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怎么理解我思故我在
(1)、这些怀疑包括: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这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的怀疑”,是以怀疑为手段,破除旧的教条与成见。
(2)、喜不喜欢一个人主要是看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以及他对你的态度。双向的感情才能让人感到幸福,友情也一样。
(3)、我注意到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4)、除了经验论外,伏尔泰还唯物地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他说:“没有一些对象在我们以外,我就不能是可以交往的,那么,怀疑论者们是可以允许我从坚信有一些物体开始的,否则我就必须拒不承认这些先生们的存在了。”
(5)、然而,很显然,三段论解释最终会导向一个笛卡尔无法接受的结论——普遍命题“所有思考的东西都存在”在知识秩序中优先于特殊命题“我思故我在”。因为在笛卡尔看来,三段论并不具有发现新知识的功能,相反,通过三段论,我们确认之前已获得的知识。因此,笛卡尔曾明确反对用三段论来解释“我思故我在”,否则将意味着在它之先还有一个普遍命题。他还澄清了“我思故我在”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称得上是第一原理。在笛卡尔看来,该命题不需要依赖其他任何知识,心灵只需要对自身之内的思考活动进行简单直观就能得知这个自明命题“不可能在自己不存在的情况下还能思考”。直观解释与三段论解释的根本不同体现在:三段论解释是一种形式逻辑的解释;而直观解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即对“我思”的形而上学条件的解释。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笛卡尔就获得了全部科学的毋庸置疑的“形而上学的确定性”。
(6)、因此,笛卡尔还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两个唯物主义者的诘难,一个是伽桑狄(1592年—1655年)另一个是霍布斯(1588年-1679年),这两个人复兴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与笛卡尔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第3组、第5组诘难中分别做出了回复。
(7)、首先我认识到自己是不完满的。因为我能够设想一个更完满的存在者。我相对于那个更完满者,显然是不完满的。而这个比我更完满的存在者的概念,不可能是我自己就能产生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被给予我的。那什么东西能够给予我一个比我完满的概念呢?
(8)、既然我已经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命题,即“我思故我在”,那么我就想这一命题何以可靠。我发现,我之所以确信这一命题是真理,无非是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存在,才能思维。我不能真正思维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真正存在正是因为它们被思维。
(9)、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说的就是灵魂不死!笛卡尔把“我”说成是纯粹的精神,是可以跟形体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我”的本质是思想,而思想是“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的。即使没有了身体,思想、精神、心灵仍然不失其存在!这种论述跟宗教形而上学的灵魂不死并没有区别。
(10)、简写者注:笛卡尔认为能够真正清楚思考的东西只有是存在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思考一只独角兽,但却不能真正清晰地思考,他认为清楚明白的认识是理性的而不是想象或感官的。不具备思维的东西只有被能够思维的东西思维时,才能够确定它们的存在,否则不能确定它们是否存在。
(11)、在笛卡尔所处的时代,哲学家们把世界分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存在着一个处于人类的信念和经验之外的外部世界,二是人类只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心灵内容,而不能直接认知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唯理论者,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对这两条假设进行分析,抛开一切既有的知识和信念后进行思考。具体地说,对第一条假设的怀疑指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能否证明其存在,对第二条假设的怀疑指人类是否能和自己的心灵作用。
(12)、斯宾诺莎以降的解释传统,则将“我思故我在”理解为“我思”与“我在”的同一性。在《笛卡尔哲学原理》的前言中,斯宾诺莎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思”、“我在”以及“思者”之间的同一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认为经常被人们误解的“我思故我在”其实是同义反复。类似地,尊笛卡尔为现代哲学之父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我思故我在”表达了思想与存在之间不可分离的同一性,但笛卡尔将这一同一性局限在了自我之中。对于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来说,这种同一性普遍存在于一切思想和存在之间。这个由斯宾诺莎开创、经康德直至黑格尔的解释传统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笛卡尔哲学的理解。
(13)、第认为思必有思者,这纯粹是我们那种为一行为设置一行为者的语法习惯的表述。语言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造成对语法主语的迷信,于是相信主语“我”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包括“思”这个特性的实体,是谓语“思”的前提。
(14)、当我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我发现虽然学习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受教于很多有智慧的人,但是自己却并没有获得什么真知识,或者即使获得了,其间也夹杂着很多谬误,以至于无法区分出真知识。所以我决定直接研究世界这本大书,同时研究自己在获得真知识时应该遵循的方法。
(15)、通过对“我思”的分析,尼采要我们认识到,无论真实的“我”,还是真实的“思”,都是由诸多冲动构成的复杂的流动的过程,实际存在的只是这个过程,“我”与“思”本是一回事,都是这个过程本身,两者之间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思”命题就是纯粹的同义反复。不止于此,上述过程同时也就是“我在”的“在”的本质所在,因此“我思故我在”命题更是双重的同义反复。
(16)、至于哲学,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对同一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而且每一种看法都有不少博学的人支持。但是正确的看法只可能是一种,所以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17)、在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推崇的身心二元论,但是二元论拒绝承认情绪在理性决策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理性思考的杂音;笛卡尔的"Jepense,doncjesuis"(原文翻译为:我思知我在。拉丁文翻译为: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Jepense,doncjesuis"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18)、伴随着音乐韵律,《共产d宣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篇篇经典名篇片段,经过学生吟诵与演绎,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经典与活力、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活动被推向了高潮,全场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19)、简写者注:笛卡尔语言到了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西方一直到居维叶(1769-1832)时期才认识到物种可能灭绝且确实发生过灭绝。
(20)、在所有可怀疑的命题中,笛卡尔发现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那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作为思想者,我可以怀疑我所思想的一切事物的真实性,但我不能怀疑我的思想本身。
2、分析我思故我在
(1)、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失去朋友,失去社交圈,失去个人成长的机会。如果你想看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你得仔细审视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想法、感觉和行为。
(2)、柏拉图是使用“洞穴之喻”说明这个问题的,按照洞喻的意思,人们就是洞穴里面,背对火光,被铁链锁着的人,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却看不到真实的世界。这里的影子,就是类似于感觉经验的认知中介。休谟给这种感觉经验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观念”,它在目前哲学界的标准翻译叫做“表征”。由于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都是观念,所以外部世界不存在,因而形成了怀疑论。
(3)、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把人的本质确定为思维,从而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奠了基。要推翻理性的专制,就必须清算笛卡儿的这个命题。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萨特,许多现代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事了这一清算工作。
(4)、 为营造富有激情、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于9月16日、17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阶梯教室举办了“我思故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活动初赛。
(5)、二是因为,显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需要被证明才为真。若a=b,b=c则a=c这样的公理,根本不需要证明,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相信。包括“世界真实存在”,这种命题,也是不需要被证明的公理。你在这里看到我的文章,这话如果没错的话,已经预设了“你”和“我”的的确确存在了,世界的存在,这样的基本事实在语言产生之初就已经嵌入它的结构中了。否则不可能有“我们”,“你”,“我”,“他”,以及“哲学家”。
(6)、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7)、笛卡尔为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8)、第把内心世界种种相异状态削齐拉平,整理成“相同状态”,然后为之设置一个基质。“主体”是虚构,仿佛我们身上许多相同状态是一个基质的产物似的:然而是我们创造了这些状态的“相同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把意识这个复合体“变成一个统一体,一种本质”,即“精神”、“灵魂”、“某种感知、思考、意欲着的东西”了。
(9)、首先,我思故我在的基础是,只有存在才能思考。因此有“我思”这个事实,可以推出“我在”。
(10)、我还特别考察了心脏和动脉的运动,因为这是动物身上可以观察到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运动,知道了它就很容易知道对其他各种运动应当怎么看。一个有肺大动物的心脏有两个心舍或心腔,每一侧心腔都有一根动脉和一根静脉相连。动脉和静脉在动物体内形成一套密布的网络,并形成永不停息的循环。
(11)、假如存在不同的完满,那么包括这些完满的完满就是一种更完满,这与完满本身的含义是相悖的。因此,我作为一个不完满者,不可能不依赖于别的事物而存在。我不可能依赖于比我更不完满的或和我一样完满的事物存在,而只能依赖于比我跟完满的事物存在。由此,最终可以得到,我依赖于那个完满者(神)而存在。
(12)、《人是机器》标志着笛卡尔的物理学发展成了机械唯物主义
(13)、“我思故我在”的字面意思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它本来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少人将其误解为一种先后关系,认为思考先于存在,即精神或意识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于是把笛卡尔的观点归于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其大加批驳,这与笛卡尔的本意有天壤之别。
(14)、其实,在笛卡尔著作中更常出现的是大家所熟知的“我思故我在”,比如《谈谈方法》第五部分、《哲学原理》第一部分、《沉思集》所附的第二组答辩以及《与伯尔曼的谈话》等文本。在这些著作中,笛卡尔将之称为哲学的开端。但是,这一命题的性质究竟如何,并不容易回答。麻烦主要来源于“我思故我在”中的“故”字。由于这个“故”,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论:大前提“所有思考的东西都存在”,小前提“我思”,结论是“我在”。这样的猜测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比如,在《谈谈方法》中,笛卡尔说:“我发现,‘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之所以使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无非是由于我十分清楚地见到:必须存在,才能思考。”另外,在《哲学原理》中,笛卡尔认为:“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15)、能够完美的继承后几章,并用来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是拉美特里,他是一名医师,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去研究人心与人身的关系,拉美特里的哲学正是集中针对心灵与人体来展开论述。马克思说:“拉美特里的著作是笛卡尔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结合。拉美特里详尽地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仿照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模式写成的。”拉美特里的机械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回答是:思维(感觉能力)是存在(物质)的属性。
(16)、在重建自己的思想之前,还需要另外准备一套适应社会的思想,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下了一套临时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从小领受的宗教,在其他日常的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
(17)、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起码还承认外来刺激引发观念的可能,承认感性是认识的来源之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发展到马勒伯朗士那里,感性就被贬低了。因为笛卡尔派认为心灵高于身体,而感性主要来自于身体的刺激,理性则是心灵的产物,因此理性要高于感性,而且感性不能认识真理,唯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故而笛卡尔派认为理性认识真理的方法是心灵与神的结合!
(18)、笛卡儿的用意是要把哲学建立在具有直接可靠性的真理的基础之上,他从怀疑一切出发,推论出这怀疑着即思考着的“我”的必然存在,于是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他认为,正是这个命题具有无可怀疑的直接可靠性,可用作哲学的第一原理。尼采的批判集中在这个命题的前项“我思”上,因为只要阐明了“我思”并无直接可靠性,整个命题也就不能成立了。
(19)、笛卡尔(1596年—1650年)是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者,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可以分为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前者主要出现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后者则是《哲学原理》的核心精神。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是从他的方法论出发的,也就说《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都以他的第一部著作《谈谈方法》为基础。要了解的笛卡尔哲学的脉络,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方法。
(20)、笛卡尔把这条原理当做第一哲学原理,这个原理主要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般称为“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是)。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一个存在的人必然是有思想的,而一个正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存在的。我是一个人,我可以把人的一切规定性都抽象掉,但唯独不能抽掉那个“我”。我思想,这个思想就直接包含着我的存在,这是一切哲学的绝对基础。
3、我思故我在是什么主义
(1)、其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最后,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2)、我并不想在这里细谈自己希望将来在学术上作出哪些新贡献。我已经下定决心,把今后的时间专门用来求得一点自然知识。我的倾向使我绝不做任何其他打算,主要是不干那种对一些人有利,对另一些人有害的事情(简写者注:笛卡尔主要是强调他的研究是为全人类服务,而不是为某些人工作。)
(3)、(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原子。
(4)、许多研究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认为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但究竟依靠哪一种方式,没有好的选择的办法,只有安排一套实验。同时对于我的发现,我也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明明白白,这样如果我写的东西还有点价值的话,等我死后,得到它的人利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5)、感官时常会欺骗我们,让我们看到或听到并非真实存在的东西。例如曾经出现在我们清醒的心灵中的东西,何尝不会出现在睡梦中,而在睡梦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一些人在推理的时候时常会犯错误,甚至连最简单的几何问题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6)、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十分著名,但有一个基本事实经常被人们忽视:在笛卡尔最重要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没有出现人们经常提到的“我思故我在”。在第二沉思中,通过怀疑论论证最先被确定的命题是这样被表达出来的:“至此,所有的都已被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了,最终必须做出这样一个论断,我在,我存在,无论何时被我说出来或者被我的心灵理解,都必然为真。”因此,需要考察“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我存在”这两种表述方式是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7)、这种轻视感性的思想,自然会受到洛克的猛烈批判,马克思说:“洛克关于人类理智起源的著作(《人类理解论》)适时地在海峡那边出现了,这部著作就像人们翘首以待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洛克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输入法国的,而这个主要的传播者就是伏尔泰。
(8)、以上是就“自我”、“主体”的概念而言。那么,“自我”、“主体”的现实情形如何呢?尼采认为,对“我”观察,应以躯体为出发点。真实的“我”是由无数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彼此冲突和斗争,按力量强弱形成某种等级秩序,达于动态的平衡。
(9)、不过上述只是主观的解读,它并不是两句话在语境中的意思。西方哲学有着它特有的文化背景,它处理的许多问题必须放到那个背景下才能严肃地解读出来。“我思故我在”正是需要这样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间接主义的认识论。
(10)、我诵读了历史、语言、诗词和神学著作。我特别喜欢数学,因为它的推理确切明了,虽然我还看不出它的真正用途,但是想到人们竟然没有在它这样牢固结实的根基之上建造起高楼大厦,还是觉得十分惊讶。
(11)、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12)、我自幼受书本教育,以为从读书中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于人生的道理。所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欧洲最著名的亨利四世公学,我把这所学校里别人所学的功课全部学完,还搜集了各种记载稀奇古怪的学问的书,并且将它们统统读完。
(13)、霍布斯对笛卡尔的诘难主要表现为经验论与天赋观念论的对立,这场论战还一直持续到洛克与莱布尼兹的争论。
(14)、于是,我怀着谨慎的态度,为自己建立可靠知识大厦的工程确立起四条原则:
(15)、其实这两句话杀伤力特别强。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如果你周围的人不够会反思,那么他们就不值得活了,“看看周围,你就能看到不值得活着的人。”按照笛卡尔的意思,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就是我不思的话,我就不在,“看看周围,那些不在思考的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说,不反思的人不该活,一个说不思考的人不存在。所以说,哲学家的偏激,是相当有历史渊源的。
(16)、第二条是:那些机器虽然可以做许多事情,做得跟我们每个人一样好,甚至更好,却决不能做预先设定外的别的事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的活动所依靠的并不是认识,而只是它们的部件结构。理性是万能的工具,可以用于一切场合,那些部件则不然,一种特殊结构只能做一种特殊动作。
(17)、但是我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的事物才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不是想象或感官的,而是理性的。我们可以非常分明地想象到狮子脑袋接在羊身子上,却不能据此推出世界真有一个四不像。因为理性并没有向我们发出指示,说我们这样看到或想象到的就是真相。那么,什么是理性能够清楚认识到的呢?
(18)、由此可见,一台机器实际上决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部件使它在生活上的各种场合全都应付自如,而我们的理性却可以。另外,依靠这两条标准我们还可以认识人跟禽兽的区别。不管人多么鲁钝愚笨,总能把不同的字眼排在一起编成一些话,用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可是其他的动物不管多么完满,得天独厚,全都不能这样做。
(19)、笛卡尔的自然哲学观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他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20)、《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讲解几何》 多美尼尔
4、我思故我在是什么论
(1)、反驳也许会有好处,但我从来没有见到通过经院中进行的那种争辩发现过什么前所未知的真理;因为争辩的时候人人都想取胜,尽量利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那些长期充当律师的人并不因此后来就是更好的法官。
(2)、仍然有一些无恶意的自我观察者相信有“直接的确实性”;譬如,“我思”,或像叔本华常说,“我运用意志的力量”;似乎认识能力在此不折不扣地抓住了客体,抓住了“自在之物”。无论是在主体方面,还是在客体方面,都无虚假行为。然而,我要再重复一百遍,“直接的确定性”,以及“绝对知识”和“自在之物”,包含有词语的相互矛盾;我们的的确确应该摆脱词语使人产生误解的涵义!人们也许认为,认识能力正在认识有关事物的一切,但哲学家必须对自己说:“当我分析‘我思’这个句子表达的过程时,我发现了一系列大胆的断言,很难或也许不可能对其进行论证式的证明。譬如,是我在思,必定有某种东西在思,思是一存在物的活动,这个存在物被视为原因,有一个‘自我’,最后,己经确定了思指的是什么——我知道什么是思。因为如果我内心尚未决定它是什么,那我如何根据什么标准,确定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许不是‘意志’或‘感情’呢?总之,‘我思’这个断言,假设了我拿我当前的状况与我所知道的我自己的其他状况相比较,以确定它是什么;由于具有这种与其他‘知识’的回忆性联系,它无论如何对我而言,都没有直接的确定性。”——因此,与普通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相信“直接的确定性”不同,哲学家发现有人向他提出一系列形而上学问题,一些有关智力的真正良心问题,即:“我是从何处得到‘思’这个观念的?我为何相信原因和结果?是什么赋予我谈论‘自我’的权利,甚至把‘自我’说成原因,把‘自我’不容置疑地说成思维的原因?”谁敢借助于某种直觉立即回答这些形而上学问题,而说“我思,我知道这是真实的、实在的和确实的”,那他只会博得当今哲学家的一笑置之和两个问号。哲学家也许会对他说:“先生,你可能没有错,但是,为何这是真实的呢?”
(3)、笛卡尔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是“Deomnibusdubitandumest”(“怀疑一切”),即抛弃一切现成的假定和设定,对一切事物和观念都进行怀疑。不过,笛卡尔的这种怀疑并非是为怀疑而怀疑,他的目的是要从怀疑中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怀疑主义者却是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唯独对“怀疑一切”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4)、那么,如何才是运用分辨真假能力的正确方式,以使一个人能够逐步获得真知,从而达到短暂生命所能够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呢?
(5)、第二个沉思是“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笛卡尔在书中说:“精神可以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决不能认为它自己不存在。”
(6)、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7)、几何定律就是通过理性能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的。因为即使几何学家在睡梦中发现了先的证明,也并不因此就可以说他的证明就是不真实的。
(8)、笛卡尔并没有,吃饱了撑着乱想。“我思故我在”就是试图解决怀疑论的问题。因为既然一切都可能不存在,那必须有一个出发点去证明某物存在。于是第一个被笛卡尔注意到的事实就是,他自己确实在思考,因此他自己肯定存在。只不过,这个思路不适用于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因为你只能拥有你自己的感觉、思考、经验,你不能拥有别人的。而且,你依然被困在自己的“观念“之中,并不能知道外部世界真正的状态。笛卡尔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上帝存在并创造了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小说式论证,但是显然,很多人不信上帝。于是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康德,康德为了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设定了一个人们永远都不知道的物自体世界,但是当然,他还是没能严格证明世界存在。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无争议地证明世界存在。
(9)、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10)、所以我们经过充分反省之后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严格遵循这些规律。我们再进一步观察,看到这些规律是联成一气的,因此我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许多非常有用、非常重要的真理,胜过我从前学过的一切,甚至从光和发光的太阳、恒星开始,讲了天宇、行星、彗星和地球,再到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最后到人。
(11)、 首版于2000年 原书95页,简写后约6000字
(12)、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之后,在我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厦之前,仍然可以恰当地生活,并且可以放手把其他看法统统抛弃了。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清扫工作,我觉得与其在那间暖房里闭门长住下去,还不如走出来跟人们交往。
(13)、第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需要质疑的程度分为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
(14)、画面右下角的红色绒布桌上铺着稿纸,站着的为笛卡尔,坐着的为女王,处在两人之间的是女王的同性爱侣艾芭·斯佩尔伯爵夫人
(15)、佛教把握真理的时候,要用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上的。“逻辑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这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里的命题,这也是现代科学来源的一个根源。因为,我们不知道终极真理,但是,可以把逻辑推理中的过程,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这样就回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16)、笛卡尔自己就从这条原理进行演绎,最终得出了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第一哲学沉思集》说:
(17)、然后我再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存在,而正是因为我在怀疑其他事物真实性这一点便可以证明我存在。
(18)、如果撇开这个过程来谈“我”和“思”,那么,“我”便成了空洞的概念,“思”便成了抽象的活动,按照因果关系模式把二者联结起来乃是一种逻辑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