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三首最著名的诗
1、席慕蓉最美诗十首
(1)、前往激流岛可在市中心downtown的王子码头(PrinceWharf),和北岸Northshore的德文波特(Devonport)以及东区的半月湾(HalfMoonBay)三个码头中的任何一个乘坐渡轮前往激流岛;从市中心出发,船程约三十五分钟左右,从北岸的德文波特出发时间基本相同,如果从半月湾出发则渡轮的时间更长些。
(2)、第一个感受,减压。没有任何压力,读这书好比刷抖音一样,你不喜欢可以换下一首诗,根本不用纠缠这个诗内容适不适合你,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最近个人的压力比较大。
(3)、顾城,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4)、1978年冬天,遇罗克的母亲王秋琳找到《光明日报》编辑、记者苏双碧,希望帮助为遇罗克平反。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5)、在你的门前我堆起一个雪人代表笨拙的我把你久等你拿出一颗棒糖一颗甜甜的心埋进雪里说这样才会高兴雪人没有笑默默无声直到春天的骄阳把它融化干净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呢小小的泪潭边只有蜜蜂
(6)、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
(7)、如果顾城不走,今年60岁。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现当代有三个天才诗人获得永生,绿原、顾城和海子,他们都是开了天眼的早慧者,在20岁左右已经写出了远超时代的作品。1942年绿原不满20岁时,胡风就为他出版了诗集《童话集》,名震40年代的诗坛,一生背着“胡风骨干分子”(胡风三十万言上书的执笔者之一)的厄运,却身披“中国现代诗神童”“中国当代诗魂”“国际桂冠诗人”和“诗歌常青树”的无上荣光;顾城20来岁写出了不仅是他个人、也是他那代诗人全体的代表作《一代人》,他黑色的眼睛钻入时空的夹缝,永远发射着追寻光明的疑问;海子20来岁写出大量诗歌,深远到了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符号的程度,腾升为一颗“文曲星”。这三位开了天眼的天才诗人都不能见容于俗世,身世或结局都非常的不幸,绿原从1955年起蒙受磨难,不仅坐牢累家,还被剥夺人权包括写作发表权利达25年;顾城灵魂创伤深重,37岁戮妻自尽;海子绝望于物质现实,25岁卧轨升天。
(8)、早在1988年,我在主办民刊《火帆》诗刊期间,就曾设法与顾城联络,后来得知他的通讯地址,函邀顾城参与火帆诗歌沙龙,其时我不知道顾城已去新西兰。在那遥远的日子里,那位过度疼爱儿子的顾城的母亲,代收我的函件并代回我一信。
(9)、激流岛的沙滩,有两点很出名,一是碧海蓝天清沙,二是大名鼎鼎的天体浴场。可惜当天天气不佳,帅哥美女们都和太阳大叔一样,懒于尽情袒露曼妙身姿,找寻了半天,却只能悻悻然的计划下次风和日丽之时再来一饱眼福。
(10)、“现在,我们去一个梦中避雨,伞是低的,也是红的,你的微笑格外鲜艳。”每一个字都那么简单,画面又是那么温馨,感情清纯美好。
(11)、眯着眼睛,独自在落叶的路上穿过,让那些悠闲的风,在身后吃惊。——顾城
(12)、朦胧诗人或多或少具有忧郁的气质,有的甚至会思想走火入魔,产生莫名其妙或悲观厌世的创举;诗人顾城的忧郁史无前例,因为忧郁而杀妻及至治自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大憾事。另外一点必须申明:朦胧诗人大多将自己看作时代的代言人,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寄予自身,这个使命委实过于沉重,一旦现实与理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绝望的情绪,自然做出异乎寻常的举措。闲话少提,书归正传。
(13)、《一代人》是典型的朦胧诗,是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衰落于80年代初的一种体裁诗,也是一种艺术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
(14)、1966年2月13日,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反对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遇罗克于1966年下半年写下了著名的《出身论》一文,批判血统主义,亦即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列举事实反驳“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共产d政策,提倡民主和人权。该文被广为传播,影响巨大。
(15)、《门前》也是一首不错的作品,其中“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几句清新自然,是经典名句。全诗如下:
(16)、激流岛的沙滩,有两点很出名,一是碧海蓝天清沙,二是大名鼎鼎的天体浴场。
(17)、在顾城满是纯真与梦幻的诗中,纠结着困惑和忧伤。忧伤淡若云霭,困惑重若坠铅。他的忧伤与困惑,不单是个人、一代人觉醒后的特征,更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焦虑与质疑,与置身的现实难以调和。正如他的诗所呈现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8)、第二个感受,愉悦。无论是书的质感,还是排版,内容厚度,用现在流行的话,这书“像一股泥石流”,清新脱俗,自然是无法跟学术作品或者管理书籍对比,看来,当个人状态不太好的时候,看一下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第二种白葡萄恰到好处的凸显了梨和苹果的清甜,甘冽与馥郁结合的恰到好处。
(20)、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
2、顾城简介及生平事迹
(1)、(激流岛最著名的天体沙滩:PalmBeach,到了沙滩之后一直往左面走,穿越一片岩石,就看到啦!憋问小编怎么知道的,就是不告诉你。以及,图文无关。)
(2)、说到顾城的成名,让我想起顾城在《少年时代的阳光》一文中提到的:“一九七九年来了。也是化雪时节,北京灰色的小巷里,吹出了一阵清凉的风——西城区文化馆创办了一个叫《蒲公英》的文艺小报,我是他们业余诗歌组的成员。因为当时空气极度新鲜,我便想入非非了,有次交作品时,竟把那本《无名的小花》交了上去,碰碰运气吧!谁知,当时的诗歌组组长李明旭同志,竟十分欣赏:“美啊!”他决定在《蒲公英》上分期选载。《蒲公英》第三期出来了,几万份一售而空。我买了一百份,看着头版上的《生命幻想曲》,高兴地跑完了一条街。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呵!我带着自己的小诗,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蒲公英》究竟在何年何月发表了顾城的哪些诗歌却始终是鲜为人知的。
(3)、在一个阳光并不灿烂的早晨,睡足了懒觉,跟小伙伴经历了开车-小火车-轮渡的三番周折,终于来到了惦念许久的激流岛。在登上激流岛码头的时候,就突然想到,如果当年谢烨没有回头,而是从这个码头离开,这个残忍的“童话故事”,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4)、星星打扮好了都在下山,月亮犹犹疑疑却不孤独。——顾城
(5)、《星星·诗歌理论》:xxsk_lilun@1com
(6)、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朗诵片段)
(7)、我推满满一车肥/兴致勃勃快如飞,/株株树苗擦身过,/好似夹道迎宾队。/心里乐呵心里美,/一片幻景让人醉:/种子吐芽笑咧嘴,/秧苗舒身一片翠,/棉花欣喜瑟瑟长,/稻穗欢乐晃头尾。/争取再夺大丰收呵,/心里喜呵忘了累!//我推满满一车肥,/加快脚步向前追,/春风迎我扑面来,/公社田里红霞飞!(《送肥》)
(8)、这本书有后记,就是顾城跟香港诗人王伟明的对话,发现诗人性格的确不可捉摸。
(9)、在欧洲人来到的时候,演变成Motu-Wai-Heke,大概意思为细沙碧海岛,现代的标准英文名是Waiheke,中文音译名叫怀希基岛。
(10)、三位天才诗人的生命历程都像他们的诗歌本身一样,难以尽说,而顾城是最不好说的,因为他在自灭肉体前还灭了妻子的肉体,破了有史以来天才人物的天荒。
(11)、《石韵雅集》刊出的沙克、顾城作品选的后面,附有两人的简历讯址。我写信给远在新西兰的顾城,不久他回了我一信,通信中谈一些对彼此作品的看法,此信在我2000年搬家时失落。在我与顾城有过唯一通信后的第四年,现实能力极其虚弱,却在做妻子与情人的女儿国幻梦的顾城,在那个急流岛上演了悲剧,一个浪漫理想主义者的无所适从的极端悲剧。
(12)、1982年,同为“朦胧诗”代表人物的顾城和舒婷受到了当时诗坛的注目,更是出版社青睐的诗人。福建人民出版社在当年10月,出版《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一九七一——一九八一)》(以下简称《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精选了舒婷和顾城,在1971年至1981年十年间的诗歌佳作。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堪称“奇葩”的诗集。原因是四十年前,作为“朦胧诗”的爱好者,我曾经邮购这本诗集,爱不释手。诗选的封面虽然署名两个作者,却在诗选的正文中将两个人的诗歌作品“混编”在一起。尽管我非常喜欢他们两人的诗歌,也熟悉大部分诗篇的作者是谁,但诗选中还是有部分诗歌无法分辨清楚具体的作者,让我困惑了四十年之久。
(13)、对于新西兰人而言,这座岛是新西兰众多岛屿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座,传言,上面住着许多土豪。
(14)、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道欧美流行文化为何物,邓丽君和四大天王也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这些活跃在那个年代的诗人,才是青年人心中真的偶像。
(15)、于六零、七零、八零后而言,顾城与北岛、海子、舒婷、食指,在他们精神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个年代,人们还不知道欧美流行文化为何物,邓丽君和四大天王也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这些活跃在那个年代的诗人,才是青年人心中真的偶像。
(16)、为此,我对李明旭老师进行了采访。李明旭告诉我,西城区文化馆文学组是1972年组建的。开始时人很多,庄之明、曹治国等有点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是组员。由于人多就分了小说组、诗歌组、文学评论组。到1977年,很多组员都很少参加活动,只有诗歌组在活动,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学讲座。像天津作家蒋子龙、军队诗人顾工(顾城之父)、八一厂的胡惠玲(顾城之母),还请过大诗人贺敬之、李瑛等到文化馆讲过课。1976年,顾城的妈妈让他来参加活动。刚来时不爱说话,后来熟了,就拿些诗作让我和其他组员提意见。我阅读后告诉他,诗作缺少点灵魂,诗的语言不生动,但字里行间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是否把过去的诗都按这种朦胧的感觉来改,千万别学现在的大多数写诗的人,他们把诗意表得太白了。
(17)、走累了,在沙滩慢慢坐下,望着退潮的海浪留下无穷无尽的贝壳,身边一群一簇或嬉戏或安静放空的人们,远处弄潮儿们在追波逐浪……全身心的放松之后,就把寻找顾城故居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不过这也算不得遗憾。毕竟,那个时代已经终结。故人已去,故事也终究是故事。就像他们的生命,璀璨夺目如流星,于你于我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都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遥远到不食人间烟火。
(18)、“我本不该在世界上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见《失误》)
(19)、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20)、(激流岛的轮渡码头,当年伤心欲绝的谢烨想要从这里离开,却被顾城劝回了家)
3、顾城的三首最著名的诗
(1)、遇罗克(1942年5月1日-1970年3月5日),男,中国北京人。1959年从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毕业。曾在北京人民机器厂学徒工,后做过代课教师等多种临时工。
(2)、然而,随着顾城、海子的离去,食指的崩溃,北岛的自我流放和舒婷的隐名埋姓,一个时代迅速陨落。
(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见《一代人》)
(4)、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5)、“松枝像绿漆的宝塔,露滴挂满银铃铛”(见《松塔》)
(6)、在《蒲公英》第三期第一版上,李明旭重点推出了顾城的两首诗歌《无名的小花》和《生命幻想曲》。在发表诗歌的同时,《蒲公英》还刊登了顾城自编诗集《无名的小花》的序。正是这次精彩亮相,顾城受到了大家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引起了著名诗人公刘的关注。1979年10月,《星星》诗刊复刊号刊登了公刘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最近,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出版的《蒲公英》小报上,读到了一组诗《无名的小花》。
(7)、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后,摊开《顾城的诗》,发现这个书读起来真有意思,瞬间有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感。
(8)、“诗从我心中走出/去接受自己的命运/我独自呻吟了很久……”(见《诗从我心中走出》)
(9)、这首小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了避免结束而不去开始,这是一种怯懦呢?还是智慧呢?引人深思。
(10)、顾城的这组《歌飞渤海边》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中属于早期诗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美感,无论是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无法与他后来创作的《一代人》等名篇相提并论,但从这组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顾城成名前诗歌的风格以及创作演变的来龙去脉。
(11)、《一代人》,抒写的是一代人的迷惘;《别》,是告别一段伤感的恋情;《远和近》,抒发的是一份男儿式的“幽怨”;《小巷》,讲述的情感比《一代人》更因涩深沉,它可以理解为一种黑色的忧郁么?(这些都是顾城的早期作品,顾城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我比较喜欢《别》和《远和近》,它们深邃含蓄、韵味无穷。
(12)、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随后开始学画,21岁成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一生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13)、“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顾城心里的冬天,没有人能走进去。诗人都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无人理解的哀伤。他爱这个世界,却“不知道怎样爱你”,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开始自己的爱。
(14)、顾城怎么能不走呢,他把杰出的诗歌留在了人世,只是为了留下灵魂,企望他那“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区区百斤身体,剥离后化成云霭似无若有,反托灵魂的实在与纯净,多好。我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者,坐在一小块冷硬的地上,回看物质悬崖下的属于文学理想和生命才华的过往岁月,回味在人间的顾城和我的不同时代的两首诗,再去读读同时代的天上那个60岁的顾城,多好。
(15)、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16)、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徐志摩的两首短诗:偶然-徐志摩
(17)、看见顾城和他姐姐顾乡的名字出现在这本诗集里,我最初是惊讶,然后又慢慢地变成惊喜。为什么惊喜呢?因为在我反复研读的《顾城诗全集》中,我从未见到过这首《歌飞渤海边》的诗作。因此,存在着这是一首《顾城诗全集》“佚诗”的可能性。我立刻急速滑行鼠标在235页找到这首《歌飞渤海边》。结果却发现,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个组诗,由《渤海湾边》《渔归》《送肥》《粮车行》四首组成:
(18)、雨后,一片水的平原,一片沉寂,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
(19)、它们便是顾城的极富比喻的诗歌,那是他于1964年至1970年创作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诗句清秀隽永、鲜亮洒脱,几乎俯拾皆是:
(20)、“烟囱如平地耸立的巨人,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见《烟囱》)
4、席慕容《做最好的自己》
(1)、2020年,《作家》杂志第5期发表《顾城鲜为人知的两首诗》一文后,我作为一名诗歌史学研究者和一名顾城诗歌爱好者,对寻找顾城的“佚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心诚则灵吧,也许是我和顾城有缘吧,一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机会,使我终于如愿以偿、心想事成,并顺带钩沉起了三件关于顾城在诗史中的往事。
(2)、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3)、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现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4)、此时,西斜的阳光,洋洋洒洒的照在不远处的海面上,漫散开来,给整个山头和人们都披上了淡淡的金色光晕。
(5)、我个人觉得不错的,还有这首《土地是弯曲的》和《弧线》:
(6)、顾城也写迷茫,也写无所适从的彷徨。可是让人感觉不到多么深重的悲凉。他就像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门。
(7)、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不再为了逃离生活本身,而只是为了短暂逃离日常生活的喧嚣——只要35分钟轮渡的距离,就可以享受温润的气候,上等的美酒,蜿蜒的海岸线,以及天体海滩,何乐而不为呢?这或许也印证了岛屿最初的名字:庇护岛。
(8)、“汽车射出两道灯光/把黑暗的公路/变成光明的走廊……两排杨树撑着黑夜,枝叶伸展开来/又像是隧洞一样”(见《夜行》)
(9)、多么形象的语言,奇妙诡谲的想像力!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10)、尽管,顾城和顾乡合作的《歌飞渤海边》是一组字里行间洋溢“传统派”特点的诗歌,与顾城后来演变的“朦胧诗”风格大相径庭、千差万别,但是,在通篇阅读之后,我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喜悦之情。因为从这组“陌生”的诗作中,我敏感地闻到了“佚诗”的气息。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从书橱拿出《顾城诗全集》上下册,一页一页地翻阅,一首一首地比对,一行一行地核实,我终于确认这样一个事实:组诗《歌飞渤海边》属于被《顾城诗全集》遗漏收入的“佚诗”。
(11)、他的最有名的诗歌,应该是那首短诗《一代人》:
(12)、“星星混着烛火/银河连着水渠/我们小小的茅屋/变成了月宫的邻居”(见《村野之夜》)
(13)、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顾城《杨树》
(14)、姜红伟,1966年出生,黑龙江海伦县人。曾在《北京文学》《收获》《花城》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出版诗歌史学著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大学生诗歌家谱》《诗歌年代》(上下卷)。
(15)、在新西兰人眼中,怀希基岛最出名的,莫过于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和美丽的葡萄酒庄园。新西兰并非出产葡萄酒的大国,但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却以少而精闻名于世。怀希基岛的葡萄酒庄园就是最好的例证。
(16)、 城母匆匆不敬
(17)、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
(18)、(激流岛的轮渡码头,当年伤心欲绝的谢烨想要从这里离开,却被顾城劝回了家)
(19)、顾城说,“我认为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一个在河岸上注视着血液、思想、情感的灵魂,一片为爱驱动、光的灵魂,在一层又一层物象的幻影中前进。”
(20)、这首诗历来为大众所津津乐道,引起了人心的共鸣,成为中国新诗中的经典名句。
5、汪国真最经典的诗
(1)、我是顾城的母亲,您寄给他的信函及刊物作品,我都代收了,因他应邀去很多国家和地区讲学,已去了一段时间,归期也难以定,故不能应承您友好的约请了。非常感谢您及诗友们对城儿的挚情厚意。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