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原文全文在线阅读
1、小说牡丹亭
(1)、《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这样:杜丽娘的父亲是太守杜宝,是一个学究先生,受宋儒理学的影响很深。他请了一个管家先生,是一个迂腐透顶的人。老师教杜丽娘念书,没想到她比老师的智商还高。杜丽娘趁父亲不在家,听说太守府后的花园景致不错,就跟丫环春香到那个花园去游玩。这便是“游园惊梦”的“游园”。小姐和丫环游园归来,小姐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书生来向她求爱,而且两个人幽会了……梦被她母亲惊醒,但她是非常留恋这个梦。第二天,杜丽娘心里不宁静。接着有一折戏叫“寻梦”,说的是她根据梦境又到花园里去了一趟,去了后她的心情很悲伤,回来以后杜丽娘就生病了。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也知道自己很美丽,她认为自己花容月貌,就这样死了,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辜负了自己的仪表,她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仪表留下,就给自己画了一幅画,然后她就病死了。根据她的遗嘱,画被放在遗体边,她的棺材就葬在花园里。后来父亲升了官。过了不久,又来了个读书人,这个人就是杜丽娘梦里的那个读书人,叫柳梦梅。他来这以后,杜丽娘就显魂了。而且柳梦梅在花园里也拾到了这幅画,一看这画上是一个绝代佳人,柳梦梅就把画挂在墙上整天招呼她。所以昆曲中有两折戏叫《拾画》、《叫画》。他也不知道这女孩是谁,就希望是一个真人而不是一幅画。终于杜丽娘的灵魂来找柳梦梅,最后打开棺材杜丽娘死而复生。汤显祖有个理论,强调人的“情”,这一思想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反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表现。汤显祖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汤显祖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爱情,那么这个爱情既可以让人死了,也能让人复生,所以杜丽娘死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结合。后来柳梦梅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柳梦梅在京城找到了已做大官的杜宝,说:我把你女儿救活了,已结为夫妇。但这老丈人相信死人不能复生,这是其其认为女儿败坏了他的门风,哪有不告而嫁,自己就结婚的呢?结果就认为柳梦梅是假冒的女婿。虽然柳梦梅当时是状元,还是被吊在府门口上,一顿毒打,老丈人打女婿打得简直是够呛。但是这里有一点,汤显祖写得很好,就是说不论你怎么打,我不改口:就是你女儿爱我,我爱你女儿,我们结婚了,我们就是这么回事,你再怎么说,这也是事实,抹不掉的。最后,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去了,皇帝做了和事佬,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结合。皇帝赐婚,老丈人就没有办法了,只好接受,皇帝的圣旨不能不听。戏写得很细,尤其是最后一场。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老丈人和女婿始终没有调和,没有和谐,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有距离。即使皇帝同意两个年轻人结婚了,老丈人和女婿的疙瘩还是没解开。剧本就是这么写的。
(2)、在那河中的小岛上,一对对雎鸠在欢乐和谐地歌唱着。美丽善良的姑娘,那是小伙子理想的择偶对象。
(3)、则道你烈性上青天,端坐在西方九品莲,不道三年鬼窟里重相见。哭得我手麻肠寸断,心枯泪点穿。梦魂沉乱,我神情倒颠。看时儿立地,叫时娘各天。怕你茶饭无浇奠,牛羊侵墓田。
(4)、撒吞:妆呆。这里有疑心妄想的意思。吞,疑呆。↩
(5)、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6)、它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这篇题词作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在作者在遂昌弃官返临川后数月写成。文中强调情的神奇作用,并以“情”驳“理”,表现了作者新的思想观点。
(7)、“做门楣”古语:由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幸,杨氏一家都得到高官厚禄。当时有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五载”条。“‘做门楣’古语指此。楣,门上的横梁:门楣,犹如现在说的门面。做门楣,女儿嫁一个好女婿,可以替娘家门面,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8)、杜丽娘的心怦然心动,情窦初开:“‘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鸟都可以在沙滩上相会相亲相爱,可是我天天被关在闺阁里,还不如一只鸟儿,于是她很伤感。
(9)、杜丽娘:受限于身分与教养,却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10)、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汤显祖《牡丹亭》
(1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
(12)、同样的暗示含义,亦可引申到社会型态问题上,那就是,影射贵族阶级和农业社会的没落,平民阶级和工业社会的腾起,小说结尾,窦夫人问钱夫人:“你这么久没来,可发觉台北变了些没有?”钱夫人沉吟了半晌,侧过头来答道:“变多唆。”走到房门口的时候,她又轻轻的加了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
(13)、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14)、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15)、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16)、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010年重印。又《汤显祖全集》本,徐朔方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7)、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嫩的荇菜,两手左右采摘忙。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弹着琴瑟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嫩的荇菜,两边仔细挑选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敲钟击鼓让她心欢畅。
(18)、前腔:南曲某一曲牌;连用两次以上,第二次后曲牌名不重出,省称前腔。↩
(19)、(老旦)则略靠远,冷淋侵一阵风儿旋,这般活现。
(20)、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
2、《牡丹亭》全诗
(1)、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2)、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3)、在第二曲(步步娇)前,写到“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这一句是借用唐代诗人薛逢《宫词》中的诗句,写杜丽娘梳好如云的发髻,还在不断地照镜子,将那想要换的衣服还要再一次熏香。”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春日里的一缕晴丝出来,是“晴丝”也是“情丝”,牵动着杜丽娘的心儿。梳洗时,“听半饷、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偷逗的彩云偏”便是将一个正值青春芳华的女子梳洗打扮后的害羞情态和情丝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生动。梳洗完毕,因为丫鬟夸赞了一句,心中陡然感慨,伤春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4)、三场得手:科举时代,童生经考试及格,进入府、州、县学的称生员,即秀才。这里指生员经乡试中式取得举人的资格。举人参加会试、廷试取为进士。乡、会试的全部进程分三场,一场考三天。得手,顺利、称心。↩
(5)、“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就象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不提防沉鱼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却虚度年华。
(6)、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
(7)、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8)、全剧以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表现了离魂、梦境,即以虚写实。
(9)、《庄子》|《论语》|苏轼词|《世说新语》|《墨子》|《红楼梦》|《史记》|《孝经》|《西厢记》|《聊斋志异》|李商隐(上)|李商隐(下)|唐诗三百首|唐诗丨宋诗 | 宋词 | 李白丨杜甫丨西游记
(10)、蟠桃:神州中的仙桃,相传三千年结一次子。这里比喻迟生的儿子是好儿子。↩
(11)、五马欲踟蹰:去留不定。五马,太守出行以五匹马驾车。语本乐府诗《陌上桑》:“使君从南来,马马立踟蹰。”但与《陌上桑》故事情节无关。全句本宋辛弃疾《泌园春·带湖南新居将成》词:“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2)、做客为儿:女儿在母家好像做客一样。明吕坤《闺范》卷二:“世俗女子在室外,自处以客,而母亦客之。”↩
(13)、时值七夕情人节,让我们跟着邹元江老师一起来感受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经典爱情故事,领略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14)、(旦哭介)娘,你这等怕,女孩儿死不放娘去了。
(15)、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16)、沈德符《野获编》:“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7)、(真珠帘)〔生(20)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鹧鸪天〕(26)“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29)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叹介〕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赖有始祖柳州公,带下郭橐驼柳州衙舍,栽接花果。橐驼遗下一个驼孙,也跟随俺广州种树,相依过活。虽然如此,不是男儿结果之场。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42)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正是:“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18)、本书充每出结尾的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诗句与原作有出入的,不加改正。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有意加以改动的。原诗作者姓名沿用三妇评本所注,未逐条校对。↩
(19)、丹青:原指书中所用颜料,一般用作绘画的代词。↩
(20)、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主人公杜丽娘蕴涵深厚,成千古绝唱,而且其他几个人物,如柳梦梅、杜宝、春香、陈最良等,也个性突出。
3、牡丹亭小说在线阅读
(1)、〔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2)、这良辰美景,只能令人感到百无聊赖;那赏心乐事,究竟是在谁家的庭院?
(3)、每日情思昏昏:《西厢记》杂剧二本一折《油葫芦》:“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4)、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
(5)、虽则是荒村店江声月色,但说着坟窝里前生今世,则这破门帘乱撒星光内,煞强似洞天黑地。姑姑呵,三不归父母如何的?七件事儿夫家靠谁?心悠曳,不死不活,睡梦里为个人儿。
(6)、(绕池游)〔老旦上〕(68)甄妃洛浦,嫡派来西蜀,封大郡南安杜母〔见介〕〔外〕“老拜名邦无甚德,〔老旦〕妾沾封诰有何功(70)!〔外〕春来闺阁闲多少?〔老旦〕也长向花阴课女工”〔外〕女工一事,想女儿精巧过人。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你意下如何?〔老旦〕但凭尊意。
(7)、〔丑〕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馀)〔合〕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
(8)、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指杜宝派陈最良去招降李全,先说服他的妻子。明代,府学教官叫教授,这里是对生员的尊称。梨花枪,此指李全妻。李全妻曾对部下郑衍德等人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见《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
(9)、"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牡丹亭》"
(10)、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11)、(旦上)不住的相思鬼,把前身退悔。土臭全消,肉香新长。嫁寒儒客店里孤栖。
(12)、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花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于是,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13)、如何“振兴京剧”?有一句话讲得好——“木必生腐然后重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挖自己墙脚的往往是自己人。前面提到的“人海战术”、“关公战秦琼”、“杂技表演”都是对传统京剧的践踏。真要为“振兴京剧”着想,就当戒除上述弊端。
(14)、章台:秦汉时代的一座宫殿建筑物。用来指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方。全句意为:一旦功名得意,夸官游街。走马章台,借用张敞的故事。见《汉书》卷七十六本传。↩
(15)、陈最良:塾师陈最良受儒家思想毒害,行为迂腐,作风寒酸,是个地道的老学究。
(16)、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17)、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汤显祖《牡丹亭》
(18)、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19)、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
(2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汤显祖《牡丹亭》
4、牡丹亭免费阅读
(1)、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
(2)、偷天妙手:极言文才之高。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有才能的作家。↩
(3)、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4)、(前腔)〔老旦〕眼前儿女,俺为娘心苏体劬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难道八字梳头做目呼
(5)、梦中相遇?借助梦境,让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梦中得以实现。
(6)、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7)、不卖查梨:不空口说大话。元杂剧《百花亭》第三折的说白中有卖查梨条的小贩的叫卖词两段,夸大地说自己东西如何如何好,如吃了可以“成双作对”,“调和藏腑”,“补虚平胃,止嗽清脾”,“诸灾不犯”,“百病都安”等等。本句“查梨”与前后句的“桂”、“梅”、“柳”都从柳梦梅的名字联想而来。↩
(8)、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9)、首先,我应该告诉大家的就是,最早这《牡丹亭》不叫《牡丹亭》,而叫《还魂记》,是汤显祖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这“临川四梦”还有:《紫箫记》,后来改为《紫钗记》,所以,《紫箫记》是《紫钗记》的一个稿本。这《紫钗记》表现什么呢?表现唐代一个妓女叫霍小玉的恋爱故事。原来唐代传奇小说有这个故事,应该是悲剧,但汤显祖写《紫钗记》就把原来的故事有所改变,但改变不是太大,改成一个团圆的喜剧,这是《紫钗记》。另外两个戏性质跟《还魂记》、《紫钗记》这两个是爱情戏的性质不一样,是讽刺世故人情的戏。一个叫《邯郸记》,它是根据唐人小说《枕中记》改编的。《枕中记》是说一个姓卢的读书人,出来旅行,走到店里吃饭,碰见一个姓吕的道人,给他一个枕头,让他睡时用。枕头有一个窟窿眼,他就从这窟隆眼进去做了一场大梦,梦到他在朝为官,这一辈子功名富贵什么都到手了,但最终由于受到小人诽谤,又失去了一切。这个戏写人世无常,有点消极思想在里边。另外一个叫《南柯记》,它是根据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改写成的。写一个书生跑到大槐树下,实际上到一个蚂蚁国当驸马,跟另外一个蚂蚁集团打仗,中间还有很多细节。最后,他梦醒了。所以,我们常说“南柯一梦”,就是源于此。这部戏讽刺封建社会你争我夺,跟蚂蚁打架一样,带有讽刺人情世故的意味。因为这四个戏,除《紫钗记》写梦境少外,其他三个都跟梦有关,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所以汤显祖这四个戏又叫“临川四梦”。
(10)、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11)、踏春阳:踏青。唐人传奇:邢凤书寝,梦见美人授予给他诗卷。第一篇《春阳曲》有云:“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见唐沈亚之《异梦录》。↩
(12)、杜丽娘: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距,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13)、译文:〔小旦(女主角杜丽娘)〕青山上到处开遍了红杜鹃,荼花外柳色如烟飘忽让人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也不能开在春归之前。〔贴(丫鬟)〕莺莺燕燕都成双成对了啊。〔合〕悠闲地凝眸,燕子清脆的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明媚润圆。
(14)、(3)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5)、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牡丹亭》
(16)、(蝶恋花)〔末(2)上〕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扬。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16)正苦,报中状元郎。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18)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19)
(17)、几叶:几代。下句雨打风吹,形容家道衰落。叶、雨打风吹等词又暗暗和柳字相关。↩
(18)、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19)、〔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20)、休禽犊:不要吝惜送给教师的礼物。禽犊,很小的小年,指送人的礼物。《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注:“禽犊,馈赠之物也。”↩
5、牡丹亭原文全文在线阅读小说
(1)、据现在可考的材料,唐代敦煌出土的变文材料表明,最早的戏曲雏形有唱段,又有念白,由民间艺人给观众表演。变文有一个特点,这就是民间的艺人在说唱故事时有挂图。关于这一点,唐诗里也有记载。但挂图是死的,必须讲一张又挂一张,太死板了。从变文出现后有“变相”来看,发展到唐末、北宋,除了讲故事有画像外,又改成木偶或皮影,即用傀儡、皮影来做可以活动的画面,旁边也有说书的人。观众可以看傀儡、皮影在那边的动作。这些最早是从图画变来的,由图画进而变为傀儡、皮影,用真人傀儡、皮影来代替真人,但这还不过瘾,于是就用真人来代替傀儡、皮影。比如在宋人笔记里说“傀儡、皮影皆有话本”,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说故事的人的脚本。可见,第三者在那儿说唱,不过用傀儡、皮影在那儿衬托。现在在故宫里还藏着一张图,那图很能说明问题:一块地毯,地毯中有大人、小孩在那儿表演,旁边有两个人在那儿说书。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演出有人专管表演,有人专管情节,表演的是真人,但不说话,说话的人是旁边做介绍的人。后来说与做的人合二为戏曲才形成了。所以,我们看中国的戏曲老有这样的场面出现,我们就不大理解。京戏、昆曲等地方戏都有这样的特点,可见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2)、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酸心皱眉,形容等待时的心情。梅、柳,这里是嵌用剧中人物的姓名。明朱有敦《诚齐乐府·曲江池》第一折《赏花时》:“空教我梅子酸心柳皱眉。”↩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4)、(旦)娘放心,有我那信行的人儿,他穴地通天,打听的远。
(5)、我们在推荐某一经典文献时,将所荐之书依次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只是用有趣的方法排序,如果您不喜欢,可以默认为甲乙丙丁甚至天地玄黄之类。
(6)、(老旦、贴行路上)江北生兵乱,江南走多半。不载香车稳,趿的鞋鞓(8)断。夫主兵权,望天涯生死如何判。前呼后拥,一个春香伴。凤髻消除,打不上扬州纂。上岸了到临安。趁黄昏黑影林峦,生忔察的难投馆。
(7)、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汤显祖《牡丹亭》
(9)、 怎么:“却~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地哭,搅掩兄弟们吃酒?”
(10)、平章:官名,原为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的省略,宋制,相当于丞相。这里指杜宝。↩
(11)、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
(12)、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13)、(8)汉睢阳王收考谈生:《列异传》:“汉谈生,四十无妇,夜半读书,有女子来就生为夫妇,约三年中不能用火照。后生一子,已二岁,生夜伺其寝,以烛照之,腰上已生肉,腰下但有枯骨。妇觉,以一珠袍与生,并裂取生衣裾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王识女袍,以生为盗墓贼,乃收拷生。生以实对。王视女冢如故。发现之,得谈生衣裾。又视生儿正如王女,乃认谈生为婿。”又见于《搜神记》。
(14)、这三支曲子生动地把一个待在深闺之中的美丽女子的愁情、春思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玩味字里行间,我们对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慢慢读到丽娘的内心世界。
(15)、《牡丹亭》惊梦,为全剧的第十出。讲的是千金小姐杜丽娘,养在深闺,年方二八尚未指婚。春深之时,在游园时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
(16)、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称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1583年(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1591年(万历十九年),因抗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后调浙江遂昌知县。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家,不再做官。
(17)、《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此外,《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18)、在古代的剧本、小说故事里面,我们往往对受迫害者、对被统治者侮辱、损害的那个对象感到同情,其中有一条原因:这个对象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像《窦娥冤》里的窦娥,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本身也博得作者和观众的同情,如果这张生长得奇丑无比,崔莺莺也长得挺难看,于是她母亲说:不许你们在一起!观众一想:这么难看,就算了吧!正因为张生是一个有才气、有学问、有仪表的读书人,崔莺莺又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可谓才子配佳人,这样观众才同情。这么天生一对的青年男女的婚姻给老太太破坏了,拆散了,当然引起同情。而老太太拆散他们的理由仅仅是门不当户不对,观众的心里自然对门当户对的观念起了反感。所以这对才子佳人有引导观众爱憎的倾向的作用。比如西施也是挺漂亮的,但东施就没人同情。可见才子佳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积极意义。帝王将相也是如此,拿唐太宗与隋炀帝来说吧,隋炀帝荒淫无道,随便杀人,唐太宗毕竟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百姓宁可拥护唐太宗而不愿受隋炀帝的迫害。所以隋炀帝时百姓几乎全部造反了。而唐太宗一出来,天下逐渐太平了。为什么呢?帝王将相也有好坏善恶,所以舆论导向有时奇怪极了,虽同是统治阶级,但因为他或多或少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问题,不能一概否定。
(19)、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20)、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1)、榻:学习写字,半字帖置于纸下,映光透视,摹写其笔划。这里指摹画绣谱上的图样。↩
(2)、我们知道,在《牡丹亭》以前,中国流行最广的爱情戏是《西厢记》,除了杂剧里有《西厢记》,还有董解元的《诸宫调》。《董西厢》就是一个说唱的作品。北宋时的《鼓子词》中也讲述《西厢记》的故事的。在戏曲里不光元代杂剧有《西厢记》,后来到了明代南方把这个故事改编了,那就有了几种《西厢记》,甚至还有模仿《西厢记》的作品,也出一个小姐,一个丫环,与一个书生谈爱情。
(3)、如娄江丽人俞二娘,因酷嗜《牡丹亭》曲,惋愤断肠而死,年仅十七。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已六十六岁的汤显祖当见到俞二娘所批注的《牡丹亭》时,满怀伤情,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诗:“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又有杭州女伶商小玲,尤擅演《牡丹亭》,以致沉迷于其中而郁郁成疾。一日演《寻梦》,泪盈满面,随声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
(4)、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汤显祖《牡丹亭》
(5)、甚东墙不许人窥:“东墙”从上句“邻家壁”引起,有双关的意思。《孟子·告子》:“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如臣东家之子。……此女登墙窥臣三年。”《孤本元明杂剧》所收《东墙记》,也写男女相爱的故事。↩
(6)、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四人,得意处唯在丽娘。”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全剧五十五出,通过描写杜丽娘感春成梦,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终于同柳梦梅结成良缘的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7)、(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嚲,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
(8)、(旦)谁?(贴)是个女人声息。待打叫一声开门。
(9)、中国古典戏曲多有评点,好的评点引导读者,启人神思,不可不读。《牡丹亭》明清刻本亦多附评点,只是在当代的出版中均遭删芟,非常可惜。凤凰出版社校点出版的王思任批评本收录了王思任的评点,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有时寥寥数语,却深中肯綮,亦可当与古人对谈之读本。
(10)、周公礼数:礼数,礼节。相传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作《周礼》。↩
(11)、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12)、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13)、(低与老旦介)我捉鬼拿奸,知他影戏儿做的恁活现?
(14)、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15)、西宾:也叫西席,指座位坐西朝东,古时总是请先生坐那个座位,表示尊敬。所以西宾和西席也就成为塾师的代称。↩
(16)、清人吴吴山(姓吴名人,又名仪字舒凫,因居吴山草堂,故又字吴山)先有未婚灾妻陈同,酷爱《牡丹亭》,未嫁而亡,箧中残存评点《牡丹亭》上卷,吴氏后娶谈则,谈氏获观陈同评点,十分珍视,欲补全其评,然亦未完成而亡;吴氏再续娶钱宜,钱氏方得续成。此三妇之评点已成为《牡丹亭》评点中之名作。三人之评,多从女性角度出发,细腻易感,很有启发意义。此书据康熙刻三妇合评《牡丹亭》为底本,校以同治清芬阁刻本。
(17)、(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8)、(满庭芳)〔外扮杜太守上〕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紫袍金带功业未全无。华发不堪回首意抽簪万里桥西还只怕君恩未许,五马欲踟蹰“一生名宦守南安,莫作寻常太守看。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年过五旬。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内有夫人甄氏,乃魏朝甄皇后嫡派此家峨眉山,见世出贤德。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看起自来淑女,无不知书。今日政有馀闲,不免请出夫人,商议此事。正是:“中郎学富单传女伯道官贫更少儿”
(19)、下面我们谈一下中国的戏是怎么形成的。西方在古希腊时就有戏剧,而我们中国最早则出现在南宋末年,真正中国戏曲形成比西方晚得多。直至元代杂剧才有整本整本的剧本出现。北方叫杂剧,南方叫戏文。今天传世最早的南戏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20)、(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1)、杜丽娘复生?表明个性解放思想战胜了封建礼教思想,让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获得凤凰涅槃式的新生。
(2)、三爵之觞:进三杯酒。爵、觞都是酒杯之类的酒器,只是形式不同。↩
(3)、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从凡人到神仙,爱情始终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其中,《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此剧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4)、下面谈一谈怎么看中国的传统戏曲的问题。仍旧拿《牡丹亭》作例子。《牡丹亭》最精彩的一出是“游园惊梦”,此后还有一个独角戏,就是杜丽娘的“寻梦”,她一个人在台上通过唱词表达心理思想;再有就是柳梦梅的独角戏《拾画》、《叫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中国戏曲(无论是昆曲还是京戏)的特点是在于突出主要人物。我认为,观众看戏,演员演戏,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作为演员,必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观众,唯一的目的就是盯准台上的表演,不得分散精力。所谓如何欣赏戏曲,简单来讲就是要达到上述的目的。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条,需要条件。首先,戏剧中的独角戏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果在《寻梦》一出里给杜丽娘配上十来个伴舞的,那观众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跟流行歌曲绝对不一样。当然,独角戏对演员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种戏,叫做“对儿戏”,就是两个演员。中国戏的特点就是这样,重点的角色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其实不只是中国,西方的芭蕾舞也是突出重点,主要人物至多不会超过三个。但是现在的舞台表演搞的是“人海战术”,这决不是艺术。其次,观众看戏是希望了解戏剧的情节、人物,而不是看热闹的。现在有人提“振兴京剧”,但追求的是让观众看热闹,是“关公战秦琼”式的舞台串演。我认为,这是“振兴京剧”的误区!应该避免。第现在的戏曲演员也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搞杂技,一出来就翻跟头,显示的是“高难度”的杂技,绝不是戏曲表演。
(5)、(前腔)破屋颓椽,姐姐呵,你怎独坐无人灯不燃?
(6)、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7)、春天的微风细雨,水汽弥漫远望有如烟雾笼罩,装饰华丽的船。
(8)、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9)、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10)、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汤显祖《牡丹亭》
(11)、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汤显祖《牡丹亭》
(12)、且养就之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刚直博大之气,表明儒者的修养。↩
(13)、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14)、《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15)、——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汤显祖诗文集》
(16)、韩昌黎: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自称系出昌黎韩氏,人因称为昌黎先生。↩
(17)、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18)、"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
(19)、(贴慌上,背语老旦介)一所空房子,通没个人影儿。是鬼,是鬼!(老旦作怕介)
(20)、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牡丹亭》
(1)、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2)、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3)、(老旦抱旦泣介)儿呵,便是鬼,娘也舍不的去了。
(4)、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汤显祖《牡丹亭》
(5)、(九回肠)〔解三酲〕虽则俺改名换字,俏魂儿未卜先知(43)?定佳期盼煞蟾宫桂,柳梦梅不卖查梨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三学士〕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48)!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急三枪〕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虽然这般说,有个朋友韩子才,是韩昌黎之后寄居赵佗王台他虽是香火秀才却有些谈吐,不免随喜一会
(6)、论星宿(xiu),连张带鬼:张、鬼各为周天恒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天文家以列宿主州域。张宿与柳、星两宿主三河(包括河东),鬼宿所主的雍州则与河东相邻。见《史记·天官书》。全句,用星宿说明河东的方位。又:迷信传说掌理文章、功名的梓潼帝君是张宿的精灵。见《寄园寄所寄·獭祭·人事》。↩
(7)、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8)、我们无意轩轾所荐诸书,使用上述排序只是面对层次之不同。一般来说,排序越前,则对经典的解释越单纯;排序越后,则提供的阐释可能越复杂多维。选读任一层面的推荐,均有关兴趣,而无关学力。因为或许有人想要知道证明过程,以及历来之歧解,以便检验疏解之成色;但有人却只需要知道一个明确的结论。▶▶▶
(9)、既然《西厢记》是以才子佳人来反对门当户对的,所以《西厢记》的影响从元代一直延续到明朝,直至今天。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出来了,一下子在戏曲发展史上取而代之。汤的《牡丹亭》也不是凭空构思出来的,他也有各种各样的依据,诸如唐人传奇、六朝志怪等,而《牡丹亭》剧中的杜丽娘这一人物在元曲中也有类似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