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山大学校训出处笃行116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2-14 09:16:05

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中山大学校训英文

(1)、校训源于西方,欧美大学校训源自《圣经》的为多,图为牛津大学校徽,上有拉丁文校训DominvsIllvminatioMea,汉译为“上帝是我的光明”。图源:百度百科

(2)、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3)、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大学那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是有各种书院,其性质与欧美的大学有共通和相似之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都有自己办学宗旨的揭示,与今天的大学校训名异实同。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9年),朱熹到岳麓书院拜访张栻,亲书“忠孝廉洁”四字于讲堂,可以看做岳麓书院的校训。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撰写了《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学生提出了“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等方面的要求,对后世影响深远,虽无校训之名,却有校训之实。明代无锡的东林书院,对学生有“依德之行、庸言之谨”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校训。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5)、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这句话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训勉学生进德修业.“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

(7)、“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8)、“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9)、校训出自《礼记·中庸》,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

(10)、校训:英文UntoaFull-grownMan

(11)、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华工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

(12)、九十多年来,中大先后聚集了一批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郭沫若、顾颉刚、鲁迅、陈寅恪、赵元任、马寅初、吴玉章……他们始终以寻找真理和践行真理为己任,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品性和价值追求。

(13)、民国二十三年孙中山先生手书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时任中大的邹鲁校长请人刻于石,作为中大校训,搬迁后,这块校训石就留在了华工。

(14)、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15)、“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6)、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堂,北大却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这一度使大家颇为迷惑,不过,谁说“没有校训”就不是好的校训呢?

(17)、“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110年校庆时改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价值取向更明确,更符合音韵平仄要求,读来更朗朗上口。

(18)、参考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9)、“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0)、“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中山大学校训出处笃行

(1)、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所题。“含弘光大”语出《周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继往开来”语出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2)、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4)、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青年学者14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

(6)、译文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8)、“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9)、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10)、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1)、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12)、正和奇,在《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论述,内涵不完全一致。正,可以理解为规则、道德操守,而奇的意思就是在做事上敢于突破常规,出其不意。

(13)、20世纪上半期是新、旧两种传统、文化相互激发、交流、碰撞的时期,体现在校训上,既有民主、科学等现代思潮的影响,更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校训大都从四书五经等典籍中选取,形式一般为偶句、对仗,在遣词用字上,“勤、敬、诚、朴、俭、德、公、信”等传统道德范畴用字较多,有的直接选取古籍中的成句。

(14)、1928年8月,张作霖之子、著名爱国将士张学良兼任了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在讲话中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

(15)、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6)、西安理工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18)、中山大学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

(19)、看似简单的校徽中,蕴含着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诸多代表性元素:中文校名,采用了先生的手书集字;大钟楼,是中山先生系统演讲三民主义之所在;19是先生颁令成立国立广东大学的年份。

(20)、《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章开沅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中山大学医学院校训

(1)、金陵女子大学将源于《圣经·约翰书》的校训“AbundantLife”,译为来源于《尚书·大禹谟》的“厚生”;华南女子大学将校训“savedforService”译为“受当施”都是这种意图的体现。相比之下,当时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将校训“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翻译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虽然很明确、直白,但是少了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3)、“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来自于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4)、中山大学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科研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三大”建设,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打造“精品文科、优质医科、扎实理科、务实工科”。“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4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

(5)、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6)、“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    实际上古代是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8)、“参天尽物”则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9)、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10)、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1)、张伯苓在1916年9月在给学生所作的题为“打破保守,努力进取,建设新中国”演讲中对《周易》此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并由此而引申出了“日新月异”之说。

(12)、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13)、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1月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内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4)、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5)、中山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享誉全世界的著名高等学府之是教育部直属、与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专业支持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校为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红专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改革进取。2001年学校与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学校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1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17)、出处:英文校训来自《以弗所书》,中文校训来自《论语》。

(18)、张载也有名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未来的道路,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994年至2007年,中大七十年校庆时,由该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姚友毅设计了新校徽,该校徽为海棠洞窗式图案,使用了十几年。

(20)、“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由国学大师启功写就。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作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与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4、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训

(1)、伴随着百年老校纷纷恢复原有的校训,一些高校尤其是合并组建后的高校也对原有的校训进行修改,不再拘泥于“二言八字”的政治激励式校训,内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彰显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

(2)、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最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3)、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4)、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朴实,即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坚定地执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亲笔题写了这则校训。

(6)、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国父所题训词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7)、1998年,云南大学将原有的校训“会泽百家、致公天下”改为“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创一等事业”,看似不如以前厚重,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养成,更有指导意义。

(8)、复旦的校训一直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样才能为创一流大学奠定深厚的学术底蕴。而学问又关注社会民生,正谊明道,认认真真做学问,清清白白做人,学会做人成人、高层次服务社会的道理。

(9)、然而,中大牌坊自建成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曾几度搬迁、拆卸和重建,牌坊上的字也被涂来改去。

(10)、1913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打算为复旦制定校训,并委托了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之马相伯先生一起帮助甄选。

(11)、“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中有言:“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出自《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尽己为人;恕,即推己及人。

(12)、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13)、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

(14)、“开物成务”则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最终成就功业。指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成就天下功业。

(15)、1933年,武大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强”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17)、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校训亦源自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笔提写的校训词。

(18)、“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19)、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20)、清华大学的校训来头很大,出自《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也概括了《周易》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两种品质。

5、中山大学校训感悟

(1)、来看看,这些名校的校训的出处,你都知道吗?

(2)、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3)、“自强不息”出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上天的运动刚劲有力,君子因此努力向上,永不停歇。

(4)、同济大学的校训很现代。简简单单八个字,其实说出了新时代人才应该有的四种品格。

(5)、厚生:《左传》对"厚生"的解释是这样的:"薄征强,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厚,衣食丰足"。我们对厚生涵义的理解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百年历史上的诸多大师们,以"海纳百川,有容用大"的胸怀,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厚待学生,教书育人,在这些名字背后闪烁着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

(6)、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7)、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8)、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9)、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11)、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12)、“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13)、“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4)、参考翻译: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15)、所以孙中山先生的期盼就是想将祖国的未来培养成为一个个君子栋梁之才。

(16)、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自办大学

(17)、自清朝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

(18)、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9)、1895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成立,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的序幕,但北洋大学成立之初并无校训,直到1914年,在赵天麟任校长时才正式提出校训——“实事求是”。

(20)、“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1)、中山大学(中大,SunYat-senUniversity),创建于1924年,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该校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

(2)、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3)、 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4)、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5)、“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出自《管子·形势解》的“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此处“至”与“致”通),意为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有仁爱亲民、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6)、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7)、现在,北大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称作学校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称作学校的优良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称为学校的学术精神。这些都是北大。

(8)、“博学远志”引自《论语》,勉励莘莘学子要勤奋、广博地学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事实上,福大的八字校训最终确定是在2003年,福州大学d委宣传部林志凯部长说,“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作为校训,包含了做人和治学两个方面。

(9)、“取则行远”,出自《左传》“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意为正道直行,应该善于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有心得才会越行越远。

(10)、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11)、“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2)、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追求真理的校训精神。他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1944年,一直患眼病的陈寅恪完全失明,仍然坚持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课。无法自己书写,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录,历经十余年,最终在75岁之际完成了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以如此坚韧的方式笃行学术理想的诸多学人,正是中山大学的风骨和灵魂。

(13)、(文中配图能查到原始出处的已经标注,部分图片未查到原始出处,如有侵犯图片版权所有人权利行为,请联系作者删除。)

(14)、有学者说十字训词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不过对于孙先生来说,这就是他对于新时代的孩子们的期许与盼望吧。

(15)、“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16)、敏行: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