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内容
1、王阳明心学的含义
(1)、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3)、“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知”的意思,既指“知识”,也指“良知”。在“知识”的意义上,他强调任何知识的获得,作为一个过程,必然同时是一个“行”也即是实践的过程,“知识”与“实践”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分离的。在“良知”的意义上,他更强调“良知”必须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表达与体现,所以“致良知”的展开形式,就是“知行合一”。
(4)、(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5)、成人成圣是王阳明从小立下的志向。12岁时当听到老师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即予以否定,认为“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成人成圣也是王阳明终生的追求,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强调:“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成人成圣更是王阳明毕其一生所思索探求的中心命题,进而形成圆融浑厚的心学思想体系。
(6)、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7)、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8)、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9)、(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0)、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11)、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2)、这三个东西让良知变得真正完整起来,良知真正建立起来的人,内心秩序非常顺畅,能量状态非常强大,智慧变得特别发达,身体器官变得异常敏锐,凡事一眼看穿,有如神助,处处呈现奇迹。
(13)、你也肯定开始学会善护念,保护内心世界,不再滋生各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和情绪的垃圾,不允许这些垃圾指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了,你肯定会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命,愿景理想和目标,用自由意志指导人生,你也肯定会深度思考,该怎么样付出和服务别人?
(14)、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5)、这种“良知”与万物同体,即“天人合一”。正是这种“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的圣人境界。
(16)、良知首先是指凡人必具且随时知是知非的能力,所以它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觉的,而良知之所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它是人人必具的至善之性,又是善性之知觉的落实与体现,所以阳明又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那么,它也就与天理,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总的来看,良知是至善之性及其发用流行两面的彻底统一与灵活运用的表现。
(17)、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8)、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19)、良知的说法是由孟子提出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这里,孟子显然是指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道德意识。此外,孟子还有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阳明则提出:“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在这里,阳明把孟子的“良知”和“四端”结合起来了。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2、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流放到人烟罕至,孤独,胀气弥漫,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近乎极刑,随时面临死亡。
(2)、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听从你的那个“本”。你需要听从你内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断和取舍各种各样的价值。
(4)、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正所谓“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传习录》)。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此,王阳明说:“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传习录》)
(5)、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绝对见不到早上起来要饭的乞丐,如果他能早起他就不会做乞丐了。
(6)、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7)、所谓“致良知”,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实现出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把“良知”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
(8)、(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9)、但是,陆九渊在谈论“心”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理论困境,那就是如何处理“心”与“理”的关系问题。陆九渊承认“理”是指外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无一物能逃遁其间。(4)但是,这个“理”却需要人“心”去把握,是“未外乎其心”。这样就很自然地让他得出“心即理”的结论。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陆九渊集·与李宰》卷十一)而且这种“理”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消失。此“理”,“至当归精义无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九渊集·与曾宅之》卷一)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得出“心即理”的结论。
(10)、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11)、知行合主张思想意识对于实践行动的决定性,要求人们在“一念发动处”就要为善去恶,进而实现成人成圣。在王阳明看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说明在道德实践中,善的知比善的行更重要,恶的念头比恶的行为更难清除。王阳明主张知行合就是因为知与行分离,容易使人轻视知而重视行,不注意从思想上克服不善的念头,最终导致了恶的行为,“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12)、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13)、如果你在40岁之前就彻底理解并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那你这今生一定会过得幸福,富贵圆满。
(14)、在阳明心学中,无论是哪个主张,其实本体、功夫、境界都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体是实践工夫所以发生的逻辑出发点,工夫是本体现实存在的依据和表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本体是形上的无方所、无定形,工夫则是具体的、实践的,关于具体的工夫,可以说有两种,一是事上磨练,一是静处体悟,但阳明又说“上根之人,世亦难遇,此虽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也就是说,这两种工夫,虽然一种是渐悟,一种是顿悟,但是顿悟只是针对上根之人而言,对于中下根的人来说,应采取渐悟的方法,在这里,则所有的人都被包含在修行工夫之中了。而工夫除了受本体规定外,同时又受境界的制约,境界则是指主体在修养功夫中的追求指向及其呈现。这样,工夫和修养实际上就是同一种实践活动,而本体与境界则是代表着这一实践活动的始末两端。这三者具有三位一体的特点:从形上的角度看,它统一于本体;从形下的角度看,它落实并实现于工夫;从指向上看,它又归宗于境界。然而,阳明的论述始终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和回溯的。
(15)、三十六岁仕途光明的京官王阳明突然蒙受去衣廷杖之辱,被困于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的龙场,身心的双重苦难和孤独催化了他思想的迅速成熟,他回顾从学三十年来欲结合天理与人道而不得,探求真知而不至,不懈追求精神完满却屡屡残酷受挫的求索历程,苦思将究极之知与济世之行统一起来的路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一场将煊赫中国思想史的蜕变,就在斯时斯地斯人身上静静地发生了。龙场一夜顿悟,他提出了颠覆性的三大主张:心即理、知行合良知与致良知。即使阳明并没有特别明确与强调“天人合一”的表达,这一曾深刻影响过他的传统思想贯穿了三大主张始终。
(16)、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17)、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8)、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9)、原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0)、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指导,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3、王阳明心学内容摘要
(1)、从心学核心思想体系的倾向性来看,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相通一气的。比如,“良知”一说,其实质与儒家的“性本善”没有什么不同;“致良知”与儒家的“克己复礼”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作为独立的哲学流派来说,未免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2)、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3)、“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义上的人自己所开辟与创造出来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么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与世界呢?
(4)、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5)、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6)、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
(7)、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8)、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9)、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10)、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1)、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2)、当然,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我们虽然是从心学的理论渊源上做了探讨,但是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也与元代理学朱陆合流、明代陈献章、湛如水的江门心学有关。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学派的创立不可能割断历史和现实条件,对王阳明心学的创立也应做如是观。事实上,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少讨论,或者虽讨论之,但“语焉不详”。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才选择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来讨论。虽挂一漏万,但仍不失为理解王阳明心学的一条可以尝试讨论的重要路径。
(13)、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14)、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15)、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16)、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17)、李白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学的实践楷模,一生致力于成人成圣,最后功德圆满,成为传统社会公认的“三立”完人和圣贤。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1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9)、首先是指实践活动中自觉之知与意念显发之行的一时并在性,“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去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这是自然的知行合一。
(20)、 以上所论,涉及人和外部对象(外部自然)的关系。同样,社会领域中的存在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按王阳明的理解,对于没有伦理意识、缺乏政治观念的人来说,君臣、父子等关系,便难以呈现伦理政治的意义:“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去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5对于无伦理意识的人来说,父母仅仅只是生物学意义上之物,并不构成道德视域中应当加以孝敬、关怀的对象;对于没有任何政治意识的人来说,君主也只是具有生命的存在,而并不表现为应当加以效忠的对象。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对象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意义,与人所具有的多样意识难以分离:没有相关的意识,对象就不会呈现如此这般的意义。 要而言之,无论是自然领域中的对象,抑或社会领域中的存在,其具体意义的呈现,都离不开人自身所具有的意识。这样,心学对世界以及人的考察,便不同于完全离开人自身的存在而展开的抽象观照。从哲学角度来说,这里体现了哲学视域或形而上进路的转换,亦即由构造基于理气的思辨存在,转向关注与人相涉的意义世界。这种视域转换无疑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心学在理论创新上可以提到的第二个方面,关涉本体与工夫的关系。本体与工夫之辩是明代心学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哲学论题,这里的本体与心或良知相关:与作为外部世界的根据或本源的实体(substance)不同,它更多地表现为本然的精神结构或精神的形态(originalstateofmind);工夫则是指知和行的展开过程:这一意义上的工夫既包括知,也兼及行。本体工夫之辩所指向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结构、内在意识形态系统与人所展开的多样知行活动之间的关联。对两者的关系,王阳明从两个角度做了具体分疏:一是从本体上说工夫,一是从工夫上说本体,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对此曾有如下记述:“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先生然其言。”6
4、王阳明心学具体内容
(1)、这里是借鉴了禅宗思想,制心一处,无事不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3点你能做到的话,对“心即理”就彻底掌握了。
(2)、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很多人的毛病和苦恼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大脑一直在空转空耗,不断的滋生一堆垃圾,又不自主的让这些垃圾指挥身体,最终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厄运不断。
(3)、同时,依照阳明的思想来看,“致良知”的含义更重要的还有“行”这方面的意思,“如知其为善也,致其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之心,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在这里,只有“决而行之”,也就是说把良知实落到行之中,这才能称为“致知”。而在这里,“致良知”也就和“知行合一”统一了起来。
(4)、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5)、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6)、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7)、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8)、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9)、《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10)、原文: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1)、王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在他万念俱灰的绝望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跳出了“以经解经”的圈子,走上了独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脱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对的。
(12)、要强调的是,这一“本心”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们的“本心”。说“心即理”,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我们的“本心”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与地一般博厚,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心即理”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基点,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13)、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4)、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15)、我们今日的社会,物质资料可谓已经是极大地丰富,但物质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不是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价值?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状态?
(16)、他还提出,“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超然自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体验哲学可以说是体验美学。
(17)、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8)、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19)、所以说,阳明的心学,是在“感悟”引发的思考中产生的。
(20)、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5、王阳明心学内容
(1)、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这是积极入世的精神,你不要像个和尚道士一样远离红尘,跑到深山里避世,光在脑袋里想,想的比做的多,你必须去做良知指引下,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边做边悟边验证,边修补边完善边提升,懂了才能更好的做,做了才能真正的懂,才能懂更多。
(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4)、同样的我想告诉你一句话,你绝对见不到一个熟练理解掌握阳明心学的穷人,如果他能花点时间去理解掌握它,那他就不会是穷人了。我真心希望你能保持敬畏学到圣人的一点真骨血,哪怕仅仅学到千分之就足够过上一个富足的人生了。
(5)、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6)、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7)、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8)、王阳明继承了孟子“心”之良善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缜密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心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心”包括了“良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包含在他的心学体系之中。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熊十力评价王阳明:“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孟子。”(熊十力《十力语要》)是十分中肯的。
(9)、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10)、其次是指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的一时并在性,在这一意义上主要是从道德实践的目的,即扬善惩恶的角度来讲的,阳明指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留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是除恶务尽的意思;另一方面,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的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知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这是扬善至极之意。可以说,这一层面上的知行合一即此说的立言宗旨。
(1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12)、王阳明早年学习佛学,非常认同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禅宗的“明心见性”的修持,也自然影响了他的心学。我们通看《王阳明全集》会发现,王阳明的诗文中引用佛家的经典很多,如《法华经》《金刚经》《涅盘经》《楞伽经》等,但是引述最多的还是《坛经》和《传灯录》。(2)尽管王阳明阅读佛经较多,甚至早年还“出入佛老者久之”,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佛教只是“为己”,最终转入儒学,又从儒学转人心学。他曾对学生萧惠说:“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鹗窃腐鼠耳!”(《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虽然王阳明这样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但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学之镜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
(13)、天资较低的领悟不到王学的真谛,学无根柢的只知夸夸其谈。王阳明是经历过朱熹的繁琐,才抵达简易的。而王学第一步便教人简易,其实很容易流于空疏。由此而言,顾炎武认为王学空谈误国,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王学,再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话:“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知善,却择善,不明白王学并没关系,因为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14)、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15)、首先,“心即理”的实际意义,是要为我们的心灵确立一个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根本座标与价值的原点。
(1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7)、其实,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将万千世界的“理”归结到人心的道德主体和道德本心上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将朱熹谈到的包罗万千世界的“理”浓缩为人能把握的道德世界的“心”,将纯自然的“理”和人道世界的“理”概括为人把握道德世界的“心”。这也是陆九渊与朱熹经常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才是纯善的。这个“道心”相当于陆九渊所说的“本心”,而“人心”在朱熹看来是邪恶的、丑陋的、不道德的,是应当为人所摒弃的。
(18)、 所谓“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先天本体;从本体上说工夫,也是从以上角度去考察本体对工夫的作用。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后天工夫、知行活动,包括道德实践、政治运作,都是在以上本体的引导之下展开的。所谓“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则是从工夫上说本体,其内在涵义在于肯定:本体固然先天具在,但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人往往既未真正意识到本体的内容,也尚未自觉地把握这种本体所具有的意义。只有在工夫的不断展开过程中,个体才能逐渐自觉意识到他所先天具有的本体及其多方面的意义。 从本体与工夫的以上辨析看,王阳明的心学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他预设了先天本体,认为每一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已具有这种先天本体;另一方面,他又肯定先天本体一开始仅仅呈现“虚悬一格”的形态,如果缺乏后天的工夫,则“虽有而若无”。只有经过工夫的长期积累过程,人才可能真正地意识到本体的内涵。 王阳明的以上理解体现了对本体、工夫关系新的理论思考。这里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对本体的意义的肯定。从中国哲学史上看,并非所有的哲学家都承认本体。禅宗提出“作用为性”,“性”与本体处于同一序列,所谓“作用为性”,也就是把人的偶然举止,诸如行住、坐卧、担水、砍柴等都看作人之本性,这种看法实质上以为人的行为无需内在本体的引导,只需跟着感觉走,其内在旨趣是消解本体。相对于此,王阳明承认本体的存在及其作用,肯定人作为一个自觉主体,其行为需要受到内在理性意识的引导和制约,无疑展现了不同的视域。同时,他又注意到本体乃是通过工夫的展开而为人所逐渐意识,并形成现实的作用。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本体和工夫的如上讨论,与致良知说密切联系在一起,相应于本体工夫之辩,王阳明一方面预设良知的先天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先天良知需要通过后天之“致”而达到自觉的意识。这一意义上的致良知说固然尚未放弃对先天之知的承诺,但同时又通过肯定后天之“致”而限定了良知先天性的意义。本体与工夫之辩以及致良知说的以上二重性,为扬弃对本体和良知的先验理解提供了逻辑前提。 王阳明的心学当然包含更为丰富的内容,但从以上所述便不难注意到其中体现的注重理论探索这一浙学特点。在本体论上,心学对世界的理解展现了理论视域上的转换,其进路不同于程朱理学。在本体与工夫的关系问题上,它也超越了禅宗消解本体的视域,并在肯定本体意义的同时,又注重工夫的作用。这些方面都蕴含了新的理论见解。 浙学注重批判意识,王阳明的心学同样表现出与主流的理学不同的思想趋向,并由此呼应了浙学的批判精神。从更实质的方面看,心学同时在内在层面上为浙学的批判意识提供了思想的根据。从王阳明关于心和理的关系以及良知的论说中,可以比较具体地了解这一点。在王阳明之前,程朱一系的理学比较注重普遍的天理,陆九渊的心学则强调个体的吾心。与之不同,王阳明认为心和理无法相分:心即理。心和理的相互联系,有其具体的依托或承担者,后者即表现为良知。这一意义上的良知既非普遍、抽象、空洞的天理,也不仅仅是个体意识,而是以两者的统一为内涵。对良知以及心与理关系的以上理解,同时为浙学的独立思考、批判意识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在仅仅执着于普遍天理而疏离个体之心的背景下,往往容易习惯于服从外在的要求或根据权威的观念去行动,而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
(19)、 这种批评首先体现在从肯定个人的权利出发质疑正统儒学的相关看法。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15 这里的“自私自利”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追求个人私利,而应视为对个人所拥有的权利的确认。人生而具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这一观点类似于近代西方启蒙学者的天赋人权,它与传统的正统儒学的观念相去甚远。按黄宗羲的理解,君主最大的危害之在于剥夺了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当权利:“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16基于如上观念,黄宗羲对君主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也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认为设立君主的原初意义主要在于治天下:“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17治天下的具体内容,则是使天下受其利:“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18根据这一分疏,治天下的前提便不再是仅仅维护君主个人私利,而是实现天下万民的利益,君主的职责,也主要体现于此。基于以上前提,黄宗羲对以往君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抨击,认为其非正义性在于仅仅为一姓,而不是为天下。可以注意到,黄宗羲对传统社会政治的理解,蕴含着内在的批判意识,后者既以肯定个体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为前提,又具体地展开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在这里,黄宗羲一方面继承了心学独立思考的取向,另一方面又在更现实的层面上体现了批判精神。 对现实的关切,是浙学的特点之王阳明体现了这一特点,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黄宗羲也并不例外。首先,黄宗羲认为学道和事功非两途。“学道”主要表现为把握儒家所认可的真理,“事功”则是具体的经世治国过程,在黄宗羲看来,两者并非彼此相分。有鉴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巨变以及心学末流各种流弊的产生,黄宗羲把事功问题提到突出位置,其中同样体现了现实关切的取向。由此出发,黄宗羲从社会结构、传统演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看法。 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来说,传统的主流观点一般把农放在首要位置,而对于工商,尤其是商,则往往持贬抑的态度。与这种观念相对,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看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19这里的基本之点,在于肯定工和商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两者在社会演进中都不可或缺。对工商作用的以上理解,既注意到两者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对社会运行和发展机制的现实关切。
(20)、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1)、王守仁在二十七岁方进士及第,进入官僚系统,先后服务于工部、兵部、刑部,因为在故乡曾居于阳明洞,时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承蒙声誉日隆的状元父亲的提携,仕途顺风顺水,一派锦绣前程。安定的一切都因九年后一场不计后果的仗义执言而永远失去了。当时八名勇敢的青年官员上疏弹劾掌权窃国的大太监刘瑾而接连下狱,王阳明曾以言官为己任,此时便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向皇帝上疏陈情以期营救,结果被并案查办,杖投入大狱,贬官流放。出狱后,进士王阳明左迁蛮荒瘴疠之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做一名普通的驿丞。
(2)、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3)、知行合就是要致良知。王阳明中年之后很少提及知行合原因在于知行合一已经融入到致良知这一更为简洁凝练的命题。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诚如明儒刘宗周所言:“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5)、为什么阳明心学的这三句话可以让你创造自己的财富?
(6)、心学观点,这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心灵若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我们的生活行为是在我们的心灵状态主导之下的行为,而我们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们行为的直接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至少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观点,仍然有指导我们今日之生活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7)、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8)、二是你找到了那个隐藏在大脑二元对立思维之后的神性意识觉知,你能观察到觉知到大脑控制的肉体,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你大脑和肉体的观察者觉知者。(深度的敏感词这里不能说了)
(9)、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10)、(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12)、很简单,因为这三句话是人生最底层最正确的认知逻辑和方法,如果你能理解并掌握了这三句话,人生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和偏差,整体生命处于稳定和上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