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思想
(1)、现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我们又如何确定苏格拉底思想的本真面目呢?况且,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各种文献之间又彼此矛盾,“在这些纷繁不一的的‘出处’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彼此关联的苏格拉底形象”(考夫曼,2005年,第171页)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的起源及其现代危机,有必要厘清不同文献资源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
(2)、 一提起古希腊哲学,我们立刻会联想到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似乎古希腊哲学就是这三个拥有大智慧的人缔造的。然而,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有思想自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希腊人开始寻求宇宙万物的“本原”(αρχή,arche,“始基”),并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哲学探索。
(3)、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4)、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以自然的本原为研究的对象。最初的哲学家们大多用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作为本原,例如水、火、土、气等,这些本原观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们的一个朴素的观念:本原是无定形的。万物从一个东西既本原中产生出来,生灭变化之后又回归本原,本原变化万物但终归还要回归自身,所以本原是一切,但又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规定性。当哲学家们用无定形的本原来解释自然万物的流动和变化的时候,知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当一些哲学家们争论究竟什么是无定形的本原时,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本原必须是有规定的,这一派哲学家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为代表。毕达哥拉斯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尽管“数”还不是一个思想概念,仍有感性的特征,但是与水火土气相比,毕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巴门尼德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不同在于以前的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此后的自然哲学家为了解决巴门尼德提出的难题而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当时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然而,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
(5)、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出不同问题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收到了颇好的教育成效。
(6)、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学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7)、为什么哲学家通过言辞创建的最佳政体需要修辞术的协助?这需要分析《理想国》中的正义城邦创建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已然存在的正义城邦中,哲学家成王并行使着绝对的统治。但少数的哲人如何获得多数的无智慧者的服从呢?除非使用强力,否则所需要的顺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强力并“不会导致信服”,它“仅仅是通过平息争执而为信服铺路的”。(施特劳斯,2002年,第212页)于是,最可行的方法就只能是劝谕了。然而,智慧者的劝谕绝不是公开宣布所有真相,因为如阿里斯托芬的《云》中所显示的,不配享有知识的人获得真理的后果会败坏城邦道德和诸神信仰。因此,哲人劝谕无智慧者是以高贵谎言的方式(修辞术)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最正义的城邦中,修辞术是哲人统治非智慧的大众的必备技艺。第二种情形是从实际的城邦转为最好的城邦的情形。对于这种转变的正义城邦而言,仅有哲学家当王的条件就显得不充分了,它还需要劝谕实际城邦中的公民或者放弃原有的习俗和信仰而臣服于哲人的统治,或者搬出城邦迁往乡下(仅限于年长于10岁的成年公民)。换言之,现实的非正义城邦要转变为正义之城,也需要哲人具有劝说多数民众信服或服从的能力。但哲学家是全然正义的,他只对精英或有潜质成为哲人的人实行教诲。因此,正如阿尔法拉比所看到的,正义城邦的条件是对待精英的苏格拉底方式和教化大众的色拉叙马霍斯方式的和解。
(8)、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9)、因为 知识即美德, 所以才有后世西方的道德哲学 (moral philosophy) 和认知论 (epistemology), 也才产生了经济学, 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 比如斯密, 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马克思等, 也都是道德哲学家的底色.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伊壁鸠鲁.)
(10)、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11)、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12)、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回到古代吗?科耶夫在回应施特劳斯的《论僭政》一文时指出,色诺芬没有见过服务于根本不同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僭政,然而作为我们同代人的施特劳斯也采取色诺芬看待事物的方式看待问题,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不接受施特劳斯这方面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西蒙尼德-色诺芬的乌托邦已经被现代僭政实现了。”(科耶夫,第152页)伽达默尔也对施特劳斯的古今之争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在20世纪重新展开这一著名的17世纪的争论,以及是否仍然可能与古代人站在一起反对现代人?”(伽达默尔,第488页)毕竟,现代政治哲学已经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古典哲人完全不知道的新型社会。施特劳斯在古今之争中日益站在古人的立场,试图让古人为其所不知道的现代性问题的病灶开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13)、在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论衰落之后,自然哲学仍然构成了希腊哲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
(14)、 早期希腊思想包含了从历史到当今人类知识寻求所需的科学精神、方法和经验特征,开启了人之理智固有的认识逻辑,也从世界与生活中开掘了知识的思想来源。创造了科学和哲学的基本观念,用科学的或曰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世界看作是按照一定秩序运转、有其进程、各部分在世界整体中各安其位并且是可被认识的。这其中没有外在的神的运作,有的是自然本身的构造及其历史当中含有的内在原则,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互相配合。 首先,早期希腊思想家对世界的把握与解释是整体、系统的。 基本问题:第一原则、宇宙秩序、存在与是其所是、灵魂与知识、神人之间的伦理关注 1)万物的实在——本原与原则。 2)宇宙论的万物变化与知识论的逻辑不变。 3)灵魂与知识。 其次,早期希腊思想家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核心概念术语。 1)cosmos,世界和秩序本身。 2)nature。这是人类最初在概念上将自然与人为做出了区分。nature在cosmos之外专门指称世界中每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本性,而非偶然的或者随机的。 3)arche也即beginning,既是万物与世界的开端、起点,也是其运作的初始原则,或曰第一原则。 4)logos。上述术语及其内容进入人的思考并被表达出来,也就是logos,这也是我们对世界以及事物的解释、推论,从而它也就是理性的思考、言说,并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区分了开来,是人类思想最初对感觉与思维的区分。
(15)、要了解哲学史,就要了解哲学的源头。戏剧界有一个说法,「学源不学流,源正流清」。
(1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17)、恩培窦克里斯认为,造成万物生死或聚合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恨,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他还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事物,是因为我们的眼中有土气水火四种元素,这种说法有理性主义的味道。
(1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他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19)、在勾勒了政治哲学起源与苏格拉底思想特征的三个面相之后,我们现在从古典视域返回到现代视域,在古今对比中尝试厘清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及其成因。从苏格拉底问题出发,可以看到现代政治哲学较之古典政治哲学发生了某种偏离或断裂,而这种偏离或断裂或可解释现代性危机的成因。
(20)、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故选C项。
2、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1)、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会改变,但变化的背后有luogesi“逻各斯”在支配。赫拉克利特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代替“神”一词,他相信,人类的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着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2)、(20山东单选)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又有一个名称叫( )
(3)、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论述,而是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活剧式的示范。他认为,得到可靠知识的可靠方法就是规范的对话和问答,即“辩证法”(dialectic)。
(4)、(人物宝典)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5)、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6)、其次,是双重写作技艺的普遍遗忘,它导致对政治与哲学之间冲突的忽视。古今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写作方式和教诲方式的不同。阿尔法拉比是第一位真正重视并发扬柏拉图隐微教义的门徒。在《柏拉图〈法义〉概要》一文中,阿尔法拉比指出:“在向所有人启发和揭引每一种知识时……柏拉图采用了象征、谜语、晦涩和笨拙之类的成法,好让知识不会落入那些不配享有、反而会使知识变形的人手中,或者不会落入那些不识货或不会恰当运用的人手中。……(这)就是柏拉图著作的秘密之一。”(阿尔法拉比,第56页)迈蒙尼德继承了阿尔法拉比关于双重写作技艺的教诲。他将这一技艺比喻为“装在银器里的金苹果”,并在《迷途指津》一书中施以广泛运用。(参见迈蒙尼德,绪论,第12-13页)然而,现代哲人抛弃了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他们不再把政治视为德性或善的培养手段和过程,而是视其为一个学科门类或一种职业。现代哲人抛弃了古典哲人对人性等级高低之分的洞见,试图通过大众启蒙和教育普及的方式实现人在智性能力上的普遍平等。正是基于这样的主张,现代哲人逐渐遗忘了古典哲人的双重教诲,鼓励一种无畏的真理言说。然而,正如前述阿里斯托芬所指出的,哲人是不能将真理公之于众的,否则必然为其无畏言辞的政治后果负责:对于这一点,想想卢梭与法国大恐怖的爆发之间的关联、尼采与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之间的关联,便可一目了然。
(7)、因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可以视为是对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的一种回应。我们可以把这种回应勾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作为“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专事天上、地下之事研究的自然哲学家;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作为“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即不仅是对天地间事物的“单纯观察者”,更是卓越的政治教育家。二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因此显得迂腐而且无所顾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深谙政治事物的本质并拥有充分的政治技艺,能够给予政治事物和城邦意见以得体的尊重。三是阿里斯托芬从自然哲学的无畏本性出发,认为哲学应被统合进由诗操控的更大的整体中,需要受到诗的庇护并在诗的教导下得到完善,因此诗是智慧的基础和拱顶石;色诺芬则主张哲学不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自然哲学,而是灵魂学。诗应在灵魂学中找到其位置,从而变成一种次级的善或目的。(Strauss,pp.133-134)四是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缺乏教养和节制,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性格特征是审慎和智慧。这种审慎一方面表现在完全没有“前苏格拉底”那种无畏地对自然进行究根探寻的知性疯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政治生活以及政治意见能够给予必要的尊重。因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深知意见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有益于政治生活。
(8)、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终极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9)、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0)、另一个问题是,施特劳斯解读苏格拉底问题的合法性根据何在?或者说施特劳斯究竟是一个启蒙哲人还是一个古代意义上的哲人?如果施特劳斯是启蒙哲人,那么,他基于古典立场的现代批判与他所批判的尼采、海德格尔等并无二致:都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正如施特劳斯的弟子罗森所看到的,施特劳斯的“全部职业生涯贡献于揭示哲学家的政治修辞,或者揭示他们隐微教诲与显白教诲的区分,施特劳斯默默但也毫无疑问地把自己确认为一个现代人,因而也就把自己确认为一个启蒙的儿子或继子”。(罗森,第35页)由于施特劳斯和尼采一样以无畏的言辞在一个充斥平等主义的时代推崇柏拉图的精神贵族之道,因此他就违反了其“像作者理解自己那样理解作者”的解释学原则。或者说,施特劳斯是带着自己的意图去理解古人,带着自己对犹太人生存和西方文化危机的关切去接近古人,这样,他就无法实现他所宣称的贴近阅读和澄清误读的学术旨趣。换言之,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解释无法摆脱过度诠释的嫌疑,他关于古典文本诠释的合法性问题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施特劳斯回头看的理论取向乃是不彻底或不完善的。
(11)、古希腊自然哲学有最早的物理学家,有最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的化学家,最早的生物学家,最早的原子论研究者德谟克利特等等。后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找到源头,这就是自然哲学。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
(13)、苏:好吧,现在假设我们将讨论限定在朋友上面。设想一个将军所带的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假设他告诉士兵们预备队即将到来,欺骗他们接受这一信念,使他们摆脱沮丧,并赢得了胜利。这个欺骗朋友的例子怎么样?
(14)、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
(15)、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16)、苏格拉底:难道,用不正义的手段获取也算美德?
(17)、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18)、在《西方哲学史》中,罗素说:他(安纳克西曼德)还认为万物都出自于一个“元质”,“元质生万物,万物湮灭后又复归于它,这是命运使然,万物按时间顺序,他们彼此间因为不正义而互相补偿。”
(19)、曼诺喊起来:我过去作过无数关于美德的讲演,现在却说不出什么是美德!
(20)、这里谈一下苏格拉底思想的背景. 苏格拉底之前, 其实已经有泰勒斯 (Thales) 这样的自然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泰勒斯等自然哲学家 (所谓的前苏格拉底们, Pre-Socrates) 的科学思想拿来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进行这样的思考, 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一样可以用科学思维方法加以解决, 人类社会并不是人脑思维活动不能触及的禁区.
3、苏格拉底提出了什么
(1)、《西方哲学》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关于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听课,如一老师也在第一讲课程中不断进行了引导。
(2)、(20内蒙古单选)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 )
(3)、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意在向哲人宣战,告诫哲人生活方式的不自足性,警告哲人应关注政治事物,关注人类事务,否则将会面临城邦迫害。因此,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应看做是单纯的攻击或控告,同时也应理解为一种提醒和警告。从后来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的事实可以看出,阿里斯托芬的警告的确有先见之明。这源于阿里斯托芬抓住了政治与哲学、习俗与自然冲突的本质:对自然的哲学研究被认为有“窥探诸神之秘密的傲慢企图”,因而是与城邦的权威意见相冲突的一种理论活动。所以,苏格拉底学园的焚毁不过是苏格拉底遭受政治迫害在阿里斯托芬那里的一次理论预演。而这也是色诺芬、柏拉图极其重视阿里斯托芬喜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4)、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6)、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九成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六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了同样的问题,通过举手表明坚持下来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
(7)、 学习古希腊哲学必须从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开始。
(8)、苏:那么虚伪怎么样?虚伪应该被放在哪一栏?
(9)、然而到目前为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仍是晦暗不明的。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具有哪些哲学品质和特征?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这一角色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现在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理想国》表面上看是在阐明一种理想的国家方案,但在施特劳斯看来,这是一种错觉。《理想国》并未提供一种最好或最正义的城邦政体,而毋宁说只揭示了政治事务的本质特性。而一种最好的国家方案其实是柏拉图的另一部对话《法律篇》提供的。(参见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第59页)《理想国》的对话中共出现了十位谈话对象。其中,苏格拉底的真正论敌是修辞学家色拉叙马霍斯。后者从现实城邦的论点出发,认为正义就是合法;由于合法与非法主要取决于城邦的统治者,因此正义就等同于强者的意志。在苏格拉底使色拉叙马霍斯沉默以后,后者并没有从对话中消失:在《理想国》第五卷的开端,色拉叙马霍斯从现实城邦的代言人转变为最好城邦的参与者,这说明要建立正义城邦,仍需要色拉叙马霍斯的技艺即修辞术之助。
(10)、显然,来自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都在追求世界的本源或始基,把纷繁的世界归为“一”。
(11)、柏拉图所有对话集的主角基本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20多年,很多都是他在现场记录下来的。
(12)、这一方法的起点是对一切观点的怀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未经仔细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拥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头脑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可能来自某种权威或流行观点,也可能只是偶然进入了我们的观念,必须通过问答将它们澄清。问答往往从看似最显而易见的方面开始,最终迫使谈话人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认为确信的、简单的观点中自相矛盾之处往往暴露无遗。
(13)、这篇对话最终没有给出关于“虔敬”定义的结论。比起结论,苏格拉底更关心的是清晰定义概念的方法本身。准确的定义是清晰思想的基础和工具,也使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动摇了相对主义——如果事物有明确的定义,就意味着特殊事物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着稳定的本质——对这种本质的追求是苏格拉底同他之前的哲学家的共同之处。相信这样的本质存在,多样性就无法如智者派所认为的那样推导出相对主义。
(14)、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15)、那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记录还是色诺芬的记录更真实呢?这其中存在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柏拉图的更真实。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始终跟随着他,而且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老师的思想。但也有人不太认同,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太牛了,是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还是他说的。
(16)、说到这儿,欧提德莫斯不得不承认: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回答已经丧失了信心,整个事情已经与我之前认为的完全相反。
(17)、③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对待迷恋电脑游戏的小张,以电脑的组成原理出发点让小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硬件产生兴趣,对待淘气聪明的小赵则以幽默打油诗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待语文水平高却略浮躁的小黄,以文言评语帮助他踏实认真对待学习。
(18)、(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19)、苏格拉底:如果我回答了,你就告诉我什么是美德?
(20)、这个问题,对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影响也比较大。比如钱穆先生,虽然他不太认同用西方哲学来概括中国的古代思想和学术,但他也认为哲学是研究两类问题,一类问题叫宇宙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类似我们用科学角度来解释这世界是什么。还有一个大的问题,人生是什么?即哲学在很大范围内,是要探讨人生哲学。
4、苏格拉底创办了什么学院
(1)、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2)、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情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衰哉,痛哉!”
(3)、但研究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后,发现他在解释具体的自然现象时又放弃了奴斯,仍用物质作机械的解释。
(4)、其实「哲学」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西方。后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都叫做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就是来自古希腊。
(5)、这种课程属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故B正确。
(6)、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7)、2022年10月18日19:30-21:00一起通向理解之路
(8)、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9)、苏格拉底嚷道:你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蒙骗我,我们刚才不是说正义、节制等等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吗?你现在却告诉我:具有一部分美德的表现就是美德,这有什么意思?”
(10)、(20广东单选)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实质是以( )为主的教学方式。
(11)、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一方面探究万物的构成材料,一方面又探究这些材料运动的力量。他们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脱离了神话的范畴,从而拥有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朝着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因此成为了科学的先驱。
(12)、帕梅尼德斯的观点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只承认理性的存在,并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真正的变化。
(13)、苏格拉底:你这个坏蛋,你自己懒得回忆高尔吉亚给美德下的定义,就这样折腾我这个可怜的老头。
(14)、面对二人的对立,恩培窦可里斯进行了中和,他认为“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并没有错,但我们也需要相信感官体验,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赫拉克利特与帕梅尼德斯观点的差异,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恩培窦可里斯则认为,世间万物不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而是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世间发生的事是这四种元素的分散聚合。
(15)、(20江西单选)“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的。
(16)、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17)、苏格拉底:你说正义是美德,还是美德的一种?例如,圆形只是一种图形,白色只是一种颜色。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图形,他是问所有的图形的共同特征。你能回答吗?
(18)、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19)、苏格拉底相信,通过辩证法的问答,就可以引导人们得出真理,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像思想的助产士。从认识论上来讲,应该说他主要站在理性主义一边,认为人的内在理性,而不是外在生活是认识真理的基础。他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而他所谓的“灵魂”基本等同于理智、性格的能力和人格的结构。当然,苏格拉底也不否认有观察事实这个层面上的知识,但他将对特殊事物的观察与对一般和普遍概念的分析区分开来。至于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概念是最实在的存在的理念论,虽然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于苏格拉底之口,但一般认为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代表思想。
(20)、定义概念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中十分重要。澄清观点的基础就是对其中的概念进行清晰定义,有了清晰的概念,我们才能准确地知道我们正在谈论什么。《欧绪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请欧绪弗洛解释“虔敬”的意思。欧绪弗洛说,虔敬就是“起诉犯罪的人”。苏格拉底说,我没有要你从无数虔敬的行为中列举出一两样,我是要你告诉我虔敬的概念是什么,正是它使得一切虔敬的行为成为虔敬。欧绪弗洛又几次试图描述“虔敬”,说“虔敬”就是诸神喜爱的,是正义的一部分等等,但这些显然都只是“虔敬”的一些特征,并不是它的本质。最终,欧绪弗洛终于落荒而逃,似乎承认了他并不清楚“虔敬”的真正本质含义。
5、苏格拉底建立的学校
(1)、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2)、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现了另外两个视角,一个是着眼于变的赫拉克利特,另一个是着眼于不变的帕梅尼德斯(巴门尼德)。
(3)、正是基于上面的观点,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政治哲学对古代思想的“成功”替换,就整体而言不是进步,而是后退。这尤其表现在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精神家园的日渐萎缩上。因此,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用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来诊治现代性的痼疾。(参见施特劳斯,2008年,第155页)
(4)、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不是应该考虑“正义”或“非正义”?
(5)、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7)、什么是“爱”?“爱”就是追求,永不停歇地追求,这样,追求到的智慧便处于不断地更新中。所谓“智慧”只不过是在“爱”的过程中产生的领悟,是追问而来的答案。(《古希腊哲学概览》)
(8)、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自己的学说,但这种“产婆术”式的追问,把人们引向具体而深刻的思考。相对于智者学派炫耀学问,他坦诚地说自己无知,这是深刻思考下的洞见。他洞见到世界的神奇,进而引导人扎实地研究。
(9)、到底谁说得对?安纳克西曼德到底是什么观点呢?我猜测是编辑失误。
(10)、米利都学派的安纳克西曼德是否持“世界一元”的观点?
(11)、如一老师鼓励大家说出对哲学概念的不清楚处,并追问“爱智慧,是哲学概念的本源,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追寻着智慧的方向,就会发现哲学就是在不断地思索或者说探索。哲学不会像科学那样停留在具体的规律,而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只要人类存在,哲学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12)、苏格拉底与人们讨论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是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节制、勇敢等等。这正是他做哲学的方式,如黑格尔所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在讨论中谦和有礼、机智幽默,“同任何人谈话,都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保证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但却会在循循善诱中尖锐揭露出很多人们既有的或社会流行观念的错误。苏格拉底的谈话正是古希腊哲学精神的完美体现:不以灌输结论为目的,又不盲从任何权威和“主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中践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13)、关于争论。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分化,学习冷静思考,慢慢走向理性,这就是哲学本身。
(14)、“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即“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是“爱智慧”。我们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从希腊文、也不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而是从日本直接拿来的。19世纪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哲学,引进者借用了古汉语将这一概念意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望变得有智慧”。慢慢地,“希”字没有了,只剩下了“哲学”两个字,对应着“智慧”。可是“哲学”的要务却在“爱”上,没有了“爱”,智慧就只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恰恰是哲学所坚决反对的。
(15)、可见,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著述是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的一种答复或公开回应。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政治事务分析的结果是,政治事务本质上是不完善的:它一方面是智慧与普遍同意的妥协,另一方面是哲学智性疯狂与审慎智慧的妥协。而人的最高生活即哲学的沉思生活是在政治之外的,苏格拉底与居鲁士的对立即体现了哲学与城邦的根本张力。哲人崇尚沉思生活,寻求洞穴之外的真理之光,这是超越政治事务和大众生活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但哲人必须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必须顾及政治共同体的权威意见,因此,哲学探究的疯狂必须辅以写作或表述的温和与审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将审慎作为其特征,彰显了政治哲人的自知、智慧和中和之气。在这个意义上,色诺芬为我们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即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好人面相。
(16)、关于授课。本课程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没有直播,授课过程中要求学员聚焦课堂,围绕导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随着课程的进行,大家逐渐理解了这种授课方式,并发现了它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17)、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观点。一名学员提问,“我们今晚的课程也在探寻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以,如果我们超不过那个高度,探讨的意义何在?”
(18)、面对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人的指控,柏拉图采取了与色诺芬基本一致的立场,如两者都认为苏格拉底是具有高超政治技艺和实践美德的政治哲人,而非那种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观察者。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色诺芬侧重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方面,因此其著述中的苏格拉底像一个“市井中的好人”,而柏拉图则更关注苏格拉底的思想层面,因此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更像一个哲人。(色诺芬等,编者前言,第2页)二是色诺芬性近史家,虽然其著作表面上在讲历史故事,实则在搞政治教育;而柏拉图则性近诗人,主要通过对话情节的展开来进行政治教诲。总之,三者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色诺芬与阿里斯托芬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古典哲学的政治样态与非政治样态的对立;而柏拉图则超越了这一对立,其问题的旨趣直逼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限度,可视为前二者对立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统一。
(19)、苏格拉底:现在轮到你讲了,我已经提供了范例。
(20)、苏格拉底:看来任何表现,如果具有正义或诚实的性质就是美德。
(1)、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和一个青年欧提德莫斯讨论“正义”。欧提德莫斯自认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说:让我们写下相反的两栏——正义的行为和不正义的行为。欧提德莫斯同意了。
(2)、安那西梅尼斯提出新的想法,将万物之源归为“气”,气有抽象性,也有变化性(水火土之间的转化)。
(3)、------------------------
(4)、(人物宝典)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