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1、怎么样放下执念不再焦虑
(1)、我们之所以无法放下执念,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迷于过去心、现在心或者未来心。执着于虚妄的心念,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超脱。
(2)、《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若没有安定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比如社会上有很多人,经过努力买房买车,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却偏偏心不安著,非要跟那些坐拥豪宅豪车的人相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终日郁郁寡欢。
(3)、所谓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才是真正一切的本源,自然才是一切的本质。从某种方面来说,佛也是起源于自然,而道更是源于自然。这就没办法去比较的,所以不要纠结谁更厉害。
(4)、「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5)、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外界的环境,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召。
(6)、王铮想要争先,就脱口而出:“飞来柳絮片片红”。众人听了,愕然相顾。柳絮是白色,本是常识,王铮却说出这么没有常识的句子。话说出口,王铮顿时酒醒,羞愧不已。
(7)、译文: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
(8)、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是被无明所覆。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随顺自然,便不再需要法来诠释,最终法都不再需要,何况那些与法相背的非法呢?
(9)、这时,金冬心又对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三月桃花渡,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自然变成红色。这句巧妙地呼应了王铮那句诗的意境,更加化解了王铮的尴尬。
(10)、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11)、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13)、另外,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被夸大了,一旦不能成功,会很痛苦。我们也会执着自己的经验方法,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模式,从而变得自以为是,不能采纳他人意见。甚至在做事中,因为固执己见,产生对立冲突,使人活得很累,产生忧虑和焦躁。
(14)、那么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呢?佛说过,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灭,以电光石火之快,尚不能比。心念的生生灭灭,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心念就已经成为过去。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
(15)、苏轼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大梦,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
(16)、昨天的太阳,无法照亮今天的阴霾;昨天不幸,也无法定义明天的收获。种种过往,无论精彩与否,都是往事。放得下,才能无惧来日。
(17)、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
(18)、佛家禅语: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19)、本篇文章,小编就其中《金刚经》最有名的四句话简单解析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若有不足之处,也望大家多多指正。
(20)、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
2、因果轮回的经典句子
(1)、佛家讲:万法唯心造。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其实都是自己的心念所感召。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
(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4)、译文: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
(7)、《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8)、古今风月都一样,只是看的人心境不同,所以产生了别样的感觉。就像我们常说的:心中有佛,则所见皆是佛。
(9)、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要想改变一切,首先改变自己!在这世上,不如意的事常有,看不惯的人常见。如果拥有好的心态,就不会被这些琐事烦扰。
(10)、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1)、译文: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
(12)、真正读懂其中的精华十句话,就可以给你化解痛苦的源头,让你断一切苦。
(1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5)、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16)、译文:若妄想执著想要看到佛的样子、听到佛的声音,这是世人错误的法门,执著于外相,心外求法,那他走的就是一条邪道,没办法看到如来的本质的了。
(17)、年轻人说:“大师,这么重的东西,我的肩膀扛不动啊!”
(18)、当你离开世界的那天,回头再看自己的一生,你还会要自己的孩子一定得考得最好、学得最好;自己一定要干得最好、业绩要最棒;自己一定要住得比人高档、穿得比人漂亮、吃得比人丰富、出行也比人奢侈;别人伤了你,一定要以牙还牙吗?你追求一生、执着一生的东西,你却什么也带不走。
(19)、在无所执着、无所求的情况下,才能召见本心。应该没有任何执著的升起慈悲心、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并没有希求清净的目的,没有具体的境界,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随时随地无所执着,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20)、书生心想:墙上种高粱,那岂不是白费劲?戴着斗笠打伞,不就是在说此行多此一举吗?
3、适合发朋友圈的佛系句子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3)、“般若”是范文音译,指的是“智慧”。“波罗蜜多”意思是到达彼岸。“经”指学佛成佛的道路。若能修持此经,必要悟透此中佛理,明心见性,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到达解脱的彼岸,从而开悟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4)、佛家禅语: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孝顺。
(5)、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6)、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7)、禅师一看,年轻人不远万里前来,身上竟然还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裹。
(8)、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于是在窗口种植了漂亮的盆栽,静静坐在窗边品茶,看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很是愉悦。
(9)、史上最有诚意的“数绵羊”,睡不着的就靠它了
(10)、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1)、所以,佛家告诉我们:“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12)、对佛法也不能执着,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对佛法是这样舍弃,世间知识、经验更不用说了,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曾经有助于我们的旧的思想体系该抛弃的也要抛弃,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得大自在。
(13)、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4)、最后还是请了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降服,最后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佛,佛法当然很厉害。因为道家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佛家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从宗教的派别上面去比较的话,我觉得是没办法比较的。
(15)、其实,你的心,就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所在。
(16)、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由心而生。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一切。
(17)、佛教认为,“一念一轮回”,就是说人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过去的是杂念,未来的是妄想,皆不可得,不可在心中长久执着。“法无定法”,人生是充满无常的,过去的、未来的,我们皆无法掌控,只能活好当下这一念。“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万事因缘和合,我们应懂得随顺因缘,莫强求、不执着。
(18)、无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
(19)、所以,佛家常常劝导我们:“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20)、但是这些执念和业障如果不消除的话,是很难在生活中有一颗清净的心得。但是如果思绪经常徘徊在以前,意义就不大。而如果是现在呢,现在有很多事情你也是抓不住的。那以后更是如此了,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你去猜想个什么呢?
4、佛说缘分尽了会有预兆
(1)、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
(2)、从大千世界到微尘,从国家到家庭,从感情世界到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皆是因缘所生,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有跌宕起伏,有风平浪静,有阳光灿烂,有暴风骤雨......而让我们的心也生起了爱恨喜怒,随境而生,随境而灭。最后傻傻地发现,我们当了一辈子的演员,随剧情而表演,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我。
(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译文: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释迦牟尼佛祖)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后,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便盘坐在座位上。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所以才和众生没有区别,但是这也是众生皆苦的原因。人之所以被烦恼束缚,被忧愁束缚,就是因为心中执念。执念太可怕,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发狂。就比如一个人非常想在职场走到某个位置。
(8)、有时候,甚至在人多的集市,王铮都要对金冬心的画作指指点点。金冬心却不以为然,也不恼怒,只是默默收起画作转身回家。
(9)、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放弃那些是非恩怨、爱恨情仇、名利得失。
(10)、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11)、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12)、姜子牙和申公豹一起在昆仑山学艺,下山之前,师父给了他们一人一本奇书。
(13)、译文:如来者,没有处所,能从哪里来呢?没有处所,又能到哪里去呢?故而称名为如来。
(14)、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也好,参禅也好,止观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分别,对法的分别,于修行并无益处。适合你现在的境遇,可以让你的内心得到平静安宁的,就是好的。
(15)、译文:应当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觉悟?如何降伏妄心?
(16)、这时,金冬心又对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三月桃花渡,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自然变成红色。
(17)、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18)、为了不被师父责骂,他心生一计,去问师父:“师父,两个人相爱,可以永远在一起吗?”
(19)、姜子牙在书中看到了美丽的山川景色,祥和秀美,而申公豹在书中看到了烧杀抢掠,血流成河。
(20)、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5、金刚经的精髓就这四句话
(1)、“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人成了佛都称如来。“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南怀瑾先生说:“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2)、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时,不是痛苦找上了你,而是你主动选择了痛苦。
(3)、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惠能大师虽不识多少字,没有什么文化,但自幼酷爱佛法,尤其非常喜欢读《金刚经》,无论做什么,砍柴还是挑水,都随身带着此经,边读边悟。最终因悟透其中的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成佛,接禅宗法卷,成为禅宗六祖。
(5)、要进行布施,首先要学会舍得。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6)、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么,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饭也好,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祥和与自在。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这句巧妙地呼应了王铮那句诗的意境,更加化解了王铮的尴尬。众人纷纷称赞,王铮羞愧难当,从此不再诋毁金冬心。
(9)、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10)、译文:过去心了不可得,现在心了不可得,未来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意识现象,相继不断使我们错谬的以为己心。)
(11)、这是古人笑话中的大福徳若在今日之中国之上海
(12)、金冬心的画画技艺高超,待人谦和宽容,所以人们都十分钦佩他。而王铮就很见不得金冬心,只要见到金冬心的画作,总要出言诋毁一番。
(13)、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14)、古语有云: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物质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内心的丰盈,才最珍贵。人生苦短,很多事情,没必要太过计较。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15)、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6)、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
(17)、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8)、佛家讲:万法唯心造。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其实都是自己的心念所感召。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
(19)、有一次,众人被一位朋友请去家中赴宴,金、王也在其中。酒过三巡,有人提议以柳絮为题作诗。
(20)、《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1)、所以六祖惠能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源自我们的心中执念,执念什么,必然受困什么。
(3)、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是道。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于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计较输赢,从容不迫,就是干净而温和,宽容而镇定。
(4)、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5)、这句话和该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意思非常相近。如果世人认为看到我的外表、听到我的声音,就认为是见到佛了,那就不是正法,也并没有真正见到如来。这里的“如来”指的不是影视剧中所说的“如来佛”,而指代至高的智慧,也指一切众生本具有的清净自性。
(6)、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7)、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8)、需要注意的是认真证悟受持的含义与境界不可妄求为他人说的“福德”
(9)、“东西和人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缘聚则来,缘散则去罢了。”师父回答。
(10)、乍看上去,这段话描述的就是佛的一段日常生活,并无奇妙之处。可细想一下,像佛这样具有大智慧、超凡脱俗、德高望众的人,其平常生活与普通僧人并没有两样,也要自己化缘,自己洗脚,吃完饭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按说,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护法,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
(11)、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12)、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13)、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好与不好都走了,幸与不幸都过了。人生的际遇,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过去终是过去,那人,那事,那情,任你留恋,都是云烟。学会放下,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