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哪些名言名句72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0-23 08:52:47

孔子的著名言论

1、《孔子》中的名言

(1)、(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而游娱于六艺。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孔子语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5)、子曰:“默而知(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关于学习,看起来有好多种门径。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就一条,那就是刻苦勤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7)、(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8)、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    简而言之,我们比较赞同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约翰•D.巴罗引用美国作家兼记者本杰明•施托尔贝格(BenjaminStolberg)对“专家”所发的议论:

(10)、孔子语录: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11)、孔子语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12)、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4)、孔子语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孔子语录: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17)、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18)、(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19)、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2、孔子的哪些名言名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而宰予除了喜欢质疑孔子的言论外,还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白天睡觉,这个习惯让孔子很是不满意,觉得大好的时光都被他睡觉给浪费掉了。

(3)、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4)、墨子这个人,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为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直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

(5)、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6)、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7)、当然更重要的是,孔子还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做人,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更不能轻视任何人。

(8)、    曲解一词的原本含义,是指“歪曲原意,做错误的理解或解释”,强调的是“主观故意”性。但是,在我们对历史上一些知名儒者的研究中发现,对孔子思想言论的曲解还是存在差异的,应该区分为“主观曲解”和“客观曲解”两种情形。

(9)、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11)、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习”也有实践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除了学习书面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

(12)、这话当然有道理,所以一般都是这么解释孔子这句话的。

(13)、有人批评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但剥夺百姓受教育的权利,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有明显矛盾的。

(14)、(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5)、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之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

(16)、    所谓客观曲解,是指像孟子的“性善论”一类的问题,如很多人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从孔子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而来。这种理解性偏差,最后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孔子也是性善论者。如果孟子真是从孔子这句话引出自己的性善论,那就是他错误地理解了孔子的话。但究其动机,则是好的,并非恶意而为之,因为其他学者们也对孔子的这段话存在不同的理解。

(17)、当然比起被孔子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那还是强很多的。

(18)、十一月初据香港黄历记载是孔圣人诞辰纪念日!《小学语文》特发布孔子名言和经典语录123句,以志纪念!!!

(19)、(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0)、当年找工作,主考官问我哪年毕业,我本来是要说2000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更汗的是,主考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3、孔子的经典言论

(1)、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2)、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3)、你说你一文盲,谁瞧得起啊,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连那老实巴交的鲁肃也瞧不起他。

(4)、鲁哀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5)、(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孔子语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秦代著名的政治家秦朝丞相李斯名人名言大全摘抄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8)、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9)、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0)、孔子语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11)、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吾当饮且歌,不知羲与黄。

(12)、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宝此金辘轤,去去延平津。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这段话其实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作为学习者,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那么作为教育者呢,又该以何种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呢?

(19)、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4、孔子的著名言论100句

(1)、孔子语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2)、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3)、孔子语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4)、zǐyuējiànxiánsīqíyānjiànbùxiánérnèizìxǐnɡyě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但这里的“隐”,很可能是木字旁的那个“檃”,意为纠正。

(7)、孔子曰:打架用砖乎,照脸乎,不宜乱乎,既然乎,岂可一人独乎,有朋一齐乎,不亦乐乎,乎不着再乎,乎着往死里乎,乎死拉倒也!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0)、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父母之仇,是父母无故被人所害,而不是父母做恶事后,罪有所得之死。古人复仇,是非常讲究义理的。

(1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2)、以这样一个大科学家来说,他也说不定读过《论语》,并借鉴了孔子的这句话。因为《论语》在西方的传播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