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诚信典故
1、历史中的诚信故事
(1)、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2)、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3)、A.卢沟桥 B.赵州桥 C.二十四孔桥 D.洛阳桥
(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如果让我们去阐释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5)、 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B)
(6)、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7)、王阳明先生认为,知而不行,不是真正的知“道”,而是浅表的知,行而不知,不是真正的行“为”,而是盲目的行。
(8)、A.李光弼---d项 B.阿史那社尔---突厥
(9)、 妈祖文化是源于我国(B)、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区的一种民间崇拜文化。
(10)、A.王昭君 B.陈阿娇 C.赵飞燕 D.杨玉环
(11)、 这就是“郭伋竹马”典故的由来。后来,“竹马迎郭伋”这一典故,用来称赞地方官施政有方,成绩卓著,为老百姓所爱戴,于是便有了成语“竹马交迎”,以此来称颂地方官的诚信和贤德。唐朝许浑《送人之任邛州》:“群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孟郊《寄州李大夫》:“竹马迎细侯,大钱送刘宠”;宋朝苏轼《次前韵再送周正孺》:“诗叟未相识,竹马争见君”;明朝孔天胤《赠张龙嵎太守入觐荣旋》:“春日朝回守旧疆,万家烟景袭余光。桃红细雨随车下,兰叶香风引绶长。再见君王驰蜀道,重逢寇老借河阳。依然美稷儿童辈,竹马纷纭迓路旁。”等诗句都是写此事的,典故盖源于此。
(12)、 在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和期刊是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于1897年创办的日报《国闻报》和旬刊(A)
(13)、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 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14)、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15)、 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16)、A、令爱 B、令正 C、执帚 D、令阃
(17)、“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是秦末时期的人,他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
(18)、A.铁琴铜剑楼 B.汲古阁 C.海源阁 D.皕宋楼
(19)、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20)、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2、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
(1)、 A.校 B.庠 C.序 D.庠序
(2)、 C.大刀阔斧,弊绝风清 D.图谋远大,不急立功
(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诵,他们就是真正地做到了对于诚信的“知行合一”。
(4)、A、满庭芳 B、雨霖铃 C、念奴娇 D、水龙吟
(5)、 A.广陵散 B.幽兰 C.酒狂 D.高山流水
(6)、A.晚春 B.仲夏 C.初秋 D.寒冬
(7)、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8)、一日,唐德宗对李勉说:“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卿知其状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是一句极佳的对答,流传天下,人们都佩服他的正直。
(9)、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10)、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
(11)、《中庸》提出的行为目标对于经世致用、为人处世、探索真理、提升境界等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不无益处。这些行为的目标是什么?(A)
(12)、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13)、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敢于向他人提意见更需要有不凡的勇气。d员干部应该有向他人提意见,特别是向上级组织或官员提意见的胆识。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敢于提意见的人物,下列历史人物敢于以死进谏的是(B)
(14)、任何一个话题,深究起来,可以聊的东西都是无止境的。
(15)、A.杭州 B.山东 C.代指中国 D.苏州
(16)、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
(17)、藏传佛教和伊斯兰建筑艺术对汉族建筑的影响是源于(D)
(18)、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9)、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20)、 A.殷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中国历史讲诚信的故事
(1)、A.乌兹别克斯坦 B.土库曼斯坦 C.哈萨克斯坦 D.伊朗
(2)、B.清晨练习“五禽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4)、《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古君子必要慎其独也。”
(5)、《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记载,一次季札出使中原,路过徐国,这是一个小国,位于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徐国的君主很喜欢季札的佩剑,很想得到,但又不好意思开口。
(6)、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永明体诗歌 D.山水田园诗
(7)、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8)、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 A.开始 B.栽种 C.暖和 D.记载
(10)、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A)”,表示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
(11)、韩信实在不好意思了,对漂母说:“将来我一定好好地报答您!”没想到漂母却发火了:“大丈夫在世,不能养活自己。我看到你这位公子实在可怜,才带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你将来能够报答我啊!”
(12)、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13)、“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是一则古人重诺言、讲诚信的故事。
(14)、 A.仲由 B.颜回 C.冉有 D.季路
(15)、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下面关于孔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16)、司马光晚年时,生活拮据,家中正有一匹良马,性情温顺、毛色鲜亮,为补贴家用,司马光只得忍痛割爱,让老仆牵到集市上卖掉。临去前,司马光特意嘱咐老仆:“咱家这匹马平时倒好,但到了夏天容易生肺病,你一定要提前告诉买马的人。”老仆笑道:“哪有说自家瓜苦的?别人从外表又看不出来,若提前说了,怎能卖得好价钱?”司马光正色道:“卖马事小,诚信事大,岂能因贪利而损名?”后来,老仆照实卖马,集市上的人都赞扬司马光为人诚实。
(17)、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18)、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19)、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20)、诚实劳动要求人们在工作中,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4、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1)、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宋濂对母亲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2)、 德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自古以来,为政者大多看重道德的力量,讲究以德服人。我d干部崇德向善,才能让d风正、政风清、民风淳。请问“为政以德”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A)
(3)、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4)、 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5)、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6)、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我国古代有很多慧眼识才的故事,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
(7)、王建中,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人。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山河谣》、《往米年》、《第三十七计》等。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转载,并入选年度小说选。曾获《草原》文学奖、索龙嘎文学奖、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8)、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相谈甚欢。徐君对季札的宝剑十分赞许,季札心中暗许:出使归来,当赠予知己宝剑。然而,人有旦夕祸福,等季札归来,徐君已经去世。
(9)、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10)、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12)、A天地万物,无为为本。 B重自然而轻名教。
(13)、A后赵 B后蜀 C后燕 D后秦
(1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A)的名言。
(15)、C.下聘时的“礼茶” D.同房时的“合茶”
(16)、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
(17)、A.取城市之名得名 B.以蕴含深意得名 C.以名胜得名 D.以山川之势得名
(18)、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19)、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20)、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5、中国历史诚信小故事
(1)、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2)、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我国哪位古人提出来的思想(B)
(3)、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4)、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5)、A.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侯,位列侯 B.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
(6)、 A.《孟子》 B.《老子》 C.《论语》 D.《尚书》
(7)、A.山东泰安 B.山东郓城 C.河北沧州 D.河南开封
(8)、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
(9)、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