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3、——宋 文天祥《端午》
4、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5、齐天乐(宋•杨无咎)
6、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7、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8、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9、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0、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11、——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1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13、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14、喜迁莺(宋•黄裳)
15、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16、翻译: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17、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19、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2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出自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出自苏轼《浣溪沙·端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出自张耒《和端午》。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出自边贡《午日观竞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出自舒頔《小重山·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出自文天祥《端午即事》。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出自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3、——唐 刘禹锡《竞渡曲》
2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5、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26、【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南歌子•游赏(宋•苏轼)
27、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28、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29、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陆游《三峡歌》
30、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1、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3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34、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35、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36、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37、竞渡歌(唐张建封)
38、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39、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40、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4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42、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43、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44、——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45、——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6、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4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48、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49、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50、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宋代·文天祥《端午即事》
5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元代·贝琼《己酉端午》
52、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53、【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54、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陈子龙《五日》
55、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56、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57、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58、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59、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60、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61、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62、——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63、——宋 吴文英《杏花天 重午》
64、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65、超格教育|超格教师|超格公考
66、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6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68、翻译: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
6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70、端午也称端“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就如称“初五”,端午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故称重也称重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众多。如: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囊,悬艾叶菖蒲,喝雄黄等。
71、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72、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73、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74、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75、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76、关于端午的诗词,你知道几首?
77、已酉端午(明贝琼)
78、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
79、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80、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81、五丝(唐•褚朝阳)
82、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83、铁幕欲破川普狂,堵炎黄,扼友邦。贸易苛求,万亿凌华商。为争国运严死守。天欲堕,待儿郎。
84、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85、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86、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87、翻译: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88、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89、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90、浣溪沙(宋•苏轼)
91、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张耒《和端午》
92、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93、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94、(释义)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9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9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97、——宋 黄公绍《潇湘神 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98、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99、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100、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101、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