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孝流芳千古盛,方家脉裔代荣昌。
2、古时,寒食后的清明要乞火,就是要熄灭旧的火种,重新点火。须知,农耕社会点火不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所以火种一般要好好保存。
3、仕南有德家声远,史册功垂美誉扬。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5、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6、先圣左昌开伟业,名垂青史美声扬。
7、新安江上船鸣号,祭祀隆仪悼祖先。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9、唐代诗人温庭筠《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抒写了清明日那天的自然美景、节日气氛以及人们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10、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11、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12、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3、指望子孙烧片纸,祈祥天界避愁辛。
14、清明最早仅是节气,而不是节日。廿四节气诀之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清”,即指清明节气。
15、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7、花黄草绿气清新,怀远尤思敬祖神。
18、添土一锹堆祖墓,焚香三炷拜荒坟。
19、《清明》(唐·杜牧)
20、【清明祭祖诗句】细语开颜解疑痴,传经授艺莫嫌迟。
21、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22、却离世,何处报鸿恩?《一剪梅》
23、夜梦惊穿连日雨,乡情尽焕遍山春。
24、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
25、嗣孙多俊杰,世代继书香。
26、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清明夜》,别有一番风味。此诗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此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7、梅花香味传千里,竹韵轻音动数枝。
28、在古代,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寒食节不举火,冷食。南方人的清明食品“青团”就是冷食。既然是寒食祭奠介子推。那么人们顺便也祭奠自己的先人,久而久之,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当寒食併入清明后,清明也就有了祭奠内容了。
29、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30、难忘临终强握手,功成唯憾不团圆。
31、(正宫·塞鸿秋)清明扫墓
32、湖色碧澄红叶湾,族人行水祭坛山。
33、《破阵子·春景》作者:晏殊
34、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35、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36、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37、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回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38、《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北宋·欧阳修)
39、蒙童启智依慈爱,幼教养习吟古诗。
40、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1、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42、知恩带子同培土,明礼携亲静扫尘。
43、春风拂面大家聚,血脉相连永传承。
44、【清明祭祖诗句】带回泪水流唇面,捎去情思滚滚尘。
45、《清明》(作者)黄庭坚(朝代)宋
46、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47、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48、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9、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50、焚香纸烛烟岚袅,鼓乐笙箫音响旋。
51、囊羞学费娘为仆,医困儿郎泪涌泉。
52、清明民俗的内容很丰富。要言之,也就是踏青和祭祖即扫墓两项。而这两项是从“上巳节”和“寒食节”合併过来的。
53、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背景——(雨纷纷),人物——行人、牧童,表情——(欲断魂),动作——(遥指),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54、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55、清明祭扫远人归,向晚无人尽纸灰。
56、绷紧这根弦,防疫不放松!
57、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58、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59、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60、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61、烟花焰火仰空笑,爆竹飞星落地儇。
62、松涛阵阵清风度,杏枝苞蕾香馨露。丰碑汉玉冲云雾,鎏金大字英名驻。少年低首聚,敬祭英雄墓,振兴中华朝前步。
63、欲与慈亲相对饮,中元酩酊也堪欣。
64、七十年前乖乖仔,依稀尚在撒娇音。
65、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节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在古代的诗词中也不乏与清明节有关的佳作名篇。
66、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67、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8、震天锣鼓云霄外,破浪水花船底边。
69、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70、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71、青山伴终日,为子能几回。
72、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73、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74、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75、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76、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77、有情草叶垂清泪,无力鹃声泣野阡。
78、储仙托梦迁江岸,司马寄言居凤端。
79、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80、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81、清明一曲笑颜时,几度芳风好九思。
82、晨雾朦胧登山岗,感恩爹娘心忧伤。
83、《清明》——杜牧,创作于唐代。
84、父母离亲成永別,孩儿梦老暖无休。
85、《郊行即事》(北宋·程颢)
86、《寒食》作者:唐代韩翃
87、寻根溯本踏青来,飘祭先灵叩夜台。
88、数言粗秽望齐醒,几度芳风好九思。
89、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这首词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90、郁郁佳城腾紫气,巍巍马坳啟英才。
91、千岛沧浪淹迈山,水中古墓祖宗寒。
92、寻根问祖迈山行,方氏宗亲共启程。
93、千里迢迢探祖,八方耿耿寻根。
94、诗成祭悼梧州远,细雨清明韵亦艰。
9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代黄庭坚《清明》
96、译文: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97、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98、重建新祠已竣工,清明祭祀列宗公。
99、踏遍群山尝百草,寻来良药旺人丁。
100、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101、杏拥松围一座碑,东风猎猎展红旗。