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和岑参
1、高适和岑参诗歌对比
(1)、 天宝十一载或十二载夏,杜甫跟岑参兄弟一道游览了渼陂。杜甫写了《渼陂行》等诗;岑参的《与鄂县群官泛渼陂》等诗,显然也是与此游有关的。《渼陂行》开头就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所谓“好奇”,固然是指岑参的性格,但也指出了岑参的诗歌特色。天宝十二载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也指出了“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可见杜甫对岑参“好奇”的评论是很贴切的,他不愧是岑参的好朋友。
(2)、此诗写作,从出战写到战中,再到战后的荣光,同时,多用铺排,多用对偶,类似初唐写法。“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一联,更是显示了时空的跳跃,显示了概括性写作的基本特征。
(3)、临别赠言,既对高的升迁表示欣喜和劝勉,更抒写了依依别情和殷切期望,一往情深,感人肺腑。诗的开头,“以穷荒为戒”(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既批评了哥舒翰,也是提醒高适“书记”对“主将”的责任所在。
(4)、与岑参一起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年时期虽然孤独贫穷,但是他喜欢交游,有游侠之风,可能这也是他写边塞诗好的一方面原因吧。并且以建功立业自期。他的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5)、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6)、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7)、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8)、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9)、起伏连的群山如大海的波涛,一浪推一浪向东逝去。
(10)、面对海瑞要提问的三个问题,胡宗宪并不急着让他说,反而说自己特意找了一本全唐诗,找了两首诗,要给他念念诗:
(11)、这几天兴奋点在对李商隐的研究,异常沉迷而投入。
(12)、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
(13)、杜甫与岑参的相识,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等书系于天宝五载,当是根据《杜诗详注》对《壮游》中“许与必词伯”的注,但《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指出:“仇注以为(词伯)指岑参、郑虔辈。……其(指岑)曾否与公同游,则于二公集中悉无征,未可以臆断也。若郑虔,则此际万无与公相值之理。”并详细考证了天宝五载杜与郑交游的不可能,是有说服力的。岑参被称为“诗伯”是后来的事。戎昱《赠岑郎中》:“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谁?”诗作于764或765年。)天宝五载岑参还不怎么知名于世。天宝三载芮挺章编《国秀集》,就没有选他的诗。杜甫《壮游》即使写于岑参成名之后,用语恐怕也未必如此不恰。因此,“天宝五载说”是值得商榷的。杜、岑的相途,在诗集里确然有据的则是天宝十载的事情。
(14)、这一次慈恩唱和,应当说是盛唐诗坛的一次盛会。“诗圣”杜甫、边塞诗派的主将高适和岑参、田园诗派的主将储光羲以及名诗人薛据,纷纷参加了唱和。他们的诗,各呈异彩。慈恩唱和,是盛唐各种诗派一次有益的交流,也是盛唐诗人之间一种有力的促进,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15)、值唐开元盛世,高适游走燕赵边塞,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16)、这年九月,杜、李、高三人在宋中分手。高适集里有《宋中别周梁李》诗,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疑“李”指李白。如果这样,这就是高适集中仅存的一首致李白诗,弥堪珍贵。李、高分手以后,友谊没有再发展下去;而杜、李及杜、高的友谊不但维持着,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7)、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18)、历史拓展:人类极简史|中华文明极简史|服装极简史|货币极简史
(19)、另一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描写了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尤其是以梨花比拟雪花的意象,令人称绝,因此也成为咏雪诗歌的代表名作。
(20)、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2、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区别举例说明
(1)、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2)、畋猎自古昔,况伊心赏俱。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鹰隼何翩翩,驰骤相传呼,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高鸟下騂弓,困兽斗匹夫。尘惊大泽晦,火燎深林枯。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躯。咄彼工拙间,恨非指踪徒。犹怀老氏训,感叹此欢娱。
(3)、这里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杜、李、高的梁宋之游是由汴州到单父,但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却说“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显示李、杜与高适首先是在宋中的单父聚会。根据高适的《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等诗,高适天宝三载夏天是在睢阳一带,无西去的迹象;从高诗“犹是对夏伏”看出登琴台的时间是入秋不久,而杜甫《遣怀》中“雁鹜空相呼”却显示登吹台时至少已入仲秋。象这样的情况如何能得到妥当的解释?如果不拘泥于旧说,不妨认为:李、杜东游梁宋时,与高适同登单父琴台,时在初秋;后来杜甫因祖母之柩由陈留归葬于偃师,遂与李、高同至陈留,时间已在八月(参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此时三人始同登吹台。然后,三人又同至睢阳一带,再登琴台,狩猎孟诸,时间是深秋。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妥当。
(4)、高适与王之涣、王昌龄都有交谊,并且早年诗风相近。高适在开元二十年(732年)间游蓟门,曾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卷四),有“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之句。薛用弱的《集异集》,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诗人共诣旗亭”,听妙伎所讴的故事,虽然所记载的细节有传奇的色彩,但至少侧面说明当时三人之诗风的相似。
(5)、一定要冠官而去,皈依佛道修行,终身将受用不尽。
(6)、在天宝十四载这两年中,杜甫还在《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赠田九判官梁丘》等诗中表示了他对高适的思念之情。就在十三载,岑参也再出塞垣。但现存杜诗中,既无赠别之作,也无寄远之诗。比较起来,这时杜、岑的交谊似不及杜、高深厚。
(7)、除了七言歌行之外,岑参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言绝句也有不少佳作,如《逢入京使》。本诗记述在其去西域途中与京使相逢,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不事雕琢,却富有诗意。
(8)、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
(9)、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10)、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11)、小学古诗:李商隐|苏轼上|苏轼下|贺知章|王之涣
(12)、✦挂冠:辞官归隐。✦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13)、还应指出的是,夏承焘《杜甫与高适》一文曾经将杜、高的一些作品加以比较,得出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却是距离那样远”(《月轮山词论集》),即高适作品思想性远不如杜甫的结论。这种提法,如果从总体来说,是有道理的;但从他俩天宝五载前(即杜甫“困守长安”前)的诗篇来看,杜甫诗的思想性却是不如高适的。例如,同是写黄河泛滥的诗,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薄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中,对人民的苦难非但没有描写和表示同情,反而说出了“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样漠视民生的大话。但高适的《东平路中遇大水》中,不但真切地描写了人民的痛苦,而且表示了深挚的同情,提出了减轻民生疾苦的措施。两首诗思想性的高低是很清楚的。不但这一首诗如此,从当时总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天宝五载以后,高适诗也不是完全没有比杜甫诗思想性高的。例如,高适敢于在《登百丈峰二首》中以“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指出“安史之乱”的祸根是唐玄宗的信用外戚杨国忠(此诗或说作于宝应二年,但从其内容看,当以作于至德元载为是)。而杜甫在《哀江头》诗中只是“半露半含,若悲若讽”(《杜诗详注》引黄生语)地把祸源推向杨玉环等,而不敢触及唐玄宗。在这件事上,杜甫的识见毕竟是不及高适的。
(14)、 物理拓展:宇宙极简史|地球极简史|地球年龄极简史|能源极简史|沟渠与星空
(15)、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16)、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7)、然后海瑞开始解释,自己这次来押运军需,实际上是有三件事要请教部堂……
(18)、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19)、但这里海瑞不适时宜的插话,也证明这首诗他是知道的,暂时还不想隐退:
(20)、其诗有题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从题序并结合全诗来看:此诗的写作,是由于开元二十六年(《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是“开元十六年”),有客作《燕歌行》,高适以后“和焉”,因此,不能认为就是“开元二十六年”或“开元十五年”写作此诗;此诗的创作,并非写于边地,而是在一些边塞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由于是这种概括性写作的性质,因此,其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主题、结构就比较飘忽,古今以来的笺释者也就意见纷纭。
3、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吗
(1)、施蛰存先生引《旧唐书·张守珪传》的一段记载:“开元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蕃死,河西汹惧。以守珪为瓜州刺史,……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纵兵击败之。”施蛰存因此解释此诗创作的缘起:开元十六年,张守珪的幕客从瓜州来,写作了一首《燕歌行》叙述张守珪的军功,高适读了,印象很深,过了几年,就采取这个题材,也作了一首。但施先生同时还说高适“年过才学作诗”,所以,《燕歌行》的写作时间也许会更晚些。
(2)、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束奇葩,称之为中国诗史中最有特点、最美的、最为富有魅力的奇葩,亦不为过。其奇特之处,在于诗人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方式,营造了某种神秘的艺术迷宫,阅读时候只觉五彩绚烂,意蕴无穷,但其究竟所指为何意?其具体的背景如何?诗人又是采用何种独特方式来营造的这种审美效果?后来者似乎也皆不能窥其堂奥。
(3)、天宝十二载夏,高适充哥舒翰陇右、河西幕府的掌书记,奔赴武威。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相赠:
(4)、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5)、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6)、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7)、 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句转韵,句句押韵与四句转韵,隔句押韵两种用韵法自由转换,灵活运用。 句式上岑参七言相杂成篇者不少。《登古邺城》前四个五言句写景,后四个七言句发怀古幽情,七言各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随诗意而转换,给了怀古感慨新鲜的形式。
(8)、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9)、“能不能先听我念完这两首诗,再听你说那三件事好不好啊?”
(10)、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11)、从施蛰存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高适《从军行》的概括性写作性质。总体来看,高适的边塞生活,特别是幽州的经历早于他的诗歌写作。他早年游历过蓟门、卢龙一带,直到天宝十二载(753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第二次的边塞生活经历。高适边塞诗的这种概括性创作也许与他的这种情况有关。高适的其他边塞诗作有《塞下曲》《蓟门行五首》《蓟中作》等,都是幽州生活经历的产物,如《塞下曲》:
(12)、胡宗宪也有点搞笑的,《全唐诗》是康熙四十四年由江宁织造曹寅奉旨编录。没错,就是写《红楼梦》的那小子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后来他们曹家在雍正帝即位后被抄了。
(13)、杜甫不赞成哥舒翰穷兵黩武,以邀边功。(例如天宝八载大举攻伐石堡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死者数万。)至于收复九曲,却是一次自卫行动。因为自从吐蕃由唐朝骗得九曲以后,“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旧唐书·吐蕃传》)哥舒翰收复九曲,虽有个人邀功的目的,大肆杀戮的缺点,但总的说来,却保卫了唐边境的安宁。收复九曲以后,“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通鉴》卷二一六)今天看来,这对于加强唐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联系,维护东西方的交通是有益的。杜甫对于收复九曲的态度,写在《投赠哥舒开府三十韵》中:“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可见他也是支持的。这首诗是天宝十三载杜甫意图投入哥舒幕府时写,其中不免有谀美之处,但“每惜”却是讲的真心话,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所以他和高适虽然人居两地,对哥舒翰收复九曲却是所见略同。
(14)、晚年做上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人生达到巅峰,去世后还追授礼部尚书,高适生前身后取得的地位和荣耀在古代文人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15)、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16)、秋色随风从西面飘来,苍苍茫茫弥漫了整个关中。
(17)、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
(18)、当然,海瑞要问三个问题,也有试探胡宗宪的情绪在里面,毕竟浙江的官场让他越来越迷糊了,他所坚守的那一切已经在消融。
(19)、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不同之处: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等。
(20)、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人,被誉为“边塞诗双子星”,但由于二人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就决定了二人的境遇也必然不同。
4、高适和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1)、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2)、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3)、次年,李邕任北海郡太守,五载夏,游齐州。再游齐鲁的杜甫,曾陪李邕游宴历下亭等处。客居汶阳的高适,应李邕之邀来到平阴,后陪李邕回北海郡。当时李白也在东鲁。杜与李同游,有诗为证,杜与高相会,很有可能,惜乏佐证。
(4)、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5)、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6)、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7)、杜甫《昔游》写登单父台所见是晚秋景象,而高诗所写的是初秋气象,可见他们不止一次地登过琴台。他们在宋中的交游,时间还是比较长的。《昔游》中“清霜”两句,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是登台所见,其实这是指他们的孟诸夜猎,“大泽”即孟诸泽。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写的是他们狩猎夜归后的情况,从“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川,出舞两美人,飘飖若神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的句子,可以想见他们兴高采烈,放浪不羁的情景。高适《同群公出猎海上》也是写的这件事:
(8)、✦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9)、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10)、 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人的边塞诗中也都表达出慷慨赴边,以身报国的豪迈气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
(11)、除高适和岑参外,王昌龄、王之涣、卢纶、王翰、崔颢、李颀也比较有代表性。
(12)、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13)、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14)、第一件事便是沈一石的家产转移给徽商了,也就是胡部堂的乡谊,这件事胡部堂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不阻止?
(15)、第三件事,胡宗宪看得很淡,你所救的几个人现在就在军营呢,还有必要平反吗?再说了,你海瑞不是在给他们平反吗,还需要我做什么呢?
(16)、中学生物:噬菌体|DNA复制|发现DNA作用
(17)、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一首壮行诗,全诗意境雄壮,想象神奇,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18)、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19)、实际上,胡宗宪并没有念完,这首诗还有后半段:
(20)、第二件事便是今年五月,九个县同时闸门决口,当时你胡部堂以贪墨修河公款为名,斩了四个人,这背后是否还有隐情?
5、高适和岑参合称什么
(1)、二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笔力雄健,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
(3)、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4)、岑参在诗体形式方面,不再以七言绝句为主,而是承续高适的《燕歌行》而来,广泛使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并且将这种歌行体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将这种诗体与边塞风物、边塞语言打造为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5)、这边齐大柱跟柱嫂正在交流感情,这边海瑞跟胡宗宪也交流上了,虽说俩人是第一次见面,实际上早就如同熟人一般。
(6)、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7)、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
(8)、海瑞这人还是喜欢直来直去的,因为上一次是胡部堂派兵救了他,所以他认为胡宗宪是可以依赖的人。不然不会没有试探,或者没有通过谈话了解清楚,就迫不及待地要问三个问题。
(9)、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
(10)、 除高适和岑参外,哪些人还擅长写边塞诗?
(11)、岑参曾经两次从军边塞,游览了边塞的许多风景,将将士们的爱国之情写进了诗中。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2)、胡宗宪找的是岑参的诗,这个岑参也是边塞诗人,他跟高适并称“高参”,不过这个词是杜甫原创的:
(1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14)、“你的事谭子理都跟我说过了,套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啊!”
(15)、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
(16)、“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描写西域边地的气候之奇,风雪之奇,“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是描写西域风土人情之奇,“君不闻胡笳声正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这是写胡笳之悲,胡人之奇。此外,像《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17)、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18)、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19)、诗在祝贺高适“朱绂”的同时,突出赞扬了他的“新诗”,足见杜甫是读到高适“日又多”的“新诗”的。这些诗,无论是高适寄给的,还是别人传来的,杜甫的话却都显示出他对高适创作的关心和赞许。诗中提到的“凯歌”,《钱注杜诗》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认为是指《九曲词三首》,甚是。从杜甫对《九曲词三首》的赞许,也可见他与高适的看法相近。
(20)、从汶上相逢到宋中漫游,可说是杜、高友谊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建立并发展了友谊,但彼此之间尚无唱和之作,甚至当高适写了《同群公秋登琴台》等诗时,杜甫似乎也没有和篇。原因可能是,作为诗坛新秀的杜甫,还不敢在名家面前班门弄斧吧;他只是谦恭地倾听着,学习着,而这种追随名家之后的学习,对于他今后创作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因素呢!如果把高适《燕歌行》中含有的沉郁深至的风格与杜甫此后逐步建立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联系起来看,如果将《燕歌行》等篇中对唐的边塞战争的揭露、批评的内容与杜甫《兵车行》等联系起来看,如果再将高适当时已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后来杜甫逐步形成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联系起来看,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有着承先启后的关系的。另一方面,从“两公壮藻思”来看,高、李之间可能是有唱和之作的。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同群公出猎海上》可能都是和李白的,但由于李白“当时著作,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他的原作,今天已无法见到了。高、李之间的唱和,实际上将他们的交游变成了一次有益的文学上的交流活动,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这两句看不出胡宗宪想表达什么意思,仿佛是说自己带兵打仗,很辛苦,也没有什么所求,并没有想过为妻子谋福利,倒是他没念完的后两句话表露了态度:
(2)、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3)、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4)、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5)、来源于木斋著《唐宋诗文源流史》第k三章,未完待续。
(6)、 另外,高适喜在诗歌里间用对偶句,如"校尉羽出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偶句在《燕歌行》中占了不少的比例,高适古诗中的对偶句又多用上下两幅景象相对照,相互烘托,从而渲染了气氛,深化了内容。
(7)、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8)、实际上高适之所以有名,在于他的边塞诗,是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草根,最后做到了位极人臣。海瑞听胡宗宪拿高适来形容自己,不仅仅身份相当,更是同种心态的体现,所以才说过奖了。
(9)、✦突兀:高耸貌。✦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10)、热海亘铁门,火山赫金方。白草磨天涯,湖沙莽茫茫。
(11)、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早年曾游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天宝八载(749年)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辞官,随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官至剑南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因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2)、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13)、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14)、“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15)、在盛唐边塞诗人中,岑参是留存作品是最多的,达七十多首,而且在艺术成就上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16)、希望能用破译红楼与曹植的方法,来破解李商隐之谜。
(17)、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18)、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19)、车驰道两旁长满了青青的树,宫室楼台建造得何等精巧细致。
(20)、《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105期:大明王朝:胡宗宪首次见海瑞后,念了两首唐诗,这背后有何寓意?
(1)、如果是,那么他又能怎么回答呢?所以,这个问题,他不能回答,也无法回答!
(2)、这是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赞扬高适和岑参的一段话。杜甫与高、岑,不但是文学上的知己,而且是政治上挚友,关系甚为密切。在盛唐诗人中,杜甫与李白的交往传为佳话;杜甫与高、岑的友谊也是应当受到称赞的。透过他们之间的往来,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人之间这种频繁的交游,是唐诗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4)、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5)、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
(6)、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7)、✦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了:了然。✦悟:觉悟。✦胜因:善缘,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宗:信仰。
(8)、胡宗宪先给海瑞念了一首诗,这是高适做县令时写的一首:
(9)、语言质朴,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前两句描绘送别环境,悲凉情调从描写中自然而生,后两句为临别宽慰之语,显得很豪气。语言浑朴自然悲壮之中自有一种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