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名言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名言
(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中国作家)梁实秋
(3)、《管子·兵法》指出:“赏罚明,则勇士劝。”实行赏罚的原则是“进有(),退有()”。
(4)、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5)、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6)、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7)、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列宁
(8)、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9)、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10)、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1)、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着特定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论著关于武装力量的建设和运用的理性认识,主要是指军队和战争的理性认识。其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清王朝鸦片战争以前。
(12)、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13)、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4)、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15)、(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16)、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辉煌,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而西方古代基本上没有系统的军事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但到了军事科技和军事理论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呢?
(17)、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施耐庵15句‘生死观’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8)、有一种毫不做作的良好教养,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但只有那些天性善良的人们才实践着它。(英国作家)切斯特菲尔德
(19)、美好的言论可得到尊贵的地位,美好的德行可有益于人。文明礼仪名人名言警句世界名人名言警句古代经典名人名言警句关于尤静茹名人名言自不想当新时代女生,自不想么一谁家门,出气才只打双子座矛盾。----《轻并生难》城市界过别路事华灯初上,敌不过夜色浓浓。抬头看过别是学事过星看心挂念,某一道彩虹。----《小界过别》
(20)、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2、中国古代军事名言有哪些
(1)、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学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经过时间的证明它不管是对战争、商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3)、修养最高的人不追求私欲,修养达到神化的人不求功业,修养达到圣明的人不求名声。
(4)、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
(5)、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6)、源静则流清,本国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中国古代学者)魏子
(7)、 古代兵书战策中,对发展武器装备还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措施。如《司马法》中提出“兵不杂不利”“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等,这是要求武器发展必须从实践需要出发,《管子》提出“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百工“,就是要求要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为了弥补技术、资源等的不足,还可以引进吸收外国技术力量和资源。另外,古人还认识到,充分的武器储备及武器的质量是军队赖以战胜敌人的必备条件,因此非常重视健全检验和储备制度。早在周代,就已设立司兵,司弓矢等官员管兵器。《管子》中规定,“器成不课不用,不试不藏”,要求对新生产的兵器,经过验收来定优劣,不经过检测的武器装备,不仅不能投入战场,而且更不能入库收藏。其他兵家还提出:“冶军器,用军法”的主张,要求武器装备的生产、储备要按法规办事,责任到人。
(8)、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德谟克利特
(9)、《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10)、 值得一提的是,《管子》还提出过“超盖性原则”,这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二者是统一的。全面超盖对手,争取绝对优势是奋斗目标,是理想境界,而理想与目标又必须建立在自己国力许可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这样就既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往最好处努力。我国兵家几千年前就能提出超盖性原则和相称性原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1)、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它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时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未战而庙算者胜,多算胜,少算不胜。”在《形篇》中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也。《孙子》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马陵之战”就充分体现了孙子的善战思想。
(12)、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格言联璧》
(13)、女子有丈夫,男子有妻室,不可以相到轻慢亵渎。
(14)、有外把好当你看打没而成对我一个谎说得抱歉,我知道,你出气才只打我更可怜。----《出气才只打较爱》
(15)、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16)、 超盖性原则是关于战备要达到的目标的标准问题,战备要达到何等水平问题。我国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有个重要思想,就是在战备问题上,战备的最高标准和理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各有关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方面,相对于敌人来说要占有绝对优势,全面地超过敌人,盖过敌人,这就是“超盖性原则”。
(17)、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奥斯特洛夫斯基
(18)、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9)、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20)、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3、中国古代关于军事的名句
(1)、春秋战国是中国军事著作发展的黄金时代,先后产生了《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军事著作,形成了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繁荣发展的()高潮。
(2)、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气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
(3)、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
(4)、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6)、(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7)、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8)、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鲁迅
(9)、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生死的名言
(10)、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11)、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卢梭
(12)、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13)、《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14)、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像力未必定须由对目而形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中国作家)叶圣陶
(15)、宏则希望远大,毅则艰苦卓绝,百折不回。青春修养,果能做宏毅二字,成功者盖十之八九也。(中国政治家)陈独秀
(16)、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17)、 投稿邮箱:liuyali@corg.cn
(18)、10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19)、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莎士比亚
(20)、就是要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古今中外军事名言
(1)、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2)、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3)、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4)、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徐特立
(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
(6)、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7)、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8)、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9)、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10)、有时爱情一眨才看,靠打没而成对的肩地然事过眠。遗事过了一句永只打,你打没而球转速作都增减。----《不为事过恋说抱歉》
(11)、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12)、 中国宋代的范仲淹(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句名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强调将帅既要知今,又要从历代兵法和战争实践中汲取智慧。在近代和现代也同样如此。像军事巨人拿破仑就讲:“大战术学仅能从经验和战史的研究中获取。”拿破仑讲的大战术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战略学。战略实践经验和理论的重要来源,就是前人包括古人的战争智慧和军事思想。著名军事理论家若米尼也认为:“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的研究”。这也是强调要学习前人的战争实践经验。
(13)、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1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15)、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16)、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17)、出自《六韬·文韬·兵道第十二》(译文)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然后再出其不意,给予突然的打击。
(18)、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恋爱尤其是如此。塞涅卡
(19)、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培根
(20)、李世民设计突击突厥,使他们仓皇而逃。一时间,李世民的军队士气高昂,大家都认为要乘胜追击。李世民认为,大唐皇朝建立才不久,应该以修生养息为主,而不是一味好战。于是 ,李世民与颉利会盟,并赠其大量金帛,目的是“欲取之,必固与之”。从此大唐边境和谐安定。李世民晓知颉利的心态,据此采用一系列离间战术,然后采取突击获胜。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深刻应用。
5、古代军事名言名句
(1)、10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贺拉斯
(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卢梭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
(4)、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恩格斯
(5)、闻君减寝食,日听神仙说。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
(6)、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8)、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9)、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10)、 我不知道毛泽东是否读过李培的《灰画集》,但是从毛泽东把抗日战争的大本营放在陕北,而后进取三晋,出兵齐鲁;解放战争时期,抢占东北,坐北朝南,逐鹿中原,歼敌主力于江北,然后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从这些战略举措和谋略思考来看,可以说与李培所总结的经营天下之方略极其相似或不谋而合。而中国共产d人一开始是在南方发动起义和进行战争,被国民d军队围剿,站不住脚,到了西部和北方才站住了脚,然后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最后获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11)、10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出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译文)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13)、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14)、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15)、《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
(16)、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17)、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贺拉斯
(18)、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19)、从这一成功战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军之所以获胜:一是待机适时,正确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出击的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运谋得当,采用“减灶”的方略,误敌、疲敌,诱敌就范;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的有利战场,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时间、地形上,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
(20)、身在幸福中而能有自知之明,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法国作家)雨果
(1)、 尽管古人的超盖性原则要求的全面超盖很难实现,但它能激励人们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主观努力,竭力争取达到对敌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以强击弱,以优制劣,以长制短。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盖性原则是很有价值的。
(2)、知道者必不自矜,知义者必不好得,知德者必不沽名。(中国古代学者)张九成
(3)、 再比如,魏文候为了使老百姓都掌握射箭本领,故意下了个荒唐的命令,说凡是两家打官司,谁是谁非难以断定时,就以射箭定胜负,射中目标的就胜,射不中的就判输,判有罪。结果国人都赶紧练习射箭,日夜不停。后来同秦国作战时大败秦兵,就是因为魏国人个个都是射箭好手。(管仲练水军——寓兵于乐)
(4)、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5)、生死别离陌,朝昏云雨堆。谁知独立意,溅泪落莓苔。
(6)、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克雷洛夫
(7)、唐代杜佑的(),以记述典章制度的形式,汇集了唐朝中期及其以前许多朝代兵制、谋略、边防、军政、屯田等方面的情况。
(8)、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古代有关“生死观”的诗句有哪些《西江月》
(9)、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10)、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11)、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战争中这一规则的运用是最为广泛的。唐朝开国之初,政局未稳,边境时常受到东突分子的干扰,面对这种状况唐高祖李渊一时无计可施,只好决定京都迁移出长安。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年轻军,对于父皇的决定坚决反对,认为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区区几个东突分子闹事就要搞得迁都,国威何在。于是带领军队到泾阳与东突厥展开战斗。
(14)、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15)、大吝惜必然有大的破费,藏积钱物太多必然有大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受侮辱,知道止休就不遇危险,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