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怎么疯掉的
1、尼采最后疯了
(1)、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内心中的伤痕,才能还原上进心的本质,而非沉浸在所谓“上进心”之中自我欺骗。
(2)、(4)雅斯贝尔斯:《尼采》,英译本,图森,1965年,第95页。
(3)、我真有点纳闷了,人家曹雪芹驾鹤西游了,写了不少东西,后世愚钝不明觉厉,咋办呢?大家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猜吧!于是诞生了《红学》,可是这《张学》有点意思了,张教授本身活蹦乱跳,一家老少养的膘肥体壮,竟然同时养了数十位徒子徒孙来研究他。
(4)、只不过,这种辩护早已轮不到我来做了。围绕尼采的疾病(疯病),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尼采的天才、著作和思想(尤其是尼采发疯前夕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在德语世界里,20世纪的一大堆文化名人参与了相关的议论和争论,其中的重要人物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学家荣格、精神病专家奥托·宾斯万格(OttoBinswanger)、作家托马斯·曼,还有作家莎乐美及其夫君、心理治疗师贝瑞(PoulBjerre)等等。——喏,这个名单够吓人的吧?
(5)、(3)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6)、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哲学家如果长寿的话,会在日后更为成熟的岁月和年纪里慢慢修改、调整,甚至是大幅度地抨击自己原先的理论。
(7)、他在健康和“缺陷”这里,正是由于他过分的不健康,所以尼采更加比一般人懂得什么是“健康”。也正是由于尼采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缺陷”,所以他更加比一般人懂得什么是“缺陷”。
(8)、尼采在发疯以前,曾经哀求妹妹:“请答应我,我死后,只有我的朋友才准站在我棺材的周围,不允许好奇的人们围观”。
(9)、有老师说后现代流派是精分基础,我认为不对。郭老师讲讲吧,比如后现代的焦点,有很多理念和精神分析不一致。
(10)、但他通常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神经症倾向驱动着他的整个生活。
(11)、老师:昨天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您为我治疗,家里一直给我找很多医院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认为他们不会对病人用心,现在大多数医生都这样,而我看了你很多视频,我一直坚信你是很关切我们这类心理症患者的。昨天接受完治疗我很纠结、难过。
(12)、以利用他人为荣;害怕被利用,因而担心自己成为“傻瓜”。
(13)、因此,一个人用‘正当’的盔甲把自己包围起来,他就不仅会为自己的权利争辩,说它是正确、合理、正当,同时也不会承认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微的琐事)都是错误的或是可疑的。种种神经症倾向居于精神障碍的核心位置。
(14)、本书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尼采的一生,突出其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代表作品,令读者深层次地理解这位“狂人”,体会到这个时代的先行者是 如此的伟大和勇敢。 忠于史实,文风细腻,故事好看
(15)、最终尼采看完了所有的科室,还要在一个神秘的地方驻留:精神科。
(16)、尼采在一个路边摊上,买到了一本落满尘土的旧书,这本书就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于别人来说,这是废纸一叠,然而尼采看到了一粒灯火、黑暗中的灯火。叔本华让人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光明存在,尼采更要让这个世界沐浴在光明之中。
(17)、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没有错,但要求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就大错特错了。
(18)、无论如何,尼采的写作实践是具有挑战性的,也许具有某种转折性的意义。在欧洲哲学史上,如果说在希腊,首先通过柏拉图、最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成了一种古典的哲学语言和写作风格(是为欧洲哲学以及哲学语言的第一高峰),而在从康德开始、由黑格尔完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展出欧洲哲学语言的第二个高峰,那么,特别是在尼采这里(虽然此前也有像哈曼这样的少数先行者),前两种哲学及其写作风格已经受到了彻底的怀疑,哲学不再唯一地是说理、推论、概念性表达了,而是有了别样的和多样的风格元素。这时候,我们要追问的是:一种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8)
(19)、我虽然基本上会赞同弗洛伊德的说法,但我在此无意、也无力对这个“公案”做出一个定论。我想说的只是:尼采的《瞧,这个人》一书,除了上述几个章节的标题给人自大狂感觉外,整本书思路清楚,结构也不失严谨,是尼采对自己的天资、一生写作和思想的整体总结和反思。总之,这是一本不能简单地否定和轻视的著作。
(20)、“一种器官的缺陷,往往导致另一种器官的异常发达。”
2、
(1)、所以说尼采发疯,最后疯掉的一个部位是大脑,这也是很有意思。
(2)、尼采是一种力量,一种与困难做斗争,与逆境做搏斗的意志。可以说哪里有真正的困难需要克服,哪里就嗅得到尼采思想的味道。
(3)、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唤醒了人们的现代意识。他的一生始终处在积极探索和奋力斗争中,被后人视为冲破并照亮黑暗的先驱者。
(4)、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尼采是怎样挑战上帝,构建全新世界的吧。
(5)、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求:优于他人的需要;以成为最佳(最佳情人、最佳运动员、最优秀作家、最佳职员)为标准来评价自己,
(6)、尼采有本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是旧书店淘来的。
(7)、自我实现是发自真我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且能够用真实的情感与他人及这个世界相处。
(8)、您说的很到位,指出了这么多年我没想明白的事,就是我为什么在别人面前活的很虚伪,就是因为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9)、但是移情焦点治疗有适用的对象,对边缘类或者恶性自恋的来访者,它相对就适合。对神经症患者就没有必要,因为移情焦点治疗高度结构化,预示着它的内在世界很狭窄,那让它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展开反而会恐慌。对神经症患者常规的分析娓娓道来就可以,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太好用一句话来解释,操作上确实变化很多。
(10)、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尼采遗稿选》
(11)、对爱与被认可的神经症性需求不加区分地取悦他人、讨好他人和希望被他人认可的需要;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想法;注意力中心在别人,而不在自我,把别人的愿望和意见视为唯一重要的事情;害怕张扬自我;害怕别人的敌意或自我内部的敌意感。
(12)、有关这方面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吧。
(13)、(5)参看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14)、当你你看到更深的时候,也就未必觉得表面的东西就很美了。那些更深处的丑陋不堪的东西就会浮现脑海。所以说尼采这句话也是一针见血,很刺耳地敲醒了许多人的处世之道。不要被眼前表面所迷惑,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更深,更远的地方。
(15)、其他哲学家,斯宾诺莎磨了一辈子镜片,康德散了一辈子步,胡塞尔当一辈子老师,费希特感染瘟疫病死,黑格尔也当一辈子老师死前还当过校长。
(16)、对于“精神病”这种事物来说,浅薄而无知的人容易将它妖魔化、简单化,加以误解或者是嘲讽,至少没有一个科学或者是深刻看待事物的角度的观点去看。而那些无知却又喜欢将事物浪漫化的人呢,偏偏将“精神病”又视为一种极具美感的事物,“精神病都是天才病”——这便是这种论断的一个证明。
(17)、近日,有三兄妹打死父母,打死父母的原因是以为疑父母遭“小鬼缠身”,竟采用“喝黄符”、“摔砸啤酒”“玻璃碎片划十字”等方式为父母“驱鬼”,致使父母双亲被活活打死。
(18)、但是我认为想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没有错,只是我当初的操之过急,承受了很多我承受不了的东西导致我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而变得不自信,而我不接受这样的我,从而就像有两个自己,我想要去掩盖不优秀的自己而虚伪。
(19)、当我们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多花精力做的更好,这种努力是出于对这件事本身的热爱。但病态的上进心只是通过把这件事情做好,以证明自己的“优秀”,他只是通过“吾必完美”来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
(20)、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由尼采《瞧,这个人》所引发的哲学以及哲学家的身位或位置问题。如前所述,尼采在他的这本“绝笔之作”中透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甚至于令人难以忍受的自大狂口吻,可以说把欧洲哲学和哲学家自古就有的自负和狂妄推到了极致。我们知道,起自希腊的西方哲学自始就有一种王者心态,实即一种自大情结。传统哲学的这种唯我独尊的自大定位,是通过一种理论论证和体系构架来完成的,是通过一种知识理想和人类等级理想来曲折地传达的,从来都不好意思以第一人称来表态;而在尼采这里则不同了,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是径直的毫不掩饰的“夫子自道”,说的是我“这个人”为何如此如此、多么多么英明伟大智慧。就此而言,尼采已经走向了“哲学自大狂”的极端。
3、
(1)、其实,很多患者都是因为无法实现自己“上进心”所要求的,所以才求助于治疗师。
(2)、尼采也同样遇到了同样的宇宙观问题,如果尼采死了,是不是宇宙就不存在了呢?尼采认为,他死后的宇宙,只不过是对他生前的那个宇宙,所进行的无限重复,这就是尼采的永劫轮回思想。
(3)、作为译者,我是不是应该为尼采及其《瞧,这个人》做一个辩护呢?——比如让我来说:思想以及思想写作本来就是“疯子行动”,何足怪哉!或者,《瞧,这个人》根本还不是错乱之书,而是尼采精神失常之前最后的清醒之作?
(4)、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自我形象膨胀;需要他人敬仰,害怕失去别人的赞赏。
(5)、如果你在确定自杀前恰好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恭喜你,自杀成功!此刻你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去通往地域的路上,这是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
(6)、移情焦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要把退行的状态作为一个阻断,不要退得太厉害,聚焦于某一点,甚至连询问都结构化了。
(7)、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放一起写呢?因为他们两个十分相似,都是在类似的思想史阶段,做了类似的事情。而且,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讲,互相比较,既能更容易理解王阳明,也能更容易理解尼采。
(8)、现在的人基本不缺吃穿,更多需要的是精神食粮。
(9)、人类最厉害的疾病在于他们与疾病斗争之道。表面上能治病的办法从长远来看比它要治的病还坏。临时有效的治疗、麻醉、镇静、所谓的安慰剂,被无知地当作治疗本身。人们忽视这样的事实……这些临时的缓解剂常常要病人付出更加全面深刻恶化的代价。
(10)、有一个说法是尼采每次写作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否则眼睛就会受不了。但我觉得二十分钟是太夸张了……不过尼采的视力几近于一个盲人,这点是真的,这导致尼采在读书写作时,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11)、尼采《论三种变形》一节,尼采指出,人生的三境界分别为:骆驼、狮子和婴儿。尼采用这三种境界来譬喻人类的精神变化:骆驼是人类精神的最初阶段,敢于汲取和积累;狮子是第二阶段,勇于表现自己的才智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婴儿是最终阶段,返璞归真,随性自由。
(12)、步行7小时之后,大部分是在雨中,我在筋疲力尽状态下到达了科尔瓦奇山峰,覆盖恩加丁山谷的云层就在脚下。我在背包里放了一瓶水、一块瑞士多孔干酪,还有从锡尔斯-玛丽亚村的艾德维斯旅馆带来的一个信封,我当天早晨在上面写了一段那位登山哲学家的语录,企图在海拔3400米的岩石上在山风中面对意大利读它。
(13)、摧毁道德评价体系的关键之战,就是杀死上帝。王阳明用来杀死上帝的思想是,心外无物。也就是直接宣布,天不存在,上帝不存在。这就是王阳明所宣扬的上帝之死。
(14)、所以说世人们总是很容易被自己亲眼看到的表面现象所蒙骗,以为自己亲眼看到的,难道还有假吗?当你知道你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人家已经布好的局,让你来看。当你知道他们都是十足的演员,毫无感情友情之言,你是不是很崩溃?
(15)、1908年10月28日,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专门开了个会,纪念尼采遗著《瞧,这个人》的出版。在这次会议的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大师讲的下面这番话:“尼采患有脑梅毒。他的兴奋之情美丽地开展,不断扩展。不过,这样就太简化问题了。麻痹性痴呆是否与《瞧,这个人》的内容有关,这是相当存疑的。麻痹性痴呆曾经侵袭伟大的天才,在疾病发作前的短短时间内,完成相当不凡的成就(莫泊桑)。尼采这部作品相当令人佩服,应该视为大师杰作好好保存”。(2)
(16)、(6)尼采:《瞧,这个人》,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柏林,1999年,第304页。
(17)、有人把尼采和庄子相类比,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尼采和王阳明一样,他们看似恣意汪洋,但实际上都走到了庄子的反面。庄子是大写的天,要把人全部灭掉。而尼采和王阳明,则是大写的人,把天全部灭掉。他们和庄子,不仅不类似,而且还是走到了和庄子相反的,极端的反面。
(18)、利用或剥削他人、不择手段以求挫败他人的神经症需求:评价别人主要依据他们是否可以剥削或可利用;
(19)、求偶的经历也不见得少一些愁苦,问题在于尼采的外表——海象式的特大胡须,还有他的腼腆使他的举止刻板僵硬,像一位退伍少校。1876年春,尼采旅游日内瓦时爱上了一名23岁的碧眼金发女郎,玛蒂尔德·特朗佩达。在一次交谈中谈到亨利·朗费罗的诗,尼采说他还没有见过朗费罗的“追求卓越”的德文版,玛蒂尔德说她家里有一本,愿意抄一份给他。尼采受到了鼓励,就请她出去散步。她把房东太太带来作陪。几天以后,尼采自告奋勇为她弹一曲钢琴。再下一次,她从这位巴塞尔大学31岁的古典哲学教授那里听到的是求婚。“难道你不认为我们两人在一起比各自单独生活会更好,更自由,因此更卓越吗?”顽皮的少校问道,“你敢不敢与我共同走完所有生活和思想的道路?”玛蒂尔德不敢。
(20)、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4、
(1)、所以“性”的发展贯穿了人的一生,幼年时候是从无到有,老年是从有到无到零,可以说任何维度都可以谈,但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生命的驱力在变化。驱力一变,他的应对、产生的影响,环境对他的反馈都在变,而最根本的线索就是性。
(2)、尼采,这个戴着眼镜、形容枯槁、一辈子被眼疾、胃病、神经衰弱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仍能提出超人哲学的瘦弱男子,在一九○○年,发疯后的十一年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思想却被反犹主义的野心妹妹伊丽莎白大肆兜售给纳粹。希特勒后来将《尼采全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意大利政治家墨索里尼。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理论,被纳粹片面吸收并应用于战争。尼采的哲学深深影响了一群人:哲学家雅斯培、海德格尔、萨特、卡缪、德里达;文学家赫塞、茨威格、萧伯纳;中国的梁启超、鲁迅、陈独秀……
(3)、去单位实习的时候,虽然他年纪小,却逼着自己表现得老成和沉稳,结果整个人就好像是“特工”,生怕自己露出一点幼稚的迹象。
(4)、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尼采的,就像别人喜欢白天,我喜欢黑夜一样。你不能强求身边人也跟你一样喜欢黑夜,那样生活就失去了个人的乐趣。
(5)、孙周兴|人何以承受悲苦人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6)、这个地球,是个秃子,没有哲学家。而读哲学的虱子,又爱拿哲学来装一回逼。明摆着嘛,权力意志,超人,上帝之死……炫酷当然要炫的高大上;实践理性,先天综合判断,绝对命令,善良意志……跳蚤当然听的有些懵逼:你知道的太多。
(7)、所以大家学精神分析,尽量在一个小团体,不论是网上还是地面,互相交换视角,这是精神分析最实质的。
(8)、每个人既不对自己负有道德义务,也不对他人负有道德责任。这就是王阳明所讲的人欲即天理的意思。
(9)、然而,王阳明既不理解孟子,也不理解老子说的赤子。他打着孟子的旗号,把良心、良知和良能,全部给歪曲了。
(10)、有了良知之后,就会产生良欲,自然就不会作乱。良欲进一步,又会产生良能。这种有良欲和良能的人,就是良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人。
(11)、然而人们的精神已经长久被上帝占据,没有了上帝的奴役,人们感到无尽的空虚。尼采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意志作为精神的寄托,拥有了意志才能主宰自己。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拥有意志才能拥有人生。生命意志超越理性而存在,将向所有压迫者和强者挑战,从他们的手里重新夺回自己的意志。
(1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13)、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再长一些,会发现,很多学习王阳明的人,不是成为了精神病人,就是成为了废物。比如蒋介石,凯申物流董事长,他就学王阳明,把自己学成了废物。
(14)、霍妮提醒我们:“这些追求对患者越是不可或缺,它们的实际价值越是可疑,他就必定越发强烈,越发坚定地去捍卫它们,并证明它们是合理的。
(15)、当然,精神现象只是其不光精神上的疾病,任何人类的身体上的疾病也是一样,都是不同的“强力意志”部分或暂时地出现了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表征罢了。
(16)、一个人知行合一了一通,宣称一加一等于五。另一个知行合一了一通,宣称一加一等于八。认为等于五的,就和认为等于八的,没法相处。因为缺乏公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出现这种无法解决的混乱。
(17)、所以那就像我们说生命最初,一个人说:你好;那人说:你在呀,我也在。仅仅是这样,这两个人不分彼此,相遇的灵魂就是这个样子。你可以指导,但是传递过去的氛围是对方没有一个主体或者比谁高,谁在咨询谁,这是他们的理念。
(18)、王阳明是怎么杀死孔子的呢?他评价孔子,只是一个糟老头的智慧,并不是什么圣人。他又说,六经皆史,只是随便讲讲故事,纪录些国家行政公文的书籍。根本无关天道和天理,不承认六经是注解天道。
(19)、写这封信的男孩,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过上中专的时候,一次竞选学生会干事,却因为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结果他从那之后就非常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现。
(20)、若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了两页,那么一定要先来一波神操作,读一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一定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它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哲学诗,它没有令人窒息的教条、呆板停滞的体系。深入沉静地去领悟它,你会感受到思维的泉水跃动成水珠儿或汇聚成洪流,时而变幻无穷,时而热情驰骋。
5、
(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借古波斯祆教教主查拉图斯特拉来宣讲自己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帝已死"、"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全书除序言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篇,尼采提出了“精神三变”: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儿。骆驼的吃苦耐劳隐忍负重,代表精神对理想的敬畏;凶狠的狮子代表信仰的破灭,虚无和自由精神的时代;而婴儿代表对虚无的战胜,对生命以及人类天真纯洁的肯定,预示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关于“上帝死了”,尼采编了两个故事:上帝因怜悯而窒息身亡,上帝因嫉妒而笑死。基督教自文艺复兴以来濒临解体,尼采认为上帝只是个假设,对于宗教所倡导的拯救和赎罪,纯粹是人类精力的白白耗费。上帝死后,人类应进行“一切价值重估”。尼采杀死上帝其实是为了抬出他的“超人哲学”,追求超人来代替对上帝的膜拜。超人不是人们理解的拿破仑对凯撒的英雄崇拜,超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即:“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尼采的超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披荆斩棘,是千万人吾往矣的死士精神!
(2)、很多人乐于去谈论尼采的人格,比较起来,却少有人愿意谈论尼采在哲学上的建树。他更像一个象征,一个冲破思想牢笼的猛士,大开大合,所向无前。他是一个狂人,支撑起他的疯狂的是耀眼的才华。不是他自己要疯狂的,是这个世界疯狂了,清醒的人只要有一个就会被人们视为疯狂。当历史冲开了烟瘴,人们重新回味那个年代的种种现象,才会发现那些时代的先行者是如何的伟大和勇敢。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对抗。
(3)、这一点很奇怪,为什么科恩伯格他会做出了这么一个事情。
(4)、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5)、尼采很多话都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尼采的文字就是有这种无穷的魅力。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句也是尼采最深度的一句话,仅15个字,却一针见血,很刺耳,富有哲理!这句如下:
(6)、静心年度献礼——只需9元,让郭会伦老师带你通览精神分析
(7)、此时,他没有反思这种“上进心”的病态,反倒责怪自己的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