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2、冬至一见面,日子长一线
3、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
4、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5、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6、【节气谚语】小满 农谚说:“四月八日晴,油菜麦子长两层;四月八日落,油菜麦子光壳壳”。
7、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8、雨水节气的谚语:春雨贵如油。说明春天的雨水对万物的生长的重要性和作用。确实雨水时节的雨对禾苗的生长表示着夏季农作物的丰收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雨水时的雨的多少特别重要,不光是万物的生长,对工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也都非常重要。
9、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10、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于汉代用来指导农事。
11、小雪时开始下雪,忌无雪宜多雪雨。如果到小雪时还没降雨落雪,冬小麦缺水干旱。由于天气暖和,病虫害也易越冬,影响第二年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这正说明“瑞雪兆丰年”和“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一个道理。
12、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13、立秋 农谚说:“立秋天渐凉,处暑谷渐黄。”“雷打立秋,干死泥鳅。”“立秋无雨秋是旱”。
14、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15、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16、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17、大雪在每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这期间的降雪次数多了,雪也比较大了,陕北日平均温度已降到零度以下,落雪到地面亦不消化。黄河水在边沿流动的水有冰凌在游动,无定河水的冰凌亦更多更大,但是河水没有被冻得封住(即不插)。现在气候变暖,即使到了冬至的数九寒天,大河的水还没有被冻得封定的现象。
18、晴冬至,年必雨(鄂)。
19、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20、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21、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22、“一年之计在于春”典出南朝梁元帝萧铎的《纂要》中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至理名言,后又在《增广贤文》中增添为“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陕北勤劳的劳动人民对人生的勤劳总结出经验说:“早起三日顶一工”。所以一经打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23、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
24、有关小满节气的谚语:(1)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2)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3)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4)小满小满,麦粒渐满。(5)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6)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是一个怎样的节气:古代利用节气讨吉利是常有的事情。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它的本意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故称小满。
25、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26、“冬至”这一天开始就是数九的头一天,故说:“连冬数九。”冬至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的黄经为270度。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冬至以后白天慢慢长起来,相对黑夜亦短起来,故有“过一冬长一针”和“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7、冬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周代就有祭祀神鬼的活动,皇帝亲自要到郊外举行郊祭活动。在陕北民间还有炒食豆子的习俗,称“炒冬”,或者煮食羊骨头,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家,来吃熬白菜,称“熬冬”,以讨驱邪求吉。
28、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29、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
30、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31、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
32、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33、小雪流凌定流凌,大雪插河河不插。
34、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35、立冬补冬,补嘴空。
36、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37、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38、过去的人们在冬天也不得停歇下来,忙碌地翻圈肥,或走串起来去拾粪,是为“冬闲变冬忙”。
39、【节气谚语】一九二不出手;三九四冰上走;五九六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40、“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麦怀胎”,“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三月不碾场,打麦土里扬”。
41、惊蛰 农谚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个阴雨天”。
42、秋风是短节,白露是暖节。
43、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44、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
45、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46、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7、清明 农谚说:“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光清明,暗谷雨。”“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48、夏日雷雨三后晌。
49、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50、过一冬长一针,过一腊八长一镢把。
51、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52、春分节气是个重要的节气,它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还有气候上明显的特征。所以“春分不刮地不消”,这里的“刮”是指“刮风”而言,刮风又要企望来刮东南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洋的世界,又多是热带区域,海水的蒸发量极大。东南风移居到陕北,带来温暖的空气,湿润的气流,将会把这里冻土融化开来,冻土得以消化后,草木即会长生发芽,无怪民谚说:“春分不刮草不长”。
53、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54、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55、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56、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
57、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58、今天是处暑,来一波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先复习一下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59、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60、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61、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62、有关立夏的谚语很多,多以气象和劳动而表述。因为进入立夏,陕北气温已达到15—20度。
63、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64、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65、并且刮风较小,弱、轻、故有“风死下”一说。这时的农事活动,如春耕翻地,基本结束,所以说“牛打下洼”。人们已进入播种期,早田作物如玉米、黄豆等都可以入种,“种啥也不晚”。
66、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
67、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68、过了惊蛰节,揭地不能歇。
69、立夏 农谚说:“立夏日晴,蓑衣头笠随身行。”“立夏不干,干死鱼虾”。
70、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71、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72、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清明有霜梅雨少;
73、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74、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75、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76、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77、日落山灰黄,来日大风响。
78、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9、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80、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8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其实不同的地方也稍微有差别的。
82、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83、霜降不创葱,到时半截空。
84、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85、“立秋”后三两天开始播种大白菜。此时的糜子已生长为四个手指合拢起来这样高低,此后出穗拔节,是丰收的好兆头。
86、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
87、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88、每日发布各种公基考点及试题
89、谚语“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忌讳霜降期间不见落霜的现象,此为气候反常的征兆,天气温暖的显示。有谚语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冻不冻,没有收成。”道出气候反常,不正常年景的恶果。这“霜见霜”是正常气候的反映,紧跟上就是“立冻地不消”的寒冷走向。冬天天气严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害物等杀死掉。第二年的“谷米满仓”是很有保障的。霜降是一个硬节气,老天爷这时会抽出尚方宝剑,将所有的作物和杂草杀死。
90、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91、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92、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93、霜降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94、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95、清明前后有好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9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97、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98、有关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谚语为载体,就陕北流传较广的,深受人们看重的谚语,略作一述,也是对这一非遗的厚爱和敬重。
99、当头雷无雨,闷雷雨凄凄。
100、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101、立春早,天气暖,立春晚,天气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