王阳明思想的意义
(1)、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2)、阳明学一般被认为是实践哲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省察克己”和“事上磨炼”都是关于实践的。
(3)、《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4)、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出“静坐”说呢?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当时曾指出:“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
(5)、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6)、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是因为这些人的良知常常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所蒙蔽了,所以需要去除人欲,恢复良知,恢复天理。
(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8)、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
(9)、王阳明晚年将“良知”喻作“明镜”,他认为明镜有自净的能力,良知自身也有去除私意习气的能力,所以顺其自然就好。
(10)、致良知的第二层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这里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阳明更为强调这一面,他说:
(11)、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12)、 他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先后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13)、 禅宗也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源头。佛教里有他力成佛和自力成佛之分。净土宗就是他力成佛,禅宗就是自力成佛。自力成佛就是相信自己,自己觉悟了就是佛。这也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源头。
(14)、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15)、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在那一念之间,只要能知道错并且改正过来,这个就可以算不上是个坏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待别人都要心存宽容之心。
(16)、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17)、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特作《修道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对立诚加以详细论述。同年,薛侃刻印《传习录》。《传习录》中多处提到了立诚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诚意与格物致知的关系,诚意与正心的关系,诚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诚意与明善的关系,诚身与明善的关系等。
(18)、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9)、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20)、王阳明的高徒钱绪山曾经指出,王阳明的“学”有三变,“教”亦有三变。“学三变”是指:少时,驰骋于辞章;后来又沉迷于道教和佛教;在龙场历尽艰难之后,豁然有得于圣贤之志。“教三变”是指:在贵阳时,提出了“知行合一”说(1509);自安徽滁州回来后,教授弟子“静坐”说(1513);自江西回来后,提出“致良知”说(1521),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
4、王阳明思想
(1)、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2)、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后,引起了很多争论。为了让世人理解“知行合一”的主旨,王阳明主张通过“静坐”去自己觉悟心性的本体。龙场悟道不是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吗,那么,就通过“静坐”去体会“道”与“心性”。
(3)、弟子陆澄就曾经问王阳明:“静守时我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好,但一遇到事情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是怎么回事?”
(4)、阳明学绝不仅仅属于中国,也绝不仅仅属于古代,恰恰相反,它作为东亚诸国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各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对内,要光明我们的良知;对外,要把我们的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之上,也就是要实践我们的良知。
(6)、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8)、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9)、从《传习录》看,阳明在论及知行关系时,有一个反复申明的观点,叫做“知行本体,原来如此”。他本人有时候又将“知行本体”称为“知行之体”、“知行体段”。究竟什么是“知行本体”呢?这四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如阳明所说:“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这里的“本体”,就是本来面貌的意思,“知行本体”也就是指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本来一体;知行分离,也就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违背了知行本体。第二层意思,阳明又说:“‘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里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较,后一种“知行本体”的含义无疑更为根本。
(10)、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王阳明认为,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去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
(11)、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着从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贪欲、占有欲及人对自然万物自身权利与价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度取用与开发。
(12)、“王阳明首次把‘知行’完全统‘知’与‘行’合所以我们需要去体会阳明学的实践功能。”楼宇烈教授站在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剖析了王阳明思想,让听众深刻地理解了王阳明思想蕴含的丰富哲学启示。“楼宇烈教授是20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他身上带有中国传统国学大师的气质,今天有幸听到楼教授讲授王阳明的思想,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孔学堂讲座忠实听众吴女士告诉记者。
(1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4)、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等进德修业基本原则,更概括了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
(15)、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为理路脉络发展出来的致良知学说,乃是以简易直截的方式直指本体,并将之前各种成德的方法都纳入了工夫的范畴,而更能显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心学思想特点。
(16)、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17)、“心即理”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心即理”。《传习录》记载了阳明与弟子徐爱对“心即理”命题的探讨。意思是:父母身上并没有蕴藏着孝的道理,君王身上也没有蕴藏着忠的道理,同样,朋友、老百姓身上也没有蕴藏着信和仁的道理。一个人要讲究孝、忠、信、仁,总归不是向别人身上去求。那么这些道理都在哪里呢?阳明认为,就在你我和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心本来就具有敬老孝亲、忠于职守、言而有信、仁民爱物等道理,才能事父母以孝,事朝廷以忠,交友以信,治民以仁。
(1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9)、这个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赋予人的善性。为了和一般意义上的心区别开来,我们称这个心为“本心”。既然心即是理,人可以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予行为和事物,因此也就无需求理于外,到外在的事物上去求一个道理。阳明所说的“物”,是与心即理的“心”关联着的,“物之理”实际上也就是指“心之理”在物上的落实,也就是道德原理与道德法则,而不是指客观知识性的理。这些道德原理和法则,只能来自于继承了天性、蕴含了天理的本心,而不在物的自身。心之理落实到事物上而得其宜,也就是恰好、刚刚好,这种情形就叫作“义”。因此,求义或者求理,就只能在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
(20)、“明镜”论和“致良知”说之间存在着“本体功夫论”上的差异。我们知道,神秀和慧能曾分别作过两首偈,其中揭示的“明镜”论的差异其实也是“本体功夫论”上的差异。
5、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1)、阳明一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讲学和社会教化为中心而展开的。阳明讲学究竟讲些什么内容呢?
(2)、良知既是“性与天理”,又是道德认知与判断。因此所谓“致良知”,也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不断地向至善的道德本体的复归,以达到极致;二是以道德认知和判断为依据,加以实行。
(3)、王阳明说:“为学必诚。”他在晚年时将“致良知”作为学术宗旨,在此之前,王阳明一直将“立诚”作为为学宗旨。
(4)、阳明学产生以后,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门弟子分化成为浙中学派、江右学派、泰州学派等,遍布中国十几个省,尤其是在中下层民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直接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构成了对官学也就是朱子学的冲击,实际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5)、王阳明是继承儒家的思想的,并不是道教。他仅仅是在年轻时钻研过道教、佛教。
(6)、我们都知道,阳明心学由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不过,思想的形成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思想也是不断臻于完善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即“心即理”之后,并不是立即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致良知”。
(7)、他以“四有”说工夫,以“四无”说本体,既兼顾了有与无,又涵盖了渐与顿,本体与工夫一并打尽,依照不失致良知的目的性根本旨趣。以无说本体,虽有本体而无本体之相,虽有工夫而无工夫之相,乃至无之一字亦浑然相忘,只是一圆融熟化境界现前;以有说工夫,则必须时时处处实地践履,步步下学以上达,刻刻调适而上遂,一样可以凭借循序渐进的方法臻至圆融熟化妙境。
(8)、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9)、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深刻意义。
(10)、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