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
1、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
(1)、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抵御外族入侵,最后却被诬陷含冤而死。
(3)、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4)、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5)、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6)、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7)、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壁巍然屹立无欲无求,言人如不追求私欲,就能刚强。)
(8)、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
(9)、人又何常不是这样?总会遇到些许挫折,不要放弃坚持,总有一天会迎来你的幸福。
(10)、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d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11)、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12)、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早梅年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裁:(五律)类别:(静物)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13)、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14)、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15)、《曲池荷》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6)、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 王冕《墨梅》
(17)、这首诗就是他内心愤抑不平的写照,更是他心系社稷、志在众生这种强烈的爱国爱民热忱的写照。
(18)、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本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9)、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20)、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一句
(1)、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本首诗中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自己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借以秋风,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6)、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7)、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9)、《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0)、(作者):杜甫(年代):唐五代(主题类别):托物言志(题材):五言古诗(韵类):aoㄠ熬
(11)、我们一般都会把后两句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烈火再猛也烧不了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强烈地回击火的凌虐。
(1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13)、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宋)王禹偁《官舍竹》
(14)、——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5)、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16)、后会知不远,今欢亦愿留。江天梅雨散,况在月中楼。
(17)、《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18)、晚上,闲来无事,实在无聊,于是一个人就漫步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独自去享受那夜色之美。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圆润,像一块玉琢的盘子。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诗中很多关于月的描写。唐代大诗人王维说得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不也可以做到这样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遥遥揣测。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青松》
(19)、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20)、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唐)王勃《咏风》
3、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古诗大全
(1)、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2)、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3)、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杰弗逊
(4)、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5)、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6)、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7)、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帐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9)、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译文: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12)、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13)、“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14)、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15)、(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五代(主题类别):托物言志(题材):五言律诗(韵类):ingㄧㄥ英
(16)、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1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8)、答: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9)、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0)、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4、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小学六年级
(1)、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2)、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3)、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野梅参差发,旅榜清闲归。
(4)、“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5)、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7)、在2019年11月15日下午的文学课上,霍老师给学友们着实是这样讲的。霍老师带领大家,阅读欣赏课本中许多的名诗佳句,通过咏诗读句,来表达其诗中的所体现的内涵所在。
(8)、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经冬好近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
(9)、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10)、“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诗、书、画堪称“三绝”,尤画竹为最佳,这就是一首题画诗。
(1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3)、《早梅》唐朝·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4)、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托物言志的诗句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15)、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赏析之二:常见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手法
(16)、“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17)、“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也许你现在和这位诗人的处境一样,和家人分隔在不同的地方,与家乡相距千里,但是思念没有距离,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是你在这个不能归去的中秋对家人最好的安慰!写关于月亮的作文,要求托物言志月亮
(18)、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19)、《山行》唐朝·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5、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古诗作品《蜂》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2)、注释(诗文解释)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3)、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d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4)、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词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