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
1、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的道理
(1)、 诗中四句描写了天、___________、江水和___________四种景物,表现了思乡之愁。
(2)、 知音共饮醉当歌
(3)、这篇文言文中多音字和生字较多,如:处、好、数、曝。所以在读的环节,针对学生出现的错音,要抓住学生错的产生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根据予以纠正。例如“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字,不少同学会读成“暴”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字的构成,左半边的“日”,是太阳的意思,右半边的“暴”,是暴露的意思,“暴露在太阳下”,即可引申出动词“晒”的含义来。又如:“所宝以百数”中的“数”,学生如果不联系语境,则很容易读成“shù”,在这里是“计算”的意思,整句意思是他所珍藏的宝贝要以百来计算。所以正确的是读“shǔ”,这样既能纠正字音,又可以顺便解决生字的字义。
(4)、第四部分:默写清单(古诗六首、课外古诗四首)
(5)、当然,熊老师还可以在文本细读上再用力。可以抓住文中的“好书画”中的“好”字。可以追问杜处士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也是一个突破口。抓住“好”字深入品味,人物的形象真切可感。例如:“所宝以数百;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在品味的过程中,“锦”和“玉”的用法,需要告知学生。这也是随文而教,文言统一。
(6)、最近小半爸看了不少关于苏轼的资料和书,我发现啊,和歌词中写的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7)、谬miù:错误。牧童以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8)、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能体现小站之“小”的句子
(9)、人不能天生就会做事的,就像苏轼不是天生就会治湖抗洪。他在做这个过程,是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学习之后再去践行。
(10)、逶迤: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 走泥丸: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12)、全书___________卷,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___篇。
(13)、词中的对偶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5)、(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16)、(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17)、文中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18)、理解句意。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师点拨)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
(20)、反引需要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
2、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和段句
(1)、(3)牧童对待《斗牛图》的表现:拊掌大笑,谬矣
(2)、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
(3)、我想起自己初中时代,刚刚接触文言文,一脸茫然,不知所云。语文老师就带着我们一字一句的翻译,我们一字一句的记录。就这样,从懵懂无知,到略知一二。后来,经过中文系的学习,文言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文言的鉴赏能力进一步增强了。
(4)、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在古代,黄河是容易决堤的,经常引发洪水,动不动就淹死人。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能够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符号,一直流传下来。
(6)、(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7)、(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笑而然之”。你觉得他为什么笑?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心理。
(8)、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屏幕出示: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1)、戴嵩(sōng)是唐代的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水牛,代表作就是苏轼这篇文章中的《斗牛图》。而杜处士正好收藏了这幅名画,非常喜爱,所以就用绫罗绸缎将这幅画保护着。
(1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1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4)、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走进杜处士的家……)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16)、带着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创造的美,火车又出发了,下一个小站你还会碰到这样的景色吗?小站工作人员的精神仅仅指这一个小站吗?
(17)、美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小站人员的责任之心上。全文一共有8小节,从字数上来看第3小节占的字数最多,而且它是作者首先观察到的正面,可见在整个行文上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它必然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这就是第4段中“显然”二字的言外之意,它在暗示读者有“显性”的精心设计,那么“隐形”的“精心”又体现在哪里呢?
(18)、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19)、作者是_____________派代表人物,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诗有_____________
(20)、宋朝的神宗曾经拿李白对比夸过苏轼,说:“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3、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意思是什么
(1)、诗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__。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唐宋八大家”。
(3)、《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4)、这首诗分别写了四个天气变化的场景,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内行人请教,学有所长 ,术有专攻。
(6)、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7)、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在实干中,他会觉得自己还不错,是个有价值的人,是个对世界有那么点用处的人。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才会那么超然洒脱。
(8)、学生平时接触文言文较少,加上文言文语句艰涩难懂,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品悟其中的道理。
(9)、社林: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
(10)、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1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12)、生1: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13)、现在,作为旅客你想在车站的留言簿上给车站的工作人员写几句感谢的话,该怎么写呢?(要求结合文章内容)
(14)、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有幽花一树明。
(16)、别枝:___________ 旧时:___________ 茅店:___________
(17)、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8)、4:水如天:_____________ 跳珠:_____________
(19)、车站乘客少。在文章的第二小节写到“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注意“或者”这个词,“三五个人影”本已经很少了,就是这样的三五个人影,你也只能“或者”看见,表明有很多时间是一个旅客也没有的。这样的“三五个人影”在第三段有进一步的呼应:“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乘客和工作人员加起来刚好是“三五个人影”,进一步表明乘客数量之少。
(20)、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4、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道理
(1)、设备之简单。整个小站只有“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几根”栅栏,简单得“没有钟,也没有电铃”。
(2)、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这样湖面的整洁就不仅是朝廷的事,而是百姓自己来打理。一直到今天,西湖成了杭州的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3)、儋州这片蛮荒之地,在宋代一百多年里,从没有人进士及第。功夫不负有心人,苏轼离开之后,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还题了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4)、因此,“小站”虽小,但却可见语文教学之大。在观摩了王老师的课后,既让我感受到王老师如何从“小”文章,读出“大”味道的细致文本解读。更令我钦佩于人民教育教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的句句箴言。导师兰老师深入浅出、启发式的点评,无一不在我“小小”的认知中打开了一个个“大大”的世界。
(5)、关注“杜处士”和“牧童”两个人物对待《斗牛图》的不同表现
(6)、(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7)、想象一下:杜处士会什么时候带着?他可能在……可能在……也可能在……带着。
(8)、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9)、排闼:_________ 闼:_________
(10)、导语:“尤所爱”体现在哪里呢?(生: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4)、作者如何有条理地安排所观察到的景物?(提示圈画出表示方位的词)
(15)、无巧不成书,无意中看到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在《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中说:“我们总跟文言文有着遥远的距离,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总有一点隔膜。”他的言说似乎与我“走钢丝绳”的感觉相近,正因为有这层“隔膜”存在,致使我始终不敢拿一篇文言文来上公开课。从这一点上来说,熊老师非常厉害,我深感佩服!熊老师说:“(我)明明知道喜欢不等于合适,但终究想尝试。”我要为这份充满勇气与魄力的“尝试”点赞!
(16)、B.句中连用“哉”“乎”两个叹词,表现钟子期对俞伯牙琴技由衷的赞美之情。
(17)、 移:___________ 泊:___________ 烟渚:_____________
(18)、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站工作人员能够尽自己所能为旅客创造一个有花有香、有声有色的美丽的环境,为旅客提供周到的服务,这些本身就很难能可贵,“精心”背后是“尽心。”这样一种全心全意又怎么不会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呢?这温暖的春意表面是来自于美丽的外显环境,而实质上这一切都是源于小站工作人员的精心服务。文本解读到这里对于文章关于小站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已经明朗。但是我想文本的深邃或者袁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该远不至此。
(19)、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20)、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还是比较陌生的,对于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比较欠缺。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也会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言简意丰。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们进入初中以来的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这课一个教学目标。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意思仿写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对照课本读)
(2)、现在却摆动尾巴相斗,错误啊!(乃、掉、谬)(2分)
(3)、本文介绍了京剧表演中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我们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6)、最能体现这场雨来得快,走得也快得两个字分别是:“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