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什么学派的
1、韩非子是什么学派的
(1)、周人最长于制度建设,周公制礼作乐,中国的文物制度灿然大备,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从《礼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叙述,以及《论语》有关周代礼制的内容中(“觚不觚”,“八佾舞于庭”等),我们依然可以回想周文之繁盛细密。周人以“敬德保民”作为治国大纲,德治固然是周文的基本精神,但并非不重法,周文其实包含着德治和刑法两方面。萧公权认为:“若就《周书》《周礼》等观之,则周人所注重而擅长者为官制、礼乐、刑法、农业、教育诸事”(萧公权,1998年,第28页),则刑法亦为周人所擅长者”。他将周礼与殷礼比较后,认为殷礼尚宽大质朴,而周礼则有“礼烦政苛之倾向”(萧公权,1998年,第60页)。他进一步认为“孔子之轻视政刑,殆为其对周政的一种改进。” (萧公权,第63页)这是十分精辟的观察。王国维也指出:
(2)、王国维:2008年,《殷周制度论》,载周锡山编《王国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荀子曾去过秦国,打算劝秦昭襄王以儒治国,但遭到了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反对,荀子无奈而去。
(4)、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非常重要。如果君主能完全达到“礼”的要求的话,那么他就能实现王道了。荀子把治国理政所达到的境界分为几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王道,其次是霸道,其次是仅存,再次是危亡。仅存也就是国家仅仅能存在而已,仅存和危亡都不足道,也就是说荀子能看得起的只有王道和霸道而已。
(5)、 2006年,《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第71页。
(6)、其荀子在学宫曾“三为祭酒”——三次做稷下学宫长官。
(7)、除了“《资治通鉴》经史合参”没有整理成书以外,其余几次课程都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既为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相关经典提供了参考。
(8)、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设立了五经博土的官职,钦定这些人才能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儒学变成国家意识形态后,儒学就向经学转化。什么叫经学?经学特指西汉以后,作为历朝历代国家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学说。因而,假如一种学术要称得上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它曾经支配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第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经典作为理论依据;第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征,即在实践领域中,只许信仰,不许怀疑。因此,儒家学派尊崇的、孔子亲授的五经,且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解释就成为经学。其范畴较孔子本来的学说一一孔学为宽,但较儒学为窄。所以我们讲国学,不能孔学与儒学不分,或者儒学与经学不分,乃至把三者混为一谈。
(9)、为这两项理由,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而需要有礼(用礼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待,制订日常生活的共同准则)。儒家一般说来,都重视仪礼,荀子对此更加强调。“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说,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满足欲望而无节制,必定引起竞争,有争就有乱,乱则一事无成。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10)、因此,从制度形态上看,他将以中和为精神特质的西周之多中心的大一统转变为以极权为精神气质的单中心治道下的大统他是八百年封建制度思想上的终结者。孔孟之政治上之所谓保守,要保守的其实正是周制中多元化的政治思想,而荀子之大统一也就意味着对于传统多元化政治格局的否定。历史总是在悖论中前行,以新军国的郡县制来统一六国,从结束战乱看自然是个进步,但从从分权和多元主义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退步,退步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体制的形成,要理解它的性质,就不能不涉及荀子与儒家和法家的关系了。
(11)、由此势必引导到下面的问题:人怎样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如果按荀子所说,人生来就有恶端,那么,善又是从何而来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荀子提出两个论据。
(12)、不难看出,荀子这里冠之以儒家之“曲辩”的治理图景,几乎是他所盛赞的秦治的翻版,连所刻画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十分近似,甚至一些用语都相同或相近(“忠信而不楛”、“公道达而私门塞”等)可是,荀子用了个点铁成金之法,在前面加上了“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以及“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试图以此将它变成儒家的治道。
(13)、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於其门,入於公门,出於公门,归於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d,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强国》)
(14)、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自唐宋以来一直聚讼不已,足以说明荀学本身的复杂性。历代学者划分荀子学派的依据各有侧重,程朱将荀子归入法家主要依据的是其性恶论,程子说他“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二程遗书》,卷《伊川先生语五》)。朱子以为“荀卿则全是申韩”(《朱子语类》卷一三七)。但是仅凭性恶论就将荀子归于申韩未免过于简单,没有顾及荀子思想的其他面向。谭嗣同、徐复观、郭沫若等主要批评的是其尊君与集权。但如上所述,荀子政治思想本身也包含治人与治法两个方面,需要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作出更具体的说明。另外,荀学以善于综合著称,他试图将儒、法、道家的不同思想综合为一体,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天道观、性恶论、道德观、礼法观和国家观,如要研判其学派归属,就不能不考虑到以上方面所形成的思想整体。
(15)、魏承思博士著述的《荀子解读:人生修养的儒家宝典》终于跟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根据魏老师202018年“《荀子》研习班”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并经魏老师近一年的重新审校,补充了大量课堂上来不及讲的内容,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融千年经典与人生智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佳作。
(16)、因此,在他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体制之间存在深层断裂,因为君主专制注定是家天下的工具,从本质上与王道理想难以兼容。政治体制是处理权力和利益的分配的机制,一种政治体制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行为,当政者将如何作为,并不取决于它所标榜的口号,也不取决于设计者的良好意愿,而是取决于它的权力结构。决定政治行为的是体制而非口号,一个法家式极权政体,绝不会因为贴上了一个儒家的标签就自动演变为王道政治。给桀纣贴上圣君的标签并赋予绝对的权力,以为他们从此就变成尧舜是幼稚的,表面的标签无法将桀纣变成尧舜,绝对的权力则必往往将尧舜变成桀纣。实际上,儒家之仁爱无法融合于法家式的极权体制,就像油脂不可能溶解于水,结果只能是一个表里不名实相乖的社会,一个以儒家公天下相标榜而行私天下之实的二重性政治生态。这正是萧公权所意识到却未能明确揭示的荀学的“未安”之处。
(17)、(本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16年第6期,本公号经作者授权发布。)
(18)、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的宗师,《史记·李斯列传》曾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可见,李斯口口声声所说的“帝王之术”,其实是荀子倾囊相授的。然而,荀子一生颠沛,虽然留名于世,但却无力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他的弟子李斯却是“帝王之术”的真正实践家。
(19)、在《富国》篇中,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这里,荀子提出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则喜欢被征服,这两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再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间不是那样理想的地方,人们必须住在一起,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凡建立起“礼”的地方,就形成“道德”;按“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反“礼”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20)、近人蒙文通先生曾从中国古代民族历史与学术流变的角度,断言春秋以降所形成的东方儒家与晋、秦等北方法家之不相容(蒙文通,第151页),并对荀卿之学作了如下评论:
2、墨子是什么学派的
(1)、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研究方向来研究荀子。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搞哲学史的人只讲两个对子: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按照这样一种很死板、很教条的模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变成了简单的“贴标签”。80年代以后,大家就反对这个模式,要按中国思想史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它。
(2)、韩愈为什么要捧孟子,而将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呢?因为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是谈玄说妙的,必须找到与其契合的才能打擂台。不然,人家谈天,你说地,擂台是打不起来的。孟子学说谈玄说妙天马行空,和佛教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而荀子思想和孟子相比,则更接地气,偏向于人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这和当时思想界的风气显得格格不入。不过,韩愈还没有完全抹煞荀子的地位,只是说荀子“大醇而小疵”,有点小小的不足而已。
(3)、从2002009年的“太湖大学堂国学经典导读”,到2010年的“《资治通鉴》经史合参班”,再到2012年“《管子》研习班”、2015年“魏承思说《中庸》研习班”,202018年“《荀子》研习班”,魏老师五次正式开讲国学经典。五次课程,魏老师对国学经典层层梳理,抽丝剥茧,深入浅出。
(4)、荀子设计的儒法体制对于中国历史影响巨大而深远,如果说秦以前的制度由武王周公奠基,汉以后的制度实际上更近于荀子的规划。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汉书·元帝纪》),无意间透露了中国两千余年间君主专制度儒表法里之天机,这一制度的骨干与理路是由荀子确立的。因此,荀子才是秦以后两千余年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真正“教父”。谭嗣同说:“故常以为两千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利用大盗”(《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第350页),言辞虽有偏激,将荀学说成乡愿也过于简单化,但是,汉以后的中国政治基本是荀子蓝图的实施却是客观的事实。正是由于秦制和孔子道德思想的内在矛盾,使得秦以后“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答陈同甫》)”。萧公权先生的疑问即荀子意图中的两兼之变成了两害之,其原因正在于此。
(5)、可见,周人将“不孝、不友”之类的家庭伦理也纳入了刑法的范围,用法律维系宗法道德基础,其重礼与重法同时并举。不仅《康诰》中要求对于不孝、不友者“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这篇诰辞要求对于参与群饮的殷民一律拘捕到京城处死,殷商旧臣参与群饮者可以先进行教育,教育不改者同样处死,亦可见周人刑罚之严格的程度。
(6)、荀子在齐国待的时间最长,在稷下学宫扬名于天下,但到了晚年,齐王听信谗言,荀子被迫离开了齐国,来到了楚国,被楚王任命为兰陵县令。然而,楚国人认为荀卿的思想太危险,荀子又辞别了楚国,回到他的母国赵国。赵王久仰荀子大名,拜荀子为上卿,后来楚国回心转意,春申君黄歇亲自派人来接荀子回楚国,继续担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辞官,以老迈之年死在了楚国。
(7)、但是,“大儒”们的社会理念究竟是什么,荀子却从来没有申述过。尊“大儒”,只尊精神,而不涉政治主张,这是很清楚的一种总体态度:不赞成孔子的复辟主张,但是尊崇孔子的人生精神与做事风格,同时尊崇儒家的礼治教化思想。
(8)、(常识汇总)大汇总!3分钟带你掌握“两会”常识必背考点!
(9)、其《正名》篇,以深邃犀利的“名实”思辨,全面批驳了名家风行天下的诡辩论。荀子的思辨水平,非但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瑰宝,而且也是人类哲学史的瑰宝。罗马帝国时代的诡辩学派很有名,但是却没有系统的批判理论出现。中国先秦时代不同,非但有赫赫风行的诡辩学派,而且有荀子这样的大师深刻的成体系的批判,相辅相成,激发出了中国古典思辨哲学的最高峰。
(10)、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其有不由此者,谓之“非彝”。……“非彝”者,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殷人之刑惟“寇攘奸 ,而周人之刑并及“不孝、不友”。故曰“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又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其重民彝也如此。是周制刑之意,亦本于德治、礼治之大经,其所以致太平与刑措者,盖可睹矣。(王国维,第135-136页)
(11)、据学者考证,荀子入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3年前后。此时的荀子正居于赵国。
(12)、关于“名”的由来及其运用,《正名》篇里说:“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这是说,“名”的由来,一部分是伦理(即社会)的需要,一部分是由于逻辑思辨的需要。
(13)、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荀子虽然集儒家之大成,但其地位在儒家学派中十分尴尬。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孔子、孟子为尊,孔门十哲为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提及荀子,因为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是一位“另类”,他发扬了儒家思想,却被后人否定,这可能是荀子的悲剧。
(14)、荀子的思想反映了他所处的动乱时代。当时,人们渴望政治统结束动乱。这种统一在当时称之为“统一天下”,实际上所指的就是统一中国。
(15)、再来说说荀子的人生经历。这个也有很多疑点,因为各种典籍对此的记载简略而模糊。综合《荀子》《史记》《战国策》《风俗通义》《盐铁论》,还有刘向的《孙卿书书录》等书籍中关于荀子的记载,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荀子下面这些经历:
(16)、这里明确他的政治原则是“隆礼至法”,礼法结合,但是,礼义和修身之目的却不是孔孟式的内在德性人格的成长,首先是对于礼法的外在敬畏顺服,使民众成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君主指使他们就像大脑指使自己的四肢一样,这是一幅多么令天子们向往的图景!因此,荀子的治道中隐含着一种人格理想,儒家的修身思想被转而成为塑造法家式畏法遵绳人格的手段。
(17)、其荀子一反传统的“天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
(18)、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
(19)、我们说,儒家经典都是荀子学派传下来的,那是有详细严格考证的。清代有一个大学者汪中写了一本《荀卿子通论》,对每一部经典的流传做了详细的考证。据其考证,毛、鲁、韩三家《诗》《左传》《谷梁传》、大小戴《礼记》《周易》等传授均与荀氏有关。这些考证为后来的经学史研究者所基本同意。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第二章说:“荀子能传《周易》《诗》《礼》《乐》《春秋》,汉初传其学者极盛。”冯友兰的分析更细密:“荀子为战国末年之儒学大师,后来儒者,多出其门。荀子又多言礼,故大小《礼记》中诸篇大半皆从荀学之观点言礼。其言学者,《大戴礼》中直抄《荀子・劝学篇》,《小戴礼》中之《学记》亦自荀子之观点以言学。盖当随荀学之势力,固较汉以后人所想象者大多多也。”最后汪中得出结论说:“荀子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孔子的弟子七十贤徒去世之后,汉代的董仲舒这些大儒还没有出来,当中经过了战国,又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六经的流传赖以不绝的人就是荀子啊。周公是原创,孔子进行解读,荀卿把它传下来,那个传统是一以贯之的。
(20)、荀子不会刻意迎合某一学派,只凭自己的思考说话。
3、老子是什么学派的
(1)、荀子所说的“后王”是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法后王”就是要取法当代之王那些在现实政治中产生了积极有效作用的措施与方略,让儒家理想与切实可行的制度结合起来,把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与孔孟的自律、教化作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走向君子人格,走向安定的社会。
(2)、现在回到正题。中唐时期,儒学和佛教发生激烈冲突,韩愈为对抗佛教,写了一篇文章叫《原道》。其中提出了儒家道统说,把周公、孔子和孟子视为儒家传道的正统。韩愈认为,孟子死后,道统中断,才使佛教学说乘虚而入。他以继承孟子自居,倡导恢复儒家道统。
(3)、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讲究相互仁爱,和谐相处;而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增加了“义”“善”等内涵,讲究“民贵君轻”。荀子则主张“礼法并用”,让统治者以德服人的同时,用道德和法制来教化万民,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歧,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但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类很早就为了饱暖而相互争夺,“生而有好利焉”,因此,需要后天来感化,并用礼法制度来教育。
(4)、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5)、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荀子一生的经历挺曲折的。虽然也曾获得一官半职,但对他这种希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来说,并没有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一生的境遇并不太令自己满意。那么荀子到底具体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呢?答案就在《荀子》这本书里面,《荀子》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荀子本人所著,少部分由荀子的弟子整理和撰写。我们下面就来介绍荀子的思想。
(6)、许多思想家,未必具有最充分的人格的独立自由,但在思想创造上却达到了真正的独立自由。譬如孙子,譬如吴起,譬如商鞅,譬如慎到,譬如韩非子等。他们被镶嵌在特定的权力框架中,在最需要人格独立自由的时候,却必须隐忍放弃诸多的独立自由;但是,他们的思想却突破了权力框架的镶嵌,达到了能够真实表现自己思想的独立自由品格的境界。
(7)、最近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给“天”加上一点“敬畏”的内涵。古人非常聪明,“神道设教”,“神道”是为了“教化”而设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智慧。从西周以来,天、天命一直具有神学的意义,到孔子之时“天”和“天命”也一直具有神学的意义。到了荀子之时,就排除了“天”和“天命”的神学意义。我们中国哲学史不能少了这个东西,不能没有对“天”的神学意义的反面的质疑,没有了它,就没有了真理出现。但是,“真”和“善”之间的关系,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这是哲学家应该好好考虑的事,我想这个意义也很大。
(8)、这是荀子论述道德和善的起源的一个论点,它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墨子的思想很相近。
(9)、荀子的观点靠近唯物主义,反对天命说,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荀子认为礼义与法治应该并行,同时主张依法治国;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有转化为恶的可能,强调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10)、荀子指出,秦国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人民要想获取利益和地位“非斗无由”,通过变法成功地将民众变成了只知道发财的经济工具,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
(11)、一见面,秦昭王就问荀子:“儒者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荀子回答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遵守臣子的本分。君王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在朝廷上执掌事务可以处置得宜。君王如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作为百姓恭谨而顺从,即便穷困受冻挨饿,也不会依靠歪门邪道取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即便没有立锥之地,也能明白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他们通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道理。他们居高位时,具有足以成为王公的才能;居下位时,则是国家的栋梁,国君的重宝。”
(12)、荀子一生波折甚多,但从未丧失独立自由的人格。
(13)、“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荀子)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
(14)、我为什么要挑《荀子》来讲呢?因为讲儒学不讲《荀子》,你了解的儒学就不是真儒学,或者说不是儒学的全貌。我过去在讲国学入门的时候就讲过,要分清什么叫孔学,什么叫儒学,什么叫经学。在做任何学问之前,先要把概念搞得很清楚,不能混在一起。“儒”作为一个学派起于孔子。孔子以六艺教育他的学生。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孔子是站在平民儒生的立场上批评那些贵族不守礼,不按照礼去做,导致礼崩乐坏。所以他提出纠正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包括对财富、权力、享受的欲望,恢复到传统的礼制上面来。孔子的这些见解大都保存在《论语》一书中。研究孔子本人的思想学说,那是孔学。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立刻发生分化。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史书上有孔子死后“儒分为八”的记载。秦汉时代也有自称儒家的十五派。这些学派各执一端,行为也不相同,但都自命为儒学,因为他们都还是以“克己复礼”为宗旨的,还是延续了孔子思想这个路子走的。
(15)、荀子的政体中不乏周制的因素,他所列举的官职名称大多见于《尚书》、《诗经》和《周礼》等,显露出借鉴周制的意图。王者之制在衣服、宫室、人徒、丧祭械用等制度主要法后王即取法周制,王者之法规定的贡赋田税、市场管理、货物流通制度也近于周制(蒙文通,第152-153页),但是,他的王者之政、王者之人、王者之论多与周制不相类,流露出另一种不同的精神气质。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结构的安排,就此而论,荀子号称“审周道”而建立的政体与周制相去甚远。周制的核心在于封建即封土建国,王室册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如此“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天下共戴一周天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诸侯国均实行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制度,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拥有高度自治权。可是,在荀子所设计的政治体制是郡县制,其王者之政规定“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表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将各级官僚的任命权统统纳入君主手中。他的“王者之法”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正也是要在完全废除诸侯国及其他贵族所曾经拥有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收入的自主权,将一切权力统统收归到中央政府。显然,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的国家权力的分配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即从以封建为基础的贵族制演变为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这一转变显然具有革命性意义。
(16)、战国时期,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已经分化为诸多不同的派系,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以心性之学为基础,提出“性善论”,推崇“王道”,言必称尧舜。他们趋向于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社会理想,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缺乏对社会现实及人性现实的冷峻思考,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
(17)、荀子治道的最高理想是海内之众像一个人一样地供人君随意支使,这自然是化多为一的典范,是专制集权的极致。他在《儒效》、《王制》、《议兵》篇屡屡强调“四海之内若一家”,其实是要消解封建制下宗族与家庭的基础地位,使之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单元。他又屡屡强调“亿万之众而抟若一人(《儒效》)”;“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不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议兵》)。孔孟重视的个体人格价值和人道尊严已经为利维坦的强大意志所吞噬。阿伦特指出:“极权统治努力组织无限多元和无限区别的人,似乎将全人类之看作是一个人,只有每一个个人的各种反映可以降低到一种绝对不变的一致,使得每一组反应随意互换,才能使极权统治成为可能。”(阿伦特,第548页)这种现代极权政治中才有的图景,竟然由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如此清晰地勾画出来,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18)、荀子长则继续求学,但却不是当时任何诸子大家的学生,而是多方受教,游学成才的名士。此等大家战国多有,不足为奇。年五十而游学入齐,并立即名震齐国,说明荀子入齐之先,已经是一个学问有成的名士大家了。
(19)、宗教和诗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现,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宗教把它所说的看为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是虚幻的。诗歌所提供的不是现实,这是诗人自己知道的,因此,诗人在诗的想象中所做的只是欺骗自己。在这样做时,诗人是自觉的,它不符合科学,但并不反对科学。在诗歌中,人们得到了感情的满足,却并不阻碍智性的发展和追求。
(20)、冯友兰(1804~19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4、荀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
(1)、其后两千余年,荀子的境遇每况愈下。至于宋代,甚至有了“灭荀”运动,理学家们将荀子大大贬低了。其后,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日渐淡化,“归属”也模糊不定,甚至连其生卒年月,也被历史遗忘了。有人说,荀子是法家。有人说,荀子是儒家。有人则说,荀子就是荀家。就法家儒家而言,似乎都承认荀子,但在本阵营内的地位,却又都很寻常。如此两千余年,荀子虽然未被淹没,却也只能被不死不活地拖着。
(2)、从讲《管子》《中庸》到这次讲《荀子》,都是为了纪念南怀瑾先生。怀师五年前辞世,临走前嘱托我要继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记得他最后一次开班讲课是讲《资治通鉴》。我说:“老师,你讲,我来当你的助教。”他却执意要把我的名字和他挂在一起招生。他说:“我是给你铺一条路,搭一座桥。以后我走了,你来讲。”所以这就成了我的一项使命。我原先是有一个设计的:第一步是讲国学入门,有关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到处做公开讲演,煽风点火,希望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学国学。几年下来,来听的人不少,最后下决心读书的人不多,大部分是来凑热闹的。第二步是讲国学经典导论,分十二次讲一年,每次从经史子集里选一部有代表性的经典做介绍,让大家像进一个超级市场浏览货品一样,先了解一下国学一一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库里有些什么东西。最后一步就是专门讲一部经典,这就是研究班的程度了。在这个研究班里,你要坐下来自己读,我领个路而已,教你读经典的方法。
(3)、其《劝学》篇,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宗旨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该篇开宗明义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种教育思想的自觉程度,远远超过了同代各家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