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2、这几句里,我最喜欢“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
3、中国人很多时候做事失败,就失败在对规则的处理太”灵活“,如果我们能从小死板一点,重视规则一点,长大也可以更随心所欲一点。
4、【子曰吾十有五】“立”,当是学问之立,人格之立。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也”,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可见这个“立”,不能简单认为是有自己的位置,事业有成,能够立足于社会独立生活。
5、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6、而到了,中国事情就不一样了。
7、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8、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9、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10、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11、“顺”,遵循;“耳顺”,“耳”,“闻”也,“闻”与“见学行”是不可分的,“闻见学行”遵循什么?就是“知天命”。“闻见学行”遵循当下生存鲜活呈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耳顺”,这种境界、所为,以“耳顺”为标记。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14、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全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
16、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责任。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作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尽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8、子(zǐ)曰(yuē):“吾(wú)十(shí)有(yòu)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四(sì)十(shí)而(ér)不(bù)惑(huò),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g),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七(qī)十(shí)而(ér)从(cóng)心(xīn)所(suǒ)欲(yù),不(bù)逾(yú)矩(jǔ)。”(4)
19、(感谢您关注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蓝字“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关注我们。)
20、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21、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2、弱冠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23、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7、《论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8、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9、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30、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1、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32、《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3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3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而立之年吗?
35、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6、③天命:含有上天旨意、自然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意义。
37、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38、【子曰吾十有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阐明: 学习要从少年时期开始努力的道理。
39、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40、TheMastersaid,"Atfifteen,Ihadmymindbentonlearning。"Atthirty,Istoodfirm。"Atforty,Ihadnodoubts。"Atfifty,IknewthedecreesofHeaven。"Atsixty,myearwasanobedientorganforthereceptionoftruth。"Atseventy,Icouldfollowwhatmyheartdesired,withouttransgressingwhatwasright。"网上找的,供参考。
41、①十有五:即十又指的是15岁。古人在整数和个位数字之间多用“有”字表示相加。有,同“又”。
42、.分辨真假,判明是非。
43、“立”,世间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穷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穷其位次,如此境界、所为,就以“立”为标记。
44、《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5、垂髫(tiáo)总角:指幼年儿童
46、《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47、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48、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49、《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50、(4)《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51、而当你熟练地掌握格律之后,格律就会为你所用,而不会束缚你了。
52、不惑:不被外界的言论变化所困扰,不迷惑。
53、《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54、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申根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根这个人有太多欲望,怎么能刚强呢?”
55、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56、《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57、“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成人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58、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9、“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我认为,“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
60、今年江苏卷名句默写,课外名句考查的一句就来自《论语》,就是“三山语文”4月22日推送的文章,这是考试当天,一位读者朋友和我的聊天记录。
61、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我心即是道义所在,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人合一。诚如《论语•子张》中子贡对陈子禽所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圣人所能达到之境界,犹如天一样,是没有阶梯可以一级一级升上去的。
62、耄耋(màodié)之年:指九十岁
63、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6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5、《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66、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67、感恩节,感恩缠中说禅先生。先生安息。
68、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9、孔子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我以为)他的理想和理论就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关于这段话做文的话,你可以试着从人生的历程来写啦.如果你的阅历不大丰富,估计写不大好.呵呵,我懂的就此而已.见笑了!
70、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71、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2、志于学:志,志向,有志于。学,指学问。钱穆先生说:“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深有同感。
73、“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74、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5、你好,此段话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为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76、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7、详解:一句无人不晓的话,却一直无人真的晓得,甚至连并列成分省略的简单语法现象,都没被指出过。“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前,其实都相应省略了“志于”。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立,四十而志于不惑,五十而志于知天命,六十而志于耳顺,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78、但当学生掌握了论证的基本方法之后,自然也可以突破套路。就好像鲁迅写《灯下漫笔》,开头用那么多笔墨写自己换纸币的故事,这在一般人笔下是行不通的,而在鲁迅这里,就是剥茧抽丝,层层深入。
79、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岁
8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81、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82、李泽厚: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83、三山语文“一起阅读”栏目已陆续推出有关《论语》内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84、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5、五十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不懈怠
86、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87、一般网友都是赞赏日本幼儿园的做法的,认为这样严格的要求,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重视自理能力的好习惯。但如果中国幼儿园这么要求,家长肯定又要吐槽事多了。
88、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89、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9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1、4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9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3、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94、期颐(yí)之年:一百岁以上
95、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6、“不逾矩”: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9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98、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99、“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00、(译文)孔子说:“从来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末:无义。)(现代诠释)如果说只学不思会产生种种弊端,那么不学又不思,简直无可就药了。所以孔子面对“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也只能“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01、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可以不被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听什么都能明辩真假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